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第二掌背动脉Kite皮瓣修复拇指掌侧组织缺损及长期疗效

李彦闯;张旭;董杰;朱宏伟;邵新中;蒋朝华

关键词:kite皮瓣, 第二掌背动脉, 拇指, 组织缺损, 修复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第二掌背动脉Kite皮瓣(皮下蒂推进皮瓣)修复拇指掌侧组织缺损及其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2年4月以来使用第二掌背动脉Kite皮瓣修复拇指掌侧组织缺损患者40例,术后随访1年,观察皮瓣成活率、外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患者拇指痛觉、触觉、两点分辨觉、实体感觉。结果术后皮瓣成活39例,1例因皮瓣未成活而采用其他皮瓣修复方式。39例中,痛觉定位良好39例,触觉定位良好36例,两点分辨觉平均(8.2±0.5)mm,实体感觉良好者33例,运动功能恢复良好37例。结论第二掌背动脉Kite皮瓣修复拇指掌侧组织缺损具有皮瓣易于成活、拇指指腹外形饱满、皮瓣色泽质地优良、感觉恢复良好等优点,特别是在第一掌背动脉损伤而无法利用时,使用第二掌背动脉Kite皮瓣也可取得良好效果,值得临床工作者借鉴推广。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两种药物局部治疗萎缩性阴道炎108例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自配药Ⅱ号与欧维婷乳膏通过阴道局部给药治疗萎缩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108例萎缩性阴道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Ⅱ号药组54例,欧维婷组54例。分别在阴道局部给予自配药Ⅱ号和欧维婷乳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Ⅱ号药组总有效率为88.88%,欧维婷组为64.8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Ⅱ号药组治疗显效时间(6.04±1.55)d,欧维婷组(7.35±1.91)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配药Ⅱ号治疗萎缩性阴道炎的效果优于欧维婷乳膏,且配方简单、价廉,症状缓解快,效果好,患者乐于接受,值得推广。

    作者:王疏影;张颖;周军旗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对重症肺炎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IVIG)对重症肺炎患儿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重症肺炎患儿68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IVIG组(n=38)和对照组(n=30)。其中IVIG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400 mg/( kg·d),连续应用3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7、14 d检测患儿IgM、IgG、IgA水平,血清IL-6、TNF-α水平,CD3、CD4、CD8阳性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结果 IVIG组在治疗后3 d,IgM、IgG、IgA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尤其是IgG升高更为显著(P﹤0.01),而对照组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0.05),两组相比,IVIG组IgG、IgA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IVIG组IL-6及TNF-α在治疗后3 d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1),并且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在治疗后7 d及14 d时仍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1)。CD3、CD4、CD8、CD4/CD8在IVIG组治疗后3 d起较治疗前即显著升高( P﹤0.01),在治疗后7 d及14 d仍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两组相比,在治疗后3 d,IVIG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IVIG可促进重症肺炎患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有助于患儿度过重症肺炎危险期。

    作者:吴昌贤;邢琼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右旋美托咪定对全麻苏醒后耐管时间的影响

    目的:探讨右旋美托咪定( Dex)对全麻苏醒后的围拔管期耐管时间的影响。方法43例择期行腹腔内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生理盐水组( Ns组,n=20)、美托咪啶干预组( Dex组,n=23)。Dex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前30 min开始微量泵输注右旋美托咪定0.5μg/kg,手术结束时输注完毕;Ns组输注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并记录患者苏醒到示意要拔管的时间(T1),麻药停药至患者初醒时间(T2),肌松药停药至肌力恢复到4个成串刺激的T4/T1比值(TOF)=75%的时间(T3),拔管时心率(HR),拔管后15 min时的Ramsey镇静评分。结果 Dex组T1时间明显长于Ns组(P﹤0.01)。两组T2、T3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Dex组拔管时HR明显低于Ns组(P﹤0.01)。两组Ramsey镇静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全麻患者在手术结束前30 min持续泵注Dex 0.5μg/kg至术毕,可提供给苏醒后的患者一个较长时间的耐管状态,给消退残余肌松药提供更长的时间窗,同时对肌松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后的镇静评分无明显影响。

    作者:何焱;黄章翔;麻伟青;吴晓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等级医院评审对军队中心医院医学工程科发展的促进作用

