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楠;李治纲;张超;李树德;李涛;彭建志
目的 调查昆明地区尘螨致敏的过敏性鼻炎及哮喘患者家庭尘螨的种类及比例,确定优势螨种,为尘螨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以确诊尘螨致敏的过敏性鼻炎及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于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入户收集研究对象家庭的尘土样本,分离其中螨虫样本,并制作玻片在显微镜下对物种进行确定.结果 35个患者家里收集287份样本,检出尘螨204份,检出率71.1%,共发现螨4 275只,在分析的的3 459个标本中,主要致敏螨种前三位的依次为粉尘螨(74.9%),户尘螨(23.6%)和热带无爪螨(1.1%);对不同生活环境螨密度的数据分析表明,床垫的平均螨密度高,达到321只螨/克尘土,其次为床褥(271只螨/克尘土)和沙发(162只螨/克尘土).8月至9月平均螨密度在至月达高峰,1月至3月密度低.结论 昆明地区室内优势螨种为粉尘螨,其次为屋尘螨和热带无爪螨,平均螨密度在至8月至9月达高峰.
作者:廖然超;余咏梅;邱吉蔚;徐学梅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HSF2通过促进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的表达对肺癌发生以及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选取肺癌旁组织,构建过表达HSF2真核载体(pIRES2-EGFP-HSF2),分别转染BEAS-2B、A549,检测其对细胞增殖及HSP表达的影响;转染pIRES2-EGFP-HSF2质粒的同时,共转染HSP27、HSP90的siRNA,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过表达HSF2可增加BEAS-2B和A549细胞增殖速度(P<0.01),促进HSP27和HSP90的表达;转染HSP27、HSP90的siRNA均可减弱HSF2诱导的BEAS-2B和A549细胞增殖(P<0.01).结论 HSF2促进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促进热休克蛋白的表达来实现.
作者:范敏娟;钟云华;沈雯;袁开芬;赵国厚;王蜀昆;温林俏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探讨云南高原地区汉族人群心肌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500名心肌梗死患者和350名非冠心病患者,以年龄和性别分为中青年女性组、老年女性组、中青年男性组和老年男性组,筛选可能的CAD/MI危险因素.结果 与中青年女性心梗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冠心病家族史和糖尿病,与老年女性心梗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和糖尿病,与中青年男性心梗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冠心病家族史、肥胖和吸烟史,与老年男性心梗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肥胖、糖尿病和LDL.结论 CAD/MI相关危险因素与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密切相关,需要根据年龄段和性别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CAD/MI发病率.
作者:张汝强;马元平;吕品轶;刘萍;王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时外周血主要淋巴细胞组成变化.方法 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因COPD急性加重入住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免疫功能检测的患者,共789人次,年龄大为96岁,小为45岁,平均(76.33±9.56)岁;统计结果采用(-x±s)表示,数据组间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789人次检查标本显示CD3+T淋巴细胞亚群均值为60.07±13.11,低于正常参考值.根据不同年龄分组统计表明,60岁以上年龄组CD3+T淋巴细胞亚群均值低于正常值,50~59岁年龄组与60~ 69岁,70~ 79岁,80~ 89岁之间CD3+T淋巴细胞值有显著差异(P<0.05),其它淋巴细胞亚群值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时波动未超出正常参考值.结论 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患者免疫功能下降,不同年龄组间CD3+淋巴细胞亚群具有显著性差异.
