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志宇;李晓红;陈秀;李作孝
目的:比较慢性肾病( 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并发细菌性肺炎患者( bacterial pneumonia,BP)﹑BP患者以及CKD患者的降钙素( procalcitonin,PCT)表达差异,探讨CKD患者的PCT的基础水平及CKD病程对PCT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比较CKD、BP、CKD并发BP患者PCT的表达水平,不同慢性肾衰竭分期合并细菌性肺炎患者PCT的表达差异。结果 CKD并发BP组与BP组感染细菌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CKD并发BP患者﹑CKD﹑BP患者血清PCT表达差异明显,且明显高于PCT对于细菌感染的阳性临界值0.1ng/mL。 CKD并发BP组与CKD组中的组内PCT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CKD并发BP组中,CKD2期后PCT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且在CKD5期表达量高,CKD组有相同的表现。结论 CKD对于PCT表达有一定影响;CKD在合并BP时,既往的PCT诊断细菌感染的临界值需要适当的考虑上调,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
作者:徐革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评价顺铂胸腔灌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恶性胸腔积液(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MPE)的疗效、毒副反应及其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 A组:40例合并MPE的NSCLC;B组:同时期内71例无MPE的NSCLC。 A组:多西紫杉醇65mg/m 2,静脉滴注、d 1;顺铂80mg/m 2,胸腔灌注、d 2;B组:多西紫杉醇用法与A组相同;顺铂(80mg/m 2)静脉滴注、d 2,21~28d/周期,治疗两周期后评价疗效。观察A组的胸腔积液控制情况及顺铂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并比较A、B两组的毒副反应及靶病灶(原发灶)的近期疗效。结果 A组胸腔积液的有效率82.5%,A、B组靶病灶的有效率分别为42.9%、4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01,P=0.919)。 A组消化道反应较B组轻、Ⅱ~Ⅳ级反应为22.5%比对66.2%(=19.543,P=0.000),肝、肾毒性相似;在血液学毒性方面,A组白细胞降低较B组轻、Ⅱ~Ⅳ级反应为52.1%比20.0%(=10.946,P=0.001),血小板、血红蛋白毒性相似。 A组顺铂经胸腔灌注后血浆中总铂的代谢呈开放二室模型。结论顺铂胸腔灌注治疗NSCLC所致MPE的疗效好,铂的代谢呈开放二室模型;对胸腔积液以外病灶的疗效与静脉用药相似,但毒副反应减轻。
作者:谢巍;魏嘉旺;马筑;卢冰;欧阳伟炜;苏胜发;李青松;王羽;栗蕙芹;胡银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比较两种连续性血液净化模式治疗严重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我院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严重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80例临床资料,按完全随机化原则分成CVVH模式组(研究组)40例、CVVHD模式组(对照组)40例。观察分析两组病例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48h血乳酸水平,并统计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结果在治疗前(Oh),两组患者血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24、48h,两组患者血乳酸水平均明显下降,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VVH组APACHEⅡ评分改善明显优于CVVHD组,且CVVH组患者病死率及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无论CVVH模式还是CVVHD模式,均能改善严重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患者的内环境,维持酸碱平衡,具有清除血乳酸的作用,并能改善患者的预后,但采用CVVH模式可显著改善患者APACHEⅡ评分,降低患者病死率及平均住院时间,优于CVVHD模式。
作者:周莉娟;李春北;徐书涛;张燕燕;张启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同步放化疗后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经病理学确诊的食管鳞癌患者100例,采用同步放化疗方案。治疗前采集入组患者空腹外周血,采用基因芯片法检测VEGF rs3025039及rs833061的SNP。随机抽取10%的样本行基因测序验证此方法的准确性,比较不同基因型食管鳞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后生存期的差异。结果VEGF rs3025039及rs833061两个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 平衡,且分布与年龄、性别并无关联。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VEGF rs3025039 CT+CC基因型同步放化疗后食管鳞癌患者MST( Median survival time)、1年、2年和3年生存率为96.6%、71.4%、26.8%,均优于TT基因型患者60.0%、18.8%、9.42%,(P<0.05);VEGF rs833061 CC基因型患者同步放化疗后2年生存率(51.3%)优于CT+TT基因型患者(21.7%)(P<0.05)。两组间MST、1年和3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VEGF rs3025039及rs833061基因多态性与ESCC患者同步放化疗后的生存期存在相关性,是预测ESCC患者同步放化疗后生存期的潜在指标。
