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益生菌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黄林

关键词:结肠炎, 溃疡性, 药物疗法, 益生菌, 柳氮磺吡啶
摘要:目的 评价联合应用益生菌和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 溃疡性结肠炎62例随机分成益生菌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组(n=31)和柳氮磺吡啶对照组(n=3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以及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以及结肠粘膜的炎症评分、随访6个月的复发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55%,显著高于对照组77.42% (P< 0.05);两组在治疗前的临床症状评分、结肠粘膜炎症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的临床症状评分、结肠粘膜炎症的评分均有明显减轻(P<0.01),但治疗组临床症状、结肠粘膜炎症的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且两组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联合应用益生菌和柳氮磺吡啶较单独使用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更好的疗效且安全,并能降低复发率.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纳米炭吸附化疗药物在乳腺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淋巴转移是造成术后乳腺癌复发及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的静脉给药全身化疗由于在局部淋巴结中药物浓度很低,不能完全解决淋巴结转移的问题,而且还可能出现严重的患者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因此淋巴靶向化疗成了人们研究的热点,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纳米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阔.纳米炭在临床上不仅作为廓清淋巴结的示踪剂,而且还作为淋巴靶向化疗的载体[1].淋巴化疗是针对淋巴系统进行的新的化疗给药方法,目前国内外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淋巴化疗报道较多,而乳腺癌淋巴化疗国内外报道较少.本文就纳米炭吸附化疗药物在乳腺癌淋巴靶向化疗中的作用机制、临床意义、应用情况及展望作简要介绍.

    作者:李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改良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改良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的疗效.方法 将临床80例患者采用改良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穿刺锁骨下静脉,观察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8例锁骨下静脉置管一次性成功,一次性成功率97.5%,2例改为对侧锁骨下静脉置管,均荻成功.结论 改良锁骨下静脉置管术是一种便捷安全的置管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董平剑;王艳琳;欧立;郭晓玲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急性有机磷中毒使用长托宁和阿托品临床80例分析

    目的 探讨在急性有机磷中毒时使用长托宁(盐酸戊乙奎醚)对阿托品剂量、时间使用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自2003~2009年共收治80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为阿托品、碘解磷定加长托宁,对照组为常规使用使用阿托品、碘解磷定组,分析两组患者阿托品用量、维持时间及病死率.结果 长托宁可以使轻、中、重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减少阿托品用药总量,治疗组分别为15、76、101mg,对照组分别为43、83、840mg减少阿托品用药次数,治疗组分别为:15、23、30次,对照组分别为:20、35、94次,缩短阿托品化时间,治疗组分别为:1.5、3、5h,对照组分别为:3、5、8h,缩短治愈时间:治疗组分别为:3、4、5d,对照组分别为:4、5、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有机磷中毒配合使用长托宁,减少阿托品使用总量及维持时间,并且不易发生反跳,病死率降低,长托宁是一种比阿托品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的新型抗胆碱能药.

    作者:刘丽;王正康;牟丽琴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短期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9月~2011年2月收治的126例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7例给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59例采用拉米夫定治疗,比较治疗后6周、12周、24周两组患者乙肝病毒DNA(HBV-DNA)阴转率、治疗24周后HBV-DNA水平、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Cllild-Puh评分、疾病进展情况等指标.结果 ①HBV-DNA阴转率:治疗6周、12周、24周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TBil、HBV-DNA水平:治疗24周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③Child-Pugh评分:两组治疗前后比较,Child-Pugh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恩替卡韦短期应用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效果确切.

