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类型盆腔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疼痛特点及疗效分析

贾继刚;杨益森

关键词:盆腔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疼痛, 腹腔镜手术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盆腔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DIE)的临床疼痛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993年7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经腹腔镜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为DIE的100例生育期患者为研究对象,临床证实病灶多位于后盆腔,按病灶是否累及阴道穹窿或直肠分为单纯型(85例)、穹窿型(8例)、直肠型(7例),分析三种不同类型DIE的疼痛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三组类型的DIE痛经发生率及程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穹窿型DIE发生性交痛(75.0%)及肛门坠胀(88.0%)高于其他两种类型,直肠型DIE大便痛发生率高(7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穹窿型出血多(110.5±22.4)mL,直肠型手术时间长(88.5±30.4)min,副损伤率大(14.29%),术后住院时间长(7.7±2.1)d,随访观察出术后复发影响因素与是否药物辅助治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切除病灶是DIE治疗的主要手段,术后疼痛缓解时间与手术切净的程度相关,但该类手术困难,手术副损伤风险大,故保守性手术+药物治疗是具卫生经济学价值的治疗方式。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SOCS-3在大鼠慢性肝损伤中的表达研究

    目的:通过研究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3, SOCS-3)在慢性肝损伤中的表达,为阐明其在慢性肝损伤中的作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CCL 4法构建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肝脏组织SOCS-3的表达。结果慢性肝损伤组SOCS-3 mRNA相对表达量及SOCS-3蛋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肝损伤中,随着肝脏损伤加重,因炎症因子持续刺激,SOCS-3表达逐渐增加,提示SOCS-3在慢性肝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千;邓存良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

    目的:探讨经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可行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3年2月我院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28例患者资料,Ⅱ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定19例,Ⅲ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9例,随访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复位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螺钉位置良好,骨折与复位及固定满意。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X线片、CT显示寰枢椎达到骨性融合,内固定物未松动及断裂。临床症状改善优良率89.3%。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具有生物力学稳定性好,复位满意,固定可靠,植骨融合率高,大限度地保留颈椎活动度,临床症状改善满意。

    作者:张映波;张伟;付能高;谭东;蒋成;蔚芃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使用彩超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引导PICC的临床应用

    目的:了解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彩超)引导做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的实用性与优越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60例由于各种原因需要进行PICC的患者,分成2组,其中实验组为通过彩超引导评估血管情况,在彩超引导下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置入PICC,另一组仅使用改良赛丁格技术进行盲穿,两组均跟踪并分析置管期间详细置管信息。结果彩超引导下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的PICC从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穿刺点不适、导管堵塞、静脉血栓、静脉炎发生率等方向分析均优越于使用盲穿进行改良赛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结论彩超引导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进行的PICC穿刺极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并且可减少局部组织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对机械性静脉炎和静脉血栓的预防起着显著的效果,将是临床操作的主流选择。

    作者:陈丽琴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腓骨中下段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术应用于踝部骨折的临床观察

    目的:对踝部周围骨折应用腓骨中下段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技术,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收治踝部骨折患者54例,其中腓骨远端骨折均采MIPPO内固定技术。应用AOFAS评定标准对术后效果进行评定。结果其中5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2.1±0.5)年。按AOFAS评定标准:优48例,良4例,中:2例:差:0例,优良率为98.8%。结论腓骨中下段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技术治疗踝部周围骨折,手术创伤小,固定牢靠有效,踝部感染率低、中后期功能恢复良好的特点。

    作者:巫宗德;彭亮;王小兵;张宇;刘亮;魏国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对前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进行缝线栓结固定的手术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2006年2月至2012年12月,我科对28例前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在关节镜下行骨折解剖复位缝线固定术,其中男24例,女4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43岁。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按Meyers-McKeever分型为II型7例,III型16例, IV型5例;术前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呈阳性,Lysholm评分为(55.3±1.6)分。患者受伤后到入院的时间分别为1~48周,平均为37周。采用关节镜下骨折复位后,在前交叉韧带定位器引导下,经胫骨上段前内侧创建骨隧道,沿骨隧道将2号Ethibond缝线引入关节腔,利用肌腱线紧密打结,将撕脱骨块解剖复位固定。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皮肤坏死、骨折块松动脱位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2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5.6个月。 X 线片检查示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2~4个月,平均3个月。术后12个月复查Lachman 试验、前抽屉试验、轴移试验均为阴性。术后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正常者26例,伴有轻度活动受限者2例。术后12个月Lysholm 评分为(92.5±2.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t=42.220,P=0.000)。结论关节镜下前叉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行缝线固定的手术方法创伤小、固定可靠,有利于实现ACL胫骨止点解剖原点重建,恢复ACL正常生理功能。

