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香香;刘少精;郑珊;黄永善;麦燕婷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的肺动脉造影及后处理技术对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多层螺旋CT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影像资料,并应用MPR、MIP、VR等后处理方法不同角度显示肺动脉及其栓子情况,观察肺动脉栓塞的影像征象.结果 23例PE病例中,中央型PE 13例,周围型PE 10例,CT表现为肺动脉内不规则斑决状附壁样缺损,周国有或无高密度对比剂包绕.结论 多层螺旋CT对PE的诊断准确率高,可作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靳秀丽;蒋世明;贾敏;刘芳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剂量强度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将2008年8月~2009年8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治疗的117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3组应用不同剂量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A组:60 IU/kg,皮下注射,每天2次,间隔12小时;B组:80 IU/kg,皮下注射,每天2次,间隔12小时;C组:100 IU/kg,皮下注射,每天2次,间隔12小时,比较3组间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不同剂量的低分子肝素均具有良好疗效,3组患者的各指标变化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或P<0.01);B、C两组效果相较于A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C组出现3例血小板下降等不良反应.结论 使用80 IU/kg剂量肝素对AECOPD的病情缓解具有良好作用,且无副作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黄艳;乔岩;王清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联合热疗的综合治疗对恶性肿瘤的疗效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 将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2324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热综合组)1128例,其中肿瘤术后病人804例,晚期肿瘤病人324例,根据病种不同,选用《中国临床》相应治疗方案治疗,同时采用W2102肿瘤热疗系统对病灶局部进行加温至41℃~42℃,加温时间为60min,每周2次,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1196例中,术后878例,晚期318例,应用相关指南指导治疗.结果 热综组手术后804例中,无瘤存活3年以上726例,复发78例,至肿瘤复发中位时间8.2个月;对照组手术后878例中,无瘤存活3年以上733例,复发145例,至肿瘤复发中位时间9.4个月.两组术后复发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位生存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综组晚期肿瘤324例,CR 46例(14.20%),PR 125例(38.58%),SD 114例(35.19%),PD 39例(12.04%),CR+ PR为52.78%;对照组患者晚期肿瘤318例,CR 37例(11.64%),PR 104例(32.70%),SD 98例(30.72%),PD 79例(24.84%),CR+ PR为44.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中都存在化疗和放疗所致的血象异常和消化道反应.热综合组中11例(1%)病人由于术后伤口区对温度的不敏感出现烫伤、局部疼痛及发热.结论 联合热疗的综合治疗恶性肿瘤近期有效率及至肿瘤复发时间均有较好效果,热疗不良反应小,病人可耐受.
作者:李杨;刘娱;陈淑秀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神经外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18例神经外科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9例,在临床治疗相同情况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实验组采用事先制订的临床护理路径,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程度及患者满意度有无差异.结果 在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及健康教育知晓程度方面,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在神经外科患者中的应用,能有效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和医疗费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对痰病健康知识的认知程度,可控制成本和保证护理质量.
作者:徐灵洁;高云霞;张玮玮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一线化疗对老年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并评价此化疗方案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方法 随机抽取2009年11月~2012年11月我院呼吸内科确诊为ⅢB期和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老年患者共80例,所有患者接受的化疗方案均为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一线化疗.分别统计治疗后鳞癌和非鳞癌的临床疗效和各自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对治疗后患者所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级,评价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一线化疗对于老年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结果 ①所有患者治疗后均未达到完全缓解,非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部分缓解率和稳定率高于鳞状细胞癌患者,前者疾病进展率低于后者,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非鳞状细胞癌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高于鳞状细胞癌患者,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鳞癌治疗后无进展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鳞癌(P<0.05).③治疗后患者所发生的不良反应较少,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经及时对症治疗后均不影响化疗方案的进一步实施.结论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一线化疗治疗老年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较好,所发生的不良反应较少,尤其是针对非鳞状细胞癌效果更佳,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粉侠;李春萍;左晓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腔镜手术和传统手术两种术式对食管胃交界部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过去5年AEG患者手术及随访情况,比较不同术式对食管胃交界部癌的临床疗效和预后.结果 腔镜组术中出血量(122.5±34.6)ml,肛门排气时间(2.6±1.1)d,下床活动时间(4.1±1.3)d,住院时间(10.1±1.5)d;传统手术组术中出血量(164.2±28.9)ml,肛门排气时间(4.9±2.6)d,住院时间(15.2±5.3)d,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腔镜组清扫淋巴结(28±3)枚,传统手术组清扫(29±4)枚,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术中发现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1.59%,中下纵膈淋巴结转移率28.57%,腹腔淋巴结转移率38.10%,与传统手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22.22%,传统手术组32.17%,两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腔镜组复发转移率4.76%,传统手术组4.3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42,P=0.095).结论 腔镜手术术后康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对淋巴结转移的发现能力与传统手术各有优势,临床可酌情推广应用.
