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娥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对肝衰竭合并肝肾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肝功能衰竭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共行人工肝治疗317人次.入院后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plasma exchange+hemo-diafihration,PE+HDF)治疗,对照组给予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电解质的变化及近期疗效.结果 (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尿素氮、肌酐、钾等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凝血酶原活动度指标明显上升,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近期疗效方面,观察组达到78.95%,高于对照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血浆置换来说,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治疗肝衰竭合并肝肾综合征方面更具优势,能够有效改善肝肾功能及维持电解质平衡,近期治疗有效率更高.
作者:张乐;唐理斌;姜建杰;夏加伟;吕正煊;李云珍;韩留鑫;白彬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HIV/HCV共感染患者肝脏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和肝功能检测指标及T淋巴细胞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50例HIV合并HCV感染患者进行肝活检肝脏组织学检测及肝功能(包括ALT、AST、TBIL、ALB)及T淋巴细胞水平(包括CD4、CD8)的测定,比较肝功能、T淋巴细胞水平与肝脏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关系.结果 50例HIV/HCV共感染患者中炎症分级G≥2有47例(94%)、纤维化分期S≥2有45例(占90%)无论肝功能是否正常,绝大多数患者肝脏炎症及纤维化明显;ALT、AST、TBIL、ALB水平在不同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炎症程度ALT、AST异常组较ALT、AST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4≤200组较CD4> 200组在肝纤维化程度、炎症程度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活检证明HIV/HCV共感染患者绝大多数需要治疗慢性丙肝,ALT、AST、TBIL、ALB水平不能准确反映患者肝损伤水平,CD4≤200 cell/mm3的患者肝脏病理损伤程度更明显.
作者:周文劲;刘俊;白劲松;田波;金永梅;陶剑;李重熙;陈建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护理质量与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疗效、治疗依从性、治疗费用、生活质量、复发率密切相关.为总结近年消化性溃疡护理研究与实践的进展,从常规护理及护理新模式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余珊;王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rh-endostatin,rh-ES)联合化疗对晚期乳腺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priner、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CBM等数据库(检索截止2016年04月),纳入研究对象为晚期乳腺癌患者,以rh-ES联合化疗为治疗组,以单纯化疗为对照组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共纳入6篇文献,包含346例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Rh-ES+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比较,客观应答率(RR=1.41,95% CI:1.13~1.77)、疾病控制率(RR=1.21,95% CI:1.08~ 1.35,P<0.01)和疾病进展率(RR=0.49,95% CI:0.32 ~ 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安全性评估中,两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胃肠道反应发生率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ES联用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可能提高客观反应率与疾病控制率,减少疾病进展率,对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作者:冯林森;李靖娟;王羽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为了评估高频超声、钼靶和联合检查对于诊断乳腺癌的意义.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门诊病人共12 057例病例中,筛选出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行术前影像学检查,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共355例.对该355份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355名患者均行超声及钼靶诊断随机分为3组,单独统计超声结果的有125例患者,单独统计乳房钼靶结果的有103例患者,统计组合检测结果的有127例患者.结果 钼靶X线检查的符合率为79.4%,误诊率为10.7%,和漏诊率为9.8%;高频超声检测的符合率80.0%,误诊率为11.2%,漏诊率为4.6%;2种检查结合的符合率是89.7%,误诊率为6.3%,漏诊率为4.0%.2种检查组合应用和单一应用高频超声和单一应用钼靶检查相比,灵敏度和漏诊率有统计学差异.误诊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钼靶X线检查和高频超声分别有自己的优势.组合应用可以使2个检查优势互补,显著提高了检出率和准确率,降低乳腺癌误诊率和漏诊率.