    医院等级评审是以新的科学管理理论为指导,对医院的功能定位、医疗质量、服务能力和总体管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确定等级的专业技术活动[1]。通过周期评审,引导医院进行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对规范医学工程科(简称:医工科)管理,明确工作职能定位与发展方向,促进医工科深入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院于2013年11月8日通过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成都军区卫生部组织开展的三级甲等医院评审,也是战区中心医院三级甲等医院评审并获通过的第一家。笔者就此次等级医院评审中,涉及医工科评审标准与相关内容进行了归纳,对评审前后核心工作进行了对比,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好的做法与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通过等级医院评审,医工科职能得到了定位,质量得到了提高,流程得到了规范,能力得到了加强,为促进医工科建设与发展找到了差距、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评审意义重大,促进效果显著,借鉴作用明显。

    作者:向劲松;王俊才;李泉;张林林;阚宝康;张永媛;雷凤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每搏量变异度在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在危重症医学中,准确评估患者的血管内容量并预测其对输液治疗的反应性,对于指导液体管理至关重要。传统的评估血容量的静态监测指标,如中心静脉压( CVP)、肺毛细血管楔压( PCWP)等,均无法及时准确预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近年来,有大量研究表明,功能性监测指标如每搏量变异度( 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等,对于评估血容量和预测液体反应性更准确、敏感,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作者:方登峰;李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豚鼠模型用于降胆固醇药物的研究

    许多动物模型,主要有兔子、大鼠、小鼠、仓鼠、豚鼠、鸟、狗、猪和非人灵长类动物[1],已被用于分析药物在胆固醇和脂蛋白代谢方面的治疗效果。然而,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时,必须谨慎选用动物模型,因为不同的动物模型中,胆固醇在脂蛋白中的分布存在很大差异[2]。在某些动物模型中,胆固醇代谢被证明与人类完全不同,因此,可能并不适合用于研究降胆固醇药物的作用机制[3]。本文讨论使用豚鼠模型研究各种药物治疗下的胆固醇和脂蛋白代谢,并探讨某些药物在降胆固醇作用机制方面的优势。

    作者:朱龙社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动脉生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目前已知的血管形成的方式有血管新生、血管生成和动脉生成。血管新生是指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原始血管网的过程;血管生成是指在原有脉管系统的基础上,内皮细胞迁移、分化和增殖形成新的侧支,未形成完整的中膜;动脉生成是指由于动脉阻塞、血流再分配,使侧支微动脉血流量增加,引起细胞增殖、血管重塑,从而形成大的有功能的侧支动脉的过程,所形成的血管具有完全恢复阻塞区血供的潜力[1]。本文就动脉生成机制的研究进展作综述。

    作者:邹璨;刘磊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在老年哮喘诊治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 FeNO)测定在老年哮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在2013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38例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FeNO检测,并与同期收治的38例非呼吸系统疾病老年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哮喘组FeNO[(59.2±16.8)ppb]显著高于对照组[(18.6±6.1)ppb](P﹤0.01);哮喘组FeNO在治疗3 d后[(51.5±13.7)ppb]和出院时[(36.1±9.4)ppb],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5或P﹤0.01),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对16例哮喘患者在出院3个月后进行随访,其FeNO为(27.3±8.2)ppb,较出院时明显下降( P﹤0.01),但也仍高于对照组( P﹤0.01)。结论 FeNO在老年哮喘患者中明显增高,FeNO检测对老年哮喘的诊治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作者:张树荣;胡剑超;袁丽;崔盼盼;郭守福;李小梅;杨清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腹腔镜术后联合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腹腔镜术后应用来曲唑或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EMs)的临床疗效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来曲唑组40例,术后口服来曲唑;米非司酮组40例,术后口服米非司酮;对照组40例,术后不用药。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TGF-β1的变化,随访2年。结果来曲唑组与米非司酮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血清TGF-β1表达下调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腹腔镜术后应用来曲唑或米非司酮治疗EMs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且能明显降低血清TGF-β1表达水平。

    作者:霍晓蕾;张洪英;刘书芳;齐丽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某战区军队医院卫生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2013年11月,某战区成立了医疗行业财经管理检查调研工作组,用45 d时间分两个小组对全区医疗行业的财经管理情况进行调研摸底。笔者参加了第2小组9个医院和1个疗养院的调研,具体负责卫生经济管理方面的调研,主要方法是查阅各单位相关经济政策,了解从业人员基本情况,从信息系统中调取相关数据,与经济管理方面主管领导及经管科主任现场交流经管工作在医院的现状与认识。本文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初步总结分析。

    作者:张侃怀;程远;方丽;石俊婷;张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aPL-RM妇女黄体中期子宫内膜血流特点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抗磷脂抗体相关性习惯性流产( aPL-RM)妇女与正常妇女黄体中期子宫内膜血流特点。方法从本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抗磷脂抗体相关性习惯性流产患者中,随机选择100例进行研究,设为观察组,另随机选择100例正常妇女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的黄体中期子宫内膜血流特点。结果两组在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动脉搏动指数( PI)及阻力指数( RI)和内膜容积等方面的差异均不显著( P﹥0.05);观察组在内膜血管指数( VI)、血流指数( FI)及血管血流指数(VFI),以及内膜下区域各血流指数等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通过对抗磷脂抗体相关性习惯性流产妇女黄体中期的子宫内膜血流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较好的参考依据。