作者:戴百章;任朝凤;郑勤玲;杨艳霞;李梅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应用毛细管电泳和荧光标记技术,建立MAOA μ-VNTR多态荧光标记自动分型的方法.方法 使用Chelex-100法提取DNA后,采用荧光标记和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对720份云南汉族无关个体血样进行MAOA μ-VNTR基因分型.结果 荧光毛细管电泳分型方法能准确、高效地对MAOA μ-VNTR多态性进行分型检测.结论 MAOA μ-VNTR多态性荧光标记自动分型方法操作简便,在针对MAOA μ-VNTR多态性的相关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姚金勇;胡利平;聂爱婷;黄仁武;邱建波;张秀峰;饶旼;聂胜洁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U型固定法在新生儿留置针留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儿科新生儿病房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采用留置针留置输液患儿318例,随机将159例作为实验组,采用U型固定法,将15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普通固定法(直型固定法),比较2组的应用效果.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留置针意外脱落、留置针堵管、留置针留置过程中回血、留置时间4个方面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留置针留置过程中,采用U型固定法能大大降低留置针意外脱落、减少留置针留置过程中堵管、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留置针留置过程中回血、延长留置时间.此方法简单,固定更加牢固,固定时延长管呈U型,肝素帽高于导管尖端,在临床工作中非常实用,且能减少静脉血栓形成,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等潜在风险,适宜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周玉娥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为了评估高频超声、钼靶和联合检查对于诊断乳腺癌的意义.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门诊病人共12 057例病例中,筛选出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行术前影像学检查,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共355例.对该355份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355名患者均行超声及钼靶诊断随机分为3组,单独统计超声结果的有125例患者,单独统计乳房钼靶结果的有103例患者,统计组合检测结果的有127例患者.结果 钼靶X线检查的符合率为79.4%,误诊率为10.7%,和漏诊率为9.8%;高频超声检测的符合率80.0%,误诊率为11.2%,漏诊率为4.6%;2种检查结合的符合率是89.7%,误诊率为6.3%,漏诊率为4.0%.2种检查组合应用和单一应用高频超声和单一应用钼靶检查相比,灵敏度和漏诊率有统计学差异.误诊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钼靶X线检查和高频超声分别有自己的优势.组合应用可以使2个检查优势互补,显著提高了检出率和准确率,降低乳腺癌误诊率和漏诊率.
作者:王怡茗;杨越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CT联合MRI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结合对术后VEGF-C表达水平的观察以判断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方法 随机选取铜川市矿务局中心医院妇瘤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通过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7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CT检查、MRI检查以及CT联合MRI检查,以手术病理分期为标准,将单纯CT检查和单纯MRI检查作为对照,比较CT、MRI及CT联合MRI的诊断准确率,分析CT和MRI联合检查在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同时对所有研究对象术后的病理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组织内VEGF的表达,观察术后VEGF-C的表达水平,以判断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结果 7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单纯CT、单纯MRI及CT联合MRI的术前分期术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59.4%、65.7%和92.1%,CT联合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单纯CT和单纯MRI检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到VEGF-C在不同级别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与CT联合MRI的术前分期呈现正相关性.结论 CT联合MRI检查与单纯CT检查和单纯MRI检查比较在子宫内膜癌的术前分期术前诊断准确率显著增高,且与术后VEGF-C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性,因此可以通过CT联合MRI检查结合肿瘤生物学指标VEGF-C的表达情况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术前分期诊断并推测其恶性程度,增加了对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评估和预后的科学性.
作者:党勇;段钊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如何预测并有效定量评判胎盘功能.方法 收集研究对象1 157例,超声测量胎盘血流参数;观察胎盘绒毛血管;记录孕妇血清游离β-HCGMoM值;记录新生儿体长、体重和生命体征综合评分.结果 (1)血清游离β-HCGMoM值≥2.5宫内发育迟缓发生率显著增加;(2)宫内发育迟缓胎盘二、三级绒毛动脉管径细小,二、三级动脉数量明显减少;三级绒毛动脉显示率仅为38%,其显示率明显低于正常妊娠;胎盘三维能1量多普勒血流指数VI、FI、VFI低于正常妊娠.结论 孕妇血清游离β-HCGMoM值≥2.5时,存在胎盘功能异常风险,胎盘绒毛血管及胎盘三维能量多普勒血流指数VI、FI、VFI可定性及定量评价胎盘功能.
作者:黄燕玲;陆永萍;他林昆;徐飞;张琼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武汉地区冠心病患者药物代谢酶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方法 采用基因芯片法对123例服用氯吡格雷的无血缘关系的冠心病患者进行CYP2C19基因分型,分析其基因型及代谢表型的分布,并与文献报道中中国汉族人群进行比较.结果 共统计发现5种基因型,3种代谢表型;检测出快代谢型(EM)患者38例,所占比例为30.9%,检测出中间代谢型(IM)患者69例,所占比例为56.1%,检测出慢代谢型(PM)患者16例,所占比例为13.0%.武汉地区冠心病患者中,CYP2C19基因代谢表型分布与文献报道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武汉地区冠心病患者中,CYP2C19基因存在多态性,基因频率及代谢型分布频率与国内其他地区相一致.
