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咖啡酸片治疗甲亢药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疗效观察

吴春农

关键词:咖啡酸, 甲亢, 白细胞减少
摘要:目的 观察口服咖啡酸片治疗甲亢药所致继发性白细胞减少症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30例口服甲亢药(包括甲巯咪唑及丙硫氧嘧啶)导致继发性白细胞减少的患者,其中口服甲巯咪唑者20例,丙硫氧嘧啶者1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例,服甲亢药前血常规均正常,治疗组给予咖啡酸0. 2g/次,3 次/d,对照组口服鲨肝醇50mg/次,3 次/d, VB410mg, 3次/d,分别于服药后5、7、10、14d复查血常规,观察白细胞提升程度. 结果 口服咖啡酸组白细胞恢复时间(平均7d)明显短于对照组(平均13d),并且服药后相同时间内白细胞提升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口服咖啡酸片治疗甲亢药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疗效确切安全.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维持剂量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不同维持剂量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 方法 将我院NICU 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3年间收治并符合条件的77例出现呼吸暂停的早产儿随机分为3组,A组23例,B组28例,C组26例,三组均在常规治疗(按摩脊背,弹足底,俯卧位,若不能缓解并出现发绀时予以复苏囊正压给氧)的基础上,使用咖啡因治疗,先给予20mg/kg负荷量, 24h后三组分别给予5mg/kg、10mg/kg、15mg/kg维持. 结果 B、C两组发生呼吸暂停的次数明显减少,治疗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停药时间提前,A、B两组相比,A、C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B、C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早产儿呼吸暂停使用咖啡因治疗先用20mg/kg负荷量后,维持量用10mg/kg效果明显.

    作者:焦德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优质护理在胸腔镜治疗食管癌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在胸腔镜治疗食管癌术中的应用. 方法 以本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的50例胸外科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措施,以实施优质护理前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焦虑改善情况、康复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者焦虑改善情况、康复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结论 在胸腔镜治疗食管癌手术过程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不仅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保障护理质量,还对营造和谐的护患关系及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继续推广和应用.

    作者:李云鹰;王琼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74例肺吸虫病例分析

    目的 分析肺吸虫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肺吸虫病的认识和诊断、治疗水平. 方法 通过对2011年8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74例肺吸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临床分型、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及治疗,分析总结肺吸虫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结果 发现45. 95%肺吸虫病患者有明确流行病学史, 87. 83%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70. 27%患者肺吸虫抗体阳性,予吡喹酮口服治疗疗效佳,不良反应小. 结论 肺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医生在诊断时应通过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尤其应重视血嗜酸性粒细胞及肺吸虫抗体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分析,提高对肺吸虫病的认识及诊断准确率,避免误诊. 确诊后予吡喹酮口服治疗.

    作者:辛隽;李晓灵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氯己定口腔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文文献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国内使用氯己定口腔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有效性. 方法 计算机联机检索CNKI、VIP、万方数据库(各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创建至2014年12月)中关于使用氯己定口腔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 ,用RevMan5. 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5篇RCT,包括1909例患者. 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氯己定口腔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优于对照组[RR=0. 45,95%CI(0. 38,0. 54),P<0. 01].结论 基于现有临床证据,使用氯己定口腔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有效性较高. 但由于纳入研究质量较差,本结论尚需要更高质量临床RCT予以证实.

