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免疫治疗封闭抗体不足习惯性流产36例临床分析

黄剑婷

关键词:封闭抗体, 淋巴细胞免疫治疗, 习惯性流产
摘要:目的 观察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封闭抗体不足习惯性流产患者的效果.方法 对36例封闭抗体阴性习惯性流产患者进行淋巴细胞免疫治疗.结果 36例患者在接受3个疗程的免疫治疗后,封闭抗体共转为阳性30例(83.3%),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32例再次妊娠,3例再次发生早中期流产,妊娠时间维持到28~32周者共2例,32~36+6周21例,足月分娩活婴6例,妊娠总成功率80.6%.结论 淋巴细胞免疫是一种治疗封闭抗体不足习惯性流产之有效、安全的方法.
西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盆底重建术治疗子宫脱垂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盆底重建术治疗子宫脱垂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2例子宫脱垂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采用盆底重建术进行治疗,对照组26例采用阴道壁修补术加阴式子宫切除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手术后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组的疗效、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院内感染、复发率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重建术不但可保留患者的子宫且可以恢复患者的全盘底的功能和结构关系,手术恢复时间快,可以进行临床术式的推广.

    作者:章庆华;胡辉权;周密;李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和清开灵联合治疗急性肝炎1例

    病例女,64岁,2010年4月在家突然呕吐,昏迷,送医院抢救.患者有5年高血压病史,未间断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来院后医生查体体温37.4℃,心率100次/分,血压110~170毫米汞柱,查心电图未见异常,拍CT显示基底节区脑梗塞,无新发出血点,见有陈旧性梗塞病灶.

    作者:白东学;朱会芬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万汶预充对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影响

    目的 观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预充羟乙基淀粉130/0.4(万汶)对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影响.方法 将50例体外循环低温全麻心脏手术患儿随机分为观察(万汶)组和对照组各25例,于体外循环中分别预充万汶400ml和血浆10 ml/kg.观察体外循环(CPB)前、CPB开始后10 min、CPB开始后30 min、CPB结束、术后6h及术后24h血浆胶体渗透压(COP)变化、辅助呼吸时间、术后24小时胸液量和尿量及患儿眼球结膜、眼睑水肿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万汶组CPB开始后10、30 min、CPB结束、术后6h CO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万汶组术后辅助呼吸时间较短,出现眼球结膜、眼睑水肿的比率较低.结论 以万汶预充能够较好维持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患儿血浆胶体渗透压水平.

    作者:姚洪林;任静华;孙宾;何常佑;刘小玲;吴远林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小儿药物过敏试验合适的皮内注射部位

    病例资料2009年8月~11月,我科对10000例患儿做药物过敏试验,其中男6500例,女3500例,年龄1个月~5岁,胖形7800例,瘦形2200例,皮内注射部位均在患儿前臂下段二分之一处内侧,青霉素皮试7560例,头孢菌素类2440例.所有患儿做药物过敏试验皮内注射均一次成功,而且也不影响皮试结果判断,好固定,又方便,家长满意.

    作者:刘长青;初慧敏;王霞;柯琴;刘经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 对40例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换血前后进行血常规、电解质、血糖、血液酸碱度及肝功能等检查.结果 换血后总胆红素平均下降56.35%,间接胆红素平均下降57.46%,血气、血糖比较平稳.血常规、电解质有一定变化,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是抢救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吕瑗玲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腹腔镜手术剥离巧克力囊肿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巧克力囊肿剔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01例需行巧克力囊肿剔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51例)与开腹手术治疗组(50例),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及随访的各项指标.结果 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住院时间及术后症状缓解率相比,腹腔镜组显著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巧克力囊肿剔除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王彤洁;罗春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子宫动脉栓塞术对剖宫产术后切口妊娠的治疗价值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剖宫产后切口妊娠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剖宫产术后切口妊娠患者51例随机分为A(26例)、B(25例)两组,A组采用MTX肌内注射后行刮宫术,B组于子宫动脉栓塞术后行刮宫术,比较两组间在出血量、住院时间、血HCG降至正常的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等差异.结果 A组在出血量、住院时间、血HCG降至正常的时间显著大于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剖宫产后切口妊娠优于MTX肌内注射后刮宫术,有降低大出血风险,保留妇女生育功能,疗效确切,安全、副反应轻的优点,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江平;邱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对婴幼儿腭裂手术的麻醉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对婴幼儿先天腭裂修补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术后苏醒时间等.方法 选择患儿5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R)组和芬太尼(F)组.两组患儿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中R组泵注瑞芬太尼0.2μg/(kg·min),丙泊酚60~100μg/(kg·min),F组泵注芬太尼0.08~0.1 μg/(kg·min),丙泊酚60~100μg/(kg·min),两组均30~40 min追加阿曲库铵0.2~0.4 mg/kg,记录两组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术毕恢复时间等.结果 两组患儿麻醉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自主恢复呼吸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瑞芬太尼组均少于芬太尼组(P<0.05),而躁动是芬太尼组少于瑞芬太尼组(P<0.05).芬太尼组插管即时、切皮时血压心率均加快,而瑞芬太尼组则平稳.结论 瑞芬太尼比芬太尼更适合用于患儿腭裂修补术.