作者:连爱民;方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视力发展、眼压、眼轴及角膜地形图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6月行角膜塑形镜治疗近视患者100例(180眼),比较其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眼睛视力、眼压、眼轴及角膜地形图的变化.结果 戴镜前平均视力为球镜(0.21±0.14)D,戴镜后为(0.95±0.12)D;戴镜前平均眼轴长度(24.75±0.81)mm,戴镜后为(24.39±0.79)mm;非接触式眼压计(NCT)测量:戴镜前为(15.43±2.31) mmHg,戴镜后为(13.44±1.95)mmHg;戴镜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态轮廓眼压计(DCT)测量:戴镜前平均眼压为(15.32±4.33)mmHg,戴镜后平均眼压为(14.76±2.08)mmHg,戴镜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平均角膜平坦K值、角膜表面形状系数、角膜不规则指数与配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的临床治疗具有疗效确切、见效快等优点,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作者:王梅艳;李之忠;徐凤;张季谨;许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肺曲菌病的临床诊断及外科手术治疗肺曲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997年1月~2012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肺曲菌病患者的诊断情况及手术结果进行分析.21例肺曲菌病患者中术前明确诊断5例(23.8%),术前误诊为肺结核、肺部占位病变、肺囊肿或肺脓肿等16例(76.2%).全组行肺叶切除术13例,肺段或肺楔形切除术8例.结果 无住院死亡.术后出现胸腔积液3例,切口感染1例,肺不张2例,均经相应处理治愈.术后除常规治疗外,均给予氟康唑400mg/d,治疗4~8周.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2年,肺曲菌病未复发,患者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肺曲菌病误诊、漏诊率高,需加强对肺曲菌病的认识,术前应认真检查以作出正确诊断;手术切除病变是治疗肺曲菌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周斌;李贲;李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恶性肿瘤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在手术、放疗、化疗这三种主要治疗手段中,放疗因其适应证宽、疗效较好而有着不可置疑的重要地位.然而在治疗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辐射抵抗和辐射耐受现象,大大降低了放射治疗的疗效.因此提高肿瘤的放疗敏感性已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文就近年国内外学者对提高肿瘤放疗敏感性问题的研究进展做一述评.
作者:赵莹;赵晶;韩苏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直肠癌骨转移患者核素骨显像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2010年12月经病理检查确诊为直肠癌且核素全身骨显像诊断为骨转移的1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年龄、首诊临床分期、原发灶手术、原发灶放化疗、骨转移灶数目、骨转移伴其他脏器转移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P=0.022)、首诊临床分期(P<0.001)、原发灶手术(P<0.001)、骨转移伴其他脏器转移(P<0.001)的生存率均有差异,其余各项无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P=0.028)、首诊临床分期(P=0.031)、原发灶手术(P=0.044)、骨转移伴其他脏器转移(P=0.017)是影响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 患者年龄、首诊临床分期、原发灶手术、骨转移伴其他脏器转移是影响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作者:蒲涛;邓泽武;许莉;郭倩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休克指教与血浆乳酸浓度的相关性对急诊危重病人筛检的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2012年1月1日~2012年4月30日收入抢救室并在就诊后2小时内做过血浆乳酸浓度检测的50例患者,将其心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休克指数分别与血浆乳酸浓度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 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简单相关分析,心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及休克指数与血浆乳酸浓度相比,休克指数的相关性好(r=0.620),为强相关,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预检分诊处,休克指数比单纯的心率或血压更能反映急诊危重病人病情的危重程度,有利于栓出潜在重症患者,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何倩;邹利群;曾庆;曾爱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舒肝解郁胶囊治疗伴抑郁障碍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同时伴抑郁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舒肝解郁组各2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冠心病心绞痛的常规药物治疗,舒肝解郁组患者加服舒肝解郁胶囊0.72g,每日2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8周测定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问卷(SAQ)及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舒肝解郁组治疗8周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 AMD)评分明显下降(P<0.01),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问卷(SAQ)评分明显提高(P<0.01),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明显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舒肝解郁胶囊治疗伴抑郁障碍的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具有一定疗效,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罗春阳;梅霞;陈黎燕;蔡敏;彭雪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方法 对116例患者(颅脑外伤68例,口腔颌面部骨折3例,闭合性喉气管外伤10例,高血压脑出血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后15例,高血压脑出血昏迷未行开颅手术患者3例,头面颈部烧伤引起上呼吸道水肿2例,喉梗阻5例)进行常规气管切开术,分析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探讨气管切开术并发症的预防处理措施.结果 116例患者中共有10例出现相关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8.62%,其中呼吸、心脏骤停2例(1.72%),皮下气肿3例(2.59%),出血2例(1.72%),气管套管脱出2例(1.72%),气管食管瘘1例(0.86%).结论 把握手术时机,完善术前准备,术中仔细确认颈部解剖标志,熟练的技巧,严密的配合,加强术后护理,可有效减少气管切开术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天明;刘玉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自然分娩过程中采用改良式会阴侧切术缝合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013年1月~2013年11月在本院生产过程中须施行会阴侧切术的初产妇3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3例.观察组施行改良式会阴侧切,对阴道黏膜、会阴肌层、皮下脂肪与皮内采用连续缝合法进行缝合;对照组施行传统式会阴侧切,对阴道黏膜、会阴肌层与皮下脂肪采用间断缝合法实行缝合后,后皮内连续缝合.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缝合时间的长短、伤口出血量的多少以及伤口重度疼痛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会阴切口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疼痛发生率降低,切口炎性反应轻,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改良式会阴侧切连续缝合法操作简单,切口愈合良好,能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产妇产后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徐云芳;周蕾;朱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单纯放疗和替莫唑胺同步放化疗的疗效.方法 将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62例脑胶质瘤术后患者分成A、B两组各31例,A组(单纯放疗组)给予术后单纯放疗(DT60Gy);B组(同步放化疗组)给予与单纯放疗组相同的放疗方法,放射治疗期间口服替莫唑胺(75mg/m2·d)同步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后开始辅助化学治疗,即口服替莫唑胺150~200 mg/(m2·d),连续5天,每28天为1个疗程,共用6个周期.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地塞米松、甘露醇等降颅压治疗.结果 脑胶质瘤术后同步放化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00%、50.50%和31.00%,优于术后单纯放疗组的60.50%、25.50%和14.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同步替莫唑胺放化疗疗效优于术后单纯放疗.