    作者:卢蕊;李华斌;吴丽英;李玲;郭冀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HPLC法同时测定大鼠肝微粒中原儿茶酸和香草酸的含量

    目的:建立测定大鼠离体肝微粒中儿茶酚氧甲基转移酶( COMT)底物(原儿茶酸)和代谢产物(香草酸)含量的HPLC法。方法离体肝微粒体样品经酸化后,乙酸乙酯提取。以绿原酸作为内标,色谱柱为 Welchrom C18,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25:75,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60 nm、326 nm,柱温30℃,进样量20μl。结果原儿茶酸和香草酸分别在0.5~20μg/ml和0.375~15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5;原儿茶酸的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RSD≤13.2%,方法回收率为90.3%~115.4%,提取率≥94.9%;香草酸的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RSD≤8.5%,方法回收率为93.4%~103.1%,提取回收率≥88.5%。结论该方法灵敏、简便、准确,可用于大鼠肝微体中COMT活性的测定。

    作者:代晶;石明芯;王佳慧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结肠黑变病1例5年随访结果

    病例男,70岁,慢性便秘10余年,长期服用“牛黄解毒片”及其他中成药通便,偶有腹胀,余无其他主诉。近10年每年体检,各项血生化指标及肿瘤标志物指标正常,多次CT、MRI及全身 PET/CT检查,均未发现体内占位性病变。2008年,首次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全结肠呈褐青色花纹,貌似蛇皮,血管纹理模糊,发现淡粉色息肉7粒,直径0.2~0.3 cm,当即钳除并送病理检查,病理诊断:结肠黏膜固有层大量色素沉着,结、直肠多发性绒毛状腺瘤性息肉。临床诊断:结肠黑变病( MC);多发性腺瘤性息肉。此后几乎每年行结肠镜检查,肠壁黏膜均呈黑褐色,似蛇皮样花纹,息肉情况如下:2009年发现息肉11粒,直径0.2~0.4 cm,予以电灼切除,未做病理检查;2010年无息肉,2011年未复查;2012年发现息肉9粒,直径0.2~0.4 cm,病理报告:直肠、横结肠、升结肠多发性炎性息肉;2013年发现淡粉色息肉3粒,直径0.2~0.3 cm,病理报告:升结肠黏膜管状腺瘤;间质陈旧性出血。

    作者:谢清明;窦德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200例“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为全面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国家卫生主管部门相继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1],《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3]文件和规章,要求对医院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为调查“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管理应用情况,笔者对2012年3~10月某医院200例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患者的病历、“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消耗数量、使用金额等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管理、应用情况。

    作者:罗奇彪;陈炅;徐昕明;王涛;高群;陈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28例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 BE)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8例BE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8例BE患者主要表现为痛经16例(57.1%),性交痛12例(42.9%),下腹疼痛8例(28.6%);有22例(78.6%)合并消化系统症状,16例(57.1%)合并不孕不育。患者确诊时间3~12 d。先后经阴道超声+直肠超声内镜检查8例,阴道超声+螺旋CT+直肠超声内镜10例,阴道超声+螺旋CT+结肠镜6例,阴道超声+螺旋CT+磁共振成像4例;经开腹手术治疗12例,腹腔镜手术治疗16例。所有患者治疗后症状消失,术后随访0.5~5年无复发病例。16例不孕不育症患者中,受孕10例(62.5%)。结论 BE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困难,手术或腹腔镜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刘德珍;周静涛;张晓静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纳米碳混悬液在甲状腺肿瘤手术中对甲状旁腺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纳米碳混悬液在甲状腺肿瘤手术中对甲状旁腺的保护作用。方法7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20例乳头状癌和50例甲状腺腺瘤)行外科手术时,分为纳米碳组和常规手术组。纳米碳组术中注射纳米碳淋巴结示踪剂,比较两组病人原位观察甲状旁腺数量、术后甲状旁腺误切率及低钙血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术中诊断乳头状癌的患者,行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淋巴结检出数量。结果纳米碳组患者中未发生甲状旁腺误切,常规手术组甲状腺误切率为8.57%(P﹤0.05);纳米碳组术后低钙血症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低于常规手术组(P﹤0.05)。乳头状癌患者中,纳米碳组平均淋巴结检出数量多于常规手术组( P﹤0.01)。结论甲状腺肿瘤手术中应用纳米碳混悬液,可以对淋巴结染色示踪,显露并原位保护甲状旁腺,降低甲状旁腺的损伤率,增加手术操作的安全性。

