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翠香;张雄山
目的 比较阴式子宫切除术、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及经腹子宫切除术对非脱垂子宫切除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阴式子宫切除术(51例)、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204例)和经腹子宫切除术(272例)进行非脱垂子宫切除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镇痛效果及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 各组之间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短(F=10.45,P<0.05),出血量少(F=40.61,均P<0.05),住院时间短(F=6.63,P<0.05),术后排气时间早(F=45.73,P<0.05),术后镇痛率低(χ2=6.80,P<0.05).结论 腹腔镜下非脱垂子宫切除术的近期疗效令人满意,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武静文;王辉;杨红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欧维婷软膏配伍米索前列醇片在绝经后妇女取环中的效果.方法 对200例绝经后要求取环妇女随机分为欧维婷配伍米索组(实验组)和米索组(对照组)各100例.实验组术前7天予以欧维婷软膏0.5g/d,睡前阴道上药,第8天术前2小时经阴道上米索前列醇片600μg;对照组仅用米索前列醇片600μg,取环术前2小时经阴道上药.观察两组术中宫颈软化情况、疼痛程度、手术时间、取环成功率及药物副反应.结果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宫颈软化、手术时间及取环成功率方面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χ2=14.788、t=-7.850、χ2=6.213,均P<0.05).结论 欧维婷软膏配伍米索前列醇片有协同增效作用,应用于绝经后妇女取环安全、有效,成功率高,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的方法.
作者:彭白露;孙曼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述情障碍、应对方式在孕期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症状、焦虑症状中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为孕期孕妇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负性生活事件问卷,对1 789名孕妇进行调查.结果 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在孕期负性生活事件与孕妇抑郁症状中的调节作用显著(ΔR2分别为0.005、0.004,均P<0.05),述情障碍在孕期负性生活事件与孕妇抑郁症状、焦虑症状中的调节作用均不显著(ΔR2均为0.000,均P>0.05).消极应对、积极应对均在孕期负性生活事件与孕期焦虑症状、抑郁症状中的中介效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R2分别为0.199、0.143、0.089和0.049,均P<0.05),述情障碍在孕期负性生活事件与孕妇抑郁症状、焦虑症状中的中介效应均不显著(Z值分别为0.815、0.798,均P>0.05).结论 应加强孕期负性生活事件孕妇应对方式的训练,尤其是减少消极应对方式.
作者:谢钱茹;宋娟;朱媛媛;程光英;王前芳;孙自婷;程志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评估宫颈环扎术预防多胎妊娠流产、早产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自愿要求宫颈环扎术的既往有流产、早产病史的多胎妊娠患者54例,于16~26孕周行宫颈环扎术,对治疗结局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宫颈环扎术组自然流产0例,28~33+6周早产2例(3.7%),34~37周早产5例(9.3%),围产儿死亡3例(5.6%);对照组自然流产5例(9.3%),28~33+6周早产11例(20.4%),34~37周早产7例(13.0%),围产儿死亡率7例(13.0%).结论 观察资料结果显示,宫颈环扎术明显降低多胎妊娠流产、早产率,且早产孕周明显延后,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作者:吴美娟;唐新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重组人生长激素加胃肠外营养对围手术期患儿低蛋白及免疫功能的改善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45例胸、腹部大手术及重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重组人生长激素+胃肠外营养组(24例)、胃肠外营养组(21例).两组均采用周围静脉输入法给予胃肠外营养胃肠外营养支持,营养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乳,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按需要的热卡计算营养素的需要量,连输5~7d,重组人生长激素+胃肠外营养组在胃肠外营养的基础上肌肉注射重组人生长激素0.1IU·kg-1·d-1.于手术前及输注结束次日测定患儿的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及各项免疫功能指标.结果 营养支持后胃肠外营养组的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有一定升高,与支持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分别为2.946、3.214、3.010,均P<0.05);CD4T细胞明显增高,CD8T细胞明显降低,CD4/CD8明显增高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t分别为2.210、2.356、2.416,均P<0.05).营养支持后重组人生长激素+胃肠外营养组与胃肠外营养组比较,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IgG,IgM,补体C4均增高(t分别为2.237、2.897、3.021、2.135、2.386、2.310,均P<0.05),CD4T细胞,CD4/CD8及补体C3明显增高(t分别为2.721、2.812、2.791,均P<0.01),CD8T细胞明显降低(t =2.787,P<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胃肠外营养具有一定的升高血浆蛋白及免疫增强作用.重组人生长激素加胃肠外营养应用于小儿围手术期,具有明显的促进蛋白合成和免疫增强作用,更有利于患儿安全度过围手术期,促进患儿康复,是一种可以推荐的静脉营养支持优化方案.
