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云南傈僳和布依族六个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李德林;邹苹;邹浪萍;李建京;杨燕;申滨

关键词:CSF1PO, TPOX, TH01, F13A01, FESFPS, VWA, 傈僳族, 布依族
摘要:短串联重复序列(STR)是由几个碱基对作为核心单位串联重复形成的一类DNA序列.该文应用CSF1PO,TPOX,TH01 ,F13A01,FESFPS和vWA 6个基因座在两个反应体系中进行互不干扰的多重PCR,采用高分辨力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银染法显影技术,对云南省傈僳族和布依族两个少数民族的上述 6个基因座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布进行了调查,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在不同群体中发现一些有意义的遗传差异.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免疫组化细胞标本的固定方法

    用细胞涂片进行免疫组化反应常有细胞脱落现象.这是大多数实验者所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介绍一种细胞涂片固定法以用于免疫组化反应.

    作者:李明;王廷华;罗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双心室起搏治疗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如兴;赵淮;王松丽;郭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β-内啡肽在实验性内异症不孕模型中的变化

    通过对实验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和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模型造模前、后β-EP测定,以探讨β-EP在内异症不孕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制备内异症不孕和内异症的动物模型,分别测定造模前、后血β-EP水平,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造模后与造模前相比,内异症和内异症不孕兔血β-EP水平分别升高1.72倍和1.42倍(P<0.05),造模后,内异症不孕兔β-EP水平高于内异症兔(P<0.05).结论:内异症状态下,可能出现β-EP的高分泌,高水平的β-EP可能与不孕的发生有关.

    作者:徐琳;王秀丽;单朝屏;张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多功能树脂粘结剂用于银汞充填的临床观察

    为了评价粘接技术粘接银汞充填的效果,两种树脂多功能粘结剂用于邻面箱状固位的两类银汞充填的粘接,并与传统的两类铜、银汞充填体进行比较.结果:经3 a的临床观察,两种树脂多功能粘结剂粘结银汞充填体成功率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明显高于传统的银汞充填体的成功率(P<0.01).结论:树脂多功能粘结剂能改变银汞充填体的固位力和密合度.

    作者:李体林;夏舜玲;张光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颅脑损伤后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分析

    为探讨颅脑损伤后并发大面积脑梗塞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回顾近8 a来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后合并大面积脑梗塞的17例病例,对其形成脑梗塞的原因及其防治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17例颅脑损伤后合并大面积脑梗塞病例中,7例死亡,2例植物状态生存,5例神经功能严重损害-重残(GOS评分),3例中残(其中1例偏瘫,1例视力障碍,1例共济运动障碍).颅脑损伤后大面积脑梗塞多发生于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其一旦发生,加重对脑功能损害,且目前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预后极差.颅脑外伤后脑梗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血肿直接压迫是并发大面积脑梗塞的第一位因素,其它导致脑灌注压下降的因素可能诱发大面积脑梗塞的发生.尽快清除颅内血肿或病灶,解除其对脑组织的直接压迫,充分减压,消除影响脑灌注的因素,是预防大面积脑梗塞发生的关键.

    作者:董辉;罗志伟;董建平;张晖;顾伟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监测及其与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

    高血压是脑卒中重要的原因,许多病人在入院时均有相对较高的血压,而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的变化及其合理的治疗与预后的关系尚未明了.我们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探讨脑卒中后动态血压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采用严格的病例入选条件,由专人(同一人)负责对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院的5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了第1 d及第7 d随测血压和协态血压的监测,同时评定第1 d,第7 d及第30 d神经功能评分及残障程度分级.根据残障程度分级分为生活基本自理组(0~Ⅲ)和生活依赖组(Ⅳ~Ⅶ级).结果显示第1 d动态血压第一次读数无论是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与随测血压读数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24 h SBP,24 h DBP,昼间SBP,夜间SBP,昼间DBP,夜间DBP与随测血压读数相比均有明显增高,且有显著性差异.脑卒中后增高的血压在7 d后,在无特殊降压措施条件下,无论是随测血压,还是动态血压均自发下降.随测血压SBP/DBP下降平均值分别为(17.5±5.7/17.6±5.1)mmHg,P<0.01;24 hSBP/DBP下降平均值分别为(8.9±6.2/4.92±4.91)mmHg,P<0.01.脑梗死组的24 h,白天及夜间的平均舒张压及入院时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脑出血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1),余血压指标虽脑出血组较脑梗死组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卒中后增高的血压与短期(1月)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存在自发下降,其治疗需采取慎重、合理、个体化治疗.动态血压监测是急性脑卒中后记录血压合适的方法,可用于今后大规模临床试验记录血压值.

