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丹参酮ⅡA对急性重症肝炎小鼠p53的影响

唐小利;李双杰

关键词:丹参酮ⅡA, 重症肝炎, p53基因与蛋白, 凋亡
摘要:目的 研究丹参酮ⅡA(TSN)对小鼠急性重症肝炎模型p53调控肝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阐明丹参酮ⅡA对肝脏保护作用的机理.方法 将12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20只:丹参酮ⅡA(大、中、小)剂量组、模型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予TSNIIA 100mg/(kg·d)、30mg/(kg·d)、10mg/(kg·d)、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乙酰半胱氨酸500mg/kg和CMC连续灌胃4天后进行急性重症肝炎模型处理;正常对照组予等量生理盐水处理.观察各组10只6、12、18、24、36、48h死亡率.其余10只用于在同一时间点处死行急性肝损伤的评定.结果 丹参酮ⅡA(大、中、小)剂量组、模型组、阳性药物对照组的48h死亡率分别是100%、90%、80%、70%、80%.肝功能指标、肝脏坏死程度、凋亡小体数量、凋亡指数以及p53基因与p53蛋白.结论 丹参酮ⅡA能够下调促凋亡基因p53,通过抑制p53蛋白的生成和促进其降解,减少细胞的凋亡.丹参酮ⅡA通过减轻肝脏的炎症反应和抑制肝细胞凋亡的双重机制实现对肝脏保护作用,且这种保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关系.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PLIF术式与PELD术式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疗效比较分析

    目的 研究采用后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osteri 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与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疗效分析,比较两种术式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0~2012年采用PLIF术式治疗29例和PELD术式治疗34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腰痛患者,经低压椎间盘造影诊断为椎间盘源性疼痛.经MRI检查显示共有71个T2像低信号的“黑椎间盘”,按信号异常椎间盘节段分布:L3/4间隙13个,L4/5间隙42个,L5/S1间隙16个,经造影疼痛诱发试验为阳性.分别行PLIF和PELD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2年的结果,评估其腰痛改善率,采用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标准(JOA)对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术后疼痛改善率平均80%,椎骨放射学融合29例,术后无1例出现神经根症状及马尾神经受损表现,1例并发感染,1例并发内固定失败.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PLIF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有效方法.微创PELD手术具有创伤小,安全可靠,疗效并不比融合术差,是介于开放性外科手术和保守治疗之间的一类治疗方法,但两种方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作者:刘煊文;侯伟光;周强;罗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地震灾后乡村医疗急救网的建设与思考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对四川省德阳市农村医疗急救体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125个乡镇卫生院、997个村卫生站受损.基本医疗、急症急救房屋、设备受损严重,两个极重灾县乡村救治体系处于瘫痪状态.震后3个月,农村急诊急救基本依靠外援的数百家医疗队[1].灾后重建开始以后,通过中央财政、北京、江苏对口援建、世界银行贷款、社会捐赠等渠道,投入6.5亿元,对125个乡镇卫生院,1050个村卫生站急症急救体系进行了全面建设,目前,全市农村卫生灾后重建项目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2],基本医疗和急症急救基本房屋、设施、救治能力提前了15 ~ 20年.

    作者:陈万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奥美拉唑与替普瑞酮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奥美拉唑与替普瑞酮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中的治疗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用药参考.方法 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9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奥美拉唑)45例和B组(替普瑞酮)45例两个治疗组,连续治疗2个月.根据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奥美拉唑和替普瑞酮的疗效,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奥美拉唑和替普瑞酮对临床症状缓解有效率分别为86.7%和77.8%,奥美拉唑改善临床症状优于替普瑞酮(P<0.05).奥美拉唑胃镜检查和组织学病理检查的有效率分别为40.0%、44.4%,替普瑞酮分别为48.9%、51.1%,替普瑞酮对胃粘膜炎症的改善情况优于奥美拉唑(P<0.05).结论 与奥美拉唑相比,替普瑞酮缓解临床症状效果较差,但对于病理组织状况改善效果较好.

