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赵静;张鸽;杨晓燕;唐军;石晶

关键词:新生儿, 败血症, 病原菌, 耐药性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近5年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构成、分布情况及耐药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方法 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5年4月30日在我科住院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培养检出细菌情况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 结果 5年确诊新生儿败血症并分离血培养阳性菌共182株,大肠埃希菌43株( 23. 63%)、肺炎克雷伯菌37株( 20. 3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1 株( 17. 03%)、念珠菌16 株( 8. 79%)及金黄色葡萄球菌15 株(8. 24%)是导致新生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 早发型败血症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晚发型败血症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及念珠菌. 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在95%以上,晚发型革兰阴性菌败血症主要以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阳性菌为主,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头孢替坦及阿米卡星尚未发现耐药,对头孢唑林和头孢曲松耐药率在60%以上. 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在80%以上,对糖肽类抗生素尚未发现耐药. 念珠菌对三唑类抗真菌药耐药率在40%左右,对两性霉素B及5-氟胞嘧啶尚未发现耐药. 结论 本院近5年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早发型败血症和晚发型败血症致病菌构成及细菌耐药谱具有差异,定期监测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及耐药性有助于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三级综合医院门诊用药咨询特点分析及改善措施

    目的 分析三级综合医院门诊用药咨询特点,提高药学服务水平. 方法 对我院门诊药房2012年至2014年用药咨询记录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用药咨询特点. 结果 门诊药房近3年用药咨询服务不断增加,咨询患者就诊科室主要分布于儿科、心血管科、消化科及内分泌科等,咨询患者年龄以≥55岁及≤12岁为主;咨询药物主要为心血管药物、抗菌药物、降糖药物等;咨询的主要内容为用法用量及药物不良反应等. 结论 药师需要不断加强与扩大药物知识,根据门诊用药咨询特点,通过各种形式全方位开展用药咨询服务,切实改善患者就医感受.

    作者:张鹏;杨海霞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空心螺钉治疗移位肱骨内上髁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空心螺钉治疗肱骨内上髁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采用空心螺钉治疗的15例肱骨内上髁骨折患者资料. 所有患者均骨折块移位大于1cm或伴有肘关节脱位并且复位后骨折块嵌顿在关节间隙中,即Ⅱ度~Ⅳ度肱骨内上髁骨折. 其中男13例,女2例;右侧11例,左侧4例;年龄11~23岁,平均年龄16岁;合并明确肘关节脱位7例,合并尺神经损伤症状1例. 受伤至手术时间3~6d. 对术后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及肘关节功能情况进行随访. 结果 15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24个月,平均15个月. 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内固定失效、骨骺早闭、骨块缺血坏死,所有随访患者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周,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 MEPS) ,肘关节功能优14例,良1例. 结论 空心螺钉治疗肱骨内上髁骨折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肘关节功能恢复好,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朱仲伦;谢德;谭鸿;高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咖啡酸片治疗甲亢药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口服咖啡酸片治疗甲亢药所致继发性白细胞减少症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30例口服甲亢药(包括甲巯咪唑及丙硫氧嘧啶)导致继发性白细胞减少的患者,其中口服甲巯咪唑者20例,丙硫氧嘧啶者1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例,服甲亢药前血常规均正常,治疗组给予咖啡酸0. 2g/次,3 次/d,对照组口服鲨肝醇50mg/次,3 次/d, VB410mg, 3次/d,分别于服药后5、7、10、14d复查血常规,观察白细胞提升程度. 结果 口服咖啡酸组白细胞恢复时间(平均7d)明显短于对照组(平均13d),并且服药后相同时间内白细胞提升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口服咖啡酸片治疗甲亢药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疗效确切安全.

    作者:吴春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高压氧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神经细胞凋亡及NF-κB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高压氧( HB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及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HBO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方法 新生7 日龄SD大鼠72 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24只)、缺氧缺血(HIBD)组(24 只)、高压氧(HBO)组(24 只). 各组处理后分别于6h、24h、48h、72h 各处死6 只,采用TUNEL方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SABC)检测NF-κB p65在海马区的表达. 采用Image Pro Plus5. 0专业图像分析软件,测量NF-κB p65表达阳性细胞数及凋亡阳性细胞数. 结果 假手术组新生大鼠脑海马区有少量凋亡细胞,各时间点之间无显著差异(P>0. 05);HIBD组凋亡细胞数随时间变化明显减少(P<0. 05),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HBO组凋亡细胞数减少明显,与HI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假手术组NF-κB P65在海马区有少量表达,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0. 05);HIBD组NF-κB P65表达增高(P<0. 05),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HBO组NF-κB P65表达增加更加明显,在各时间点与HIBD组和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高压氧(HBO)可减少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神经细胞凋亡,对神经系统具有保护作用;高压氧的神经保护机制可能与其促进NF-κB的持续活化、抗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谭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小儿诺如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特征