    作者:黎钢;朱榆红;王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新生儿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临床分析

    分析昆明地区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G6PD) 缺乏症与新生儿黄疸的关系,探讨发生新生儿黄疸的诱因、机制以及临床表现差异的原因.利用经皮测黄疸仪测定14例G6PD缺乏症新生儿及28例正常新生儿第1,3,5 d黄疸指数并进行比较,对两组新生儿围产因素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新生儿第1,3 d黄疸指数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第5 d黄疸指数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新生儿剖宫产,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等围产因素发生率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昆明地区G6PD缺乏症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较低,且黄疸程度较轻,但进展快,临床表现可从无症状基因携带者到核黄疸.进行G6PD缺乏症新生儿的脐血筛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及及时治疗是减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和核黄疸发生率的有效途径.

    作者:耿力;冯玉昆;樊明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脑缺血后大脑皮质神经元NT-3的表达变化

    为探讨NT-3与局灶性脑缺血后大脑皮质神经元损伤修复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了脑缺血1 h后大鼠大脑皮质NT-3的变化.结果:NT-3样免疫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第3,5层的神经元.脑缺血1 h后,NT-3在皮质神经元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提示NT-3可能通过不同于其它生长因子的调节方式参与脑缺血后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损伤修复.

    作者:高礼;王廷华;曾兢;张晓;米兰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滇丹参、甘西鼠尾、褐毛甘西鼠尾对离体豚鼠心脏的影响

    采用Langendorff 离体豚鼠心脏灌流法,观察滇产3种唇形科鼠尾属药物扩张冠脉作用并与标准丹参进行比较.结果发现:4种药物在高剂量可明显增加正常离体豚鼠心脏的冠脉流量、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P<0.05,P<0.01),甘西鼠尾低剂量即能增加冠脉流量(P<0.05), 4种药物高、低剂量均能够对抗垂体后叶素致冠脉流量的减少和心肌收缩力的减弱(P<0.05,P<0.01).结果表明,滇产3种丹参均能够增加正常离体豚鼠冠脉流量,对抗垂体后叶素致冠脉流量的减少.

    作者:闫彩珍;李惠兰;张荣平;胡建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HLA-II 类抗原基因分型PCR-SSP方法在ALLo-HSCT中的应用

    准确的HLA 配型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HSCT) 成功的关键之一, 经典的血清学方法用于HLA-II 类抗原的配型因存在诸多不足可导致漏配或错配,为了克服血清学方法的种种不足,我们建立了HLA-II类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基因配型方法.此方法可避开血清学方法的种种干扰,直接从基因水平检测HLA的个体遗传学差异.结果表明:PCR-SSP方法具有重复性好、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实验结果易于判断等特点,对于Allo-HSCT选择理想供者,减少或减轻Allo-HSCT时GVHD 的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可满足Allo-HSCT对HLA 配型准确性高的要求,为在同胞兄弟姐妹间和无血缘关系供-受者之间选择理想供者提供了重要保证.

    作者:魏彩霞;杨绵本;李玛琳;景强;黎承萍;杨弘;肖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RT-PCR检测R2L1细胞中Trk受体家族基因的表达

    在Trk受体家族基因的非同源区中分别设计对TrkA,TrkB和TrkC受体基因特异的引物,采用RT-PCR法检测大鼠小脑神经细胞系R2和转染并表达了神经营养因子低亲和力受体p75NTR的R2细胞系R2L1细胞中Trk受体家族基因的表达.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RT-PCR产物表明,TrkA和TrkB受体基因在R2和R2L1细胞中均有表达,而无TrkC受体基因的表达.测序结果进一步证实了RT-PCR的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准确地检测Trk受体家族基因的表达.

    作者:明洪;张闻;李京昆;曾惠芳;黄秉仁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c-myc在消化系统肿瘤的表达及其与端粒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为了解c-myc在消化系统肿瘤的表达以及c-myc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采用链酶抗生物素蛋白-碱性磷酸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67例消化道肿瘤及15例消化道良性病变的c-myc蛋白表达进行研究.并采用方差分析及相关系数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各组织标本均有不同程度的c-myc蛋白表达,肿瘤组与非肿瘤组c-myc双样本方差分析 P>0.05;不同组织间c-myc双样本方差分析 P<0.05.低分化癌与高分化癌及中分化癌统计结果分别为 P<0.05, P<0.001.c-myc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相关系数=0.31,端粒酶阳性与阴性组c-myc表达 P>0.05,但端粒酶阳性组c-myc表达平均积分高于阴性组.结果表明:(1)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减低c-myc蛋白表达渐弱;(2)c-myc蛋白表达可能为组织增生的标志并非肿瘤特异性标志物;(3)c-myc蛋白表达与端粒酶活性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杨红玲;伍欣星;张有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肺癌组织中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及意义