    作者:吴冀川;龙恩武;陈子洋;季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奎硫平与奋乃静治疗老年期精神分裂症疗效对比与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奎硫平与奋乃静治疗老年期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对比.方法 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0例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奋乃静)和观察组(奎硫平),每组各30例,根据症状量表(PANSS)评分标准,观察和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显效率比较(70.0% vs 66.7%),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26.7% vs 5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奎硫平与奋乃静的疗效相当,但是奎硫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作者:向汉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低温等离子射频扁桃体部分切除及腺样体手术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目的 探讨低温等离子射频扁桃体部分切除术及腺样体切除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临床疗效及其手术适应证.方法 对86例儿童肥大的扁桃体及腺样体切除手术前后相关症状、睡眠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打鼾症状和其他并发症的好转率达到83.6%~100%.患儿夜间打鼾、呼吸暂停、惊醒等症状消失,伴发的分泌性中耳炎等疾病明显好转.结论 低温等离子射频扁桃体部分切除及腺样体吸切术既能明显改善儿童OSAHS患者的临床症状,又可保留原有扁桃体的生理功能,是目前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管俊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3种不同直径穿刺针甲状腺活检时患者疼痛程度调查

    目的 探讨不同直径的穿刺针进行甲状腺穿刺活检时患者疼痛程度之间有无差别.方法 对2010年10月~2013年3月在成都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进行甲状腺穿刺活检的13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使用3种不同直径的穿刺活检针进行甲状腺穿刺,采用主诉疼痛分级法(VRT)和数字疼痛分级法(NRS)两种痛觉分级方法让患者对术中和术后当日的疼痛感觉进行评估.采用x2检验的等级相关分析和线性趋势检验,分析受试者疼痛程度与穿刺针型号之间的关系.结果 VRT评估3种直径活检针穿刺疼痛程度0~1级,3组患者之间疼痛程度没有差别,不同性别之间也没有差异.NRS评估3种直径活检针穿刺疼痛程度0~3级,3组之间疼痛程度没有差别,疼痛程度与活检针直径没有关系.结论 使用不同直径的活检针进行甲状腺穿刺,患者的疼痛程度之间没有差异,应根据患者结节的性质选择适宜的穿刺针.

    作者:程莹;邢军;艾智华;万勇;游志清;郭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合并2型糖尿病和脑梗死相关因素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合并2型糖尿病和脑梗死的相关因素临床研究.方法 将156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临床资料分两组,其中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病例72例(研究组);2型糖尿病无脑梗死患者84例(对照组).分析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史,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ECG及肾功能血流动力学参数,并检测血脂和血糖浓度,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研究组血脂、空腹血糖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间TC,TG,LDL和FB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DL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糖尿病史,高血压痛史,血流动力学,尿白蛋白和心机凝血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流动力学和尿白蛋白差异统计学意义更显著(P<0.01).结论 定期检测对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脑梗死的发生、提高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蔡丹;张玉梅;楚远珍;严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吸氧、抗感染、祛痰、解痉平喘等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宣肺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益肺健脾补肾等中药复方治疗.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0%,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为96.0%,两者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且复发明显降低,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柏丁;刘伊铃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的关系及其对脑梗死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的关系对两者连接处脑梗死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1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梗死灶情况、椎动脉优势以及基底动脉弯曲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92.66% (101/109)的患者表现为一侧推动脉直径大于另一侧.68.81% (75/109)的患者椎动脉优势位于左侧.74.31% (81/109)的患者有基底动脉弯曲.随着椎动脉直径差异级别的增高,患高血压痛、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比例显著增高,且右侧椎动脉直径显著减小(P<0.05).3级椎动脉直径差异的患者大多有高血压病(88.89%)以及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75.00%).单因素分析显示,老年、患有高血压病以及椎动脉直径差异是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动脉直径差异为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椎动脉直径差异,两者的存在促进了相应部位脑梗死的发生.

    作者:王晓平;李晓佳;罗永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18例体外循环术后应激性溃疡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 分析心脏术后应激性溃疡的原因及验证药物和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抑酸和手术治疗的应激性溃疡患者.结果 保守治疗15例,治愈13例,死亡2例;手术治愈3例.结论 心脏手术后应激性溃疡治疗与抑酸药物及手术干预有关.