作者:郭新奎;徐泉;高亚;李鹏;郭正团;龚伟;张宪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乳腺癌的防治工作在增进女性健康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该文旨在总结乳腺癌单病种协作网络防治体系在乳腺癌普查工作中的探索和实践经验,探讨在这种防治体系下乳腺癌普查的新模式,为高效开展我国乳腺癌普查工作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
作者:张阁;叶尔买克·唐沙哈尔;康昭;王健生;张明鑫;周苏娜;张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分析妊娠期血红蛋白水平与子痫前期的关系,寻求子痫前期监测和防治的方法.方法 选择2010年1~12月在宁德市闽东医院妇产科住院的45例产前子痫前期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正常孕妇4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进行血红蛋白水平定量测定.结果 研究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为113.71±28.70g/L,与对照组123.30±10.24g/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2.01,P>0.05);贫血发生率(24.44%)与对照组(11.11%)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2.74,P>0.05).经进一步分析发现,重度子痫前期组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t2=2.96,P<0.05);贫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χ22=6.81,P<0.05).有腹水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无腹水者(t3=2.05,P<0.05);贫血发生率高于无腹水者(χ23=9.46,P<0.05).结论 提高血红蛋白水平有利于防治重度子痫前期.
作者:林姬;郑平月;韩蓁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女性绝经后反复下尿路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126例绝经后反复下尿路感染患者的治疗情况.治疗组63例,采用小剂量抗生素与外用雌激素软膏结合治疗;对照组63例,单用小剂量抗生素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小剂量抗生素结合雌激素软膏外用治疗绝经后妇女尿路感染总有效率85.71%,较单用小剂量抗生素的对照组(73.02%)有显著性差异(χ2=6.490,P<0.05).治疗组尿道刺激症状消失时间、下腹疼痛消失时间、肉眼血尿消失时间、尿常规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4.458、-5.116、-5.300、-3.454,均P<0.01).结论 对绝经后反复下尿路感染患者采取服用小剂量抗生素及尿道外口外用雌激素软膏等综合措施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冯福公;黄利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结局的影响,分析影响人工授精妊娠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行人工授精治疗的795例患者929周期的治疗方案,从不孕症的原因、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不同促排方案[克罗米酚(CC)组、克罗米酚+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组、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组、来曲唑组)、不孕年限、女方年龄以及人工授精周期数对妊娠率的影响并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在795例患者中,有106例获得临床妊娠,临床妊娠率为13.33%,周期妊娠率为11.41%.男方因素组和排卵障碍组的临床妊娠率(14.32%、15.25%)明显高于其他因素组,不同病因组之间的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50,P<0.05);自然周期与促排周期组的成熟卵泡数(1.03±0.18、1.15±0.39)具有显著性差异(t=-0.045,P<0.01),但是临床妊娠率(8.67%、12.71%)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促排卵方案的选择上,克罗米酚+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组及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组具有较高的妊娠率,与其他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79.658,P<0.05);当不孕年限≥4年时,人工授精妊娠率明显下降(χ2=79.658,P<0.05);而女方年龄和人工授精周期数对人工授精结局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人工授精更适合于不孕年限<4年或有排卵障碍的患者,以及由男方因素造成的不孕;同时,选择合适的促排卵方案可提高人工授精的临床妊娠率.