作者:裴忠玲;郭卿;孙新臣;陈佳艳;葛小林;张胜;宋亚颀;张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地佐辛-舒芬太尼与曲马多-舒芬太尼用于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120例腹部手术接受全身麻醉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两组,每组60例。 D组为地佐辛配伍舒芬太尼,T组为曲马多配伍舒芬太尼。比较术后4、8、16、24、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pain scale,VAS)、舒适度评分( Bruggman comfort score, BCS)及Ramsay镇静评分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术后镇痛效果相似,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舒适度评分(B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 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昏发生率D组低于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发生率D组低于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花费较T组高。结论地佐辛-舒芬太尼与曲马多-舒芬太尼术后镇痛确切,效果相似;并发症发生率T组高于D组, D组效果整体优于T组,但D组价格昂贵,可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择。
作者:魏江涛;侯明勇;华丽;邓磊;吴秀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生活方式的干预对高血压患者代谢及动脉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门诊的高血压病志愿者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1~2年后随访,监测干预治疗前后的收缩压( 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体重、心率、生化指标(包括血糖、血脂、肾功)和血管功能检测,血管功能主要项目包括心踝血管指数( cardio-ankle vascular Index,CAVI),踝臂指数( ankle brachial index,ABI)。结果经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后,血压、血糖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脂、体重、心率、肾功无明显变化。动脉血管功能的检测中,ABI升高,CAVI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活方式的干预治疗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础,可改善代谢紊乱及血管功能。
作者:余朝萍;许锋成;蓝亚平;刘颖;王宏宇;秦亚录;杨静;龚厚文;黄瑛;尹晓华;刘天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在胃癌细胞及永生化胃粘膜上皮细胞系中的表达,探讨其沉默对胃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永生化胃粘膜上皮细胞系GES及胃癌细胞系SGC7901中CDK1的mRNA表达水平,应用RNA干扰技术沉默胃癌细胞系SGC7901的CDK1,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沉默CDK1前后胃癌细胞的凋亡情况,绘制细胞的生长曲线,并通过克隆形成实验观察肿瘤细胞恶性表型的变化。结果 CDK1在胃癌细胞系SGC7901中表达明显高于永生化胃粘膜上皮细胞系GES。使用siRNA体外转染SGC7901细胞后胃癌细胞的凋亡率升高。 MT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相比,沉默CDK1后胃癌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受到抑制( P<0.05)。克隆形成实验发现沉默CDK1后可明显减少胃癌细胞株的平板克隆数目。结论 CDK1在胃癌细胞中高表达,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下调CDK1的表达可促进胃癌细胞凋亡、抑制胃癌细胞的恶性增殖。
作者:谷焰;刘锦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85例,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观察组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比较治疗前后血清hs-CRP、IL-6、IL-8、IL-10及TNF-α水平,进行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指数( UCDAI)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IL-6、IL-8及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疗程结束,两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IL-6及IL-8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IL-10水平均升高,但是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UCDAI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两组患者UCDAI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但是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完全缓解30例、有效10例和无效3例,对照组患者完全缓解19例、有效14例和无效9例,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下调血清促炎细胞因子水平,上调血清抑制炎症因子水平。