    作者:杨志兰;柴建华;舒红文;周建芳;彭文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前列地尔治疗小儿高原性心脏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治疗小儿高原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64例小儿高原性心脏病患儿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4例,对照组30例为常规治疗,治疗组34例加用前列地尔,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右室流出道内径、右心室内径、右肺动脉内径及肺动脉收缩压( PASP)、N末端脑钠肽前体( NT-proBNP)的变化. 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显现更快,临床疗效、右室流出道内径、右心室内径、右肺动脉内径及PASP、NT-proBNP明显改善,差异有临床统计意义(P<0. 05),治疗组有效率90. 1%,对照组有效率80%,差异有临床统计意义(P<0. 05). 结论 前列地尔治疗小儿的高原心脏病合并心功能不全,能显著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心功能,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夏清;王崇忠;张晓庆;胥亚福;李毅;刘志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EBV感染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457例EBV(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EBV)不同感染类型的患者的CVD(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发病以及与CVD发病相关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探讨EBV不同感染类型的患者与CVD发生存在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57例EBV的患者( IM、CAEBV, EBV-HLH) CVD发生率,及EBV-DNA、D-Dimer、BNP、 IL-6的峰值表达水平与CVD发生的相关性. 结果 EBV感染不同类型患者CVD的发生率明显不同,其中EBV-HLH高,IM低;在IM、CAEBV、EBV-HLH组内CVD发生和未发生组中相关指标BNP、D-Dimer、IL-6 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1 ) ,而CVD发生患者中随着EBV感染发病的严重BNP、D-Dimer、IL-6表达明显增高;EBV感染诱发的CVD患者中BNP表达水平与D-Dimer和IL-6呈正相关,其中D-Dimer与BNP相关性高. 结论 EBV感染可能继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且随着EBV感染程度的增加,风险越大;CVD实验室相关检测因子的相关性统计分析发现,EBV感染及感染程度可能通过影响炎症因和血栓形成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进而促成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作者:方军;邓耀;唐艺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两种术式治疗腺样体肥大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分析鼻内镜引导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腺样体切除术与传统腺样体刮除术的疗效. 方法 将72例腺样体肥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分别行鼻内镜引导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腺样体切除术与传统腺样体刮除术,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上有无差异. 结果 等离子手术组与传统手术组在术后1个月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等离子手术组在术后12个月的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等离子手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 结论 鼻内镜引导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腺样体切除术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传统腺样体刮除术,并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可以显著降低复发率.

    作者:包德刚;范敏;蒋亚林;魏锐文;李文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预防性应用临时起搏器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究预防性应用临时起搏器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IMI)急诊PCI(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预后的影响. 方法 择取我院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接受急诊PCI治疗的10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以未应用临时起搏器的79例患者为对照组,行临时起搏的22例患者为试验组,观察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及再灌注前后血压、药物应用情况,并探究心血管事件发生状况. 结果 试验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45. 45% vs. 56. 96%)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再灌注后低血压发生率(40. 90% vs. 46. 8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再灌注后低血压者用药率(40. 90% vs. 46. 84%)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且再灌注后SBP[(93.94 ±27.48)mmHg vs. (104.66 ±26.11)mmHg]、DBP[(59.87 ±17.96)mmHg vs. (61.58 ±16.20)mmHg]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临时起搏对再灌注反应无显著性保护作用,对再灌注低血压恢复及药物应用时间无明显影响,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罗杰鸿;刘锦光;农盛雄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婴儿过敏性直肠结肠炎2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婴儿过敏性直肠结肠炎的临床特点以早期诊断,提高诊治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儿科诊治的27例过敏性直肠结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 过敏性直肠结肠炎主要见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特别是1~3个月,共15例(55. 6%),临床表现为腹泻,部分见血便18例(66. 7%),包括粘液血便和鲜血便.实验室检查患儿均检测了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前三位为牛奶24例( 88. 9%) ,蛋清/蛋黄12例( 44. 4%)和大豆5例(18. 5%). 所有患儿均给予饮食回避. 母乳喂养患儿其母亲在哺乳期间禁食过敏原检测阳性的食物,人工喂养患儿则给予特殊配方奶粉. 结论 婴儿过敏性直肠结肠炎临床表现以腹泻及血便为主,其诊断需仔细询问病史包括家族中有无特应性病史,同时需认真体检,除外导致血便的其他疾病. 治疗的主要方法是饮食回避.