作者:王怡茗;杨越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骨髓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BMSC)对放疗所致免疫抑制小鼠的修复作用,为干细胞用于临床修复放化疗后免疫抑制的患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每只小鼠经照射剂量为8 Gy的6 MV直线加速器X线照射,随后实验组小鼠通过尾静脉输注小鼠骨髓干细胞1×107个,0.2 mL,对照组小鼠通过尾静脉输入0.2 mL生理盐水,空白组小鼠不做任何处理.于移植后第15、25、35天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血常规,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M变化情况,并观察生存状态和存活率.结果 经放疗所致免疫抑制的小鼠经骨髓干细胞输注后35 d存活率为80%,未经输注的小鼠35 d存活率为10%;放疗后小鼠经骨髓干细胞输注后外周血白细胞数、淋巴细胞比例及CD3+T细胞亚群较未经输注干细胞的小鼠高(P<0.05);在骨髓干细胞移植后第15天,CD4+%、CD8+%和免疫球蛋白IgM低,随后逐渐升高(P<0.05);骨髓干细胞移植后能降低免疫抑制小鼠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P<0.05).结论 骨髓干细胞的输注能够修复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这为干细胞用于临床修复放化疗所致的免疫抑制的病人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作者:秦雨琪;张丽娟;任伟东;董坚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究吸烟、炎性因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合并肺动脉高压(PH)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呼吸内科二病区住院符合诊断标准的AE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38例为实验组,同期住院单纯AECOPD患者46例为对照组,收集患者基本资料,采集患者入院后24 h内的血清中白介素-6 (IL-6)、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胸部CT和超声心动图的结果,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中上述指标.结果 AECOPD合并PH组的吸烟指数、hs-CRP、PCT、NT-proBNP均高于单纯AECOPD组(P<0.05),且与肺动脉收缩压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NT-proBNP是肺动脉高压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9,P<0.01).结论 吸烟和血清中的hs-CRP、PCT、NT-proBNP升高与肺动脉压力升高呈正相关,NT-proBNP是肺动脉压升高的危险因素,吸烟和系统炎症反应参与了COPD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作者:李亚萍;李永霞;牛小群;海冰;曹宇;柴燕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比较心房主动导线与被动导线的临床应用情况,探讨心房主动电极导线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通过选取2002年1月至2016年3月在玉溪市人民医院植入起搏器治疗的患者1 027例.按患者选择意愿置入心房主动电极共530例为主动电极组,心房被动翼状电极共497例,为被动电极组,记录患者心房电极植入时间;术中阈值下降时间;随访记录植入即刻、术后1周,1月,3月,6月2组的阈值、阻抗;对比术后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日以及脱位率、心房穿孔、囊袋感染、新发房颤等并发症;术后24 h行患者舒适度评分并记录.结果 (1)心房主动电极组植入心房电极时间短于对照组;(2)植入主动电极时,螺旋旋入心肌后约需等待5~15 min,平均(4.38±2.62) min,阈值可下降至可接受范围;(3)在起搏参数方面,植入主动电极手术中即刻阈值高于被动电极组而阻抗则低于被动电极组,自术后1周~半年,主动电极组阈值及阻抗均低于被动电极组;参数长期稳定;(4)术中发生气胸、心包填塞2组无明显差异,而术中出血量及术中心房电极植入成功率主动电极组优于被动电极组;(5)观察术后并发症,囊袋血肿、感染、心包填塞2组无统计学差异,而主动电极组电极脱位、尿潴留、肠麻痹发生率显著低于被动电极组;(6)主动电极组在随访中,新发房颤、房速的发生率减少;(7)在植入主动电极后可以减少患者卧床时间、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改善患者感受.结论 心房主动电极应用是安全可行的,具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李燕萍;郝应禄;廖德荣;蔡子奇;杨玲;钱宝堂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构建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基因-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BMSCs)重组体,将其移植入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大鼠海马,探讨AD大鼠神经行为学变化.方法 将Aβ淀粉蛋白(β-amyloid protein)立体定向注射入大鼠海马制备AD模型.动物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Normal group)、盐水注射组(NS group)、模型组(Experiment group)、BMSC移植组(AD+BMSC group)和NGF-BMSC移植组(NGF-BMSC group).移植2周后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行为学变化以评价移植效果.结果 移植BMSC和NGF-BMSC后,AD大鼠神经学学习、记忆能力比模型组显著提高,而以后者效果更为显著(分别为P<0.05和P<0.01).结论 NGF基因修饰的BMSC可作为种子细胞传送NGF,对大鼠AD的神经行为学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
作者:邓苙;李劲涛;曹光琼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构建人源WDR5全长结构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建立稳定表达WDR5的LNCaP细胞株.方法 PCR扩增WDR5基因,将WDR5插入pCI-neo载体中,酶切及测序鉴定重组质粒.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质粒转染LNCaP细胞,Real Time-PCR检测转染细胞WDR5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经酶切及测序证实真核表达载体pCI-neo-WDR5构建正确.重组质粒转染到LNCaP细胞后,用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的细胞株,Real Time-PCR方法检测到WDR5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结论 PCI-neo-WDR5成功转染LNCaP细胞株中并稳定表达,为下一步WDR5的深入研究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段君君;方峰;张小玉;王江;贾霄;何颖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ICU院内感染的发生率、院内感染患者的死亡率以及导致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应对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所有入住ICU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对所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无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APACHEII评分、入住ICU时间、血浆白蛋白水平、是否手术、是否存在意识障碍、有无侵袭性操作、是否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否合并其它基础疾病等可能危险因素方面的差异.对比2组患者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医院感染发生率29.41%.2组在APACHEII评分、入住ICU时间、意识障碍、基础疾病、年龄、侵袭性操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血浆白蛋白水平、手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无统计学意义.院内感染的患者病死率(40%)明显高于对照组(16.7%),P<0.05.结论 病情危重程度、入住ICU时间、意识障碍、基础疾病、年龄、侵袭性操作对院内感染的发生有显著影响,性别、血浆白蛋白水平、手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院内感染的发生无影响.