    作者:王军武;冉崇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军队大型综合性医院转化医学中心建设的思考

    转化医学的内涵概括起来就是“两条通道”,一是针对临床医师的观点和假设,设计基础研究实验加以检测和验证;二是将基础医学的研究结果与技术应用于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验证其实用性、可行性、有效性、准确性等,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意见和建议[1]。宗旨在于来源于临床,回归到临床,促进临床诊疗水平的全面提升。国际上,1996年Lancet 杂志第1次出现“转化医学”这个名词[2]。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正式提出转化医学的理念,并在国际上得到迅速发展,已经逐渐从一个科学研究的理念演变成一种新的医学研究模式[3]。国内,第一家具有转化医学中心雏形的是2008年复旦大学生物医学院成立的“出生缺陷研究中心”,旨在搭建出生缺陷研究平台。随后,以生物医学治疗、再生医学和重大疾病诊治为主题的转化医学中心纷纷成立[4],特别是2010年以来,建设速度加快,截止2011年,全国就有65家转化医学中心挂牌成立[5]。

    作者:叶平;李勇;谭映军;杨波;谭艳;王攀;沈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他汀类调脂药致严重皮疹1例

    病例男,55岁,因“反复胸闷半年,加重0.5 h”于2013-04-20入院。入科后根据症状、心电图及心肌标志物的动态检查结果,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给予尿激酶溶栓,阿司匹林300 mg,波立维300 mg,倍他乐克23.75 mg,立普妥40 mg,洛汀新2.5 mg,依诺肝素4100 IU。患者症状缓解,随后以阿司匹林100 mg/d,波立维75 mg/d,倍他乐克47.5 mg/d,洛汀新2.5 mg/d,立普妥20 mg/晚口服,于2013-05-01患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全身皮疹,伴瘙痒,请皮肤科会诊后考虑为药物疹,给予口服氯雷他啶,外涂卤米松乳膏,随后依次停用洛汀新、倍他乐克,皮疹不见消退且有加重趋势。于2013-05-05停用立普妥(阿托伐他汀),并继续口服氯雷他啶。于2013-05-07见皮疹未加重有控制趋势,随后患者皮疹渐消,于2013-05-12全部消退。因考虑到他汀类调脂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必要性,于2013-05-14换立普妥为可定(瑞舒伐他汀),但在服药后2 h,患者再次出现全身渐进加重的皮疹伴剧烈瘙痒,遂立即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滴注,瘙痒于用药3 h后缓解,皮疹于10 h后全部消退,以后不再使用一切他汀类调脂药。

    作者:杨亚男;周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皮试致气道痉挛1例

    病例女,76岁,因“咳嗽、咳痰10年,加重2 w”,于2013年12月27日入院。院外曾使用“青霉素+左氧氟沙星”治疗效果不显,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入院查体:体温37.4℃,脉搏90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50/80 mmHg,口唇无发绀,桶状胸,双肺底闻及少许细湿啰音,心、腹(-),双下肢不肿。实验室检查:WBC 6.74×109/L,NE 72.5%,Hb 130 g/L;胸部CT:慢性支气管炎;肺功能:阻塞型通气功能障碍,气管舒张试验阴性;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139次/min)、肺性 P波、顺时钟向转位;其余各项检查正常。入院诊断:(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拟予抗炎、祛痰等处理。

    作者:袁梅;陈吉;凡文碧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急性左心衰合并呼吸衰竭拔管后NIPPV序贯治疗时机的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左心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拔管后采用无创正压通气( NIPPV)序贯治疗的时机。方法抽选我院60例先行气管插管有创通气治疗的急性左心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待病情有所控制后,分别以患者自主呼吸试验时间(30 min、2 h和24 h)为气管拔管时机,开始NIPPV序贯治疗,比较各时间点NIPPV序贯治疗后的脱机成功率。结果3组气管插管前MAP、RR、HR、pH以及PaO2、PaCO2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30 min组、2 h组和24 h组脱机成功率分别为10%、80%、85%,2 h组和24 h组脱机成功率与30 min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2 h组和24 h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急性左心衰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当自主呼吸试验时间﹥2 h时,即可拔管予以NIPPV序贯治疗,脱机成功率高,并且不增加48 h再插管率,值得临床推广选择。

    作者:侯运辉;曹丽秋;卢清龙;要莉莉;魏晓华;贾丽静;杨丽丽;刘文月;马增香;王文生;孟庆兰;徐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主管:成都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成都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