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前清;胡俊川;潘华
县级综合医院在医院分级管理达标过程中相继成立了急诊科.作者通过到多家同级医院的急诊科参观学习,取经,深感目前县级医院的急诊科无论是科室设置,人员配备,开展的业务,还是学科建设等方面的现状并不乐观,令人担忧.
作者:林光凤;许勇;赖贵才;林玲;舒世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自1988年1人至2000年12月,我们在成都脑外伤急救中心和泸医附属成都363医院工作期中,收治颅脑损伤近七千例,其中重型脑伤1508例,355例行气管切开.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守岐;辛明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心脏骤停是临床上紧迫的急症,心肺脑复苏是使病人重新获得生命的急救措施,近年来心肺复苏的概念更新与复苏综合治疗措施的进展,使复苏效果明显提高,本文通过对我科2001年1-12月收治的22例的心肺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分析,体会到及时、正确、有效地进行复苏对提高复苏成功率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石定碧;李明兰;麦超;邱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急救事业的发展,急诊医学中的院前急救将越来越受到重视.院前急救是伤病员从现场到医院之前的就地抢救.
作者:陈清秀;张天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文对心脏性猝死72例进行统计分析.男女之比为1.3:1,发病平均年龄58.6±13.9岁,院外复苏成功率0%,院内12%.结果表明:心脏性猝死(SCD)抢救的关键在于有健全完善的急救医疗体系(EMSS)及其网络建设.缩短急救距离和急救时间,普及民众,特别是与高危人群密切生活的人群对该病的认识和现场心肺复苏术的培训,并积极搜寻高危人群加以预防,将电除颤及基本CPR作为SCD的首选抢救手段.
作者:陈睦虎;李远新;余平贵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文通过对79例脑损伤昏迷病人应用护理程序的方法,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达到了保持均衡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作者:赵文芳;张光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对我科近五年来院前救护250例脑出血病人的措施进行讨论.通过院前救护、心肺复苏等处理后院前死亡5例,占2%;经CT检查后收入专科进一步救治245例,占98%.作者认为:脑出血病人院前救护的关键是迅速畅通呼吸道,改善缺氧,减轻和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使病人保持安静,安全转送.从而有效地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为进一步院内抢救治疗创造条件.
作者:何海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中毒综合治疗的方法及观察血胆碱酯酶的变化.方法:对256例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分别给予洗胃,抗胆碱药和胆碱酯酶复能剂的应用,输血及换血疗法,血流灌注,光量予血疗等治疗,并观察血胆碱酯酶的变化.结果:经治疗后达阿托品化心率平均41±15分钟,体温升高平均2.15±0.32小时,异常分泌物及肺部罗音消失平均1.2±0.3天,ChE平均9.6±2.3,结论:急性有机磷中毒,特别是重度中毒患者必须综合治疗,血胆碱酯酶活力测定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判断中毒轻重,肯定疗效,是否出现反跳,估计预后极为重要.
作者:谭光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为探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在急性中毒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80例急性中毒患者(镇静催眠药、乙醇、一氧化碳及农业杀虫剂各20例)及20例正常人血清sIL-2R.结果:急性乙醇中毒组(AL组)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组(CO组)血清sIL-2R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急性镇静催眠药中毒组(SH组)、急性农业杀虫剂中毒组(FI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中毒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L组治疗后sIL-2R低于治疗前(P<0.05),CO组治疗后sIL-2R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SH组与FI组治疗后sIL-2R与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乙醇中毒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均可导致sIL-2R增高.经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sIL-2R降低较非糖皮质激素治疗更明显.故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免疫异常的急性中毒尤其是特效解毒剂治疗的急性中毒是切实可行而有效的.
作者:董芸;荆晓明;王智斌;朱旭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ICU真感染发病率、危险因素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分析我院1999年3月-2001年3月19例ICU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真菌感染占同期危重病人的10%.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与原发病及全身情况有直接关系,这也是主要的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降低真菌感染发病率、提高成活率的主要途径是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全身情况,同时注意预防.
作者:万勇;王大庆;葛颖;周志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收集1998年-2000年三年间发生在我院急诊科的医疗纠纷48例,计算其年发生率,同时从医患双方出发将医疗纠纷分为医源性医疗纠纷和非医源性医疗纠纷两大类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医疗纠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以非医源性医疗纠纷的上升为主,引发医疗纠纷的具体原因多个主面.结论:医疗纠纷的发生有医方的原因,也有患方的因素.医院应从转变观念、改善服务态度和环境设施、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加以防范,并呼吁全民的努力和社会的支持,减少或杜绝纠纷的发生.
