学术投稿

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的医学道德问题

唐俊琪

关键词:心理医学模式, 转变过程, 心理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 疾病, 诊断和治疗, 新医学模式, 重要标志, 重新思考, 医疗质量, 医疗发展, 生物医药, 生物社会, 社会发展, 模式转变, 模式发展, 就医环境, 关注社会, 服务态度, 发生过程
摘要:医学模式从生物医药模式发展到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这种模式转变主要的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在新医学模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导致的疾病以及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表现愈来愈突出,就使得人们对医学模式进行重新思考,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不能不更多地关注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对广大患者而言,对医疗质量的要求,以往从单纯的医疗发展到了对就医环境、服务态度、护理水准等方面提出更高的需要.
陕西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刺五加光量子血疗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早期意识障碍32例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意识障碍及康复的影响.方法:所有入选病例入院后即采用西医基础疗法及光量子血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刺五加注射液.结果:治疗组意识障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总体疗效均较对照组为优.结论:本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较有效的方法,能改善其早期意识障碍,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张骏;于娜;徐忠祥;胡泳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沈英森教授复法组方的思想

    沈英森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幼秉家学,后出科班,擅治中医内科疑难杂病,其辨证准确,组方严谨.在2003年9月至2004年3月的跟师学习期间,我对沈教授复法组方的临床经验有较深刻的体会和掌握,现将跟师的临床应用体会略述如下.

    作者:艾立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稳心颗粒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40例

    目的:观察中药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式,治疗组40例用稳心颗粒(琥珀、甘松等),对照组40例用心得安、谷维素、维生素B1.治疗4个周,分别观察症状、血压、心率、心电图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2.5%和52.5%,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稳心颗粒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有镇静、安神作用,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吕慎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温阳化瘀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18例

    目的:探讨温阳化瘀法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人参、仙灵脾、益母草、水蛭等随证加减治疗.结果: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为88.89%,心电图总有效率为61.11%.提示:本方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可收到血脉调畅的远期疗效.

    作者:马伟民;姜建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中风昏迷36例

    目的:观察中药醒脑静注射液和西药纳络酮注射液对中风昏迷的治疗效果.方法:治疗组采用醒脑静注射液,对照组采用纳络酮注射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中药治疗中风昏迷,不但与西药相同的效果,而且明显优于西药.

    作者:韩文刚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针刺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35例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方法:针刺取穴:患侧取肩井、曲池、外关等.配合补阳还五汤.结果:35例,总疗效100%.提示:针刺患侧有关穴位,具有通经活络,调节气血的作用,针药并用相得益彰.

    作者:蔡艳丽;丁海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排浊消脂方治疗高脂血症61例

    目的:观察祛瘀、化痰、通便类中药配伍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排浊消脂方(决明子、生大黄、田七粉),开水泡服或水煎服.结果:治疗50d后使TC、LDL-C、TG分别下降33.5%、40.2%和31%,HDL-C升高5.5%.提示:本方治疗高脂血症效果与10mg辛伐他汀效果基本相同(P>0.05),且价格低,服用方便,副作用少.

    作者:赖跃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中药毒性分级剂量标准的统一性

    目的:统一中药毒性分级与毒性剂量标准.方法:统计不同药学专著中69味毒性中药的毒性分级与剂量.结果:部分药物在不同药书中,毒性分级不同而剂量相同,或毒性分级相同而剂量不同,或此书云有毒,彼书云无毒.提示:中药毒性分级与毒性剂量标准应尽快统一.

    作者:胡锡琴;赵梅英;卫培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胃关煎治久泻的体会

    泄泻一病,四季均发,老幼皆患.泄泻的病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脏腑虚弱等,但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而脾胃功能障碍原因又是多方面的,有外邪影响;有脾胃本身虚弱;脾虚湿胜;有肝旺乘脾,还有命门火衰、脾失温煦.肝肾引起的泄泻多在脾虚基础上发生.

    作者:刘平侠;陈爱林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化痰健脾方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32例

    目的:观察健脾化痰,益气养血类中药配合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疗效.方法:采用中药(葛根、天麻、半夏、陈皮、茯苓、泽泻等)配合西药常规治疗32例.结果:总有效率93.75%.提示:化痰健脾,升清降浊法,是治疗脾气虚,痰浊内阻型眩晕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小艾;白雪利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浅谈肺病治肺法

    肺居于胸中,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合称肺系.肺的病变主要反应在肺系,呼吸功能失常,宣降功能失调,通调水道、输布津液失职,以及卫外机能不固等方面.

