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单次和分次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林晋波

关键词:银杏达莫注射液, 治疗效果, 安全性
摘要:目的:探讨单次和分次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剂量为20ml,每天1次,连续治疗14天;观察组剂量为15ml,每天2次,连续治疗14天,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MBI评分及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药物,分次应用的效果显著优于单次应用,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临床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3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低增生性白血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0例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CR 10例(33.33%),其中ALL 2例,M36例,M22例,PR 4例(13.33%),NR 10例(33.33%),恶化死亡6例(20.00%),平均生存期为13.5个月。结论低增生性白血病在治疗上应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支持治疗为主,尽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席振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替硝唑局部用药治疗57例牙周炎疗效及其安全性探讨

    目的:探讨57例牙周炎患者采取替硝唑局部用药治疗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牙周炎患者共107例,分为观察组(n=57例)和对照组(n=50例)。对照组给予替硝唑全身用药治疗,观察组给予替硝唑局部用药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GBI、PD、PU、AL、总有效治疗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为1例(1.75%),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为8例(16.0%),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替硝唑局部用药治疗牙周炎,可有效的避免了全身用药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临床上疗效显著,总有效率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靖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63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和研究应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09年10月期间在我院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的63例锁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时间为15.7月(9-21月),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3.3月(2-5月)。所有患者均为骨性愈合,未出现术后不愈合及延迟愈合等不良并发症。术后肩关节恢复情况评价参照Neer标准,优44例,69.8%,良19例,30.2%。结论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创伤小、操作简单且并发症少,临床疗效确切,能够尽早功能锻炼,恢复肩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治疗锁骨骨折确切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华铭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配药过程的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

    目的:分析配药过程的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方法本研究以近两年来我院临床护理配药时产生错误的配药记录文件为研究对象,分析配药过程的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结果配药过程的护理风险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其中导致配药产生错误的主观因素占91.89%,明显高于客观因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配药过程存在护理风险主要与护士配药过程责任心不强、配药操作不规范有关,应该加强相关预防措施,保证患者正确用药,提高患者和医院之间的信任度,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对维持正常的就医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魏燕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PE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护理对策。方法对4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观察,根据病情提出护理要点制定护理计划。结果通过采取护理措施,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疾病的恢复。结论有效的护理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龚丽华;杨晓杰;赵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系统分析炙甘草汤联合免疫球蛋白在预防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加强医务人员对病毒性心肌炎预防和治疗的认识,有效降低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的45例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4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22例和实验组23例两组,两组分别采取炙甘草汤联合免疫球蛋白及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1周后心电图、胸部DR、血液情况,分析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期间及治疗后未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2%,患者治疗后心电图多项指标,包括QT间期离散度较治疗后均有明显的改善,并且治疗后患者在心率变异方面显著好于治疗前患者的症状(P<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治疗时采用炙甘草汤联合免疫球蛋白,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起到积极预防作用,并可缩短短病毒性心肌炎病情和住院周期。

    作者:汤泓涵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网络训练对儿童弱视辅助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析网络训练对儿童弱视辅助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具有中高度远视性弱视的患儿60例(80眼)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31例,40眼)与对照组(29例,40眼)。对照组患儿均采取阿托品散瞳验光,佩戴合适屈光矫正眼镜,及辅助一些手动精细作业。如果双眼视力相差两行或以上,进行好眼遮盖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网络训练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并总结儿童弱视病因。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则为82.50%,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对弱视采取网络训练辅助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的视力,值得借鉴。

    作者:邱晓荣;李芸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1例小儿肝移植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结1例小儿肝移植手术围手术期护理经验,小儿肝移植的护理关键在于做好周密的术前准备、术后呼吸系统监护、循环系统监护、心理护理。严密监测病情,预防并发症,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儿的康复。

    作者:张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重度颅脑损伤开颅术后脑梗死与低血压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重度颅脑损伤后进行开颅手术,并发脑梗死与低血压的因素分析与防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自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期间收治入院的重度颅脑损伤开颅术后并发脑梗死与低血压的患者35例,探讨术后脑梗死与低血压原因。其中选择保守治疗的有13例,再次手术者22例。结果35例重度颅脑损伤开颅术的患者,术后按GOS评分,预后良好者14例,中度残疾者5例,重度残疾者4例,植物生存者2例,死亡10例。脑梗死一般发生于术后6小时至9天之内,并发创伤性低血压,其中>100mmHg者15例,100mmHg-90mmHg者9例,<90mmHg者11例。再次手术者其脑梗死与低血压并发症患者明显减少,二次手术后患者情况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易并发脑血管损伤、创伤性低血压等,加上术中易损伤供血动脉、止血药物的使用以及脱水剂的使用不当等引起脑梗塞及低血压。二次手术明显减轻了术后脑梗死与低血压的发生发展。