    作者:李伟;杨丽娜;谢美明;潘显明;权毅;刘金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小儿“扳机指”中医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小儿拇指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中医手法治疗方法及意义。方法我科门诊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通过手法按摩及拇指外展支具固定治疗40例,均通过非手术方法治疗。结果取得了较好疗效,治愈35例,好转5例。结论中医非手术治疗小儿拇指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疗效肯定,创伤小,易于推广。

    作者:周英;刘剑伟;彭玉兰;乐劲涛;王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介入治疗配合中医综合治疗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微创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14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2例。治疗组早期采用微创介入配合中医综合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中医综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并给予5年后随访,了解患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9%,对照组总有效率97.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疗效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五年后随访患者复发率,治疗组复发率9.9%,对照组复发率19.3%,两组患者五年后复发率有明显差异。结论早期介入治疗配合中医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确切,能明显缓解患者腰腿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且长期疗效好,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张中;王艳杰;何春江;楚福明;史梦龙;唐小松;黄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甲强龙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甲基强的松龙+低分子肝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肾病综合征患者56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予以甲强龙(甲强龙琥珀酸钠)40mg,静脉滴注,1次/d,同时配以低分子肝素治疗,B组予以泼尼松1mg/(kg·d),晨起顿服,配以潘生丁50~75mg,3次/d。结果 A组治疗效果均优于B组(P<0.05),A组不良反应少于B组。结论甲强龙+低分子肝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廖冰;杨帆;蒋东波;姚春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泵注瑞芬太尼及异丙酚维持麻醉对甲状腺切除患者麻醉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及异丙酚联合麻醉对甲状腺切除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本试验自制定方案日起,严格选择受试者,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接受甲状腺手术患者100例,纳入研究的受试人群,将患者以完全等量随机的科学研究方法分为观察组( n=50例)及对照组( n=5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泵注异丙酚及芬太尼间断推注麻醉。观察组予异丙酚、瑞芬太尼持续静脉泵注维持麻醉。监测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记录患者手术后拔除插管以及开始自主呼吸的时间以及术后患者steward的得分情况,并详细记录刺激性咳嗽及躁动不安等不良反应发生的程度及人次。结果插管、拔管及拔管10min时2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steward评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出现刺激性咳嗽以及躁动不安等不良反应的人数要明显多于观察组患者发生率要明显多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泵注瑞芬太尼及异丙酚维持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患者具有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缩短苏醒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等效果。