    作者:吴兆海;万朝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护理干预在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拟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85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食管癌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6、24、48h及72h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观察组患者术后72 h间歇性应用止痛药物(5. 90 ± 0. 41)次,少于对照组的(11. 34 ± 0. 6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肛门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 67%,低于对照组的34. 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减少镇痛药物应用量、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作者:郝玉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血清学炎症指标表达水平对HCV持续感染患者继发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目的 分析持续感染HCV患者中心血管疾病( cardivascular disease, CVD)的发病与血清学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探讨HCV感染患者中CVD发病可能的相关因素. 方法 分析HCV-DNA( +)6个月且以上的496例患者的24个月内,CVD发生的比率,以及CVD发生与未发生患者中血清降钙素原( PCT)、D-二聚体( D-Dimer)、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CRP)的表达水平的差异. 结果 1496例患者中在24个月内发生CVD的患者为29例(29/496,5. 85%),其中高血压发病率高(3. 23,16/496). HCV感染患者发生CVD的患者中炎症指标与未发生CVD的患者之间存在差异,随着感染时间延长CVD发病率增加,在相关性统计分析中,PCT、D-Dimer、IL-6、NE%的表达量与CVD发生率呈正相关,其中D-Dimer与HCV持续感染发生CVD的相关性高. 结论 HCV感染患者中炎症指标PCT、D-Dimer、IL-6、NE%高水平与CVD发生有密切相关性,HCV持续感染患者中除开展常规的检查外,可能需要积极防治或排查CVD发生.

    作者:袁国平;程玉霞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微针疗法治疗痤疮凹陷性疤痕

    目的 探讨超脉冲CO 2点阵激光联合微针疗法治疗痤疮凹陷性疤痕的疗效. 方法 收集面部痤疮瘢痕患者82例作为治疗组,采用超脉冲CO 2点阵激光联合微针治疗. 同期41例作为对照组,仅采用超脉冲CO 2点阵激光治疗.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瘢痕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 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 7%( P<0. 01 );在治疗组,治疗的疗程越长,显效例数和总有效率越高,治疗无效的例数越少. 结论 超脉冲CO 2点阵激光联合微针疗法治疗痤疮凹陷性疤痕是一种科学的、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曹旭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半髋关节置换术和PFNA(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疗效并讨论其临床意义. 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8例,随机分为PFNA内固定组52例(Ⅲ型38例,Ⅳ型15例)及半髋关节置换术组46例(Ⅲ型33例,Ⅳ型12例). 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输血,术后卧床时间,内科并发症等,术后1、2、8、16周Haris评分. 结果 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比较,PF-NA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输血少、卧床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8周后临床优良率PFNA组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8、16周的Harris评分PFNA组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PFNA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各有其自身特点,PFNA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可根据患者自身病情个性化的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作者:杨延伟;邓少林;刘金标;范凌;李伟;覃小川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产后康复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康复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产后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对产妇康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在本院生产的初产妇166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83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产后康复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各种临床康复情况的差异. 结果 观察组在产伤恢复、子宫复旧、食欲、睡眠、精神状态、产后42d盆底肌紧张度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并发乳腺炎、产褥感染、乳房胀痛、恶露异常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泌乳始动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母乳喂养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观察组发生抑郁情况及抑郁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结论 康复干预有助于产伤恢复及子宫复旧,减少产褥病率提高母乳喂养率.

    作者:李谋;何清萍;邓婧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对左心室功能变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右心室流出道部位起搏对患者左心室功能变化的影响. 方法 选择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患者48例,按照右心室不同起搏部位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 RVAP)及右室流出道部起搏组( RVOT) ,观察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12个月血浆BNP水平、心电图QRS波时限、左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D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 结果 RVAP组患者术后12个月血浆BNP水平(762 ± 19)pg/mL明显高于术前(561 ± 15) pg/mL(P<0. 05), RVOT组患者血浆BNP水平术前(539 ± 13)pg/mL与术后(612 ± 17)p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RVAP组患者心电图QRS时限宽(P<0. 05),RVOT组患者窄(P<0. 05);术后RVAP与RVOT组患者左心室收缩末期前后径、舒张末期前后径、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 结论 选择右心室流出道部位起搏,患者血浆BNP水平低、起搏QRS时限窄,可能是理想的右心室起搏部位.