    为了探讨促凋亡基因Bax在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13例肺癌标本中Bax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结果:113例肺癌Bax表达的阳性率为60.2%(68/113),其中鳞癌61.2%(30/49),腺癌57.8%(26/45),腺鳞癌50.0%(3/6),大细胞癌71.4%(5/7),小细胞癌66.7%(4/6).Bax阳性率在非小细胞肺癌(59.8%)与小细胞肺癌(66.7%)之间无差异的显著性(P>0.05),与病人年龄、性别无明显关系(P>0.05),与组织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及P<0.05).结果表明,促凋亡基因Bax在肺癌组织中具有较高的表达,说明其参与了肺癌细胞凋亡的调节,并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高金莉;金克炜;高倩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肝细胞癌p21蛋白与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

    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59例肝细胞癌p21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进行研究,并对两者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关系进行比较.结果显示:p21在癌周肝组织的表达水平高于癌组织,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肝细胞癌的分化程度有关,癌组织的分化降低,p21表达水平也随之降低;p21的表达与PCNA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327,P<0.01).提示:p21 的缺失表达可能促进PCNA合成的增加,对肝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作者:杨耘;申丽娟;张华献;章宗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并殖吸虫感染大鼠异位寄生2例

    并殖吸虫由于其成虫通常寄生于终宿主的肺脏,亦称肺吸虫.如果在肺脏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引起异位损害,则称并殖吸虫异位寄生(ectopic parasitism).本文报道小睾、丰宫并殖吸虫实验感染大鼠异位寄生2例.

    作者:王文林;雷霖;周本江;陈元晓;张闻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伴腰部多毛区的脊髓圆锥内畸胎瘤1例

    患者,女,16岁,因腰部酸痛4个月、双下肢牵扯性疼痛伴乏力2个月入院.入院查体:强迫体位,按压、扣击L1~2棘突,双下肢出现疼痛,四肢活动正常,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左膝、跟腱反射亢进,L1~5脊髓节段痛觉减退,腰部正中有一三角形多毛区,大小约20 cm×10 cm.MRI检查显示:L1~2椎体平面脊髓圆锥内可见一类圆形约3.8 cm×2 cm×2.1 cm的肿块信号.其位于髓内、边界清楚、内部信号不均匀,T1加权呈稍长及短T1信号,T2加权呈长T2信号.

    作者:严琪;谭建华;余化霖;赵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Fas-FasL系统在细胞凋亡、免疫反应及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就Fas-FasL系统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与细胞凋亡、免疫反应及与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等方面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黎明;田卫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构建单纯疱疹病毒Ⅱ型胸苷激酶基因真核表达载体

    从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Sav株感染的Hep-2细胞培养液和细胞裂解液中提取HSV-II基因组DNA,以此为模板,用PCR方法获取胸苷激酶(TK)基因,将获取的DNA片段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筛选阳性克隆测序.结果表明: 本研究所获取的HSV-Ⅱ-TK基因全部编码区为1 128 bp,编码376个氨基酸.结果表明:本研究扩增出HSV-ⅡTK基因的全部编码区序列,并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 TK.

    作者:王琳;郭永章;李立;张小文;李晓;崔江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云南汉族群体9个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及其法医学应用研究

    作者:聂胜洁;景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挤压伤后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NGF,BDNF表达的变化

    为探讨脊髓挤压伤后早期不同时间腹角运动神经元NGF和BDNF的表达变化,建立脊髓挤压伤模型,取挤压伤位点尾侧段T13节段脊髓制作冰冻切片,运用NGF,BDNF兔抗血清以免疫组化ABC法染片,观察并计数腹角NGF和BDNF的阳性神经元数.结果:NGF主要分布于正常大鼠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的胞核及胞浆,损伤后21 d,NGF的阳性神经元数较对照、损伤1 d及7 d组均明显增多(P<0.01). 与NGF比较,对照组脊髓腹角亦见BDNF免疫阳性神经元,胞浆染色、胞核不着色.损伤后24 h,BDNF阳性神经元数已较正常者有显著增加(P<0.05),此后维持该水平至21 d.结论:脊髓挤压伤后腹角神经元NGF和BDNF的表达明显增加,提示NGF和BDNF可能在脊髓损伤修复的早期反应中发挥作用.

    作者:王廷华;路华;马以骝;杨志敏;冯忠堂;李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云南省教委

主办:昆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