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双明
目的观察口服用药联合奥平栓治疗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CT或/和UU检测阳性的128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76例):口服阿奇霉素0.5g,每天1次,首次加倍,多西环素100mg,每天2次,首次加倍,同时每晚在阴道深部置入1粒奥平栓,7天为1疗程;对照组(52例):仅口服用药,剂量及疗程同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6.31%,总有效率89.47%;对照组:治愈率53.85%,总有效率67.31%,两组比较,治愈率、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07,P<0.01;χ2=11.175,P=0.001).结论口服用药联合奥平栓治疗女性泌尿生殖道CT、UU感染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作者:魏祖珊;罗卫国;陈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利多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在高龄病人低位硬膜外麻醉(T12以下)中的作用及对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施行低位硬膜外麻醉的高龄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用2%利多卡因;B组用0.75%左旋布比卡因,比较两组循环(心率、平均动脉压)、起效时间、感觉运动阻滞时间、感觉运动恢复时间的差异,以及两种药物的副作用特别是过敏反应情况.结果两组心率变化不大,A组病人平均动脉压比B组低(P<0.05);利多卡因起效时间较左旋布比卡因短,作用时间短,两种药物麻醉中没有出现明显的过敏反应.结论高龄病人低位硬膜外麻醉中应用利多卡因有诸多不足,对循环影响较大,如应用左旋布比卡因更有利于高龄病人,循环更稳定.
作者:范卫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对32例28~40岁的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青年组)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并与同期56例60岁以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老年组)进行对比.结果青年组患者诱发因素、主要症状表现、家族史、吸烟饮酒史均明显高于老年组,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梗史、心源性休克、心衰却明显低于老年组.青年组未发现糖尿病、心绞痛、脑卒中史患者,青年组未发生死亡病例.结论青年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表现特征,只要能早诊断、早治疗,预后良好,并发症较少,并可避免死亡病例的发生,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作者:江建强;王治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在结扎子宫动脉术中,运用直针代替传统弧形针操作的难易及其效果.方法选择长3~5cm的不锈钢直式缝针,1号羊肠线或者2/0可吸收缝合线穿刺结扎双侧子宫动脉.结果25例病人,除2例子宫次全切除外,余皆成功.结论剖宫产术后大出血中适宜于需要缝扎子宫动脉的病例,运用直针代替传统的弧形针容易操作,时间短,止血迅速,效果满意.
作者:李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前路减压、一期植骨融合、前路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3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重建脊柱稳定性.结果23例全部获随访6个月以上,术后无1例神经症状加重,无重要脏器损伤,Frankel分级方法评定,术后均有1~2级以上神经损害症状的改善,矫正脊柱后凸的Cobb角较完全,且不丢失.结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前路减压固定,减压效果肯定、彻底,重建脊柱稳定性,矫正畸形后Cobb角无丢失.
作者:许强;史可测;蒋俊威;罗仲纯;王红川;何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本文通过分析医院制剂的现状,提出了医院制剂生存和发展的对策是:转变观念,主动改革,并在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管理、不断创新上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作者:李勇;唐志立;曾友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肝炎的危害不仅在于其疾病本身,更在于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便是其中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
作者:宋竹青;王颖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急性胆囊炎的可行性.方法对2003年7月~2005年5月施行LC的229例急性胆囊炎病例(A组)进行回顾分析,并随机选择同期进行的非急性胆囊炎LC病例245例(B组)进行对照.结果A组中转开腹9例,中转率3.93%,B组中转开腹4例,中转率1.6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手术时间:A组(59.3±12.6)min,B组(32.4±5.7)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A组(25.8±4.6)h,B组(25.1±3.7)h,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住院天数:A组(3.35±0.91)d,B组(3.17±0.89)d,两组相似(P>0.05).两组均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急性胆囊炎行LC是安全可行的,认真辨清胆囊三角区关系是LC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靖;梁平;杨彤翰;黄小兵;李洪艳;刘锡能;左国华;丁生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护理工作是一门实践性、连续性很强的学科,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当.本文试图从分析目前产生护理不当的原因入手,提出主要的预防措施,以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杨桂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冠心病为有效地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效果好等优点.但在介入治疗时突变性快,必须分秒必争,所以抢救的配合尤为重要.现将我科抢救配合的经验报告如下.
