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Genistein影响人催乳素瘤细胞增殖及机制

黄海;邹自英;袁成良;赵碧;胡晓莉

关键词:genistein, 催乳素瘤, 蛋白激酶C, CAMP/CGMP
摘要:目的研究genistein对人催乳素瘤细胞的增殖代谢和DNA合成的影响,并深入探讨genistein影响催乳素瘤细胞增殖作用的机制,观察genistein作用后催乳素瘤细胞内蛋白激酶C(PKC)及cAMP/cGMP的变化.方法采用MMT和[3H]TdR掺入实验检测genistein对人催乳素瘤细胞增殖和DNA合成的影响;通过PKC活性及cAMP和cGMP含量测定,深入探讨genistein影响催乳素瘤细胞增殖分化的分子机制.结果①Genistein抑制催乳素瘤细胞的增殖和DNA合成,并呈剂量依赖性;②与空白处理组相比,使用PKC的激动剂PMA处理培养的人催乳素瘤细胞时可使胞膜和细胞总PKC活性浓度均升高,但genistein(10 μ mol/L)作用15min后,胞浆、胞膜和细胞总PKC活性均下降;③Genistein作用于人催乳素瘤细胞15min后,胞内cAMP水平显著升高,而cGMP没有明显改变.结论实验结果为探讨genistein抑制催乳素瘤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提示,genistein对催乳素瘤细胞增殖分化的调控作用是细胞内多信息系统相互整合的结果.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应用

    自从Friendenstein发现并证实骨髓中存在一种可贴壁生长的纺锤形的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后,各国研究室对此展开了大量的实验,证实了这些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可促进造血细胞克隆形成,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甚至成肌细胞.直到1991年,Caphan把这些具有一致粘附能力,在体外能高度扩增、并可多向分化的细胞群命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正常人骨髓中间充质干细胞的含量很低(1/105单个核细胞),在体外,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很强的自我扩增能力,扩增107倍后仍保持干细胞特性和正常表型[1].可以通过体外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分化为基质及多种造血以外的组织,特别是中胚层来源细胞,而且易于外源基因的转染与表达,成为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的理想靶细胞.

    作者:陆晓茜;刘霆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假性胰腺囊肿的外科治疗对策

    假性胰腺囊肿(PPC)是临床常见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手术治疗,但是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内镜技术的发展,外科手术的主导地位受到了挑战,进而导致对PPC认识和治疗对策的一些争论.本文对我科自1996年1月至2004年6月收治的43例PPC病例予以回顾性分析总结,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甘险峰;杨训;刘洲;周晓辉;张刚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合并血小板减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合并血小板减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手术治疗经CT诊断的6例合并血小板减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随访其疗效.结果本组全部手术治疗,术后症状立即解除,随访9个月至11年,未见椎间盘再突出.血小板计数(80~99)×109/L者平均手术时间65min,术中出血量100ml,输血量300ml,引流量75ml;(50~79)×109/L者平均手术时间80min,术中出血量250ml,输血量400ml,引流量100ml;<50×109/L者平均手术时间95min,术中出血量550ml,输血量600ml,引流量150ml.结论合并血小板减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积极的围手术期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黄崇新;刘仲前;吕波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优化操作(附150例报告)

    从2000年2月至2005年4月,我院开展了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513例,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积累一些手术操作经验,后150例对一些习惯性操作进行改进,目的在于扩大手术适应证、减少并发症,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峰;刘君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促进鼻部粘膜修复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鼻粘膜创面应用的治疗效果.方法鼻粘膜创面用bFGF换药的治疗组30例,与鼻粘膜创面用传统方法换药的对照组30例,从修复天数和粘膜修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bFGF治疗组粘膜修复平均天数(1.93±0.64)d短于传统换药对照组(7.37±2.24)d,t检验(t=12.95,P<0.001).治疗组治愈率(100%)高于对照组(80%),卡方检验(χ2=6.67,P<0.05).结论 bFGF能明显促进粘膜创面愈合,明显缩短修复时间.

    作者:何刚;敖敏;杜泽秀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用于颗粒脂肪移植术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颗粒脂肪移植存活的作用.方法在颗粒脂肪移植用于填充软组织中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使脂肪的存活率增高,再用适当提高脂肪植入总量的方式,可以一次手术成型,使患者满意度提升.结果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提高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存活率.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有效促进颗粒脂肪移植的血管生长,提高移植存活率.

