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贤;王燎原;吕智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组在降低急性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患者3个月内出现缺血性卒中的风险的作用以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259例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和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组,分别观察其90d内发生主要终点事件(新发缺血性卒中)及次要终点事件(TIA、心肌梗死或血管性死亡)的情况,以及两组间的安全性差异.结果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发生主要终点事件7例,次要终点事件4例,分别占5.3%、3.1%;阿司匹林组发生主要终点事件16例,次要终点事件5例,分别占12.5%、3.9%.两组间比较主要终点事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终点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出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相比单用阿司匹林组,能有效减少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而不增加出血风险.
作者:唐卉;张仲;王蕾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烧伤是平时和战时常见的损伤之一.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烧伤的发病因素和致伤原因更加复杂,除交通事故(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生产事故、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和战伤外,又增加了以爆炸和中毒为特色的突发意外性损伤,其特点为:群体伤为主,复合伤多,伤情复杂,救治难度大[1].
作者:张兵;胡卫健;王强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提高对皮肤结核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方法 对30例确诊为皮肤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误诊原因及治疗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皮肤结核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症状不典型,初诊易误诊成其它皮肤病;后行组织病理学、结核杆菌检查、PPD试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明确诊断.结论 皮肤结核的发病率较其他脏器低、表现多样性,易误诊,对可疑患者需行组织病理学、结核杆菌检查、PPD试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共同协助诊断.
作者:肖燕 刊期: 2012年第10期
严重多发伤伤情复杂,机体内环境严重紊乱,对全身各个系统功能均可能产生严重的损害,病死率高.大部分严重多发伤伤员送达急诊科时已处于重度失血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状态,均须立刻手术治疗.如按照常规进行长时间确定性手术,往往伤员难以承受手术所带来的第二次打击,术后也极易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ystemic inflammation reaction syndrome,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s disfunction syndrome,MODS).
作者:蒋智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前应用HLA主动免疫预处理治疗不孕症的疗效. 方法 建议65例原发不孕症患者和33例继发不孕患者用丈夫淋巴细胞进行前臂内侧皮内注射,注射分6~8点进行.每2周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对于HLA-DR抗体复查阴性者加强免疫治疗1~2个疗程.确认宫内妊娠后加强免疫治疗1~2个疗程.结果在65名原发不孕和33名继发不孕患者中,经HLA主动免疫治疗1个疗程后HLA-DR抗体转阳者分别为32例和15例,转阳率分别为82%和88%;经过2个疗程疗后HLA-DR抗体转阳者分别为15例和11例,转阳率分别为79%和85%;经3个疗程疗后HLA-DR抗体转阳者分别为3例和2例,转阳率分别为43%和67%.98名不孕症患者终成功妊娠45例,成功率达46%.结论 HLA主动免疫疗法可有效提高HLA-DR抗体阴性不孕症患者妊娠成功率,HLA-DR抗体检测可作为免疫因素引起的不孕症临床诊断和免疫治疗的指标之一.
作者:周淑;严凤英;靳松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血液灌流技术(hemoperfusion,HP)在治疗急性抗精神病药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院2009年10月~2011年9月收治的25例急性抗精神病药(氯氮平、舒必利、利培酮等)中毒昏迷患者,随机分成血液灌流治疗组(HP组)12例和非血液灌流治疗组(非HP组)13例.非HP组给予温生理盐水洗胃、导泻、利尿促排、促醒及重要脏器保护剂应用等内科综合治疗;HP组在非HP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液灌流技术治疗.分别对刺激能睁眼的时间、Glasgow评分恢复至15分的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HP组较非HP组意识恢复快,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血液灌流技术能迅速清除中毒者体内毒物,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
作者:黄元新;朱明俊;林金表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综合医院保洁人员职业防护现状,探讨如何提高保洁人员的防护意识和防护行为.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保洁人员防护现状”的回顾性调查问卷,对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75例保洁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保活人员接受职业防护知识教育欠缺,工作中职业防护设备配备不全,在处理医疗废物和病区保洁中存在职业伤害的危险.结论 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保洁人员实施科学规范化管理,强化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曾成姚;林代琼;李长英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控制痰液粘稠度对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126例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行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给予控制痰液粘稠度的护理干预措施.护理2周后观察对比吸痰时间、吸痰负压、氧合指数、颅内压、肺部感染率、格拉斯哥(GCS)评分等指标.结果 两组吸痰时间、吸痰负压、氧合指数、颅内压、肺部感染率和格拉斯哥(GCS)评分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控制痰液粘稠度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颅内压及肺部感染发生率,有利脑外伤患者康复.
