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HNMR技术在氨基酸分析和ATM降解产物检测中的应用

刘兴前;胡娟;苏甫;宋艳

关键词:氢核磁共振技术, 氨基酸, 活动性结核标志物降解产物, 检测
摘要:氢核磁共振(hydroge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NMR)技术是物质结构分析强有力的工具,具有不破坏样品、用量少、快速等优点,通过对氨基酸氢核磁共振谱测定条件优化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活动性结核病患者血清标本中活动性结核标志物(active tuberculosis marker,ATM)降解产物的1HNMR谱测定,并对它的化学结构进行了初步推断.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性直肠脱垂粘膜悬吊联合肛门环缩术9例分析

    直肠脱垂是大肠出口的常见良性疾病,以小儿和多产妇及老年为多见.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机体的退行性衰减也逐渐增加,老年性直肠脱垂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治疗方式多达数十种供选择,其结果仍有复发.

    作者:余顺先;刘同发;郑志刚;张青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热适应与热休克蛋白研究进展

    人类对热环境的适应是一个广泛的综合性的问题.热适应在人体的多个水平出现,比如: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1].热休克蛋白((heat stress 0r shock proteins,HSP)是机体在应激情况下迅速合成的一组蛋白质.近年,热适应时机体HSP变化与HSP在热适应中的作用研究方面报道并不多,现综述如下:

    作者:陈威巍;曾祥元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非开胸食管拔脱治疗食管癌(附35例报告)

    我院自1991-12~2001-03对因各种原因不能施行开胸术的35例食管癌患者施行非开胸食管拔脱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9例,女6例;年龄51岁~75岁,平均64岁.

    作者:郝明;郑志诚;何泽友;郭利明;邱胜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对围产期孕产妇实行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

    围产医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跨多个医学专科的新医学学科.围产期保健、母乳喂养、科学育儿的观念正在新一代孕产妇中形成.但由于孕产妇多数初为人母,产后保健知识、母乳喂养知识、新生儿护理知识存在不同程度地缺乏.

    作者:李黎;靳荷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肝纤维化大鼠血清四种糖苷酶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四种糖苷酶(β-NAG、BDGP、NAGS、AFU)活性的变化及其与传统的血清纤维化指标、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相关性,为肝纤维化的非创伤性诊断提供新的简便的血清指标.方法:用CCL皮下注射法诱导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大鼠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四种糖苷酶活性以及肝脏组织病理学的变化.结果: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β-NAG、BDGP水平明显增加,其敏感性分别为82.4%、47.1%,特异性分别为80.0%、70.0%,准确率分别为81.5%、55.6%,并与PCⅢ、CⅣ、HA的增加及肝纤维化程度正相关,而血清NAGS、AFU水平无显著变化.结论: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血清β-NAG、BDGP活性明显增加,其检测有助于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作者:曾维政;吴晓玲;蒋明德;陈晓斌;熊碧君;秦建平;徐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乳腺增生病p53基因第6外显子突变检测

    目的:探讨p53基因在乳腺癌发生早期的作用及早期诊断乳腺癌的分子病理指标.方法:用PCR-SSCP检测36例乳腺单纯性增生、31例不典型增生、30例乳腺癌中p53基因第6外显子突变,用DNA直接测序技术确定突变的碱基及其所在的密码子.结果:乳腺单纯性增生、不典型增生、乳腺癌中p53基因第6外显子的突变率分别为0、6.5%(2/31)、13.3%(4/30).6个点突变均为碱基替换,其中4个发生于第192密码子(CAG→TAG),2个发生于第213密码子(CGA→TGA),两者均导致多肽链合成提前终止.结论:乳腺癌不典型增生中存在p53基因第6外显子突变,该突变可能在乳腺不典型增生发展到乳腺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早期诊断乳腺癌的辅助指标.

    作者:杨举伦;蔡学敏;普苹;邹红;李涛;王力;蔡琳;张亚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对前置胎盘患者的健康教育

    前置胎盘是指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处,其位置低于胎儿先露部分.临床表现主要为妊娠晚期或临产时,突然发生无诱因的无痛性反复性阴道流血,是妊娠晚期危害孕产妇及胎儿常见并发症之一.