    作者:程晖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两种胶体预充对体外循环血流动力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羟乙基淀粉和聚明胶肽预充对体外循环病人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明确两种胶体在体外循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ASA Ⅱ~Ⅲ级二尖瓣置换病人40例,随机分成贺斯组20例或菲克雪浓组20例,分别用两种胶体作为预充液,观察病人手术前、肝素拮抗后20min、术毕2h和术后24h血流动力学(HR、MAP、CVP),以及手术前和术后24h凝血功能(PT、APTT、FIB、ACT、HCT、PLT)指标.结果两组病例在以上各时段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凝血功能两组组内比较术后24h的PLT、FIB、HCT均低于手术前(P<0.05),其余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适量贺斯和菲克雪浓应用于CPB作为预充液的一部分,对血流动力学和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蔡兵;黄晓波;谢东篱;兰志勋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提高生活质量(附11例报告)

    近年体外反搏(ECP)治疗心、脑缺血性疾病及其他缺血性疾病疗效肯定,受到国内外学者认同,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国内外报道甚多.我院采用ECP治疗冠心病、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心肌炎、心脑供血不足、突发性耳聋等病症已有10余年历史,治疗了数千例病者,收到良好效果.近年来我院采用ECP治疗冠心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PTCA)术后11例患者,收到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罗玉凤;姚代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离断性肾盂成形术双J管内引流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

    目的探讨离断性肾盂成形术双J管内引流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离断性肾盂成形术双J管内引流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25例,术后6~8周拔出双J管,术后6个月行静脉肾盂造影复查.结果患肾积水好转,肾盂明显缩小,吻合口通畅.结论离断性肾盂成形术是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较理想的方法,双J管能起到引流通畅及内支架作用,能减少术后吻合口漏尿及再狭窄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徐峰;李坚勇;谭卫;陈钟良;刘德荣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颅脑损伤及其复合伤的观察护理

    颅脑损伤合并身体其他部位损伤,在临床中常见,其观察护理较单纯颅脑伤复杂,我院2000年以来收治该类病人118例,占同期颅脑损伤病人的7.2%,其观察护理体会如下.

    作者:王晓明;陈志远;胡春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血液灌流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35例分析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为了提高救治率,我院从1999年2月至2004年10月收治35例重度AOPP患者的临床分析如下.

    作者:覃岭;彭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高原地区肱骨髁上骨折221例临床分析

    我院外科1984年11月至2004年11月共收治肱骨髁上骨折221例,根据受伤后的时间、骨折类型、有无血管神经并发症以及骨折畸形连接、肘内翻畸形等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大多数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肘内翻的发生率较低.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陶步云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近视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2例108只眼不同程度近视(-2.50D~-12.00D)分为3组:Ⅰ组为-2.50D~-6.00D、Ⅱ组为-6.25D~-10.00D、Ⅲ组为-10.25D~-12.00D进行LASEK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时,3组的屈光度在±1.00D以内者分别为95%、93%和61%,在±0.50D以内者分别为87%、85%和29%.术后裸眼视力达到0.5或以上者分别为100%、100%和89%,达到1.0或以上者分别为97.8%、91.5%和31%.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LASEK是治疗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田萍;陈豫川;宇成达;陆岩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腹内疝误诊为卵巢囊肿蒂扭转1例

    患者,38岁,已婚.因下腹剧烈疼痛1d于2004年11月16日入院.患者末次月经11月初,正常.入院日晨起无明显诱因突发下腹坠痛,伴肛门坠胀,恶心欲呕.查体:下腹正中及左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移浊(-).妇检:宫颈举痛,子宫后位,正常大,欠活动,压痛(+ +),左附件区囊性占位(6.3cm×2.7cm),盆腔少量积液,行后穹隆穿刺抽出少许淡黄色液体.