    作者:韩一龙;尹明浩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备急千金要方》求子篇方证探要

    孙思邈为唐代著名医家,有<备急千金要方>传世,其中有妇人方三卷,为后世中医妇科学的形成及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求子篇列妇人方之首,其中记载了药方15首,灸方6首,有论有方,见解独到,对现今不孕证的治疗颇具指导意义,兹撷要加以探讨,以彰其旨.

    作者:李恩庆;陈孝银;郑仕富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化浊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56例

    目的:观察化浊降脂类中药和调节治疗生活方式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药化浊降脂汤(生山楂、莱菔子、炒白术、葛根、枳实、槟榔等)和膳食限控,晚餐后步行.结果:总有效率92.8%.提示:化浊降脂法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吕光智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耳眩晕临床诊治体会

    耳眩晕是指由耳窍病变所引起的头晕目眩,如坐舟车,天旋地转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相当于西医的耳源性眩晕,包括美尼尔氏病、良性阵发性头位性眩晕、前庭神经炎、药物性眩晕、迷路炎等.由于美尼尔氏病临床多见,眩晕症状较重.因此,临床上眩晕每多与美尼尔氏病联系在一起.其实,耳源性眩晕(包括美尼尔氏病)有自己的特征,在治疗上也有其特殊的地方.

    作者:张雄;张晓莉;赵高升;朱红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半夏白术天麻汤临床应用体会

    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清代程钟龄之<医学心悟>所载,主治风痰上扰所致头痛、眩晕、呕恶、痰多、胸膈胀满等症,此方为健脾燥湿,化痰熄风之良方.现将我师沈宝藩教授依脉证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内科杂病之验案列举如下.

    作者:玛依努尔;洪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酸枣仁总皂苷对大鼠血液流变学及体外血栓的影响

    目的:研究酸枣仁总皂苷的活血化瘀作用.方法:用旋转筒血液仪式粘度汁、体外血栓形成仪等研究酸枣仁总皂苷对高粘大鼠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影响.结果:酸枣仁总皂苷能显著降低全血高切、低切血液粘度及纤维蛋白原含量(P<0.001),并能降低血小板粘附率及体外血栓指数(P<0.001).结论:酸枣仁总皂苷可改善高粘大鼠的血液流变性,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作用.

    作者:张玮;袁秉祥;于晓江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健脾柔肝汤治疗高血压102例

    目的:探索健脾柔肝类中药配伍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采用健脾柔肝汤(羚羊角、钩藤、川芎、丹参、白芍、生甘草、天麻、白术、茯苓等)治疗高血压102例.结果:显效率77.5%,总有效率96.1%.提示:健脾柔肝汤对高血压病有健脾柔肝,化痰祛湿的作用.

    作者:许滔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清目贴防治青少年近视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清目贴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220只眼用清目贴(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珍珠母、冰片、石决明等)贴太阳、攒竹、鱼腰等穴位.对照组68只眼用纯基质无中药的药膏.结果:观察组有效率71.9%,对照组有效率16.2%,P<0.001.观察组治疗后屈光度有明显.提示:清目贴具有补益气血、化瘀通络、开窍明目的作用,对轻、中度青少年近视的效果显著.

    作者:苟立成;郭永胜;张智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高脂血症70例

    目的:观察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类中药配伍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采用以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山楂、陈皮、青皮、郁金、川芎、当归、生首乌、香附、白芍、丹参、虎杖等)治疗高脂血症70例.结果:总有效率达93%,治疗前后血脂有关指标差异明显(P<0.05),其临床症状也有显著改善.提示:柴胡疏肝散加味具有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治疗高脂血症疗效确切.

    作者:杨应战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谈海藻与甘草的配伍

    海藻与甘草的配伍,适犯十八反之禁,查阅医学古籍及近代文献资料,也屡见不鲜,笔者就海藻与甘草的配伍问题,提一点看法.

    作者:郭宗英;牟焕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陕西中医杂志

陕西中医杂志

主管:陕西省中医管理局

主办:陕西省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