    作者:刘素琴;马晓莉;韦玲;曾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气囊导尿管拔除困难7 例处理体会

    1993年以来,我科曾遇到7例留置导尿患者无法拔除气囊导尿管的情况,经采用气囊注水破裂法、剪断导管法、穿刺气囊法及手术取出等处理均安全拔除.现报道如下:

    作者:石兰;刘英;仇晓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医院中药非标准制剂质量标准常见问题分析

    医院制剂在医院药品供应中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其中,占相当比例的非标准制剂是一些医院特色专科的主要供药来源,是新药研制与开发的摇篮.非标准制剂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与用药安全,因此质量标准的拟定就显得非常关键.

    作者:王艳丽;何德云;杜建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盆腔结核31例临床分析

    女性盆腔结核是肺结核或其它器官结核的继发病变,主要来源于结核杆菌的血行传播,由于发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化,无特殊性,易误诊为生殖器肿瘤,近年发病率有增高趋势.1990-07~2000-07,我科共收治盆腔结核3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柏朝益;唐小丽;李胜平;熊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鞍区血肿CT误诊为垂体瘤1例报告

    病例男性,52岁,因头痛、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7d入院.查体:神清,双眼仅光感,双侧视神经乳头水肿,眼球运动正常,患者无内分泌改变.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在治疗中详细追问病史有头部轻微外伤史.

    作者:何乾文;顾明;汪庆华;刘学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经皮穿刺胸腔内置管负压引流治疗恶性胸腔积液53例报告

    恶性胸腔积液又称癌性胸膜炎,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常因迅速发生较多积液量,造成病人严重呼吸困难,短期内全身情况急剧恶化,胸腔穿刺注入化疗药物,因引流不尽,导致肺不能复张.

    作者:张涛;宋碧瑶;王瑛;魏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肾脏移植术后输尿管梗阻7例报告

    肾移植术后由于输尿管梗阻而突然出现少尿和无尿的情况较为少见.近几年来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7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22岁~45岁.

    作者:陈昭颉;邓超雄;庞玉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1HNMR技术在氨基酸分析和ATM降解产物检测中的应用

    氢核磁共振(hydroge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NMR)技术是物质结构分析强有力的工具,具有不破坏样品、用量少、快速等优点,通过对氨基酸氢核磁共振谱测定条件优化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活动性结核病患者血清标本中活动性结核标志物(active tuberculosis marker,ATM)降解产物的1HNMR谱测定,并对它的化学结构进行了初步推断.

    作者:刘兴前;胡娟;苏甫;宋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大肠黑病变临床诊治分析(附12例报告)

    大肠黑病变是以结肠粘膜色素沉着为主要特征的结肠可逆性疾病[1],我科1995~2000年在3256例纤维结肠镜检查中共发现12例,现就其临床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胡仁健;韩军;林武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中晚期恶性肿瘤紫杉醇化疗的护理

    紫杉醇是由紫杉树中提取或半合成的有效成分,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活性,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已成为肿瘤临床广泛重视的一类新药.我科于1996-01~2000-06期间,用紫杉醇对12例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共计35周化疗,并予精心护理,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冯燕;杜敏;宋碧瑶;王瑛;钟兴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胸腔闭式引流管致胸膜改变的X线表现及意义

    收集我院1994~1998年间因自发性气胸而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的病例124例,选择其中60例资料完整、胸部后前位片上可见由引流管头引起的球形或斑片状阴影的病例,对其X线表现、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讨论.

    作者:张云泉;李锦青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卵巢破裂28例临床分析

    我院从1992-01~2000-12收治28例卵巢破裂出血病人.其中经手术治疗23例,另5例保守治疗,均获治愈.现分析如下:

    作者:王雁;李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臀部皮肤乳头状汗管囊腺瘤1例报告

    病例男,26岁.出生时左臀部皮肤就有一米粒大结节,不痛.10年前该结节渐长大,直径约3cm,无明显压痛.入院前20d,病灶长大到4cm×3cm×2cm.磨擦后表面破溃、渗液、出血.自觉患处疼痛加重,影响起居.

    作者:刘宽宇;潘传敬;汪盛贤;李建勤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心不停跳下行心内直视术26例报告

    1999-07~2001-06,我们在心不停跳下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26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6例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3岁~32岁,平均13.8岁.体重10kg~60kg.其中房间隔缺损(ASD)17例,室间隔缺损(VSD)9例.

    作者:沈春生;和华元;杨宝升;周红蕾;陈瑜;李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主管:成都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成都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