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玲莉;黄丽萍;鱼江涛;董友朋
目的:总结李俊杰主任医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经验.方法:通过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病机,认为急性期以邪实为主,慢性期以本虚为主.结果:急性期治疗,以寒热为纲,切合临床实用,并强调缓解期扶正固本治疗.结论:通过培补脾肾,调补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起到防止和控制发病的作用.
作者:温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脉为大法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通脉灵胶囊(黄芪、川芎、川贝、水蛭、地龙、鸡血藤、牛膝等).结果:临床治愈14例,占46.67%,总有效率96.67%.结论:通脉灵胶囊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一定疗效.
作者:张国庆;王新策;李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胆与脾胃的关系及肝脾同治.方法:叙述肝胆与脾胃的解剖位置、生理功能、病理影响以及临床治疗.结论:肝胆与脾胃在生理解剖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功能上是相互为用、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在临床治疗上是统一的.
作者:王锦;陈秀琴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类中药配伍治疗化学性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患者采用黄连膏(黄连、黄柏、紫草、地黄、当归等)治疗至少1个疗程,观察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100%.结论:黄连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补血生肌,消炎止痛之功.
作者:汪成书;姚琴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山楂核干馏液生产工艺及参数的控制.方法:对山楂核干馏液的生产工艺及干馏釜的应用进行研究,主要对设备容积利用率、升温速度等对热解特征温度、釜内压力、热解产物等参数的影响进行考察,对保温时间、加热间歇控制进行研究,确定反应终点和节能措施.结果:山楂核投料量为设备容积利用率为55%左右,加热升温速度为40℃/h,加热高温度控制在280℃左右,加热保温时间为3h,在温度达到170℃~180℃时,可以停止加热,热解反应继续进行.结论:终确定干馏生产工艺参数,能够有效的控制山楂核干馏液生产率、降低能耗.
作者:陈志伟;陆世海;刘喜成;晁现民;刘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骨质糖浆的提取工艺,确立佳提取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加水量、提取时间和次数对总提取物和淫羊藿苷的影响.结果:佳工艺条件为加水煎煮3 次,第一次加水8 倍量,煎煮2.5h,第二、三次加水6 倍量,煎煮 1.5h.结论:骨质糖浆佳提取工艺的确立为大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段勇民;张红;刘建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建立中药龙齿中重金属及砷盐等有害元素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比色法和古蔡氏法.结果:通过对以下21批样品分别用比色法和古蔡氏法进行了检测,重金属限量达到了百万分之五,砷盐限量达到了百万分之十.结论:中药龙齿中重金属及砷盐的含量不可忽视.
作者:王新霞;宋雪玲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以气道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呼吸性疾病.慢性气流受阻是气道疾病(阻塞性细支气管炎)和肺实质破坏(肺气肿)共同作用所致,各自比重因人而异[1].COPD患病率高,病程长,终导致呼吸致残,病死率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气急、咳嗽、咳痰及肺部过度膨胀、哮鸣音等.
作者:孙惠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成药颗粒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痰瘀互结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治疗组口服加味苓桂术甘颗粒(茯苓、泽泻、苍术、桂枝、荷叶、山楂、决明子、丹参等),对照组口服立普妥片、复方丹参片,疗程12周.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候、B超、CT、肝功、血脂改善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苓桂术甘颗粒对酒精性脂肪肝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健脾化湿、活血化瘀法不失为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黄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类中药配伍组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化瘀冲剂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心衰症状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显著(P0.05).结论:常规抗心衰药物配合益气化瘀冲剂治疗慢性心衰可显著提高疗效.
作者:任秀英;杨宝元;高宪玺;冯伟;杨阳;陈科;王东升;董印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失眠症是长期困扰人们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健康的临床常见病.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精神紧张、焦虑、抑郁,又喜食肥甘厚味导致痰湿内生,日久化热,酿为痰热,上扰心神而致失眠.所以,近年来,痰热内扰型失眠症成为临床的多发病[1].笔者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应用柴芩温胆汤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症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刘立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中药浸膏片制剂工艺的粘合剂试验;制粒流动性,润滑剂试验;片芯崩解度检查,脆碎度检查;重复3次试验,考察工艺的稳定性等几个方面综合研究,并对其中项目做了统计学分析,得出一个各项指标合格,工艺简单,成本低,稳定性好的生产工艺.
作者:刘维海;王凡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建立测定银翘解毒颗粒中牛蒡苷的HPLC测定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Inertsil ODS--SP(5μm 4.6×250mm),检测波长:280nm 流动相:甲醇-水(48:52),流速为1.0ml/min,理论板数:按牛蒡苷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结果:牛蒡苷在0.4~1.4 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9,平均回收率为98.7%.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银翘解毒颗粒中牛蒡苷的含量测定.
作者:张书华;王宁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大活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耐受性.方法:入选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常规治疗,治疗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活络胶囊.两组均于治疗前后分别行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及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血流变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中医证候评定均改善,总有效率试验组89.0%、对照组77.0%,有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试验持续时间、发生ST段下移时间、血流变指标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活络胶囊能豁痰、化瘀,改善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发作、增加运动耐量,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作者:宋军;王秦安;董倩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论治配合穴位按摩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失眠中医辨证分为心脾两虚型、阴虚火旺型、痰热内扰型、肝郁化火型4型,分别给予归脾汤、黄连阿胶汤、温胆汤、丹栀逍遥散等加减并配合穴位按摩治疗36例.结果:总有效率94%.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扶正固本,标本兼治之功效.
作者:张连爱;刘运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补气活血类中药配伍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选择149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6例,采用补气活血汤(潞参、白术、当归、丹参、白芍、赤芍、桃仁、红花、地龙、蜈蚣等)口服治疗;对照组73例,单纯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为64.4%.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补气活血汤具有补气养血,活血化瘀,气血调和,通则不痛的攻效,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
作者:余秋焕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饮对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血管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基础用药相同,治疗组加用复方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半夏、苍术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血管变化,包括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PV)、舒张末流速(EDV)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疗程为12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口服复方丹参饮,治疗后颈动脉血管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结论:复方丹参饮对代谢综合征患者颈部血管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姜微;徐京育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点按头部五经及贴耳穴治疗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不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中成药枣安胶囊(自制),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点按头部五经及贴耳穴,两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症状均有所改善,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点按头部五经及贴耳穴在治疗不寐中具有一定的疗效,较单纯使用药物疗效显著.
作者:聂亚娥;骆娜妮;刘柯;何艳;荣培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4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显著性下降,但观察组更加明显(P<0.05).两组降压疗效、症状积分疗效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较单纯西药治疗能更好地降压和改善症状,并减少毒性反应.
作者:缪玲;胡咏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痛风病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及辨证施治.方法:通过对痛风病中医病因病机认为肝脾肾亏损是病变的根本,风寒湿痰瘀痹阻经络为标,制定对痛风病分型治疗(湿热痹阻、风寒湿痹、痰瘀阻滞、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的诊治方法.结果:患者病情好转,症状明显减轻.结论:在临床中通过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祛风散寒,除湿通络;化痰散结,活血通络;健脾益肾,温阳散寒;补肝益肾,祛风除湿等治法治疗痛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崔晓军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