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玲;曾艳;何兴华;马果丰;郑庆玲
目的观察善得定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疗效,并与洛赛克进行对比.方法善得定首剂0.1mg静注,以后50μg/h,持续24~48小时.洛赛克40mg静注,2次/d.结果善得定组止血总有效率96.4%,与洛赛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周再出血率低,与洛赛克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副反应发生率低且轻微.结论善得定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止血快,一周再出血率低,与洛赛克组疗效相当,可作为内镜或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失败时的首选药物.
作者:黄忠;赵芝蓉;邹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左心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168例高血压患者和120例健康对照者颈动脉病变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结果LVH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为71.28%.随EH危险分层增加,颈动脉IMT有增厚趋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也明显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影响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P<0.01).所有颈动脉参数在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无斑块形成组(P<0.01).结论EH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LVH密切相关,颈动脉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LVH的参考指标.
作者:罗俊;燕纯伯;王伟;蔡琳;程亚莎;陈金丽;姚思君;吴治湘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对TEK全自动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应用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和不随机选择标本方法,对该仪器进行WBC、RBC、Hb、PLT四个参数的精密度、携带互染率、总重复性、线性范围、准确性进行测试.结果批内和批间不精密度CV<3%;四个参数的携带互染率均≤2%;总重复性CV均<4%;线性范围相关系数r>0.990.各参数不准确度与参考方法比较,经配对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白细胞分类仪器法与手工法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EK全自动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各方面性能良好,测定参数快速、准确、精密、可靠,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
作者:张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对32例28~40岁的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青年组)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并与同期56例60岁以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老年组)进行对比.结果青年组患者诱发因素、主要症状表现、家族史、吸烟饮酒史均明显高于老年组,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梗史、心源性休克、心衰却明显低于老年组.青年组未发现糖尿病、心绞痛、脑卒中史患者,青年组未发生死亡病例.结论青年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表现特征,只要能早诊断、早治疗,预后良好,并发症较少,并可避免死亡病例的发生,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作者:江建强;王治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两种扁桃体切除术的优劣.方法2001年以来,采用传统剥离术44例,软剥离法40例.结果传统剥离子手术术中、术后出血均多,术后白膜生长慢(24小时),切口水肿明显,疼痛剧;软剥离法术中、术后出血少,术后白膜生长快(12小时),切口水肿轻.结论软剥离法可显著减少术中、术后出血,术后切口干净,白膜覆盖好.
作者:李洁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0.25%罗哌卡因复合1%利多卡因肌间沟臂丛阻滞的临床效果,提供一种安全、快速的上肢手术麻醉方法.方法上肢手术8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和布比卡因组各40例.罗哌卡因组用0.2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组用0.25%布比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观察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及维持时间,并监测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血压、心率、脉搏(P)、血氧饱和度,评价麻醉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起效和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心率无明显变化.罗哌卡因组感觉与运动阻滞分离较明显.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平稳,且运动感觉阻滞分离,术者和病人满意度高.
作者:魏海滨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手术与胆石症等疾病的关系.方法分析526例经手术治疗的食管贲门癌患者手术后肝胆B超检查资料.结果发现食管贲门癌术后胆石症、胆囊炎、肝囊肿等疾病三年内新发病率高达15.40%.结论食管贲门癌术后胆石症等疾病的发生与迷走神经切断、胃肠道激素分泌异常及饮食习惯改变等多种因素有关.
作者:周文华;王书霞;曾惠英;赵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内扎外剥侧切治疗急性嵌顿环状混合痔的疗效.方法对30例急性环状嵌顿混合痔和30例经保守治疗炎症消退后的嵌顿混合痔患者,均采用内扎外剥侧切治疗,观察其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全部治愈.但平均治愈时间,治疗组15天,对照组21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6个月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期手术能迅速减轻病人痛苦,缩短治疗时间.
作者:蒲琦;苏尚先;赵红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护理工作是一门实践性、连续性很强的学科,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当.本文试图从分析目前产生护理不当的原因入手,提出主要的预防措施,以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杨桂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前路减压、一期植骨融合、前路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3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重建脊柱稳定性.结果23例全部获随访6个月以上,术后无1例神经症状加重,无重要脏器损伤,Frankel分级方法评定,术后均有1~2级以上神经损害症状的改善,矫正脊柱后凸的Cobb角较完全,且不丢失.结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前路减压固定,减压效果肯定、彻底,重建脊柱稳定性,矫正畸形后Cobb角无丢失.
作者:许强;史可测;蒋俊威;罗仲纯;王红川;何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利多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在高龄病人低位硬膜外麻醉(T12以下)中的作用及对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施行低位硬膜外麻醉的高龄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用2%利多卡因;B组用0.75%左旋布比卡因,比较两组循环(心率、平均动脉压)、起效时间、感觉运动阻滞时间、感觉运动恢复时间的差异,以及两种药物的副作用特别是过敏反应情况.结果两组心率变化不大,A组病人平均动脉压比B组低(P<0.05);利多卡因起效时间较左旋布比卡因短,作用时间短,两种药物麻醉中没有出现明显的过敏反应.结论高龄病人低位硬膜外麻醉中应用利多卡因有诸多不足,对循环影响较大,如应用左旋布比卡因更有利于高龄病人,循环更稳定.