作者:胥碧芬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在急诊ICU内利用锁骨下静脉置管术抢救急危重症病人是近年来使用的一种方法,它具有快捷、有效、多种用途等优点.随着急诊事业的发展,在急诊ICU内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的危重病人逐年增加,该手术应用日渐增多,其并发症的防治也日趋重要,本文对我处近年来在急诊ICU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术时发生并发症的11例进行分析,旨在:总经经验、以利提高、更好应用.
作者:杨建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西部大开发为院前急救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为了改善投资环境,各级政府更加重视院前急救,而院前急救的社会作用也在不断的展示和放大,历史给院前急救工作者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的院前急救水平相对落后,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东西部地区院前急救的发展状况,对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有重要意义.急救模式、平均呼救--到达现场间期、急救人次占急诊人次百分比、回车率、心跳骤停现场复苏成功率、突发灾害事件时的应急能力、平均经济收入是西部与东部地区院前急救水平差距的主要表现.因此,西部院前急救工作者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院前急救单位应加强基础建设,提高院前急救的社会地位,要加强队伍建设,建成一只高素质的快速反应队伍,要积极争取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支持,增大国家财力的投入,使院前急救实行微机网络管理、装备先进的通讯设施、急救车辆、急救设备,逐渐与国际接轨.我们应看清形势找准差距,学习东部地区的先进经验,促进西部地区院前急救事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李远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研究急诊手创伤的诊治特点,提高创伤患者的治愈率.方法:226例患者中18~40岁的患者194例,85.84%,P<0.01.乡镇企业、建筑工地的从业人员183例,80.97%,P<0.01.急诊处理残指与皮肤缺损有其特点.247只患手中154只做了不同类型的皮辨处理,占51.42%.378根伤指中143根指头粉碎性骨折或裸露,其中84根指头做了截短术,58.74%,P<0.05.结果:202例一次手术成功,Ⅰ期手术成功率96.65%(202/209).226例均为Ⅱ~Ⅲ级创面,215例甲级~乙级愈合,达95.13%.骨折者均达解剖复位或功能复位,手部功能基本恢复.结论:粉碎性骨折与皮肤缺损导致手功能下降是突出问题.急诊处理残指与皮肤缺损应重视手功能.
作者:何小梅;彭军;黄霜;王小芹;罗小虹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总结探讨对单纯性颌面部损伤及复合性损伤救治的共性与特殊性,寻求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对485例损伤患者采用不同的抢救治疗措施,待伤情平稳后行清创缝合术,骨折固定术、皮瓣整复术.结果:经积极的抢救治疗、治愈477例、占98.4%.死亡8例、占1.6%.结论:早期伤性的准确判断是挽救生命的有力依据,循序合理的治疗计划是治愈颌面部软硬组织损伤的关键.
作者:尹明平;李铮;费伟;沈志浩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过敏性休克、急性喉头水肿、肺水肿及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MOF)是蜂蛰伤中毒主要的死亡原因,现报告笔者近来抢救6例患者的资料.
作者:周平;朱旭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在医院的急诊科里,每天有许多患者带着各种病损要求紧急处理,他们中有不少人的病损却是因某种暴力所致,因此在现代急救医学领域中的法医学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作者:刘元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酒精中毒患者血清β-内啡肽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20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β-内啡肽浓度并与25例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治疗前的β-内啡肽水平显著升高(P<0.001),治疗后24小时β-内啡肽水平明显下降(P<0.001).结论:急性酒精中毒导致大量释放β-内啡肽;同时高水平β-内啡肽可导致或参与酒精中毒时脑组织血性障碍和脑组织损伤,可能是酒精性脑病的病理机理之一.
作者:荆晓明;董芸;宋文忠;王晓梅;周平;朱旭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999年6月18日下午7pm,广元市中区南陵小学小学生进食不洁凉粉后,发生集体食物中毒;2001年3月14日晚上10pm,驻我地武警8743部队某连发生一起集体进食变质香菇后,发生集体急性食物中毒,全部送入我院抢救,全获成功.现将抢救中的经验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向超;魏君然;蔡体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一、临床资料二、未建立人工气道病人的呼吸道管理.1.保持呼吸道通畅.2.保持呼吸道湿润.
作者:叶小英;杨晓萍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