    作者:杜秋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小剂量赛治致抗甲状腺药物关节炎综合征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65岁,因“消瘦、心慌1个月”于2012年10月5日于我院查甲状腺功能, FT39.07 pg/mL、FT44.27 ng/dL、TSH<0.05 uIU/mL、TPOAb >600 IU/mL、TgAb 839IU/mL,诊断为“桥本氏甲亢”。给予甲巯咪唑(赛治)10mg,1次/d,服药至2012年10月22日。无其它诱因出现低热(体温高37.5℃)伴双髋关节及双膝关节疼痛,左腕关节肿胀疼痛,自行服用莲花清瘟胶囊及头孢克洛5d,上述不适无明显改善,于2012年10月28日入院。查体:体温:38.1℃,一般状态尚可,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眼无明显突出,无甲亢眼征,闭目震颤(+),双侧甲状腺Ⅱ度肿大,质韧,无触痛,无震颤,未闻及血管杂音,双肺呼吸音清,心率96次/min,律齐,双手细震颤(+),左腕关节轻度肿胀,压痛(+),双膝关节轻度肿胀,压痛(+),骨摩擦音(-),双髋关节活动自如。辅助检查:甲状腺功能:FT36.62 pg/mL、FT43.24 ng/dL、TSH <0.05 uIU/mL、TPO-Ab>600 IU/mL、TgAb 579IU/mL,血常规:WBC:8.2×109/L,N 61%,M 10.6%,ESR 20mm/h,尿常规、肝功、肾功、CRP、RF、抗CCP抗体、HLA-B27、ANA系列、AN-CA、血免疫球蛋白、补体、尿常规、肺CT、肝胆脾彩超、泌尿系彩超等均无明显异常。入院后治疗:赛治5mg,1次/d,口服,芬必得0.3g,2次/d 口服,阿奇霉素0.5g/d以及更昔洛韦200mg,1次/d静脉滴注。体温进行性增高,至2012年11月3日,体温高39.6℃,关节症状进行性加重,双膝关节肿胀较前明显加重,同时伴有活动受限,双髋关节、双肩关节活动亦受限,双手掌指关节、左腕关节、左踝关节肿胀。复查血常规:WBC:11.8×109/L,N 81%,M 8.0%,ESR 39mm/h,血细菌培养阴性、结核菌素试验阴性。于2012年11月4日停用赛治及芬必得,给予美卓乐20 mg1次/d 口服,给予心得安10 mg 3次/d 口服,西维尔100 ug 2次/d口服,2012年11月6日体温降至正常(体温高36.7℃),关节疼痛较前明显减轻,至2012年11月14日,关节肿胀程度明显减轻,于2012年11月19日美卓乐开始逐渐减量,至2012年12月20无明显关节症状,至2013年1月6日停用美卓乐。患者于2013年1月6日复查甲状腺功能FT35.62 pg/mL、FT43.08 ng/dL、TSH<0.05 uIU/mL、TPOAb >600 IU/mL、TgAb 562 IU/mL。2013年3月6日复查甲状腺功能 FT34.62 pg/mL、 FT41.77 ng/dL、 TSH0.01 uIU/mL、 TPO-Ab>600 IU/mL、TgAb498 IU/mL。

    作者:李征寒;吴东红;柳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鲍曼不动杆菌与仪器鉴定结果比较

    目的:比较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和仪器鉴定结果。方法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细菌进行鉴定和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鉴定为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的细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OXA-51基因。结果68株VITEK2 COMPACT鉴定为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的菌株中,50株OXA-51基因阳性,确定为鲍曼不动杆菌;18株OXA-51基因阴性,为复合群其它细菌。鲍曼不动杆菌( OXA-51阳性)与复合群其它细菌( OXA-51阴性)比较,对临床常用的碳青酶烯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等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P<0.05)。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其它细菌耐药率显著低于鲍曼不动杆菌,采用检测OXA-51基因方法对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进行准确的菌种鉴定有利于正确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和感染控制的介入。

    作者:邹自英;陈莉;刘媛;曾平;熊杰;朱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奥曲肽与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食道静脉破裂出血比较

    目的:比较奥曲肽同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食道静脉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10例肝硬化食道静脉破裂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奥曲肽治疗组和生长抑素治疗组。观察两组的止血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奥曲肽治疗组止血有效率为84.71%,其不良反应率为6.27%;而生长抑素治疗组止血有效率为87.84%,其不良反应率为7.84%。两组间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治疗肝硬化食道静脉破裂出血中,奥曲肽与生长抑素均可收到较好疗效,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于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可吸收缝线吻合肌腱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可吸收缝线吻合肌腱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9月~2013年2月,131例肌腱离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76例163条肌腱采用可吸收缝线吻合,B组55例114条肌腱采用非吸收缝线吻合,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8~13个月,平均10个月,伤口均甲级愈合,均未发生肌腱缝线断裂。术后患指功能:A组优124例,良23例,可16例,差0例,优良率90.18%%;B组优75例,良18例,可15例,差6例,优良率81.58%%;两组优良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可吸收缝线吻合肌腱可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邹文;许海燕;刘容珍;邹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18例临床分析及治疗策略

    目的:通过对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 SIADH)临床特点总结分析及对托伐普坦治疗SIADH临床疗效观察,分享治疗体会,提高对该疾病诊治水平,减少漏诊及误诊率。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0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18例SIADH患者临床表现、化验结果及治疗预后情况,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讨论。结果18例确诊SIADH患者中,94%为恶性肿瘤患者,其中28%为小细胞肺癌。不同病因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无明显差异。但年龄小于65岁者显示出诊断时血钠水平更低趋势。15例患者通过限水、利尿,血钠恢复正常。2例小细胞肺癌及1例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上述治疗无效,予以托伐普坦15mg qd治疗,48h后血钠恢复正常。结论 SIADH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当限水、利尿仍不能纠正低钠血症时,口服托伐普坦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曹旭;李蓬秋;张学军;鲜杨;吴冀川;包明晶;杨艳;张磊;朱显军;刘丽梅;杨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剖宫产中复杂子宫下段切开方式探讨