作者:刘凤茹;汤迎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本文从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方面,对药物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眼部疾病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药物直流电离子导入,是一种具有极好前景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燕;李志英;邹月兰;余杨桂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肿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对病理确诊的298例乳腺恶性肿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乳腺恶性肿瘤发病率有逐年增加和年轻化趋势,左侧多于右侧,临床诊断率不高,确诊晚等特点.结论应加强妇女健康体检,一旦发现乳腺有无痛性硬肿块,应积极做好相应地穿刺活检或肿块切取病理组织学检查,对40~49岁年龄段妇女尤为重要.
作者:朱建华;周洪园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病例男,54岁,体重55Kg.2002年1月19日因车祸伤致右肩胛骨折,右股骨下段粉碎性骨折.患者受伤前体健,无特殊疾病史.受伤后当日在局麻下(1%利多卡因5ml)行右胫骨结节牵引术.
作者:张朝贵;屈晓玲;张韫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病例男性,52岁,入院前2个月突发腹部胀痛伴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在外院诊断为机械性肠梗阻,给予对症处理.1周后,病员腹胀消失,好转出院.
作者:罗成平;陈茂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方法选择在我科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5例,对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住院24天,每日解成形便2~3次,大便隐血阴性.结论药物指导和心理护理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点.
作者:陈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两种扁桃体切除术的优劣.方法2001年以来,采用传统剥离术44例,软剥离法40例.结果传统剥离子手术术中、术后出血均多,术后白膜生长慢(24小时),切口水肿明显,疼痛剧;软剥离法术中、术后出血少,术后白膜生长快(12小时),切口水肿轻.结论软剥离法可显著减少术中、术后出血,术后切口干净,白膜覆盖好.
作者:李洁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建立信号标签诱变突变体穿梭质粒,为构建信号标签诱变突变体文库及病原微生物毒力基因筛选打下基础.方法通过PCR扩增信号标签(signaturetags,STs)片段,导入载体pC6,构建重组质粒pC6RS,转化到大肠杆菌CC118中,提取重组质粒后转化到大肠杆菌S17-1中.结果经过PCR、核苷酸序列测定鉴定,成功地构建了pC6RS质粒.
作者:刘德松;王涛;陈建平;鲁芳;张雷;杨志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治疗14天,治疗组3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奥扎格雷钠14天,观察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卒中量表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各项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5天及第30天两组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24和97.06%,显效率70.59和82.36%;对照组总有效率71.88和81.50%,显效率28.13和46.88%,两组比较,各项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为治疗急性脑梗死较理想的药物,且安全有效.
作者:张标;王淳;陈纯;付秀全;冯芹;刘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布加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二维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6例布加综合征患者,观察其二维及彩色血流表现特征,判断肝内外血管病变及侧支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作出病因诊断,并通过临床及其他影像学检查验证.结果下腔静脉阻塞20例,肝静脉阻塞3例,两者同时阻塞3例,彩超诊断正确者24例,诊断符合率92.3%,误诊2例,误诊率7.7%.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了解布加综合征患者的血管阻塞部位、程度、范围及侧支循环情况,诊断准确率高,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邹玲;曾艳;何兴华;马果丰;郑庆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医疗行为的高理想状态作为一种普遍的准则要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并以此看待医患关系,使医方所扮演的白衣天使角色与实施医疗行为的现实状态形成强烈反差.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一认识在现实医患关系中的弊端进行阐述,以促进对医患关系达成正确认识,使医患双方明确各自角色、定位,正确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减少纠纷,共同营建和谐健康的医疗环境.
作者:张绍义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