作者:徐伟楠;许应坤;曹珍娣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时外周血主要淋巴细胞组成变化.方法 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因COPD急性加重入住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免疫功能检测的患者,共789人次,年龄大为96岁,小为45岁,平均(76.33±9.56)岁;统计结果采用(-x±s)表示,数据组间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789人次检查标本显示CD3+T淋巴细胞亚群均值为60.07±13.11,低于正常参考值.根据不同年龄分组统计表明,60岁以上年龄组CD3+T淋巴细胞亚群均值低于正常值,50~59岁年龄组与60~ 69岁,70~ 79岁,80~ 89岁之间CD3+T淋巴细胞值有显著差异(P<0.05),其它淋巴细胞亚群值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时波动未超出正常参考值.结论 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患者免疫功能下降,不同年龄组间CD3+淋巴细胞亚群具有显著性差异.
作者:戴百章;任朝凤;郑勤玲;杨艳霞;李梅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研究一种安全有效的可以直接用于输注的临床级细胞冻存保护剂.方法 采集50份脐带血,使用羟乙基淀粉沉淀法分离得到脐血有核细胞,加入5种不同浓度的冻存保护剂(DMSO、人血白蛋白、勃脉力A),于液氮中冻存6个月,检测并比较冻存前后有核细胞、CD34+细胞、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回收率和台盼蓝拒染率;将不同浓度的冻存保护剂经尾静脉注射到小鼠体内,评估其安全性.结果 A组(10%DMSO+5%人血白蛋白+勃脉力A)与C组(7.5%DMSO+10%人血白蛋白+勃脉力A)台盼蓝拒染率、有核细胞回收率、CD34+细胞回收率和集落形成单位回收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高于其它3组(P<0.05),但A组的肝脏毒性高于其它组(P<0.05).结论 7.5%DMSO+10%人血白蛋白+勃脉力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冻存保护剂.
作者:张丽娟;秦雨琪;任伟东;董坚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调查昆明地区尘螨致敏的过敏性鼻炎及哮喘患者家庭尘螨的种类及比例,确定优势螨种,为尘螨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以确诊尘螨致敏的过敏性鼻炎及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于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入户收集研究对象家庭的尘土样本,分离其中螨虫样本,并制作玻片在显微镜下对物种进行确定.结果 35个患者家里收集287份样本,检出尘螨204份,检出率71.1%,共发现螨4 275只,在分析的的3 459个标本中,主要致敏螨种前三位的依次为粉尘螨(74.9%),户尘螨(23.6%)和热带无爪螨(1.1%);对不同生活环境螨密度的数据分析表明,床垫的平均螨密度高,达到321只螨/克尘土,其次为床褥(271只螨/克尘土)和沙发(162只螨/克尘土).8月至9月平均螨密度在至月达高峰,1月至3月密度低.结论 昆明地区室内优势螨种为粉尘螨,其次为屋尘螨和热带无爪螨,平均螨密度在至8月至9月达高峰.