    作者:王朵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妊娠晚期妇女对分娩方式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妊娠晚期妇女对分娩方式的选择取向,以及产前教育对妊娠妇女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产科门诊产前检查孕妇420例进行问卷调查,并追踪分娩结局.结果 274例接受产前教育的孕妇选择自然分娩占67.89%,146例未接受产前教育的孕妇选择自然分娩占52.05%;对分娩时疼痛耐受的认知受教育组与未接受教育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追踪分娩结局,自然分娩214例,占50.95%,剖宫产206例占49.05%,与产前选择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产前教育对分娩方式认知选择有较大的影响,应推广产前教育宣传,开展分娩镇痛技术,提高自然分娩率.

    作者:杨秀群;宋茂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在终止妊娠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终止妊娠12周至18周的佳诊疗方案.方法 采用双盲法对妊娠12~18周的259例健康妇女,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为米非司酮口服与米索前列醇外用;对照组为羊膜腔内注入利凡诺(依沙吖啶)进行终止妊娠.比较两组终止妊娠的效果和副作用.结果 试验组终止妊娠成功率为9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程较对照组短,出血量和胎盘滞留率显著降低.结论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终止12~18周妊娠是一种安全、有效、痛苦小、并发症少的佳方法,效果优于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入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青慧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LIF在子痫前期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与意义

    目的 测定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在子痫前期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子痫前期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40例子痫前期孕妇、40例正常妊娠妇女血清中LIF的水平.结果 子痫前期组血清LIF水平低于正常妊娠组(P<0.01);且子痫前期组LIF水平与平均动脉压无相关性.结论 LIF可能参与了子痫前期疾病的病理过程.

    作者:庞春蓉;刘蔚;傅晓冬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依达拉奉联合纳洛酮治疗DEACMP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DEACMP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4例.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次,2次/d静滴,纳洛酮注射液2mg/次,1次/d,静滴;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注射液2 mg/次,1次/d,静滴,疗程均为15 d.治疗后评价各组临床疗效.结果 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1.2%,对照组总有效率73.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HD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300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纳洛酮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龙海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腺嘌呤核苷酸转位酶与细胞凋亡

    腺嘌呤核苷酸转位酶(adenine nucleotide translocase,ANT)是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类转运蛋白,既能将细胞的产能和耗能过程耦联起来,也与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 MPTP)密切相关,MPTP是位于线粒体内外膜之间的多蛋白组成的高导离子通道,它的开放可诱导细胞凋亡.所以ANT是一种能量转运和凋亡诱导的双重功能蛋白.本文主要就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李燕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宫颈病变组织中hMOF、P53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hMOF、P53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非特异性炎中hMOF和P53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都提示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增加,hMOF蛋白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而P53蛋白却成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 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hMOF的表达呈下降趋势,P53蛋白的表达呈上升的趋势,表明随着hMOF表达的下降从而导致P53蛋白不能正常的乙酰化,失去修复损伤DNA的功能,这可能与宫颈病变的进展相关.