    目的:探讨一种剖宫产中切开复杂子宫下段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复杂子宫下段的孕妇132例,按照各自子宫下段类别分为传统子宫下段切开方式组(A组),即“先切再撕”方式;B组为实验组,即“先切后撕再剪开”方式。比较二组子宫下段切口实际长度、失血量、切口撕裂延伸率、术后并发症率。结果实验组子宫下段切口长度更短,失血量更少,切口撕裂延伸率及并发症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复杂子宫下段,剖宫产中可以选择先切再撕后剪开子宫下段的方法,简单易行,减少出血,避免并发症,在临床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作者:王美玲;朱剑飞;韩欣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102例患者院前心肺复苏回顾性分析

    目的:分析影响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探讨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院前发生心跳骤停实施心肺复苏的患者,比较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现场目击者、心脏骤停至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其组间院前复苏成功率的差异。结果性别、年龄、基础疾病三因素其组间复苏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现场目击者、心脏骤停至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其组间复苏成功率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发现者或目击者在第一时间参与CPR,急救人员快速到达现场开展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提高院前复苏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晓兰;张舒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电针配合郑氏中药治疗急性期钙化性岗上肌腱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电针配合郑氏伤科中药外敷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急性期钙化性岗上肌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电针配合局部外敷郑氏伤科中药二黄新伤止痛软膏治疗急性期钙化性岗上肌腱炎36例患者,为了观察疗效设立对照组36例,给予塞来昔布胶囊口服。结果电针配合局部外敷郑氏伤科中药二黄新伤止痛软膏组疗效显著,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意义(P<0.01)。结论两种方法均有效,但电针配合局部外敷郑氏伤科中药二黄新伤止痛软膏组疗效更佳。

    作者:王小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基于脑注意网络的单侧忽略研究进展

    单侧忽略(Unilateral Neglect,UN),又称为单侧忽视、单侧空间注意障碍,是一组复杂的认知行为障碍的统称,以不能对脑损伤对侧身体或空间呈现的各种刺激(包括视觉、躯体感觉、听觉以及运动觉)做出反应为典型特征[1]。单侧忽略常见于右侧脑卒中患者,大约三分之一的卒中患者在发病一年后仍然存在忽略症状[2-3]。单侧忽略不仅影响患者的视觉-空间能力及专注力[4],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认知及运动功能康复效果,是功能独立能力的重要预测指标[5]。随着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继发的单侧忽略日益成为一个严峻的临床问题。因此,深入了解其发生机制将有助于寻求更加有效的治疗策略。

    作者:杨永红;方乃权;何成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莫西沙星治疗急性盆腔炎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莫西沙星治疗急性盆腔炎临床效果,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急性盆腔炎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给予莫西沙星400mg/d,先静脉给药3d,待病情好转(改善)或体温正常后8h,改为口服,剂量不变,疗程14d;对照组左氧氟沙星300mg+甲硝唑500mg,静滴,每日1次,共14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65%高于对照组的76.05%;临床症状改善时间(3.05±1.67) d、静脉给药时间(6.78±1.23)d、住院时间(9.12±1.56)d均短于对照组的(4.82±2.01)d、(14.00±0.00)d、(17.98±2.67)d(P<0.05)。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6.52%低于对照组的23.91%。结论莫西沙星单药治疗与左氧氟沙星加甲硝唑联合治疗方案相比,临床疗效高,发生不良反应低,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余小容;李建强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高血压前期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改变

    目的:探讨高血压前期( perhypertension)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的改变。方法122例患者,分为高血压前期合并糖尿病组(62例)和正常血压糖尿病组(60例),经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比较两组的差别。结果高血压前期合并糖尿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大于正常血压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前期合并糖尿病组较血压正常糖尿病组更易引起颈动脉损害。

    作者:淡雪川;翁庆忠;黄守莲;郭箐桦;管一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