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腰椎管狭窄症穹顶形减压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对其疗效的影响

吴继云;马靓;吴玉玲;姜爱平;伏小萍;江荣

关键词:穹顶形开窗减压术, 腰椎管狭窄症, M-JOA评分, 下床活动
摘要:目的 研究腰椎管狭窄症行穹顶形开窗减压术后2种不同时间下床活动对其疗效的影响,客观地获得下床活动的佳时间. 方法 将80例采用穹顶形开窗减压术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于术后第72 h、对照组于术后第10 d开始在腰围保护下下床活动,于术前、术后半年、术后一年对患者采用改良的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法(简称M-JOA)进行评分,对两组的改善率进行比较. 结果 术后半年和术后一年,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早期下床活动和晚期下床活动对近期疗效的影响均无差异,但早期下床活动可预防许多术后并发症,因此,应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护士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胃镜捆绑胃管法抢救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应用

    洗胃是减少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的第一步,正确选择洗胃方法及洗胃管是发挥洗胃效果的关键,而及时有效的洗胃又是其重中之重.

    作者:左敏;王惠馨;张盛菊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三种给氧方式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气管切开术后给氧方式较多,有传统的鼻导管吸氧、人工鼻给氧等方法.为探讨气管切开术后较合适的给氧方法,2004年1月~2005年12月,我们采用鼻导管法、人工鼻法、氧气面罩法三种不同给氧方式,对神经外科73例气管切开患者进行了观察,发现3种给氧方法对病人痰液粘稠度、脉氧饱和度、气管切口处并发症、肺部感染均有一定的影响,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巍;俞小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配合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1].主要症状多由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死亡率可达6%~25%[2].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效果好、恢复快的新技术,可达到近似夹闭的效果[3],使大多数患者免除了开颅手术.我院2001年1月2006年1月以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35例,除1例因其它部位再次出血死亡外,其余34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术中配合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斯彩予;郭小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医院陪护人员手污染状况调查及两种洗手方法效果比较

    医院感染通常是直接或间接经手传播的,这一途径比空气传播更具有危险性[1].洗手是基本、简便而能有效地控制病原体传播的方法.但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往往只强调医务人员手的清洁卫生,而忽视了对病房陪护人员手的卫生情况.为此,我院2005年11月~2006年2月对100名未经培训的陪护人员手进行了微生物学监测,并对普通肥皂流动水洗手法及0.5%洗必泰酒精直接涂手法的消毒效果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罗光英;查筑红;彭再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治疗痔疮的护理配合

    痔疮是常见病,患了痔疮易反复发作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影响生活质量.1995年日本Morinaga等报道采用一种新方法(DGHAL)治疗痔疮,该方法用一种特制的带有多普勒探头的肛门镜识别痔动脉,缝扎痔动脉治疗痔疮,取得很好的效果[1].我院2005年4月~8月以来使用该技术治疗痔疮患者22例,收到满意效果.现将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作者:李承惠;秦澎湃;于永革;乔东红;李明香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早期护理干预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HDN)是因母婴血型不合,母亲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引起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ABO溶血病是其中常见的类型,国内报道占HDN发病率的85.3%[1],如不及时治疗将导致严重的贫血、心衰,或因胆红素脑病而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HDN仅发生于胎儿期与新生儿早期,及时诊治可控制溶血的严重程度.我院从孕期开始即对ABO溶血病进行系统的检测管理,及早确诊HDN并进行早期干预,及时地控制了溶血程度、缩短光疗时间、降低医疗费用,防止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王惠良;邓海松;赵晓静;蔡丽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唇腭裂患儿全麻手术后恢复期的护理

    唇腭裂患儿全麻术后,因为手术部位是呼吸道开口处,故极易出现各种通气不畅的危险.另外患儿年纪小,生理代偿能力较弱,对全麻药物的代谢和耐受力有限,因此麻醉恢复期是并发症的高发期,医护人员此时对患儿进行严密监测,细心观察,正确的治疗和精心地护理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总结了2000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全麻观察室收治的全麻术后的唇腭裂患儿436例,全部安全度过麻醉恢复期.

    作者:董雅光;金丽鸥;边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直肠癌Miles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直肠癌的发病率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到目前为止,外科手术仍是治疗的首选方法,其中相当部分病人需作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手术),即需作永久性腹部人工肛门,这给病人的心理、生理带来巨大创伤,围手术期的护理对直肠癌Miles手术的顺利恢复尤为重要.我院2000年5月~2006年1月共施行了262例直肠癌Miles手术,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特点报告如下.

    作者:张汝一;宋瑞娟;钟颖萍;李晶晶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护士长在临床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目的 通过护士长在临床护理管理中所起的作用,达到护理安全,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方法 完善各项护理制度,通过患者知情同意书和输液巡视卡,进行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法律知识培训.结果 通过培训,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法律观念得到提高,两年来无护理纠纷,达到了零投诉.结论 护士长规范化的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的关键.

    作者:王克华;佟丽芳;张全英;张桂华;麻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治疮宁贴剂临床应用与研究

    目的 通过对治疮宁贴剂临床疗效的观察,探讨中西医复合用药对褥疮、皮肤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使用治疮宁贴剂的38例褥疮患者和107例皮肤溃疡患者为治疗组,进行临床观察和评估,并回顾分析之前常规清创换药治疗的41例褥疮患者和104例皮肤溃疡病历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论证,疗程以平均12 d统计.结果 治疗组38例褥疮,有效率100%,治愈率87.5%,107例皮肤溃疡,有效率100%,治愈率89.3%;对照组41例褥疮,有效率89.2%,治愈率57.6%,104例皮肤溃疡,有效率为87.3%,治愈率59.1%.结论 治疮宁贴剂治疗褥疮和皮肤溃疡优于传统治疗方法 .