作者:贺佳玉;何咏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耐药性,为控制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4459例骨科手术患者161例切口感染情况,对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结果所有切口感染161例,感染率为3.61%。共检测出致病原菌168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97株占57.74%,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氏阳性菌69株占41.07%,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真菌2株占1.19%。药敏试验发现革兰氏阴性菌对庆大霉素、克林霉素等的耐药率高,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敏感性强。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庆大霉素耐药率高,对万古霉素、亚胺培南敏感性强。结论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各异,加强临床病原菌及耐药性检测,为预防切口感染提供指导。
作者:兰雁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不同时期行择期介入治疗( PCI)对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 NT-proB-NP)水平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择起病48 h后行PCI的首发AMI患者64例,随机分为急性期组和非急性期组,分别于AMI后2~5d和5d以上进行PCI,检测所有患者PCI术前及术后24h的血浆NT-proBNP浓度。结果急性期组患者33例,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15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18例;非急性期组31例,包括STEMI患者14例,NSTEMI患者17例。急性期组PCI术后24h的血浆NT-proBNP浓度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NSTEMI患者的NT-proBNP下降率大于STEMI 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急性期组PCI术后24h的NT-proBNP水平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急性期行PCI可使血浆NT-proBNP浓度明显降低,提示对AMI患者尤其NSTEMI患者来说于AMI后2~5d行PCI可能获益更大。
作者:沈华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妊娠第二次分娩科学合理的分娩方式及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将862例瘢痕子宫分娩方式、出血量及其新生儿Apgar评分、湿肺、吸入性肺炎、肺不张、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评价。结果阴道试产384例,成功276例,成功率71.87%,且未发生子宫破裂;再次剖宫产586例,其中142例存在绝对剖宫产指征,108例试产失败改急诊剖宫产;出血量阴道分娩组明显少于再次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平均住院时间阴道分娩组明显少于再次剖宫产组(P<0.01),新生儿Apgar 评分、吸入性肺炎、颅内出血发生率阴道分娩组与再次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应多方面考虑,在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后,阴道试产是一种可选择的措施,可进一步提高产科质量,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妇及新生儿的生命质量。
作者:尚艳红;孙秀丽;王丽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MSCTA)检查技术在主动脉夹层( A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AD患者的MS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资料。结果 MSCTA检查发现AD破口26例(86.67%)及29个破口,破口至LSA根部左缘的距离≥15 mm者21个(72.41%)、<15 mm者8个(27.59%);DSA检查发现AD破口28例(93.33%)及破口32个,破口至LSA根部左缘的距离≥15 mm者23个(71.88%)、<15 mm者9个(28.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MSCTA检查显示破口平面主动脉直径(28.55±5.12)mm,DSA检查为(27.70±4.89)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MSCTA与DSA检查显示夹层累及平面符合程度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MSCTA检查显示夹层假腔内有血栓者22例(73.33%)、动脉壁钙化6例(20.00%),而DSA无法显示夹层血栓及动脉壁钙化情况。结论 MSCTA在显示AD破口、累及范围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并且可以显示夹层假腔内血栓及动脉壁钙化,可重复性好,适用于AD的快速筛查、分型及术后随访。
作者:罗友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参卿止痒洗液对慢性湿疹的作用,为临床合理运用提供可靠参考。方法给小鼠皮肤多次涂抹2,4-二硝基氟苯(DNFB)以复制慢性湿疹模型。同时给予不同浓度的参卿止痒洗液观察药物的作用。结果模型组小鼠在激发后背部皮肤逐渐增厚、粗糙、干燥,有血痂,激发部位有少量毛发生长;动物表现出烦躁不安,回头频率增高,小鼠背部皮肤表皮增厚,皮肤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增多;而参卿止痒洗液2倍临床浓度、参卿止痒洗液临床浓度(原液)、参卿止痒洗液0.5倍临床浓度等各剂量组较模型组的小鼠皮肤增厚减轻,不干燥,激发部位毛发几乎都生长,小鼠行为也较安静,回头舔舐情况也少;参卿止痒洗液可显著抑制DNFB致小鼠皮肤表皮增厚,抑制炎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上述结果提示参卿止痒洗液对慢性湿疹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详细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吴波;卢登华;杨芳;陈前明;龙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容积旋转调强( VMAT)与静态调强( IMRT)在不同肿瘤体积及病变长度食管癌中的剂量学差异及优缺点,并评价各自应用的合理性。