    目的 了解散发性、急性婴幼儿HuNVs性肠炎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资料.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收集我院门、急诊就诊和住院婴幼儿中急性非细菌性肠炎的大便标本,通过问卷调查采集临床、流行病学资料. 检测A组轮状病毒抗原,阴性者纳入研究;对纳入标本提取病毒RNA,RT-PCR方法检测HuNVs. 分析检出率、发病年龄、发病时间、主要临床表现. 结果 婴幼儿急性非细菌性肠炎并且A组轮状病毒抗原检测为阴性的病例149份,RT-PCR方法检测有46例扩增出HuNVs条带,检出率30. 9%. HuNVs感染患儿年龄(13. 59 ± 9. 66)个月;发病时间集中在每年9~11月份,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泻、呕吐、发热、不同程度脱水. 结论 HuNVs仅次于轮状病毒,是引起散发性、急性婴幼儿肠炎的第二位的病毒.

    作者:夏嘉陵;万朝敏;朱渝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病毒活动阳性的HBeAg阴性乙肝患者免疫学标志物、病毒感染基因型以及YMDD突变分析

    目的 分析病毒活动阳性的HBeAg阴性乙肝患者免疫学标志物、病毒感染基因型以及YMDD突变,探讨HBeAg血清学转换相关的因素. 方法 收集拉米夫定持续12个月治疗患者,比较病毒活动阳性HBeAg阴性和阳性患者的病免疫标志物表达、感染病毒基因型、拉米夫定耐药的差异. 结果 ①HBeAg阴性乙肝患者中病毒活动率约54. 10%,明显高于HBeAg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1 ). ②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患者的血清学标志物表达模式和病毒基因型分布在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1 ). ③YMDD相关病毒突变体检测发现, HBeAg阴性患者YMDD突变率达到26. 6%,明显高于HBeAg阳性患者;其中YVDD突变型在HBeAg阴性患者中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 结论 本研究的结果提示了HBeAg转阴对于乙肝治疗疗效判断的不准确性,其不准确性原因可能涉反应机体免疫状态的血清标志物、HBV感染的基因型以及药物相关病毒突变型别. 另外,HBeAg转阴的乙肝患者低的持续病毒应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了拉米夫定治疗耐药性几率增加.

    作者:张明红;殷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引流管固定装置ELOCK应用于腹腔引流管固定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腹腔引流管的固定方法,以保证腹腔引流管的固定稳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方法 选择开腹手术放置单侧腹腔引流管的患者8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43例)和观察组( 46例). 对照组采用缝合固定引流管于皮肤,引流管穿出皮肤处用纱布包扎. 观察组采用缝线联合引流管固定装置ELOCK固定引流管,比较两组的引流管位移、中度以上牵拉痛次数、皮肤不良反应.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引流管位移和中度以上牵拉痛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的皮肤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采用缝线联合引流管固定装置ELOCK固定腹腔引流管,可防止引流管发生位移,减少引流管引起的牵拉痛,不增加皮肤不良反应.

    作者:朱科第;唐小丽;肖硕萌;保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新生儿病房真菌感染菌种分布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病房的真菌种类及耐药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0月至2014年6月新生儿病房真菌培养的阳性结果,并与同期儿科病房的阳性结果比较. 结果 新生儿病房共获得真菌34株,标本来源前四位分别是痰液21例(61. 8%),血液4例(11. 8%),脑脊液3例(8. 8%),气管导管3例(8. 8%);按菌种分前三位分别是白色假丝酵母菌23株(69. 70%),近平滑假丝酵母菌5株(15. 15%),光滑假丝酵母菌4株(12. 12%). 其他儿科病房培养阳性的真菌为143株. 标本来源前四位分别为痰液84例(58. 7%),血液/骨髓20例(14%),大便11例(7. 7%),脑脊液/无菌体液11例(7. 7%). 按菌种分前三位分别为白色假丝酵母菌76株(58. 91%),光滑假丝酵母菌21株(16. 28%),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4株(10. 85%). 新生儿病房中常见的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耐药率较低. 结论 新生儿病房真菌感染第一位的是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耐药率较低.

    作者:胡勇;夏斌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TURB-t术前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对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作用

    目的 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前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的作用. 方法 66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在膀胱镜确诊后随机分成术前灌注组和常规灌注组,40mg吡柔比星溶解于5%葡萄糖40ml,通过导尿管灌入膀胱,保留30min后彻底排空,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膀胱,置入膀胱镜检查,取活检后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TURB-t). 结果 术前灌注组复发例数及首次复发时间低于常规灌注组. 结论 术前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能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减少复发与遗漏,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无肿瘤生存率及预后.