作者:石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喉罩置入与气管内插管用于小儿七氟烷全麻短小手术对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5例ASA Ⅰ-Ⅱ级,拟在全麻下行择期短小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气管内插管组(T组,n=32)和喉罩置入组(L组,n=33).两组患儿麻醉诱导成功后,L组置入喉罩,T组通过喉镜明视置入气管导管.监测记录围麻醉期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潮气量(VT)、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观察记录拔除喉罩/气管导管时有无呛咳、恶心、呕吐、喉痉挛等相关副反应.结果 气管内插管组在插管及拔管时的MAP、HR显著高于喉罩组(P<0.01或P<0.05);气管内插管组的副反应显著高于喉罩置入组(P<0.01或P<0.05);SpO2 、Vr 、PETCO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七氟烷全麻小儿短小手术置入喉罩操作简单,通气可靠,对心血管应激反应小,与气管内插管相比不良反应少.
作者:杨松;孙福德;杨小霖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31例儿童1型糖尿病的血脂特点以及与血糖控制的关系.方法 将我院31例1型糖尿病患儿分成DKA组(n =12)和非DKA组(n=19),比较两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有无差异;根据血脂分为异常组(n=18)和正常组(n=13),比较两组DKA发生、病程、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差异;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的关系.结果 DKA组和非DKA组的空腹血糖、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异常组和血脂正常组发生DKA的百分比分别是55.56%和15.3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间病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TG不随HbA1c的升高而升高(P>0.05),HDL随HbA1c升高而降低(P<0.05).结论 1型糖尿病患儿合并DKA者三酰甘油明显升高,血脂异常组更易发生DKA.
作者:魏艳;程昕然;鄢力;王晓鸥;何卫兰;向蓉;曾欢欢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输血对脑动脉瘤破裂后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24例脑动脉留破裂患者的病案资料,包括一般资料、输血与否、术中动脉瘤是否破裂、CT、TCD、DSA结果、吸烟状况等,对患者入院时情况进行Hunt和Hess分级,对CT结果行改良Fisher分级.患者预后情况通过查阅临床病历、电话和信访等获得.运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输血和未输血患者的血管痉挛发生率和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同时进行脑动脉瘤破裂后症状性血管痉挛及其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①接受输血治疗的脑动脉瘤破裂患者的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高(P=0.000);②接受输血治疗和未接受输血治疗的动脉瘤破裂后,SAH患者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血治疗是一个影响脑动脉瘤破裂后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及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伟;吴波;毛伯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铁超负荷对Wistar大鼠胰岛细胞凋亡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65只随机分为四组:A组(铁干预组)、B组(次氮三乙酸二钠对照组)、C组(铁干预加去铁组)和D组(空白对照组).于实验开始、第10周时行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试验;10周后采血测血清铁、血清铁蛋白;针对NF-κB、PPAR-γ Caspase-3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核酸原位杂交.结果 A组胰岛中NF-κB、Caspase-3蛋白、NF-κB和Caspase-3 mRNA较其它三组明显增加(P<0.05);A组胰岛中PPAR-γ蛋白和mRNA较B组和D组明显减低(P<0.05);A组胰岛细胞凋亡高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 多种因素共同参与了铁超负荷引起胰岛细胞凋亡过程;去铁措施对胰岛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吕雪梅;高赟;杨波;陈涛;龙洋;田浩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在楔状缺损修复前使用两种排龈方法对其牙周组织及充填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50例全口至少有3个楔状缺损位于龈缘或龈下的患者(150颗患牙),每例患者的患牙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直接树脂修复,实验组分别用ULTRA排龈线,Expusyl排龈膏排龈后再充填.分别在治疗后记录牙龈出血(BOP)及患者主观感受,1年后记录患牙牙龈指数(GI),并参考改良USPHS评价系统进行综合临床评价,观察充填体脱落,继发龋及边缘密合情况.结果 充填后疼痛发生率:排龈线组与排龈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排龈线组有5例出血;1年后两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牙龈指数和边缘密和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种排龈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充填体脱落率和继发龋三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楔状缺损修复前进行排龈,可有效地保护牙周组织,提高充填质量.两种排龈方法均可达到理想临床效果,无创性排龈较排龈线操作时间短,简便舒适.
作者:王聪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依托咪酯联合舒芬太尼用于高血压患者无痛胃镜检查的麻醉效果.方法 80例行无痛胃镜检查高血压患者,年龄40~65岁,ASA Ⅰ~Ⅲ级,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E组)和异丙酚组(P组).先静脉推注舒芬太尼0.1 μg/kg,2min后E组和P组分别静脉推注依托咪酯0.15~0.30mg/kg和异丙酚1.0~1.5mg/kg.记录麻醉前(T0)、诱导后准备进镜前(T1)、胃镜经食管入口平面(T2)、检查结束(T3)、苏醒时(T4)的HR、SBP、DBP、SpO2.记录胃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检查中呛咳、体动及其它不良反应.结果 与T0比较,两组HR、SBP、DBP、SpO2在T1 、T2、T3时点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比较,E组下降幅度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胃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依托咪酯联合舒芬太尼麻醉对心率和血压的影响较小,心血管稳定性较好,更适用于高血压患者无痛胃镜检查.