    作者:刘艺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镍钛手用根管锉ProTaper用于磨牙弯曲根管的预备

    根管治疗是治疗牙髓炎、根尖周炎保留患牙有效的方法.磨牙根管预备受患者张口度、手术视野及根管弯曲度的影响,采用传统不锈钢K形锉常无法获得满意的效果,镍钛手用根管锉ProTaper具有良好的弹性和抗折断性,克服了不锈钢器械硬度过大的缺点,在临床工作中逐渐开展应用.本研究采用镍钛手用根管锉ProTaper行冠向深入法与不锈钢K形锉逐步后退法进行磨牙弯曲根管的预备,比较二者根管预备和充填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贾燕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21例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临床总结

    目的回顾21例喉癌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对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进行探讨.方法 1999~2004年行喉次全切除环-舌骨固定术或环-舌骨-会厌固定术21例,声门上型8例(T2N0 1例、T2N1 2例、T3N0 2例、T3N1 3例),声门型13例(T2N0 2例、T2N1 4例、T3N0 5例、T3N1 2例).其中行环-舌骨-会厌固定术12例,行环-舌骨固定术9例.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拔除气管套管,拔管率100%;所有患者均在术后第13~42天(平均26d)拔除鼻饲管.术后的发音情况也令人满意.术后随访1~6年无局部复发.结论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适于部分声门上型和声门型喉癌,在行喉次全切除时能保留喉功能.

    作者:李彬;樊晋川;王少新;王薇;陈建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302例恶性心包积液病因及检查手段分析

    目的观察恶性心包积液的病因分布,并综合评价各种检查手段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2例恶性心包积液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302例恶性心包积患者中,患呼吸系统肿瘤的占43%,其他病因依次为乳腺癌(19%)、白血病、淋巴瘤(15%)、卵巢癌、宫颈癌(11%)、胃肠道肿瘤(4%)、平滑肌肉瘤(1%)、黑色素瘤(1%)、其他(6%).男性患者首位病因为呼吸系统肿瘤,第2位病因为血液系统肿瘤;女性患者首位病因为乳腺-子宫附件肿瘤,第2位病因为呼吸系统肿瘤;②心包积液查癌细胞276例,阳性率为35%;心包积液癌胚抗原检测276例,平均值39μg/L,>5μg/L的有212例(阳性率为77%);心脏CT检查252例,发现心包不规则增厚及心包腔内结节状肿块179例(阳性率为71%);心脏超声检查302例,探查到心包增厚及不规则占位性病灶85例(阳性率为28%);③以上4者联合阳性率为83%.结论呼吸系统、乳腺-子宫附件、血液系统肿瘤是心包积液的主要病因.心包积液涂片查癌细胞、心包积液检测癌胚抗原、心脏CT、心脏超声检查对诊断恶性心包积液有重要价值,联合应用能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作者:彭玲;韦建;李达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血吸虫病患者伴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1例

    患者,男,14岁,农村青年.因发热9d,颜面浮肿6d,尿血2d入院.入院前9d感冒后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8.5℃~40.2℃,热型无规律.入当地医院诊治,考虑上呼吸道感染,予以青霉素抗感染治疗,体温仍居高不下.约6d前出现颜面浮肿,尿量无减少,近2d出现血尿,为洗肉水样,精神食欲欠佳.

    作者:李晓庆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无痛技术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手术(以下简称人流)采用静脉麻醉镇痛和笑气吸入镇痛的效果比较,以及对早孕妇女的身心健康影响.方法将100例早孕并要求人流的妇女,随机分为静脉麻醉镇痛组和笑气吸入镇痛组,静脉麻醉组由专职麻醉师在手术开始前给病人静推芬太尼(每公斤体重0.001mg),接着缓慢推入双异丙酚(每公斤体重准备量2mg,后计算实际用量);笑气组在手术开始前给予笑气吸入.结果静脉麻醉镇痛比笑气吸入镇痛效果显著(P<0.01),病人对静脉麻醉镇痛满意率为100%.结论静脉麻醉用于人流手术,病人在完全无感觉状态下接受手术,术中病人安静,医生集中精力手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病人苏醒快,病人对手术过程不能记忆,是一种较理想的人流镇痛方法;笑气镇痛,病人存在个体差异,镇痛效果不如静脉麻醉.

    作者:李锡蓉;刘小玲;黄丽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HIV感染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所致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necy syndrome,AIDS),简称艾滋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传染病.自1981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向全世界首次报道该病以来,全球已有199个国家和地区有HIV感染或艾滋病患者的报道.在全世界范围内,艾滋病已排在死因谱的第4位,成为人类面临的灾难性的疾病.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但是,迄今尚无根治HIV感染的特效药物,因此目前强调对本病的综合治疗,并对艾滋病患者给予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作者:白浪;唐红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