    作者:倪扬;钟刚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在开放手术后肾结石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在开放手术后治疗肾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0年2月~2011年6月入院的有开放手术病史的肾结石患者48例随机分成MPCNL组和PCNL组,分别行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和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其中左侧31例,右侧17例,单发性结石25例,多发性结石18例,鹿角形结石5例,结石体积4.0~25.0cm3,比较术后临床效果、并发症等.结果 MPCNL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较PCNL组显著缩短(P<0.05),但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费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MPCNL组患者的平均结石清除率为81.8%,显著高于PCNL组患者64.4%;MPCNL组术后复发率为4.0%,显著低于PCNL组13.1%,(P<0.05);MPCNL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出现率为8.0%,显著低于PCNL组患者的26.1%,(P<0.05).结论 MPCNL在治疗开放手术后肾结石残留或复发方面临床疗效良好,组织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

    作者:黄颖川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神经刺激仪应用于醉酒患者肩部手术的麻醉体会

    目的 观察24例醉酒患者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颈浅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方法 选择48例醉酒后肩部受伤的急诊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A组)和神经刺激仪组(B组),记录麻醉效果.结果 B组达(优+良)的患者数95.8%(23/24),明显高于A组62.5% (15/24)(P<0.05).A组有7例麻醉效果差.结论 醉酒后肩部手术的患者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颈浅丛神经阻滞是安全、方便、可靠的一种麻醉方法.

    作者:谢红春;杨丽佳;黄超;杨剑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阿托伐他汀钙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影响研究

    目的 以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他汀类药物对其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将80例单纯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A组(他汀组):43例,在降压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B组(对照组):37例,单纯给予降压药物治疗.血压达标后,分别对其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收集其BPV长时变异性指标,之后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他汀对高血压患者BPV产生的影响.结果 与B组相比较,A组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血浆LDL-C较低,P<0.05.结论 对于单纯高血压病患者,他汀类药物在降低患者血脂的同时可明显降低其血压变异性,从而降低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事件.

    作者:李珂;葛正庆;周传堃;安闽生;李沂;杜荣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简称毛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0例毛支患儿按就诊先后随机抽签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予地塞米松0.25 ~0.5mg/(kg·d),1次/d;治疗组予琥珀酸氢化可的松5 ~ 10mg/( kg·次),2次/d,两组均为静脉滴注,疗程5d左右.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4,P<0.05.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或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治疗毛支疗效明显优于地塞米松.

    作者:唐丽;于旭旭;苏秦;邓益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右美托咪啶在小肠镜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定在小肠镜检查中的临床应用及安全性.方法 64倒需做小肠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右美托咪定组)和B组(对照组),两组患者检查前30min均给予阿托品0.5mg肌肉注射.A组检查前给予芬太尼50~100μg,右美托咪定1μg/kg(给药时间长于10min),术中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h)维持,检查过程中视检查时间长短及患者反应适当追加芬太尼25μg/次.B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患者镇静程度、满意度、血压、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检查结束后观察半小时,询问患者有无头晕、嗜睡、怠倦等不适,患者对检查过程的感受(难以忍受、明显不适、轻微不适、无不适).结果 A组患者均顺利完成结肠镜检查,91.3%的患者整个检查过程中患者安静,无不适,均对检查过程无记忆.B组患者有呕吐(78.3%)、躁动(34.8%)、腹部胀痛(69.9%),A组检查时间明显短于B组.B组检查中血压明显升高,心率增快.结论 右美托咪定用于小肠镜检查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不适,安全有效.

    作者:张玉兰;吴畏;殷亮;巩固;胡玲;刘英海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目的 探讨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早期诊断和佳治疗方案,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合并症的发生.方法 对1999至2009年22例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治疗方法和预后及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 16例术中发现输尿管损伤患者立刻行手术修复成功.6例术后确诊患者,1~5个月后手术,均一期手术修复成功.22例均获得随访1~4年,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患者一般情况较好时,无论确诊时间早晚,均可考虑一期手术修复.