作者:莫利群;吴刚明;袁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经皮微波固化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应用.方法 经超声、CT、MRI和活检确诊的82例肝血管瘤,在超声引导下,微波针穿刺入病灶区域微波固化.15例直径>5.0cm的肝血管瘤采用多层面、多点固化,使之完全覆盖.14例多发性肝血管瘤逐个病灶微波固化,53例<5.0cm肝血管瘤一次微波固化完成.靠近大血管的病灶,DF≤0.5cm,热能从低到高,不宜>60W.结果 全组微波固化后,原病灶区域超声显示强回声团,超声造影显示无血流信号,无出血、无漏胆、感染等并发症,无1例死亡,随访6~24个月56例原病灶增强CT显示不被强化,部分液化,无新生病灶.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固化治疗肝血管瘤改变了手术切除是肝血管瘤治疗的唯一方法的观点.对> 5.0cm和<5.0cm及多发性肝血管瘤都适用.该方法微创、安全、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作者:闫勇;戴睿武;汪涛;叶明辉;张生;江宗兴;王华;朱永强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治疗早产儿NRDS的佳方法和时机.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新生儿科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46例早产NRDS患儿,平均胎龄(32.5±3.4)周,平均体重(1670±354)g.根据其治疗方法分为两组,以固尔苏(PS)替代加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呼吸(nCPAP)联合治疗的21例为观察组,单以nCPAP治疗的25例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nCPAP参数、用机时间、氧疗时间、严重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nCPAP参数明显降低,用机时间和氧疗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4例改机械通气治疗,其中3例发生肺气漏且死亡,观察组无1例肺气漏和死亡.结论 PS联合nCPAP治疗比单一应用nCPAP治疗效果更显著,可以治愈绝大多数早产儿NRDS,且严重并发症减少,病情危重期缩短,存活率提高.
作者:钱向明;李花;李陶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高血压急症急性期的治疗和护理,增强护士对高血压急症的救活和护理能力.方法 回顾总结分析高血压急症116例,在进行静脉使用硝普钠、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和对症治疗的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头晕头痛、胸闷心悸的变化.结果 通过降压及对症治疗,精心护理,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SaO2、头晕头痛、胸闷心悸,在治疗后10min得到缓解(P<0.05),在30min~1h左右得到更大程度的改善(P<0.01),在2h左右趋于平稳.结论 及时控制血压,实施对症治疗、恰当护理措施和心理护理、出院指导,减少心脑血管等重要脏器的急性损害,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蓉;杨静;尹小华;李凤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癌性贫血的危险因素,探讨癌性贫血对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QOL)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乐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住院治疗的癌性贫血患者80例,选取同期住院的非癌性贫血的恶性肿瘤患者80例为对照,回顾性分析性别、年龄、经济状况、肿瘤类别、临床分期、KPS评分、血清清蛋白水平、放疗和化疗等因素与癌性贫血的相关性.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简表SF-36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癌性贫血对QOL的影响.结果 癌性贫血与年龄、临床分期、KPS评分、血清清蛋白水平、放疗和化疗密切相关,P<0.05;与性别、经济状况和肿瘤类别无密切关系,P>0.05.癌性贫血组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总体健康(GH)和精力(VT)4个维度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躯体疼痛(BP)、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和心理健康(MH)4个维度分值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晚期、低血清清蛋白水平、接受放疗和化疗等因素是癌性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癌性贫血会显著降低恶性肿瘤患者的QOL.
作者:田静;刘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舒利迭治疗哮喘的疗效.方法 给所有来诊患者均采用口服舒利迭(沙美特罗/替卡松)50/250.结果 舒利迭用药后肺功能明显改善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小.结论 舒利迭临床疗效良好,能改善肺通气功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改善生存质量.
作者:王磊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研究心理治疗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心理因素的影响,为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寻找理论依据,并为银屑病的临床心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治疗前后对患者分别进行PASI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LQI)、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评定.结果 临床疗效:治疗后两组评分均下降,心理组PASI (3.21±3.34)、DLQI(7.30±3.69)、SAS(40.81 ±7.63)、SDS(41.52±8.49)各项评分均低于一般组PASI(8.78±6.07)、DLQI(11.70±5.52)、SAS(41.05±9.57)、SDS(48.45±7.10)的评分.治疗后总有效 率心理组(82%)明显高于一般组(15%).结论 心理治疗能有效提高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作者:周沂;陈金 刊期: 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