    作者:刘宝;魏大鹏;胡丽娜;崔玲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某三级甲等医院107例医疗纠纷分析

    目的 分析医疗纠纷特点并查找发生原因,提出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方法 对107例经医患双方协商或司法诉讼解决、医院给予一定经济赔偿的医疗纠纷,主要分析患者一般情况、疾病转归、科室分布、解决途径、发生原因.结果 医疗纠纷患者并没有明显的性别、年龄、地域特征;医疗纠纷的直接原因是疗效不满意;认真沟通力争协商解决,积极引导建议司法诉讼,是解决医疗纠纷的有效途径;加强规章制度落实,积极提高医疗技术水平,认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详细告知患者病情,是防范医疗纠纷的根本办法.结论 减少医疗纠纷发生,维护医患双方权益,对促进医院建设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刘同亭;薛源;朱建军;杜晓鹏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HBV相关性HCC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HBV相关性HCC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HBV相关性HCC患者50例资料,检测患者血清HBV M定量、HBV DNA定量、肝纤维化指标、AFP、肝功能指标.用彩色超声、64层螺旋CT、1.5T核磁共振检查患者肝脏影像学情况.用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对上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HBV相关性HCC好发于40~60岁男性,72%的患者有乙肝家族史,74%的患者AFP升高,92%的患者肿块发生在肝右叶.HBsAg、HBeAb、HBcAb大于ULN是HBV相关性HCC主要的HBV M模式(80%),这种模式的患者多伴HBV DNA复制(χ2=38.093,P<0.001),且HBeAb定量与HBV DNA定量呈正相关(r=0.374,P=0.018).结论 HBV相关性HCC多发于40~60岁男性,多伴乙肝家族史,且并非所有患者都伴AFP升高,在监测中要高度重视HBsAg、HBeAb、HBcAb大于ULN且有HBVDNA复制的患者,特别注意肝右叶的表现,必要时可缩短其监测周期.

    作者:张雅芳;曾庆磊;徐光华;李春霞;古巧燕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提高羊水细胞培养成功率的方法

    目的 探讨羊水细胞染色体培养及提高培养成功率的改良方法,更好地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方法 对孕16~21周孕妇实施羊膜腔穿刺术抽取羊水,用改良后的方法进行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收获.结果 对符合产前诊断指征的83例标本进行接种,培养成功率100%.83例标本中共发现4例染色体异常核型,检出率为4.82%.其中21三体综合征1例,平衡易位1例,罗伯逊易位2例.结论 改良后培养成功率基本达到100%,成功率较之前有明显提高.

    作者:么伟;许晓芬;岳霞;张丽娜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己酮可可碱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己酮可可碱联合阿司匹林治疗TIA的疗效.方法 60例TIA患者随机分成两组,14天为1疗程.治疗组30例给予己酮可可碱缓释片(石家庄制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400mg,2次/d,及阿司匹林(德国拜耳公司)100mg,1次/d,对照组30例给予拜阿司匹林100mgq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己酮可可碱片联合阿司匹林既可防止血栓形成,又能改善局部微循环,不良反应轻.结论 己酮可可碱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TLA临床疗效确切,近期疗效达96.7%.

    作者:赖维远;孙皓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手术取栓治疗颈内静脉留置涤纶套导管内血栓的评价

    目的 探讨右颈内静脉留置长期涤纶套导管内血栓经溶栓失败后行手术取栓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评价9例次右颈内静脉留置涤纶套双腔导管的患者发生导管内血栓者经溶栓失败后行手术取栓术(A组)和9例次新穿刺右颈内静脉留置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B组)的临床应用情况.结果 ①A组和B组导管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0、22个月,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B组比较,A组插管处局部皮肤感染率和导管引起的全身感染发生率、使用导管透析时血流量、导管血栓发生率以及出血性并发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纤维鞘形成.结论 对于溶栓失败的右颈内静脉留置涤纶套导管内血栓形成的患者,手术取栓法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王黎萍;沈建明;李骏峰;熊毅;田少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三种子宫全切术式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开腹全子宫切除术(TAH)、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LAVH)和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TVH)的优缺点和疗效,指导子宫全切术式选择.方法 对117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按术式分为TAH(48例)、LAVH(31例)和TVH(38例)3组,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镇痛率、手术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结果 组间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率和住院时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术后并发症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3种子宫全切术式各有优劣,在选择时应趋于个体化,结合患者情况、医院条件等综合考虑,选择佳的方式.

    作者:卢春梅;张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西部医学杂志

西部医学杂志

主管: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

主办: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