作者:范卫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服刑人群、羁押人员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情况.方法对调查对象进行询问调查后,采静脉血检测HIV、梅毒.结果检测1622名特殊人群HIV、梅毒,检出感染HIV 6人,检出率为0.37%;检出梅毒感染29人,检出率为1.79%.结论特殊人群不仅是犯罪人员,也是HIV、梅毒感染高危人群,今后公安部门在释放羁押人员前应对其进行全面的HIV、性病检查,定期监测并及时治疗.这样做对控制艾滋病、性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宗辉;奚弟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和超高倍显微分析仪活体检测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和MMDI法对40例患者进行沙眼衣原体(CT)检测,并将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两者均阳性18例(45.0%);两者阴性19例(47.5%),荧光定量PCR阳性、MMDI阴性2例(5.0%);荧光定量PCR阴性、MMDI阳性1例(2.5%).两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Newmar检验,P=1.000).结论实验证明荧光定量PCR和MMDI均能很好地检测沙眼衣原体.MMDI是检测沙眼衣原体的一种快速、直观的诊断方法,而荧光定量PCR检测较为客观.
作者:崔鲂;王东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老年食管癌手术适应证及围术期治疗.方法对收治的317例老年食管癌行手术切除304例,探查13例,切除率95.9%,颈部吻合66例,其中颈段食管癌行食管内翻拔脱、食管胃颈部吻合5例,颈胸腹三切口颈部吻合35例,左胸左颈两切口颈部吻合26例;经左胸食管胃胸腔内吻合235例;结肠代食管行食管结肠胸顶机械吻合3例.结果术后并发症62例(19.6%).呼吸衰竭死亡8例,病死率2.5%.术后随访267例,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9.8、60.3和33.6%.结论老年人食管癌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死亡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者,对高龄病人手术应持慎重而积极的态度;外科治疗仍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加强围术期治疗、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是降低手术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杨晋平;张文林;向家勇;朴庆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胆管损伤(Bile duct injury,BDI)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1996年~2004年285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有11例胆管损伤,其中解剖病理因素7例,操作因素4例.损伤部位:胆总管6例,肝总管4例,右肝管1例.结果9例经中转开腹,8例行胆管修补加T管支撑,1例行胆总管空肠吻合术加支撑.LC术后因出现胆汁性腹膜炎再手术发现胆管损伤2例,其中胆总管及肝总管损伤各1例,1例行胆管修补加T管支撑,1例行胆管端端吻合术加T管支撑.结论掌握好中转开腹时机是避免LC胆管损伤的重要环节.
作者:李鸣;张钧;何嘉宾;焦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艾滋病的实验室诊断主要分为抗体检测、抗原检测和病毒载量实验.抗体检测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ILLSA)、免疫层析/渗滤以及免疫印迹实验(Waternblot,WB)为主;抗原检测主要是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核心蛋白P24抗原;病毒载量实验主要以反转录酶链聚合反应(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一系列方法为主.虽然现在还没有有效消灭体内HIV的方法,但积极、早期治疗对延缓感染者发病是非常有益的.
作者:王国蓉;李春来;方慧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本文通过分析医院制剂的现状,提出了医院制剂生存和发展的对策是:转变观念,主动改革,并在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管理、不断创新上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作者:李勇;唐志立;曾友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mCD14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对5例ARDS患者及1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分离其外周血单核细胞,用抗生物素-生物素-过氧化酶复合物技术(ABC法)检测其mCD14的表达.结果ARDS组及对照组外周血mCD14阳性单核细胞的百分率分别为94.3%±1.5%、93.6%±1.7%,两组间无统计差别(P>0.05).结论ARDS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核细胞高表达mCD14,说明它们对LPS具有较高的潜在识别能力,一旦有LPS存在或入侵,这些细胞将可能被激活并释放介质.
作者:徐剑铖;毛宝龄;胡明冬;周长喜;杨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在结扎子宫动脉术中,运用直针代替传统弧形针操作的难易及其效果.方法选择长3~5cm的不锈钢直式缝针,1号羊肠线或者2/0可吸收缝合线穿刺结扎双侧子宫动脉.结果25例病人,除2例子宫次全切除外,余皆成功.结论剖宫产术后大出血中适宜于需要缝扎子宫动脉的病例,运用直针代替传统的弧形针容易操作,时间短,止血迅速,效果满意.
作者:李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Ⅳ期乳腺癌治疗的影响.方法对62例Ⅳ期乳腺癌的治疗资料进行总结,并随访疗效.结果术前化疗的36例中完全缓解(CR)7例(19.4%),部分缓解(PR)20例(55.6%),病情稳定(SD)7例(19.44%),临床获益率达到94.44%(82%~99%).其中16例重新获得根治性手术,3年总生存率(OS)为58.33%(41%~74%),无瘤生存率(FRS)为27.8%(14%~45%).而未做术前化疗的26例中只有5例获得根治性手术,3年OS为30.76%(14%~52%,X2=4.607,P=0.032),FRS为7.69%(1%~25%,χ2=3.902,P=0.046).结论术前新辅助化疗能够降低Ⅳ期乳腺癌的术前TNM分期,并使一部分患者重新获得根治性手术的机会,改善了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李宏江;敬静;汪静;陈琳;吕青;赵扬冰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