作者:李琳;李居怡;王德昭;刘玮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构建人源WDR5全长结构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建立稳定表达WDR5的LNCaP细胞株.方法 PCR扩增WDR5基因,将WDR5插入pCI-neo载体中,酶切及测序鉴定重组质粒.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质粒转染LNCaP细胞,Real Time-PCR检测转染细胞WDR5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经酶切及测序证实真核表达载体pCI-neo-WDR5构建正确.重组质粒转染到LNCaP细胞后,用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的细胞株,Real Time-PCR方法检测到WDR5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结论 PCI-neo-WDR5成功转染LNCaP细胞株中并稳定表达,为下一步WDR5的深入研究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段君君;方峰;张小玉;王江;贾霄;何颖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对肝衰竭合并肝肾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肝功能衰竭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共行人工肝治疗317人次.入院后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plasma exchange+hemo-diafihration,PE+HDF)治疗,对照组给予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电解质的变化及近期疗效.结果 (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尿素氮、肌酐、钾等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凝血酶原活动度指标明显上升,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近期疗效方面,观察组达到78.95%,高于对照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血浆置换来说,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治疗肝衰竭合并肝肾综合征方面更具优势,能够有效改善肝肾功能及维持电解质平衡,近期治疗有效率更高.
作者:张乐;唐理斌;姜建杰;夏加伟;吕正煊;李云珍;韩留鑫;白彬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HIV/HCV共感染患者肝脏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和肝功能检测指标及T淋巴细胞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50例HIV合并HCV感染患者进行肝活检肝脏组织学检测及肝功能(包括ALT、AST、TBIL、ALB)及T淋巴细胞水平(包括CD4、CD8)的测定,比较肝功能、T淋巴细胞水平与肝脏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关系.结果 50例HIV/HCV共感染患者中炎症分级G≥2有47例(94%)、纤维化分期S≥2有45例(占90%)无论肝功能是否正常,绝大多数患者肝脏炎症及纤维化明显;ALT、AST、TBIL、ALB水平在不同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炎症程度ALT、AST异常组较ALT、AST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4≤200组较CD4> 200组在肝纤维化程度、炎症程度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活检证明HIV/HCV共感染患者绝大多数需要治疗慢性丙肝,ALT、AST、TBIL、ALB水平不能准确反映患者肝损伤水平,CD4≤200 cell/mm3的患者肝脏病理损伤程度更明显.
作者:周文劲;刘俊;白劲松;田波;金永梅;陶剑;李重熙;陈建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Ilizarov技术在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分析该技术佳适应症.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5例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骨缺损长度4~7cm,平均5.6 cm.均行一期清创、Ilizarov外固定架固定、截骨、骨搬运.记录患肢术后愈合率、并发症及功能等情况,并采用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11 ~ 42个月随访,平均28.4个月.术后定期行X线摄片检查评估骨愈合情况,愈合时间5~ 13个月,平均8.6个月.无胫骨感染复发.7例出现针道感染,2例延长过程中出现骨端对位不良.肢体长度恢复良好,邻近关节功能良好.Paley评分,优7例,良6例,优良率86.7%.结论 采取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可获得较好的疗效,该技术较适于胫骨大段感染性骨缺损、骨髓炎及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患者.
作者:杨永强;李福兵;林玮;姚玲;李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新一代零切迹内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06月至2015年0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新一代零切迹内固定系统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共29例,植入新一代零切迹内固定系统共33枚.通过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术后吞咽困难程度、颈椎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等指标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29例患者随访时间12 ~ 24个月,平均(14.48±3.51)个月,随访期间没有出现患者失访或数据丢失情况,手术时间平均为(84.59± 12.14) min,平均出血量(19.76±6.53) mL,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吞咽困难,术后颈椎中立位Cobb角均比术前增大(P<0.05),术后末次随访视觉模拟评分均比术前明显降低(P<0.05),JOA评分均比术前升高(P<0.05),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比术前降低(P<0.05).结论 新一代零切迹内固定系统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梁跃伟;张帆;李全;赵学凌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既往疾病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首发年龄相关性研究.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首诊的ACS患者300例,进行年龄、既往吸烟史、肥胖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调查登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暴露于吸烟、肥胖、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某一危险因素的患者,ACS平均首发病龄较未暴露该因素的其他ACS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危险因素的ACS平均首发年龄较暴露于一种或无危险因素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既往吸烟、肥胖、糖尿病、高血压是ACS的高危因素,可能使ACS患者首发年龄明显提前,且合并上述因素越多,ACS患者首发年龄越容易提前.早期控制吸烟、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对预防ACS尤为重要.