作者:赵东利;刘锐;邓怀慈;魏红霞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家长口腔健康素养在学生牙病防治中的作用.方法 将小学一年级学生和家长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给予口腔知识健康教育的观察组和不给予口腔知识健康教育的对照组,观察家长的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学生的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患龋率、龋齿充填率.结果 观察组家长口腔疾病诱因、口腔疾病症状、口腔日常保健知识、口腔疾病治疗的知晓率分别为(98%、97%、99.5%和97.5%),学生口腔疾病诱因、口腔疾病症状、口腔日常保健知识、口腔疾病治疗的知晓率分别为(86%、94%、93%和88%),龋齿填充率为94.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患龋发生率(9%)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家长口腔健康的知晓情况与学生患龋情况呈负相关,与学生龋齿填充情况呈正相关.结论 口腔知识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家长的口腔健康素养以及学生的牙病发生情况,且家长口腔健康素养与学生患龋情况、龋齿填充情况密切相关.
作者:钟俊华;曾念彬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紧张性头痛患者发作期和间歇期的平均血流速度(MFV)以及特征性改变.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2月临床诊断的80例紧张性头痛患者,分别在其发作期和间歇期观察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以及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同时选择4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 ①紧张性头痛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快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比较有先兆紧张性头痛(MWA)和无先兆紧张性头痛(MWO)患者的差异,MWO患者发作期时PCA、MCA的MFV均比MWA的速度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WA在间歇期时ACA、MCA的MFV均比MWO的速度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不同类型的紧张性头痛患者在间歇期和发作期MFV的变化有所不同;TCD检查结果可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作者:田莉;杨瑞棋;汪楚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对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意义.方法 将机械通气治疗ARDS的70例患儿随机分为CV组和PV组各35例,并比较其效果.结果 两组间PIP、MAP、PEEP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而FiO2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动脉血气比较,pH与PCO2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PaO2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并发症比较,VALI具显著性差异(P<0.05),IVH、PDA、CLD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V组平均氧疗时间和上机时间均低于CV组,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肺保护性机械通气治疗对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贺焱;谢楠楠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高通量筛选前列腺癌雄激素去势抵抗相关基因,为研究雄激素去势抵抗进展前列腺癌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提取并纯化LNCaP及C4~2细胞的总mRNA,反转录合成荧光分子标记的cDNA,与基因芯片杂交;采用Genepix Pro6.0图像分析软件分析,筛选表达差异的基因;KEGG富集分析每个pathway中差异基因富集的显著性.结果 在表达谱芯片中筛选出417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301个C4~2细胞中表达上调基因,116个表达下调基因;KEGG富集分析显示,与前列腺癌相关的表达差异的基因有GF、EGFR、HSP、BAD、P21、E2F、Raf、CyclinE、PSA和PI3K等,其中EGFR、Raf表达差异明显.结论 EGFR、Raf基因表达异常可能在雄激素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为前列腺癌去势抵抗进展分子机制的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马瑾璐;王丽娟;朱青;金桂花;郭希婧;何晨琛;韩苏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呼吸内科治疗的COPD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行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62例和对照组(持续有创机械通气)58例,试验组以“肺部感染控制窗(PIC)”作为有创通气和无创通气之间的切换点,对照组持续使用有创通气直至拔管.观察两组治疗后的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住院时间及院内死亡率.结果 试验组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VAP发病率、住院时间及院内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 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可有效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且降低其VAP发生率及院内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袁顺蓉;刘南伶;杨三春;邓旭;陶冠宇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