方法用医科达Oncentra4.1治疗计划系统,为50例胸段食管癌患者分别设计单弧VMAT、静态IMRT计划。根据肿瘤体积及病变长度进行分组,分别比较两种计划的靶区、危及器官受量及总机器跳数(MUs)。结果①GTV体积<15cm3组 VMAT HI更好。15~55cm3组,VMAT PTVD98更接近处方剂量。>55cm3组, VMAT PTVV100低于IMRT。②GTV长度<5cm组,VMAT HI优于IMRT,而CI IMRT更有优势。5~9cm组,VMAT D90低于IMRT,而V95、V90高于IMRT,CI更优。>9cm组,VMAT D90、V100低于IMRT,HI和CI无明显差异。③体积<15cm 3和长度<5cm组,VMAT肺V5、MLD高于IMRT;体积15~55cm 3和长度>9cm组,VMAT肺V10降低,V30增高;体积>55cm 3组,VMAT肺V10低于IMRT;长度5~9cm组,两种计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GTV体积<55cm 3和长度<9cm组VMAT心脏Dmean高于IMRT,而体积>55cm 3和长度>9cm组两种计划心脏受量相似。脊髓Dmax两种计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⑤在机器调数( MU)方面GTV体积15~55cm 3和>55cm 3组及GTV长度5~9cm和>9cm组,VMAT的MU较IMRT分别减少11.3%、18.1%、16.1%和16.0%。而体积<15cm3和长度<5cm组,VMAT的MU则分别增加了10.4%和14.4%。结论在危及器官受量相似的前提下,对于小靶区食管癌VMAT的肿瘤靶区剂量分布优于IMRT,建议首选VMAT。而中等靶区其剂量分布及危及器官受量两种计划相似,但VMAT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仍建议首选VMAT。对于大靶区食管癌在剂量学方面VMAT并不占优势,甚至会增加危及器官受量,建议首选IMRT计划。
作者:杨瑜;刘丽虹;韩春;王澜;田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自适应放疗在降低Ⅲ、Ⅳ期鼻咽癌放射性颞叶坏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四川省肿瘤医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调强放射治疗初诊、根治的Ⅲ、Ⅳ期鼻咽癌病例共471例。通过随访的增强磁共振成像确定RITLN。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治疗情况和放疗剂量、分次剂量、计划次数等因素对RITLN的影响。统计不同局部分期和不同计划方式下放射性颞叶坏死的发生情况。结果在471例Ⅲ、Ⅳ期鼻咽癌中,发生RITLN 59例,T3期非ART组和ART组的RITLN发生率分别为13.7%和5.8%(P=0.037)。 T4期非ART组和ART组的RITLN发生率分别为21.9%和11.8%(P=0.038)。Ⅲ、Ⅳ期鼻咽癌非ART的颞叶剂量明显高于ART组(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颞叶剂量、T分期、单次剂量是否 D2cc≥2Gy、同步化疗、是否行 ART是 RITLN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其 OR 值分别为3.463、4.023、3.963、2.976、0.339。非ART组与ART组肿瘤的5年年局控率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Ⅲ、Ⅳ期鼻咽癌可通过ART降低颞叶剂量,减少RITLN的发生;肿瘤 T分期、颞叶的剂量 D2cc≥2Gy、同步化疗是 RITLN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黄叶才;范习刚;徐鹏;范子暄;罗杨坤;冯梅;郎锦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高通量透析对尿毒症患者钙磷代谢、贫血和营养状况的影响和护理体会。方法选取乐山市人民医院维持性血透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高通量透析组和低通量透析组。6个月后,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前后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血红蛋白、血白蛋白、血肌酐和尿素氮等情况。结果高通量透析组血磷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明显低于低通量透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通量透析组观察结束时,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明显低于观察开始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观察开始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通量透析组观察结束时,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明显高于观察开始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钙水平明显低于观察开始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通量透析可以改善血透患者的钙磷代谢和贫血。
作者:何晓旭;王勤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红皮病的病因、症状、治疗、疗效,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红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6例红皮病患者中68.9%继发于其他皮肤病,其中银屑病占47.2%,19.8%药物过敏,3.8%继发于肿瘤,7.5%原因不明。17.0%不规则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结论红皮病病因主要为继发于其他皮肤病,其中大多数为银屑病。不规则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是红皮病的主要诱发因素。应加强对银屑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正确认识疾病,避免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降低红皮病发病率。
