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泰素、足叶乙甙、顺铂联合治疗晚期肺癌疗效观察

张西;张正伟;吴康玉

关键词:泰素, 足叶乙甙, 顺铂, 晚期肺癌
摘要:我科1996-06~1999-12,采用泰素(Taxol)、足叶乙甙(Vp-16)、顺铂(DDP)治疗晚期肺癌28例,收到一定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整体护理试点科室准备工作体会

    为适应新的医学模式,使我们的护理工作与国际护理科技接轨,我院拟定2000年在全院实施整体护理,并在我科先行试点.在学习外单位整体护理经验的基础上,我科用了近4个月时间对整体护理的试点进行了全面筹备.由于准备充分,工作踏实,全院整体护理工作开展顺利,现将做法介绍如下.

    作者:向秀芳;王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彩色多普勒火海征诊断甲状腺机能亢进病的诊断价值

    1995-01~2000-01,我们对应用彩色多普勒彩超诊断的所有甲状腺疾病中具有火海征特征的71例病例,分析其疾病来源、年龄阶段及性别特点,探讨彩色多普勒甲状腺火海征在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中的特异性价值.

    作者:梁燕;李树森;胡继红;刘金模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临终护理及其家属心理安抚

    临终护理是指生命晚期病人提供周到、全面的护理,以使病人的痛苦减少到小程度,缓和病人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使其精神处于平和的状态.即使生命离去,对尸体的料理也要像对有生命的人一样认真负责,还应对病人家属予以同情和安慰[1].本文根椐多年临床经验将临终护理中取得良好效果的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汪群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气管口哨异物5例报告

    气管支气管口哨异物临床罕见,我科自1997年以来共收治5例,报道如下.

    作者:李平;包碧惠;梁萍;何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74例老年人肺癌临床分析及早期诊断探讨

    肺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增多,60岁以上老年肺癌明显增多,临床首发症状复杂而多样化,必须高度重视[1].现将我院1994~2000年收治的150例肺癌病人临床表现进行分析,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帮助.

    作者:翟大胜;涂迎惠;林霄云;王兴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论中小型图书馆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出路

    图书馆主要的作用及职能是把文献与读者需要联系起来,起到知识交流的中介作用,成为社会知识生产和社会知识利用之间的桥梁.因此,图书馆工作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人类的知识活动包括:①知识创造;②知识交流;③知识利用.

    作者:范文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老年脑卒中212例心电图分析

    脑卒中患者常伴有多种心电图改变.我院1994-01~1999-12共收治60岁以上脑卒中308例住院患者,弃除心源性脑卒中96例,对其中212例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并对脑卒中和心电图改变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张莉;张道全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一氧化氮在内毒素血症肝损害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了解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急性内毒素血症肝损害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内毒素(脂多糖,LPS)腹腔内注射,观察大鼠血清NO产物、ALT、AST及LDH水平变化和肝组织结构改变情况.结果:LPS给药后,大鼠血清NO产物、ALT、AST及LDH水平均呈LPS剂量依赖型升高,肝组织结构明显改变,并且NO产物水平与ALT、AST及LDH水平和肝组织病变程度平均积分均呈正相关.结论:在急性内毒素血症肝损害发病中,NO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血清NO产物水平可以作为该肝损害发生的早期观察指标之一.

    作者:张明森;王宇明;顾长海;丁健;蒋继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针刺治疗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疗效观察

    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目前无特殊治疗.为探索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采用针刺疗法与超短波疗法进行疗效比较,针刺疗法效果满意.对41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与超短波治疗组.针刺组:男10例,女11例;年龄19~47岁,病程3~720d.超短波组:男8例,女12例,年龄22~46岁,病程5~683d.临床表现为下颌运动时关节区疼痛,可有弹响或摩擦音,局部无红肿,一般有耳前区压痛,患者咀嚼困难,张口受限.

    作者:骆路明;刘葵;欧阳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654-2联合黄体酮治疗结石引起肾绞痛68例疗效观察

    我们用654-2加黄体酮治疗肾绞痛,疗效好,优点多,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68例,男性多于女性,大年龄45岁,小10岁.自发病至就诊时间短几分钟,长1h.临床表现主要的是疼痛和血尿.肾绞痛为一种突发剧烈疼痛,呈阵发性,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并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呈虚脱状态.

    作者:石永佳;孙庆光;袁志坚;王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核因子NF-kB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核因子-kB(Nuclear factor, NF-kB)是一类能与许多种基因启动子部位的kB位点发生特异结合,并促进转录的蛋白质总称[1].在许多参与炎症和免疫反应的细胞因子、黏附分子基因的启动部位含有kB位点,而且体内外实验显示,NF-kB活化与上述因子的过度表达有关[2].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包括中性粒细胞活化,多种因子及黏附分子过度表达,伴有多种炎性介质及信号传导分子参加的复杂操作过程.由于NF-kB调控多种炎性因子基因表达,推测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唐旭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创伤患者应激性心律失常的防治