    作者:尹华军;赖维奇;赵继辉;晏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射频消融辅助肝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探索

    目的 分析射频消融辅助肝切除术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2年11月26例肝胆疾病应用射频消融辅助肝切除术的临床疗效.结果 成功完成26例肝切除术,其中肝细胞癌16例、胆管细胞癌5例、肝海绵状血管瘤2例、胆囊癌3例.全部完整切除.26例患者中右半肝切除5例,左半肝切除6例,左外叶+方叶+尾状叶切除2例,中肝叶切除2例,余11例为不规则肝叶段切除.平均切除时间为(54±20) min,出血量为(174±100) ml.所有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发生胆汁漏3例、胸腔积液3例,均经积极非手术治疗痊愈.全组患者无术后腹腔内出血、肝功能衰竭、伤口感染和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20±8)d.结论 射频辅助肝切除术具有安全、高效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丁辉;曾勇;姜怀芜;巫江;蔡宇;何彦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与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研究

    目的 对比研究腹腔镜辅助胆管镜保胆取石术与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探讨其临床可行性.方法 2007年3月~2009年10月行腹腔镜辅助胆管镜保胆取石术(观察组)53例,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对照组)49例,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肠蠕动恢复及并发症.结果 102例患者均完成手术,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出血量及术后肠蠕动恢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辅助胆管镜保胆取石术安全可行,但两种术式的远期疗效尚待深入研究和对比观察.

    作者:祁夫魁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起搏感知正常触发尖端扭转室性心动过速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63岁.因反复晕厥多次近1年入院.入院查体:T36.5℃,P46bpm,R16次/min,BP110/76mmg,一般情况尚可,平卧位,颈静脉充盈,甲状腺不大,双肺(-),心界不大,S1略低,心率46bpm,律齐,各瓣膜未闻及杂音,可闻及大炮音,肝、脾不大,双下肢不肿.辅助检查:血生化K+3.90mmol/L,Na+135.40mmol/L,CI110.04mmol/L,Ca2+2.08mmol/L,镁0.68mmol/L,肌钙蛋白正常,甲状腺功能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Ⅲ.AVB,QT间期0.52s(图1A),QTC 0.48s(图1B).心脏彩超:心腔大小正常,无节段性收缩异常,EF63%,二尖瓣轻度返流.24h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ⅢOAVB,室性早搏1084次,无短阵室速.诊断:ⅢOAVB,行VVI起搏器植入手术.治疗:常规消毒,局麻下从左锁骨下静脉径路将起搏电极置入靠右心室心尖部,在电极置入稳定后,腔内心电图为Rs形,检测R波振幅7.8mV,阻抗680Ω,设定感知为2.0mV,阈值测试以72bpm起搏时触发多形性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图2A),提高起搏频率为80bpm触发尖端扭转室速,停止起博,室速、尖端扭转室速能自行终止(图2B).反复更换起搏部位,分别以60bpm、80bpm、100bpm起搏均呈类似现象.仔细分析QT间期662ms,比术前延长140ms,考虑与QT间期延长有关.立即予以25%硫酸镁10ml稀释后静脉缓慢注射,同时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20min后,QT缩短为550ms,以80bpm起搏(图2C)未诱发室速.

    作者:胡燕;田巨龙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及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对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资料,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中,新生儿窒息22例(18.33%),ABO溶血症13例(10.83%),21例为母乳喂养不当21例为(17.50%),各种感染引起有29例(24.17%),早产5例(4.17%),难产剖宫产8例(6.67%),头颅血肿6例为(5.00%).认为感染、ABO血型不合、母乳喂养不当、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的独立因素.120例患儿均痊愈出院.无1例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及功能障碍.结论 加强围产期的保健工作,并重视感染、新生儿窒息等危险因素的防治,并采用恰当的母乳喂养方式进行喂养,可以有效的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

    作者:黄劼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炎症因子在结直肠癌术后并发症早期预测方面的应用进展