    作者:艾民;颜昌福;贺剑;夏福纯;周双陆;李翠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高压氧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神经细胞凋亡及NF-κB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高压氧( HB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及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HBO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方法 新生7 日龄SD大鼠72 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24只)、缺氧缺血(HIBD)组(24 只)、高压氧(HBO)组(24 只). 各组处理后分别于6h、24h、48h、72h 各处死6 只,采用TUNEL方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SABC)检测NF-κB p65在海马区的表达. 采用Image Pro Plus5. 0专业图像分析软件,测量NF-κB p65表达阳性细胞数及凋亡阳性细胞数. 结果 假手术组新生大鼠脑海马区有少量凋亡细胞,各时间点之间无显著差异(P>0. 05);HIBD组凋亡细胞数随时间变化明显减少(P<0. 05),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HBO组凋亡细胞数减少明显,与HI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假手术组NF-κB P65在海马区有少量表达,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0. 05);HIBD组NF-κB P65表达增高(P<0. 05),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HBO组NF-κB P65表达增加更加明显,在各时间点与HIBD组和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高压氧(HBO)可减少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神经细胞凋亡,对神经系统具有保护作用;高压氧的神经保护机制可能与其促进NF-κB的持续活化、抗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谭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新生儿病房真菌感染菌种分布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病房的真菌种类及耐药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0月至2014年6月新生儿病房真菌培养的阳性结果,并与同期儿科病房的阳性结果比较. 结果 新生儿病房共获得真菌34株,标本来源前四位分别是痰液21例(61. 8%),血液4例(11. 8%),脑脊液3例(8. 8%),气管导管3例(8. 8%);按菌种分前三位分别是白色假丝酵母菌23株(69. 70%),近平滑假丝酵母菌5株(15. 15%),光滑假丝酵母菌4株(12. 12%). 其他儿科病房培养阳性的真菌为143株. 标本来源前四位分别为痰液84例(58. 7%),血液/骨髓20例(14%),大便11例(7. 7%),脑脊液/无菌体液11例(7. 7%). 按菌种分前三位分别为白色假丝酵母菌76株(58. 91%),光滑假丝酵母菌21株(16. 28%),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4株(10. 85%). 新生儿病房中常见的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耐药率较低. 结论 新生儿病房真菌感染第一位的是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耐药率较低.

    作者:胡勇;夏斌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TURB-t术前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对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作用

    目的 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前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的作用. 方法 66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在膀胱镜确诊后随机分成术前灌注组和常规灌注组,40mg吡柔比星溶解于5%葡萄糖40ml,通过导尿管灌入膀胱,保留30min后彻底排空,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膀胱,置入膀胱镜检查,取活检后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TURB-t). 结果 术前灌注组复发例数及首次复发时间低于常规灌注组. 结论 术前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能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减少复发与遗漏,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无肿瘤生存率及预后.

    作者:马志伟;刘竞;邱明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我院近5年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构成、分布情况及耐药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方法 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5年4月30日在我科住院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培养检出细菌情况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 结果 5年确诊新生儿败血症并分离血培养阳性菌共182株,大肠埃希菌43株( 23. 63%)、肺炎克雷伯菌37株( 20. 3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1 株( 17. 03%)、念珠菌16 株( 8. 79%)及金黄色葡萄球菌15 株(8. 24%)是导致新生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 早发型败血症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晚发型败血症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及念珠菌. 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在95%以上,晚发型革兰阴性菌败血症主要以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阳性菌为主,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头孢替坦及阿米卡星尚未发现耐药,对头孢唑林和头孢曲松耐药率在60%以上. 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在80%以上,对糖肽类抗生素尚未发现耐药. 念珠菌对三唑类抗真菌药耐药率在40%左右,对两性霉素B及5-氟胞嘧啶尚未发现耐药. 结论 本院近5年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早发型败血症和晚发型败血症致病菌构成及细菌耐药谱具有差异,定期监测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及耐药性有助于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

    作者:赵静;张鸽;杨晓燕;唐军;石晶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不同分娩方式对母婴影响研究

    目的 对比分析瘢痕子宫妊娠不同分娩方式对母婴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择我院176例瘢痕子宫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观察产后24h出血量、子宫破裂发生率、产褥感染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 结果 176瘢痕子宫妊娠孕妇, 88例阴道试产,68例分娩成功;对照组100例阴道试产,81例分娩成功. 瘢痕子宫阴道试产组与剖宫产组比较,产后24h出血量、产褥感染发生率均少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住院天数短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新生儿5min Apgar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瘢痕子宫妊娠行阴道试产具有出血量少,母婴并发症少等显著优点,临床上可在严格掌握瘢痕子宫阴道试产相关适应症的基础上,在产程严密监护下行阴道试产.

    作者:陈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