    应激反应是机体受到刺激时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及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细胞因子等对机体进行自身调节,使机体内环境维持平衡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神经内分泌、神经生化免疫调节活动[1] .我院502例车祸、摔伤、钝器击伤等原因导致骨折、颅脑损伤、软组织挫裂伤的患者,入科后在行常规心电图(ECG)检查的同时,了解以往是否有心脏病史,结果发现在心理应激状态下一些既往没有心脏病史的患者,ECG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本文就临床观察、发生机制、防治措施等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黄晓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南疆部队军人肺结核发病情况调查

    近年来肺结核发病在全球呈上升趋势.WHO估计下一个10年约有3亿多人将受到结核感染,其中9000万人发病,3000万人死于结核.因此已于1993-04宣布结核病处于“全球紧急状态”,这在WHO的历史上尚属首次[1].据1989~1990年全国第三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现有结核病人近600万,每年有25万人死于结核病,我国结核病疫情仍十分严峻[2].部队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具有年轻、构成单一的特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既受全国疫情的影响,也有其自身规律.新疆南部为结核病高发区,为了解驻军肺结核发病情况,切实做好防治工作,我们对5年来收治的军人肺结核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作者:唐纯军;王兆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及对策

    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SFS)是Ⅱ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常见而棘手的问题.据文献报道[1],SFS的发生率约为20~30%,年增加率为5~10%,连续用药5年后可达40~50%.因而已引起广泛关注.现将近年来有关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叶兴蓉;何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398例老年人糖尿病临床分析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糖尿病(DM)患者日益增多,文献显示约大于40%的65岁以上老年人患有DM和糖耐量低减(IGT);近50%的2型DM病人超过60岁.大量临床资料显示不良的血糖控制和1与年龄相关的病变共同作用,加速DM并发症的发生.我们将近3年老年人健康体检中DM患者及其并发症作一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老年人DM临床特点.

    作者:张仲秋;高红梅;张蜀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钩端螺旋体种特异性抗原的提取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流行广泛的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病.由于其群(型)复杂,流行菌株众多,且有地区性即有许多地方株的存在,预防效果不佳,危害极大.目前主要用钩体疫苗进行预防,现已发展到第三代,第一代是全细胞死菌苗,虽有一定效果,但存在免疫力低下,副作用大等缺陷.第二代是钩体外膜菌苗[1]、脂多糖疫苗[2]、红细胞致敏物菌苗[3]及核糖体提取物疫苗[4],与全细胞菌苗相比,具有化学成份单纯,免疫效果好,毒性较小等优点,但仍属群(型)特异性疫苗,故需制备多价疫苗用于预防,为此许多学者正致力于钩体属(种)特异性疫苗的研制[5].近年有研究者发现[6],分子量为39KD的疏水外膜蛋白为问号状钩体所独有,是其稳定的抗原分子,有种特异性.本实验主要目的是想通过一系列实验建立一种在普通实验室条件下提取39KD钩体外膜蛋白的方法,为其进一步应用提供实验技术路线.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燕;孟佩云;尹惠琼;周卫国;庄国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罂粟碱、普鲁卡因封闭治疗化学药物性皮肤损害

    化学药物治疗恶性血液病时,静脉输注时外渗容易引起皮肤损害,甚至截肢.我们用罂粟碱、普鲁卡因封闭治疗皮肤损害4例,取得很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兰德辉;孙云;傅毅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46例腔隙性脑梗塞分析

    腔隙性脑梗塞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症状相对较轻,极不典型,主要是脑内小血管穿通支动脉病变而非大血管,且具有独特的病理改变.易反复发作,但致死率低,有可能发展成痴呆.

    作者:刘晓东;田芸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治疗中的药物不良反应

    冠心病是老年常见病,心律失常是冠心病的主要症状.近年来尽管射频消融等介人疗法用于治疗心律失常,但抗心律失常药物仍是主要治疗手段,尤其是对老年病人.鉴于老年病人生理和病理因素影响,药代动力学与青年人有明显差别,临床发生副作用即药物不良反应(ADR)机率高.为了探讨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病人治疗中发生ADR的危险因素,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我们对184例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治疗中ADR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对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病人临床合理用药引起重视.

    作者:刘绍华;余德文;苏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尿激酶对慢性肾炎患者肾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了解尿激酶对慢性肾炎患者肾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观察200例慢性肾炎患者经尿激酶治疗前、后的肾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慢性肾炎患者肾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各项参数,特别是肾动脉内径(D)、时间速度积分(VTI)、阻力指数(RI)变化显著,P<0.01;尿激酶治疗后,其各项参数均有明显的变化,P<0.05;同时BUN、Cr水平由治疗前的15.14±5.37mmol/L、193.61±51.35μmol/L降至7.89±6.04mmol/L、98.99±35.17μmol/L,尿量由948.3±127.7mL/24h增至1241.6±372.9mL/24h,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慢性肾炎患者多伴有凝血、纤溶障碍所导致的肾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应用尿激酶治疗有益于延缓肾功能的恶化.

    作者:孙脊峰;赵柏山;顾群;段云友;李光荫;董超;伍瑞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主管:成都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成都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