    作者:马志伟;刘竞;邱明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两种术式治疗腺样体肥大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分析鼻内镜引导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腺样体切除术与传统腺样体刮除术的疗效. 方法 将72例腺样体肥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分别行鼻内镜引导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腺样体切除术与传统腺样体刮除术,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上有无差异. 结果 等离子手术组与传统手术组在术后1个月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等离子手术组在术后12个月的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等离子手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 结论 鼻内镜引导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腺样体切除术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传统腺样体刮除术,并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可以显著降低复发率.

    作者:包德刚;范敏;蒋亚林;魏锐文;李文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不同维持剂量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不同维持剂量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 方法 将我院NICU 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3年间收治并符合条件的77例出现呼吸暂停的早产儿随机分为3组,A组23例,B组28例,C组26例,三组均在常规治疗(按摩脊背,弹足底,俯卧位,若不能缓解并出现发绀时予以复苏囊正压给氧)的基础上,使用咖啡因治疗,先给予20mg/kg负荷量, 24h后三组分别给予5mg/kg、10mg/kg、15mg/kg维持. 结果 B、C两组发生呼吸暂停的次数明显减少,治疗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停药时间提前,A、B两组相比,A、C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B、C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早产儿呼吸暂停使用咖啡因治疗先用20mg/kg负荷量后,维持量用10mg/kg效果明显.

    作者:焦德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难治性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住院儿童病毒感染状况研究

    目的 通过住院患儿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和难治性社区获得性肺炎( RCAP)病毒感染临床特点的比较,了解成都地区病毒性RCAP的住院儿童的感染状况和特点,为RCAP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对391 例RCAP和CAP住院患儿痰液进行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人偏肺病毒、人博卡病毒、人腺病毒、人鼻病毒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及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IgM抗体检测,痰液和血清细菌学和非典型病原体的检测. 结果在391例住院肺炎患儿检测出病毒检测阳性24. 81%,110株病毒. 在冬季病毒检出率高为43. 58%,不同性别患者之间病毒检出率差异. 193例RCAP病毒检测阳性患儿20. 73%(47株),腺病毒、人偏肺病毒和EB病毒感染占前3位,混合感染占78. 72%. 结论 病毒感染是RCAP主要致病菌之一,病毒在RCAP中有较低的检出率,混合感染和病毒感染种类不同是导致RCAP的原因之一.

    作者:杨涛毅;郭丽春;陈桂华;张彤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临床路径在肿瘤专科医院应用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某肿瘤医院2014年临床路径实施效果,为肿瘤诊治制定出更加科学的临床路径提供参考. 方法 导出临床路径系统中2014年的医院临床路径患者相关信息,通过SPSS 19统计软件对符合临床路径入组条件设定、路径完成情况,以及未纳入、未完成、完成路径患者的住院天数和费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该医院临床路径纳入率、完成率不高,但完成路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和未纳入和未完成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结论 由于肿瘤疾病变异性大,可控性差,治疗过程复杂,且患者大多存在一些伴随疾病和并发症,导致制定的肿瘤临床路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纳入率低,变异度高. 因此,在制定肿瘤临床路径时,要充分考虑肿瘤的疾病特点,才能使肿瘤临床路径切实可行,才能通过实施临床路径提高医院管理质量,规范医疗工作流程,降低医疗成本.

    作者:刘罡;向明飞;邹江;罗安心;侯飞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产后康复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康复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产后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对产妇康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在本院生产的初产妇166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83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产后康复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各种临床康复情况的差异. 结果 观察组在产伤恢复、子宫复旧、食欲、睡眠、精神状态、产后42d盆底肌紧张度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并发乳腺炎、产褥感染、乳房胀痛、恶露异常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泌乳始动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母乳喂养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观察组发生抑郁情况及抑郁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结论 康复干预有助于产伤恢复及子宫复旧,减少产褥病率提高母乳喂养率.

    作者:李谋;何清萍;邓婧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误吸/窒息危险因素精细化评估及干预体会

    目的 探讨误吸/窒息危险因子评估表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我科2013年10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25例,根据患者意识状态及病情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和干预组62例. 对照组入院后行脑出血常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常规预防误吸/窒息的健康教育. 干预组在常规脑出血护理措施的基础上,使用误吸/窒息危险因子评估表进行评估,得分>6分者为具有误吸/窒息高危风险,进行误吸/窒息综合护理干预. 结果 125例脑出血患者,对照组偏瘫39例,使用镇静药物22例;观察组偏瘫41例,使用镇静药物19例. 对照组窒息1例,误吸、呛咳发生次数为9人次,观察组窒息0例,误吸、呛咳发生次数为2人次,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结论 应用误吸/窒息危险因子评估表进行评分,并依据评分结果采用相应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误吸/窒息发生率,提高脑出血患者的住院安全.