    目前,外科手术是60%以上的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同时易引起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和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如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为3%~15%[1].因此,术后并发症早期预测是预防并降低结直肠肿瘤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目前,早期预测的方案有很多种,如:检测患者粘膜内pH值[2],POSSUM评分系统[3]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炎症因子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4],并可用于并发症的预测.本文就这几种炎症因子在结直肠癌术后并发症早期预测方面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邓珍君;方超;汪晓东;李立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成都地区838例真菌培养阳性标本病原学特点分析

    目的 了解成都地区浅部真菌感染的病原学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沙堡分离培养基、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铜圈小培养法,分离鉴定2006年7月~2011年3月我科真菌实验室培养阳性的标本.结果 838例标本中共培养出15个菌种,其中红色毛癣菌、马拉色菌、酵母菌、白念珠菌、须癣毛癣菌检出率居前五位.不同解剖部位标本其培养结果有所不同.结论 皮肤、甲、毛发以皮肤癣菌和马拉色菌感染为主,粘膜以念珠菌感染为主.红色毛癣菌是成都地区浅部真菌病的首位病原菌.

    作者:陈伟;阳眉;梅晓锋;赵静;兰长贵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104例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的临床及脑电图分析

    目的 研究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的临床及脑电图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诊断该病的患儿10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脑电图特征.结果 惊厥多发生于胃肠症状出现后2d内,共85例(81.7%),14例发生于胃肠症状出现后3~5d(13.5%),有5例胃肠症状出现于惊厥后(4.8%);惊厥表现形式多为全身性强直一阵挛性发作,仅4例表现为部分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病程中惊厥发作次数为1~6次,平均发作次数2.46次;发作次数超过1次的86例中,72例在24h内连续发作,14例在48h内连续发作;一年四季散发,其中秋冬季节发病率明显增加,特别是9~12月;4~8月发病率较低.62例做视频脑电监测,25例见小棘波,占40.3%;同期我院视屏脑电监测患儿(0~3岁)1628例中,有206例见小棘波,占12.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病惊厥多为成簇样发作,惊厥多发生于胃肠症状出现后48h内;惊厥发作形式多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少数为部分发作全身泛化;一次病程中惊厥发作次数不等;大多数患儿惊厥复发可能性小;较多患儿脑电图可见小棘波.

    作者:邓佳;赵力立;宋葳;胡文广;刘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对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 14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7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早上1片,中午1片,共12周,根据症状变化治疗前后进行HAMA和HAMD评分判断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对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显著疗效.

    作者:章静;冯琦;罗玉君;刘华柱;彭兰;刘涛;黄晓丽;张伟;杨建波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孟鲁司特钠联合酮替芬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孟鲁司特纳联合酮替芬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科2010年10月~2011年9月门诊确诊的CVA患者6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孟鲁司特纳联合酮替芬,对照组用酮替芬,其它治疗相同(包括支气管扩张剂、气管吸入糖皮质激素等).结果 治疗组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97.06%,76.47%;对照组为64.71%,44.12%,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症状缓解与消失时间分别为:(8±1.2)d,(11±3.5)d,对照组为(11±2.7)d,(15±3.8)d.治疗组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孟鲁司特纳联合酮替芬治疗CVA,疗效优于单用酮替芬.

    作者:李光清;李小波;甘庆;王馨平;陈秋玲;梁颖隽;张琼;白光洪;吴明亚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扁桃体切除术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慢性扁桃体炎与血小板减少紫癜(ITP)的因果关系及治疗方法.方法 31例慢性扁桃体炎合并ITP的患者行扁桃体切除术,术后随访观察血小板计数及临床症状,随访2年.结果 24例慢性扁桃体炎及ITP症状消失,术后1周、3个月、1年、2年血小板计数达到正常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内未见ITP复发.7例患者扁桃体炎症状消失,但皮肤、粘膜出血未见明显改善,血小板计数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扁桃体炎是引起ITP的重要原因之一,扁桃体切除术是治疗ITP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唐林甫;简树财;唐奕;罗小莉;唐萍;范颖;李晞晨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