作者:袁海凤;苏学文;李田昌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比较心房主动导线与被动导线的临床应用情况,探讨心房主动电极导线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通过选取2002年1月至2016年3月在玉溪市人民医院植入起搏器治疗的患者1 027例.按患者选择意愿置入心房主动电极共530例为主动电极组,心房被动翼状电极共497例,为被动电极组,记录患者心房电极植入时间;术中阈值下降时间;随访记录植入即刻、术后1周,1月,3月,6月2组的阈值、阻抗;对比术后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日以及脱位率、心房穿孔、囊袋感染、新发房颤等并发症;术后24 h行患者舒适度评分并记录.结果 (1)心房主动电极组植入心房电极时间短于对照组;(2)植入主动电极时,螺旋旋入心肌后约需等待5~15 min,平均(4.38±2.62) min,阈值可下降至可接受范围;(3)在起搏参数方面,植入主动电极手术中即刻阈值高于被动电极组而阻抗则低于被动电极组,自术后1周~半年,主动电极组阈值及阻抗均低于被动电极组;参数长期稳定;(4)术中发生气胸、心包填塞2组无明显差异,而术中出血量及术中心房电极植入成功率主动电极组优于被动电极组;(5)观察术后并发症,囊袋血肿、感染、心包填塞2组无统计学差异,而主动电极组电极脱位、尿潴留、肠麻痹发生率显著低于被动电极组;(6)主动电极组在随访中,新发房颤、房速的发生率减少;(7)在植入主动电极后可以减少患者卧床时间、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改善患者感受.结论 心房主动电极应用是安全可行的,具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李燕萍;郝应禄;廖德荣;蔡子奇;杨玲;钱宝堂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究吸烟、炎性因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合并肺动脉高压(PH)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呼吸内科二病区住院符合诊断标准的AE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38例为实验组,同期住院单纯AECOPD患者46例为对照组,收集患者基本资料,采集患者入院后24 h内的血清中白介素-6 (IL-6)、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胸部CT和超声心动图的结果,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中上述指标.结果 AECOPD合并PH组的吸烟指数、hs-CRP、PCT、NT-proBNP均高于单纯AECOPD组(P<0.05),且与肺动脉收缩压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NT-proBNP是肺动脉高压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9,P<0.01).结论 吸烟和血清中的hs-CRP、PCT、NT-proBNP升高与肺动脉压力升高呈正相关,NT-proBNP是肺动脉压升高的危险因素,吸烟和系统炎症反应参与了COPD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作者:李亚萍;李永霞;牛小群;海冰;曹宇;柴燕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为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PBL/CBL/TBL联合教学模式引入麻醉药理学实验教学中,探讨PBL/CBL/TBL联合教学法在麻醉药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效果.方法 以昆明医科大学2014级本科麻醉学专业一、二大班96名学生为对象,随机法分为PBL/CBL/TBL联合教学法组和传统实验教学法组,通过对实验报告、理论考试考核,进行教学效果比较.结果 PBL/CBL/TBL联合教学法组的实验报告成绩、试卷成绩与传统实验教学法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L/CBL/TBL联合教学法在麻醉药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明显优于传统实验教学法.
作者:马加庆;罗海芸;杨泳;李晨;云宇;杨建宇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相应实验室指标在类风湿关节炎(RA)并发冠心病(CHD)中的诊断价值及相关性.方法 以性别和年龄匹配设置RA并发CHD组、单纯RA组,单纯CHD组和健康对照组各102例,回顾性分析RA特异性指标(ESR、RF、ACCP、IL-6)和CHD特异性指标(CK、CK-MB、α-HBDH、hs-TnT、Mb)在4组中水平变化,统计分析2组特异性指标在RA并发CHD组中的相关性.结果 4组间RA患病组(包括单纯和并发)关节畸形率明显高于非RA疾患组(P<0.001),单纯CHD组高血压患病率及吸烟率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16,0.021),4组间BMI、T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并发CHD患者中,RA特异性指标ESR、RF、ACCP和IL-6,以及CHD特异性指标CK、CK-MB、hs-TnT和Mb均出现明显的升高(P<0.05);ACCP与CK、CK-MB明显正相关(P<0.05),IL-6与CK、CK-MB、Mb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 对RA患者ACCP或IL-6的检测,可预测RA并发CHD的发生.
作者:潘丽;潘宝龙;李俊娥;吴英松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