    作者:熊伟;袁强;王继相;余恺;许果;白上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行闭孔神经阻滞在膀胱肿瘤电切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行闭孔神经阻滞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选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超声引导闭孔神经阻滞组(U组,30例),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闭孔神经阻滞组(U+S组,30例).观察闭孔神经阻滞后5、10、15 min后内收肌收缩情况,记录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操作时间,麻醉相关时间,穿刺次数,15min时阻滞成功率.结果 U+S组与U组相比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没有明显差异(7.7vs6.4min,P=0.232),U+S组操作时间比S组长(3.1vs1.7min,P<0.001),麻醉相关时间两组无差异(U+S组9.8min,S组8.6min,P=0.68),穿刺次数两组无差异(U+S组2.4min,S组2.1min,P=0.28),15min时U+S组与U组相比阻滞成功率高(100%比80%,P=0.04).结论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行闭孔神经阻滞功率高,可以安全、有效的预防膀胱肿瘤电切术闭孔神经反射.

    作者:欧阳胜;刘群;颜渊;蒋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霉菌性食管炎的内镜及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霉菌性食管炎的内镜及临床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2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60例霉菌性食管炎患者,采用内镜进行诊断,一旦确诊后,应尽快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结果 1级的患者为28例,所占比例为46.7%;2级的患者为14例,所占比例为23.3%;3级的患者为10例,所占比例为16.7%;4级的患者为8例,所占比例为13.3%.临床资料进一步显示,霉菌性食管炎患者易合并以下几种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肝硬化;给予38例霉菌性食管炎患者口服制霉菌素,所占比例为63.3%;给予16例霉菌性食管炎患者口服伊曲康唑,所占比例为26.7%;给予6例霉菌性食管炎患者静脉注射氟康唑,所占比例为10.0%.经过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的患者为40例,缓解的患者为18例,无效的患者为2例.结论 内镜是准确诊断霉菌性食管炎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对霉菌性食管炎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改善了霉菌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杨清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神经节苷脂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神经节苷脂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VE)的疗效.方法 98例VE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49例和治疗组49例,两组性别、病情轻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进行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予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胞二磷胆碱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上给予神经节苷脂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在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神经节苷脂辅助治疗VE能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曾嵘;石明芳;陈颖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无指征剖宫产影响因素调查

    目的 探讨无剖宫产指征孕妇选择剖宫产的原因,为降低剖宫产率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通过我院产科专家自行设计审定分娩相关的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通过对产妇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费用支出、选择剖宫产的主要原因等方面对无指征剖宫产孕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进行了数据收集及分析.结果 无指征剖宫产产妇选择剖宫产与其对分娩顾虑、担忧及恐惧有关.产妇及产妇家人无自然分娩的正确专业知识,担心自然分娩的不确定因素对产妇、胎儿造成危害.结论 针对产妇分娩时的不同心理问题,加强产前宣教,使孕妇早期树立经阴道分娩的信心,同时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有利于降低剖宫产率,保障母婴安全.

    作者:艾永生;高岩;周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小儿急性中毒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小儿急性中毒的临床特征及可能原因,提出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2010年~2012年收治的176例急性中毒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PICU共收治了176例急性中毒患儿,5岁以下患儿占79.4%.男性是女性的2倍.口服是主要的中毒途径(96.0%),药物是主要的中毒物质(42.6%).严重的中毒症状有意识改变、呼吸窘迫、低血压等.67.0%的患儿接受了洗胃治疗,14.8%的患儿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8.5%的患儿行血液净化治疗.平均住院时间是6.31d,治愈率是86.9%,病死率是2.8%.结论 小儿急性中毒在中国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好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中毒途径以经口服入为主,药物是主要的中毒物质.有效的预防措施比较有限,需要更多的健康卫生教育及消费品安全措施.中毒后及时给予洗胃及解毒药物,重视呼吸循环支持及血液净化治疗,可促进中毒儿童早日康复.

    作者:杜敏;张国英;谢晓丽;肖琴;郑静;温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115例颜面部外伤处理体会

    目的 探讨颜面部外伤的处理体会.方法 115颜面部外伤进行清创缝合术,并观察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115例患者术后全部达到一期愈合,无明显的瘢痕增生,面部器官无牵拉变形,缝合处无牵拉变形,缝合处无明显凹陷及萎缩.结论 在面部损伤中采用美容缝合效果好.