作者:李欣;张军强;武恂;曹善仁;李秀玲;王培;卢莹;苏雁;凌秀凤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外源性的白介素(IL)-10对柯萨奇B3病毒(CVB3)性心肌炎小鼠治疗作用的机制.方法 将8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感染组和治疗组.感染组和治疗组用CVB3感染Balb/c小鼠制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然后治疗组给予重组小鼠(m)IL-10治疗5天,正常组和感染组在同一时间腹腔注射磷酸盐缓冲溶液,观察小鼠发病及死亡情况,在不同时间段,测定小鼠心肌病毒滴定度、病理积分及心肌组织中IL-2与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 3组小鼠的生存率(χ2=10.562,P<0.01)、不同时期病理积分(F=3.587~5.794,均P<0.01)及心肌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感染组和治疗组心肌病毒滴度无明显差异(F=8.389,P>0.05).结论 IL-10不能降低心肌病毒滴度,但能减少心肌组织中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对早期病毒性心肌炎有治疗作用.
作者:张佩;黄星原;徐木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对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疾病与产科高危因素,以及产科并发症相关关系进行的研究.方法 对2006~2010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3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孕妇与105例正常孕妇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孕妇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68.9%)、妊娠高血压疾病(9.7%)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8%).血小板减少孕妇的胎盘早剥、引产、剖宫产、产钳、产后出血和输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孕妇(χ2值分别为3.748、12.491、18.289、6.886、4.801、20.468,均P<0.05).结论 大多数轻度血小板减少孕妇预后良好,无需特殊处理.中重度血小板减少孕妇多与严重的原发病有关,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这些原发病应是关注和治疗的重点.
作者:张欣;李少闻;邬晋芳;张云萍;付丽丽;何莉莉;郑彩霞;杜鹃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糖尿病产妇血糖控制情况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陕西省妇幼保健院2008年1月~2010年9月期间确诊为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117例,其中血糖控制不良者63例为观察组,血糖控制良好者54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的妊娠结局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χ2=4.74,P<0.05)、泌尿系感染发生率(χ2=4.56,P<0.05)、羊水过多发生率(χ2=17.42,P<0.01)、剖宫产率(χ2=4.10,P<0.05)以及新生儿的巨大儿发生率(χ2=10.56,P<0.01)、早产发生率(χ2=3.91,P<0.05)、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χ2=4.82,P<0.05)、低血糖发生率(χ2=24.66,P<0.0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需有效地控制血糖,以减少围产期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冯娟娟;吕敏茹;白桂芹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妊娠期代谢综合征孕妇血清肌钙蛋白和心肌酶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37例和妊娠期糖尿病45例为研究组,以健康待产孕妇28例为对照组,测定其孕晚期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体重、血脂、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结果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空腹胰岛素、孕期体重增加值、甘油三酯及孕晚期BMI显著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16、3.52、2.56、2.73,均P<0.05);妊娠期糖尿病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孕期体重增加值、甘油三酯、胰岛素抵抗指数及孕晚期身体质量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t值分别为2.53、2.65、2.74、3.61、2.58、3.18,均P<0.05);两组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α-羟丁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浓度、肌钙蛋白的阳性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9.61、19.56、21.37、22.68;χ2=7.46,均P<0.05).结论 妊娠期代谢综合征孕妇心肌功能程度与代谢综合征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姚保芬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甘肃省嘉峪关地区绝经后妇女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年龄及绝经相关症状发生情况的关系.方法 检测200例绝经后妇女雌激素受体PvuⅡ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分布的差异,同时进行绝经相关症状调查.结果 ①ER基因PvuⅡ酶切位点3种基因型间平均绝经年龄有显著差异(F=7.436,P<0.05);绝经前月经紊乱者绝经相关症状的发生率高(OR=3.214,P<0.05);绝经前月经紊乱及绝经前中出现大的生活事件者精神症状的发生率高(F值分别为6.345和4.214,均P<0.05).结论 ①绝经年龄受遗传因素的影响;②ER基因PvuⅡ酶切位点与绝经相关症状的出现相关;③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参与了绝经的发生和绝经相关症状的出现.