    作者:樊朝凤;韩慧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EBV感染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457例EBV(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EBV)不同感染类型的患者的CVD(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发病以及与CVD发病相关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探讨EBV不同感染类型的患者与CVD发生存在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57例EBV的患者( IM、CAEBV, EBV-HLH) CVD发生率,及EBV-DNA、D-Dimer、BNP、 IL-6的峰值表达水平与CVD发生的相关性. 结果 EBV感染不同类型患者CVD的发生率明显不同,其中EBV-HLH高,IM低;在IM、CAEBV、EBV-HLH组内CVD发生和未发生组中相关指标BNP、D-Dimer、IL-6 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1 ) ,而CVD发生患者中随着EBV感染发病的严重BNP、D-Dimer、IL-6表达明显增高;EBV感染诱发的CVD患者中BNP表达水平与D-Dimer和IL-6呈正相关,其中D-Dimer与BNP相关性高. 结论 EBV感染可能继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且随着EBV感染程度的增加,风险越大;CVD实验室相关检测因子的相关性统计分析发现,EBV感染及感染程度可能通过影响炎症因和血栓形成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进而促成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作者:方军;邓耀;唐艺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我院近5年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构成、分布情况及耐药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方法 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5年4月30日在我科住院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培养检出细菌情况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 结果 5年确诊新生儿败血症并分离血培养阳性菌共182株,大肠埃希菌43株( 23. 63%)、肺炎克雷伯菌37株( 20. 3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1 株( 17. 03%)、念珠菌16 株( 8. 79%)及金黄色葡萄球菌15 株(8. 24%)是导致新生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 早发型败血症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晚发型败血症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及念珠菌. 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在95%以上,晚发型革兰阴性菌败血症主要以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阳性菌为主,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头孢替坦及阿米卡星尚未发现耐药,对头孢唑林和头孢曲松耐药率在60%以上. 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在80%以上,对糖肽类抗生素尚未发现耐药. 念珠菌对三唑类抗真菌药耐药率在40%左右,对两性霉素B及5-氟胞嘧啶尚未发现耐药. 结论 本院近5年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早发型败血症和晚发型败血症致病菌构成及细菌耐药谱具有差异,定期监测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及耐药性有助于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

    作者:赵静;张鸽;杨晓燕;唐军;石晶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216例早期早产儿相关并发症分析

    目的 分析不同胎龄及出生体质量早期早产儿的相关并发症,探讨相关并发症预防方法. 方法 对2011年4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在我院NICU接受治疗的216例胎龄<34周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胎龄大小分成≤30周组,~32周组,~34周组;按出生体质量分为<1500g组、~2000g组、≥2000g组. 分析并比较各组患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早产儿发生并发症的种类在不同胎龄组及出生体质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胎龄越小并发症种类越多,出生体质量越小并发症种类越多.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贫血、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在不同胎龄组和出生体质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胎龄越小,发生率越高,出生体质量越小,发生率越高. 代谢性酸中毒、肺炎发生率在不同胎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但在不同出生体质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高胆红素血症、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在不同胎龄组间比较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在不同出生体质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出生体质量越小,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越高,但出生体质量越大,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越高. 结论 早期早产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随胎龄和出生体质量的不同而变化,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早产儿的并发症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及生活质量.

    作者:刘蓓蓓;张勇;廖志;韩彦青;张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妇产科医务人员职业危险因素与预防对策

    随着近年来我国乙型肝炎、性病、艾滋病等传染病传播率的不断攀升[1] ,职业暴露已日趋成为威胁医务人员健康的重要因素,医务人员也逐渐成为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重要对象. 本文旨在通过对妇产科一线医务人员的采访和医院感染资料的总结对妇产科的职业危害和防范措施进行探讨,为保护妇产科医务人员的生命健康,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熊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与HBV持续感染时间和病毒载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分析血清铁( SI)和总铁结合力( TIBC)在不同HBV持续感染时间中差异性表达,探讨血清铁浓度与HBV持续感染的相关性. 方法 比较HBV持续感染6、9、12和24个月患者SI和TIBC的表达差异及与感染时间的相关性,同时分析不同观测点HBV-DNA载量高低与SI和TIBC的表达水平差异相关性分析. 结果 191例HBV感染患者,按照感染时间分组:SI和TIBC含量随着HBV持续感染时间的延长,均逐渐上调( P<0. 01 ). 对于不同持续感染时间患者HBV-DNA载量分析发现,在持续感染12个月前载量水平的高低与SI和TIBC的含量呈正相关;在持续感染12个月以上,病毒载量与SI和TIBC的含量无相关性. 结论 SI和TIBC与HBV持续感染时间呈正相关,且在HBV早期感染阶段与载量相关提示对HBV持续感染患者血清SI和TIBC监测可能对于预测HBV对患者的持续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韧;侯玲;陈俊莉;高建萍;龙训琴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