    作者:万永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我院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7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分析。结果涉及ADR药品53种,抗感染药物占首位,其次为中成药;静脉注射引发的ADR70例;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以及附件损害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结果应注意合理用药,并加强合理用药的监测,以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韩桂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探究月经不调辅以心理干预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月经不调对女性辅以心理干预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前来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月经不调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将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服用八珍益母胶囊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患者治疗3-6个月经周期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式治疗效果不一样,在接受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达97.67%,而对照组只有76.67%,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月经不调的患者在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未接受心理干预只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患者,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积极调整心态,辅助患者进行治疗,显著提高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因此,对于月经不调的患者辅之合适的心理辅导有利于患者治疗,值得广泛推荐于现代临床上使用。

    作者:王雪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护士长在护理工作中管理方式的探讨

    护士长是护理工作中的领导者、组织者,是护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护理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护士长在护理工作中管理方式的探讨,更好地规范护理工作,保证护理质量。

    作者:刘丽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气管插管后狭窄24例的CT影像特征探讨

    目的:探究气管插管后狭窄的CT影像特征。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治疗的PITS患者24例,回顾性分析患者CT影像及临床资料,观察气管插管后狭窄的程度、部位及形态,分析影像特征,并按影像特征判断出现狭窄的原因,评估PITS病情程度。结果24例PITS患者,气管插管后狭窄30处,其中,局限性狭窄13例、复合型狭窄17例。根据CT影像特征,制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患者均得到优质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PITS影像特征典型,PITS影像检查首选CT检查,根据不同影像特征,为患者治疗提供指导。

    作者:俞元临;陈瑞权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压疮预防的新进展

    压疮是老年患者、昏迷患者等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的一种临床并发症,不仅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同时加重其经济负担,而且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效果及预后恢复。所以压疮的防治和基础护理是十分重要的。临床工作当中的压疮预防显得重中之重,本文主要对压疮预防进行综述。

    作者:李弦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认知护理在脑外科应激反应中的作用

    目的:探究认知护理在脑外科应激反应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和作用。方法选取某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接收的56例脑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28例,研究组采用常规配合认知护理,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应激反应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程度低,心率、血压等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护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脑外科应激反应效果,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树立信心。

    作者:林晓华;郭巍莉;丛占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甲氨蝶呤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在我院行保守治疗的100例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20mg每日1次肌注,连续5d的用药方案;观察组采用甲氨蝶呤50mg/m2单次肌肉注射的用药方案,记录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并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观察组治愈患者36例,治愈率72.0%,对照组治愈患者29例,治愈率58.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β-HCG恢复正常时间及腹部包块消失时间上与对照组相比优势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单剂量肌肉注射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不但减少花费,而且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用药安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士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10年剖宫产率、指征变化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总结我院近10年剖宫产率、指征变化及控制措施。方法对2004年5月—2013年12月住院分娩的65509例产妇的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年剖宫产率略有上升,剖宫产指征社会因素占首位,其次为妊娠并发症、头盆不称、疤痕子宫、胎儿安全因素、胎位异常及妊娠合并症。结论严格把握剖宫产指征,加强围产期宣教及保健,提高产科质量,可有效控制剖宫产率。

    作者:于威威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快室率房颤伴心力衰竭采用胺碘酮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采用胺碘酮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快室率房颤伴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6例快室率房颤伴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胺碘酮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7%,显著高于对照组72.1%,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其相关指标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胺碘酮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快室率房颤伴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较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孟中林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的护理配合与技巧

    目的:探讨无痛胃、肠镜检查时的护理配合与技巧。方法对本院2013年12月—2014年3月无痛胃、肠镜检查的146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地完成胃、肠镜检查,无1例未出现内镜检查并发症与麻醉意外情况。结论无痛胃、肠镜检查具有舒适、安全、有效的优点,通过高质量的护理配合,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缓解其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从而提高检查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

    作者:冀研研;惠娜;李靖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对临床分层次护理管理模式的思考

    目的:讨论分层次护理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工作当中的运用效果。方法我科从2013年开始采用分层次护理管理模式,将采用分层次护理管理模式的2013年整年收治的146例病人作为治疗组,将采用分层次护理管理模式之前的2012年整年收治的138例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一年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及不良事件发生概率。结果对照组病人的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1.31%,治疗组病人的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9.3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7.39%,治疗组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8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分层次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当中,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护理服务的品质与效率,同时还可以显著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效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纪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临床研究杂志

临床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