    作者:杨汉霞;陈明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剖宫产全麻术后镇痛中的运用

    目的 拟验证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t ransversus abdominal plane,TAP)阻滞在剖宫产全麻后的镇痛疗效.方法 实施全麻剖宫产并且愿意接受术后镇痛的产妇40例,分为TAP+PCIA(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组与单纯PCIA组.胎儿娩出后均接静脉电子镇痛泵.在手术结束后实施超声引导下TAP.观察并记录48 h内各随访时点的NRS(运动与静息时),镇痛泵使用时间,按压次数(D1),实际进入次数(D 2),产妇满意度评分.镇痛相关并发症:呕吐,瘙痒,嗜睡.结果 TAP+ PCIA组在术后24h内的时间点的NRS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P<0.05),而24h后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镇痛泵使用时间TAP+ PCIA组长于PCIA组(P<0.05),而D1/D2低于PCIA组(P<0.05),产妇满意度两组近似(P>0.05).两组镇痛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复合静脉镇痛可以产生较单纯静脉镇痛更为良好的产科术后镇痛.

    作者:郑珈琳;罗世忠;郭昌立;张玲;钟庆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小切口皮下剥离刮除术治疗腋臭手术并发症分析及预防措施

    目的 探讨腋臭患者行小切口皮下剥离刮除术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对273例腋臭患者浸润肿胀麻醉下,通过1 cm切口皮下剥离刮除术清除腋窝皮下的皮脂腺、大汗腺及毛囊,术后放置引流并加压包扎,9天后拆线.结果 273例患者手术均成功.10例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在术后6 ~ 12h发生出血,形成血肿;1例出现部分皮瓣坏死;2例出现伤口裂开;1例局部形成瘢痕挛缩;1例单侧有异味残留;2例单侧复发.经及时有效的治疗后均痊愈.结论 小切口皮下剥离刮除术治疗腋臭具有创伤小、切口隐蔽、外形美观、无功能障碍的特点.术中规范操作,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其对患者的损害减少到小.

    作者:周开华;康道现;邹晴;王璐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加强妇产科护理管理有效预防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甚至加剧医患矛盾,引起医疗纠纷,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1].而对于妇产科这一特殊科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始终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因此必须加强护理管理,预防医院感染,保证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健康.

    作者:唐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血浆内毒素动态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治疗过程中肠道菌群、血浆内毒素动态变化以及肠道菌群与血浆内毒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纳入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127例,A组63例,B组64例,同期纳入健康者18例作为对照.A组口服金双歧,B组采用金双歧+乳果糖,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治疗前和治疗第5、10、15以及20d,分别检测对照组和患者大便肠球菌、酵母菌、双歧杆菌数量以及内毒素水平.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减少(P<0.001),肠球菌及内毒素增加(P<0.001).内毒素与双歧杆菌呈负相关性(r=-0.296,P=0.042),与肠球菌呈正相关性(r=0.331,P<0.021).②治疗10d时A组肠道双歧杆菌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0.001),内毒素下降(P =0.021),两者间呈负相关性(r=-0.228,P=0.033).治疗20d时双歧杆菌以及内毒素较治疗10d时无变化(P分别为0.318和0.484).③B组肠球菌、酵母菌及内毒素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变化.肠球菌在第5d、酵母菌和内毒素在第10d下降到低值(P值分别为0.048、0.033和<0.001).之后三者均快速上升,在第20d均超过治疗前水平(P值分别为0.017、<0.001和<0.001).内毒素与肠球菌(r=0.251,P=0.037)及酵母菌(r=0.353,P=0.018)之间呈正相关.④治疗第10dB组内毒素低于A组(P<0.001).继续治疗10d,A组内毒素无明显变化,而B组内毒素上升.治疗20d时B组内毒素显著高于A组(P<0.001).结论 ①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和高内毒素血症,肠道菌群与内毒素血症相关性存在动态变化.②单用金双歧可轻微改善肠道菌群、降低血浆内毒素.金双歧联合乳果糖治疗可明显降低血浆内毒素,但持续使用可能会加重菌群失调和内毒素血症.

    作者:王蜀强;林健梅;黄仁刚;杨兴祥;江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