作者:饶燕;李彦希;刁庆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锁定接骨板( MIPO)技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失败的肱骨干骨折肥大型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1月至2012年10月运用微创锁定接骨板( MIPO)技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失败的肱骨干骨折肥大型骨不连17例,观察手术时间、输血量、愈合情况、并发症以及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术中出血平均为180mL(120~300mL),手术时间60min(40~95min);术中未输血;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本组17例,其中14例(82.3%)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2个月,平均14.6个月。 X线片示骨折均骨性愈合,其中1例有螺丝钉松动迹象但骨折终愈合,愈合时间3.5~8个月,平均4.9个月。4例有5°~15°的肘内翻。根据 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及Broberg-Morrey肘关节评分,肩、肘关节功能恢复均满意,其中 Constant-Murley评分术前81.6(67~94)分,术后92.2(80~100)分,肩关节功能:前屈上举162°(100°~180°);体侧外旋平均52°(35°~90°),内旋T7-T8(T12-T5);Broberg-Morrey评分术前80.6(62~90)分,术后94.5(73~100)分,屈曲132°(110°~140°),伸直16°(0°~35°),前臂旋转正常。结论微创锁定接骨板( MIPO)技术是治疗非手术治疗失败的肱骨干骨折肥大型骨不连的较好方法,其固定稳定,能大程度地减少了对骨折端血供的破坏,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但对病例的选择需要慎重。
作者:黄勇;向明;胡晓川;陈杭;唐浩琛;杨国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 procaicitonin,PCT)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imonary disease,AECOPD)治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6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根据患者症状、抗生素使用指南和医师的经验使用抗生素, PCT 组检测患者的血清 PCT 水平,当血清 PCT≥0.25μg/L使用抗生素,血清PCT<0.25μg/L不使用或停用抗生素。比较两组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二重感染、有创机械通气、死亡率和临床有效率等指标。结果 PCT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83.0%,与对照组7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39,P=0.164)。 PCT组患者抗生素使用率47.2%,较常规治疗组71.7%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13,P=0.010),抗生素平均使用时间也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4±3.2)d vs.(10.4±3.8)d,t=5.862,P=0.000]。 PCT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1.9±6.3)d,相比对照组的(19.6±8.9)d 更短(t=5.141, P=0.000)。两组的白细胞计数[(8.9± 1.4) d vs.(8.2±1.7) d,t=1.653,P=0.101]、二重感染的发生率(3.8% vs.13.2%,=3.036,P=0.081)、有创机械通气例数(2例 vs.3例,=0.210,P =0.647)、死亡率(1.9% vs.3.8%,=0.343,P=0.5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T可作为指导AECOPD抗生素使用的一项指标,能有效降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降低二重感染,减少住院时间。
作者:王巍;张章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为临床医生识别和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4年3月在我医院住院治疗的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KD)患者临床资料,对174例不完全性川崎病( 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iKD)及317例完全性川崎病( 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cKD)的性别、发病年龄、临床表现、急性期实验室检查、IVIG(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治疗及冠状动脉损伤( 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s)进行比较。结果①iKD与cKD患者性别及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KD患者皮疹、双眼球结膜充血、口唇黏膜充血、草莓舌、四肢端硬肿、颈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KD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iKD与cKD患者的WBC、Hct、ESR、AST、ALT、PA、HDL、无菌性脓尿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iKD诊断时间较cKD略晚,二者的CALs发生率、对IVIG反应及发热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KD临床表现阳性率比cKD明显降低,但WBC、ESR、ALT、PA、HDL、无菌性脓尿等实验室炎性反应指标的明显变化有助于iKD早期诊断。若能在发热后10d得到及时诊断和IVIG治疗,iKD患者的CALs发生率可明显降低。
作者:余莉;王一斌;乔莉娜;华益民;朱琦;石晓青;周开宇;刘瀚旻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