作者:张菊平;李小权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延安市中医医院妇产科2008年1月~2010年1月共20例全子宫切除术后发生阴道残端出血或感染、愈合不良、息肉患者做为研究组,与同期40例全子宫切除术后无阴道残端并发症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相关因素与阴道残端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阴道残端并发症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其中贫血(χ2=5.21)、下生殖道炎症(χ2=17.06)、手术途径(χ2=4.43)、术前阴道准备时间(t=2.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内科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与阴道残端并发症关系不大(χ2=1.80,P>0.05).结论 在行全子宫切除术时应针对各相关因素,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及时纠正贫血和感染,选择适合的手术途径,可有效地降低术后阴道残端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冬莲;李爱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胎盘早剥并发子宫胎盘卒中的发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母儿结局.方法 将53例胎盘早剥患者按是否并发子宫胎盘卒中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在诊断时间(χ2=4.681,P<0.01)、外伤史(P<0.01)及发病持续时间(t=2.868,P<0.01)方面有统计学差异;临床特征比较,观察组腹痛、血性羊水、子宫张力高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腹痛=6.756、χ2血性羊水=9.729、χ2子宫张力高=14.174,均P<0.01);在胎盘剥离面积>1/3(χ2=20.071,P<0.01)、发生产后出血(χ2=19.881,P<0.01)、DIC(χ2=16.110,P<0.01)、死胎及早期新生儿死亡发生率(χ2=19.881,P<0.01)两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胎盘早剥并发子宫胎盘卒中发病危险因素与发病持续时间及外伤有关,其母儿结局不良.
作者:宜小如;王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损害情况.方法 对神木县医院儿科1999年8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54例川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54例川崎病患者中,男38例,女16例,男女比例为2.37:1;年龄小为2个月,大8岁,平均发病年龄为3岁2个月,其中<1岁14例,1~岁14例,3~岁12例,>5岁14例.54例患者中典型38例,不典型16例,合并冠状动脉损害者24例,冠状动脉扩张20例,冠状动脉瘤4例,心包积液4例.随访患者6个月~2年,于治疗12个月内冠状动脉均恢复正常,其中2例于1年后再发.结论 本组患者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高为44.4%,与其就诊晚、不典型病例较多、基层医疗条件差、未及时应用丙球有关.单剂量(1.0~2.0g/kg)10天以内应用静脉丙球,在热退和冠状动脉损害方面优于400mg·kg-1·d-1疗法.对不典型病例应注意卡介苗接种疤痕红肿,肛周脱皮,血沉及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等表现.
作者:刘永林;张在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干预措施对再次发生意外妊娠的妇女避孕节育知识水平和行为的作用,以寻求降低重复人工流产率的对策.方法 采用干预性研究方法,对北京市海淀区969名发生再次意外妊娠的妇女进行随访1年的研究.结果 干预后,短效避孕知识知晓和掌握评分均增加了高分组;完全不掌握长效避孕方法构成比下降了11.35%,掌握1种长效避孕方法者增加了12.38%;紧急避孕知识评分5分组构成比增加了64.19%.干预前和干预后的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避孕节育率分别为45.20%、60.06%、94.07%、96.95%和96.96%,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避孕节育率显著增加(趋势χ2=1 116.92,P=0.000).结论 对流产后妇女进行避孕节育知识和行为的干预,可有效地提高避孕节育知识水平和避孕节育行为,且佳开展干预时间在术后3个月内.
作者:邹晓璇;周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胎儿炎症反应综合征可能与各种围产儿不良结局密切相关,其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尚存在争议.除感染外,宫内慢性缺氧也是诱发其发生的重要因素,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的免疫反应在其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抗生素辅助免疫调节剂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是防治其发生的有效手段.
作者:孙艳;庞义存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胎盘生长因子与胎儿生长受限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7例胎儿生长受限孕妇(研究组)和2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的血清及新生儿脐血胎盘生长因子水平,并对其结果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研究组孕妇血清胎盘生长因子(38.12±0.91ng/L)低于对照组(40.41±1.77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4,P<0.05);研究组新生儿脐血胎盘生长因子(38.35±1.10ng/L)低于对照组(40.45±1.4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P<0.05).孕妇血清胎盘生长因子水平与新生儿脐血胎盘生长因子水平无相关性(r=0.120,P>0.05),孕妇血清胎盘生长因子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无相关性(r=0.005,P>0.05).新生儿脐血胎盘生长因子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r=0.430,P<0.01).结论 胎盘生长因子可能在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病中有重要的作用,并可能为将来诊断和治疗胎儿生长受限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黄璐;许倩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