作者:廖然超;余咏梅;邱吉蔚;徐学梅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动物模型,检测脂肪组织TRB3的表达,探讨TRB3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20只昆明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每组10只.饮用含1.5%蛋氨酸3个月建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模型.2组麻醉处死后取脂肪组织,逆转录PCR检测TRB3、Akt和GLUT4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TRB3、Akt、p-Akt (473)和GLUT4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的TRB3的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增加(P<0.05),Akt和GLUT4的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的TRB3的蛋白质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增加(P<0.05),p-Akt (473)蛋白质的表达降低,Akt和GLUT4的蛋白质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可能通过增加脂肪组织TRB3的表达,降低p-Akt (473)和GLUT4蛋白质含量,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作者:王雅楠;李治纲;张超;李树德;李涛;彭建志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如何预测并有效定量评判胎盘功能.方法 收集研究对象1 157例,超声测量胎盘血流参数;观察胎盘绒毛血管;记录孕妇血清游离β-HCGMoM值;记录新生儿体长、体重和生命体征综合评分.结果 (1)血清游离β-HCGMoM值≥2.5宫内发育迟缓发生率显著增加;(2)宫内发育迟缓胎盘二、三级绒毛动脉管径细小,二、三级动脉数量明显减少;三级绒毛动脉显示率仅为38%,其显示率明显低于正常妊娠;胎盘三维能1量多普勒血流指数VI、FI、VFI低于正常妊娠.结论 孕妇血清游离β-HCGMoM值≥2.5时,存在胎盘功能异常风险,胎盘绒毛血管及胎盘三维能量多普勒血流指数VI、FI、VFI可定性及定量评价胎盘功能.
作者:黄燕玲;陆永萍;他林昆;徐飞;张琼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顺铂耐药卵巢癌的差异表达基因和信号通路.方法 用美国国立信息中心NCBI的GEO数据库获得顺铂耐药卵巢癌基因集GSE15372,通过R与Bioconductor软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再利用DAVID在线工具对顺铂耐药卵巢癌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本体分析、KEGG通路分析.结果 差异倍数在2倍以上、FDR值小于0.05为标准,筛选出上调差异表达基因和下调差异表达基因获得差异表达基因211个,其中上调基因120个,下调基因91个;基因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集中在黏着斑、TGF-β信号通路等生物过程(P<0.05).结论 顺铂耐药卵巢癌存在一些特异的差异表达基因,有部分信号通路在顺铂耐药卵巢癌中明显富集.
作者:胡万芹;赵洪波;梁宏;赵庆华;杨丽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相应实验室指标在类风湿关节炎(RA)并发冠心病(CHD)中的诊断价值及相关性.方法 以性别和年龄匹配设置RA并发CHD组、单纯RA组,单纯CHD组和健康对照组各102例,回顾性分析RA特异性指标(ESR、RF、ACCP、IL-6)和CHD特异性指标(CK、CK-MB、α-HBDH、hs-TnT、Mb)在4组中水平变化,统计分析2组特异性指标在RA并发CHD组中的相关性.结果 4组间RA患病组(包括单纯和并发)关节畸形率明显高于非RA疾患组(P<0.001),单纯CHD组高血压患病率及吸烟率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16,0.021),4组间BMI、T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并发CHD患者中,RA特异性指标ESR、RF、ACCP和IL-6,以及CHD特异性指标CK、CK-MB、hs-TnT和Mb均出现明显的升高(P<0.05);ACCP与CK、CK-MB明显正相关(P<0.05),IL-6与CK、CK-MB、Mb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 对RA患者ACCP或IL-6的检测,可预测RA并发CHD的发生.
作者:潘丽;潘宝龙;李俊娥;吴英松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新一代零切迹内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06月至2015年0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新一代零切迹内固定系统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共29例,植入新一代零切迹内固定系统共33枚.通过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术后吞咽困难程度、颈椎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等指标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29例患者随访时间12 ~ 24个月,平均(14.48±3.51)个月,随访期间没有出现患者失访或数据丢失情况,手术时间平均为(84.59± 12.14) min,平均出血量(19.76±6.53) mL,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吞咽困难,术后颈椎中立位Cobb角均比术前增大(P<0.05),术后末次随访视觉模拟评分均比术前明显降低(P<0.05),JOA评分均比术前升高(P<0.05),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比术前降低(P<0.05).结论 新一代零切迹内固定系统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梁跃伟;张帆;李全;赵学凌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U型固定法在新生儿留置针留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儿科新生儿病房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采用留置针留置输液患儿318例,随机将159例作为实验组,采用U型固定法,将15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普通固定法(直型固定法),比较2组的应用效果.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留置针意外脱落、留置针堵管、留置针留置过程中回血、留置时间4个方面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留置针留置过程中,采用U型固定法能大大降低留置针意外脱落、减少留置针留置过程中堵管、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留置针留置过程中回血、延长留置时间.此方法简单,固定更加牢固,固定时延长管呈U型,肝素帽高于导管尖端,在临床工作中非常实用,且能减少静脉血栓形成,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等潜在风险,适宜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周玉娥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