    作者:李翠梅;李秀玲;聂树梅;王秀梅;李慧琴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工作量分析法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在护理管理工作中除了对护士工作进行定性分析外,还需要做细致的定量分析,才能够全面掌握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做到优化资源,合理配置,减少人力资源投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满足现代护理需要.我们在2004~2005年期间对我院颌面外科三个病区的护理工作量进行了统计分析,从中发现了一些平时不被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整改措施,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秀娥;李文秀;杨悦;尹丽娜;梁瑞芬;苏丽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一次性引流袋保护帽在留置胃管病人中的巧用

    临床上对于昏迷、吞咽困难、手术后置入造瘘管等不能经口进食的病人以及拒食者,一般通过胃管供给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保证病人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热量.胃管末端的固定与清洁也是护理操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对于胃管末端反折后外包无菌纱布以夹子固定有一定的弊端.临床上,我们巧用一次性引流袋上的保护帽,对胃管末端的处理方法进行了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顾俭花;姜海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潴留型神经原性膀胱的康复护理研究

    目的 探讨间歇性导尿结合功能训练的护理方式在潴留型神经原性膀胱功能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将106例潴留型神经原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康复护理组,n=56)和对照组(传统护理组,n=50),对康复护理组患者采用间歇性导尿结合功能训练的护理方式进行康复护理,而对照组患者只采用传统护理方式,观察和随访1个月后比较两组膀胱功能康复情况和出现并发症情况.结果 康复护理组的膀胱功能恢复明显优于传统护理组(P<0.05),其并发症发生率则明显低于传统护理组(P<0.001).结论 间歇性导尿结合功能训练的护理方式可以有效促进膀胱功能恢复,且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适合临床推广.

    作者:蔡丽丹;汪军红;杨曼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大面积烧伤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调查分析

    烧伤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外损伤,烧伤康复后,新生皮肤颜色的改变与瘙痒、疤痕增生挛缩所致的功能障碍和外貌的改变,给病人的生活造成极大不便,生活质量也受到很大影响.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生活质量(Qualitylife)已成为评价大面积烧伤病人治疗效果的研究热点.社会心理是影响大面积烧伤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而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便是社会心理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更好地促进烧伤病人身心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沈华美;钱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微创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护理

    目的 探讨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16例经微创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术后恢复快,无一例死亡.结论 术前护理重在消除病人的焦虑;术后护理重在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并进行治疗性护理.从而达到高质量的护理配合.

    作者:唐梦琳;龚仁蓉;曾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喉癌根治术医院感染的预防性护理

    目的 总结喉癌根治术医院感染的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 对我科2004~2005年的142例喉癌根治术病人采取了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正性心理支持,呼吸功能锻炼,呼吸道管理,口腔感染预防,颈部伤口强负压吸引,正确吸痰,早期活动,康复训练等预防性护理措施.结果 预防性护理措施应用后,有效防止了喉癌根治术医院感染发生率,减轻了病人经济负担,提高了喉癌病人生存质量.结论 加强预防性护理措施落实,对控制喉癌根治术的医院感染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桂芬;陈惠卿;朱艳芬;张慧;姜宇英;应丽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健康教育需求与指导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病因,约占50%以上,是一组死亡率、致残率均高的凶险疾病[1].以往直接手术夹闭是主要的病因治疗方法,但损伤大.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各种高新材料的涌现,血管内栓塞术正成为全新的微创的独特治疗方法.我科率先在本地区开展了各种脑血管病介入手术,2002~2005年10月已完成动脉瘤栓塞术30余例.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部分患者文化水平低、大部分人对医学知识缺乏等原因,导致术前术后不能主动配合医护治疗,不能正确进行自我保健.为此,2002年10月~2005年10月,我科采用谈心式方法对30例行动脉瘤栓塞术患者(或家属)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健康教育的需求,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

    作者:夏昌华;陈红梅;黎华;唐丽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心肺联合移植病人围手术期护理

    心肺联合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肺疾患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并发艾森曼格综合征(Eisenmenger)病人施行心肺移植才能使循环和呼吸两方面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1].但手术期处理复杂.尤其在我国,从80年代至今,心肺联合移植仍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2].我科从2004年在成功施行65例心脏移植的基础上,开展了3例心肺联合移植.现将围术期的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林雁娟;许乐;叶青扬;林一峰;吴桂清;林彩钦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对策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以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我科79例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所产生的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经验.结果 术后头晕65例(82.3%),恶心、呕吐44例(55.7%),头痛29例(36.7%),患侧轻度面瘫23例(29.1%),面部麻木16例(20.25%),唇周疱疹14例(17.7%),耳鸣或听力下降13例(16.5%),高热7例(8.86%),肺部感染3例(3.80%),脑脊液漏2例(2.53%),头皮下积液2例(2.53%),后颅窝硬膜下血肿1例(1.27%).均经对症治疗,症状于短期内好转或消失.死亡1例(1.27%).结论 了解手术产生并发症的机理,严密观察及时给予预防和处理,对减少手术后并发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秀英;钟华荪;程剑英;李昭杰;舒航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芬必得不同时点给药对α-1b干扰素发热时间的影响

    基因工程α1b干扰素是临床上应用广的抗病毒药物,也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确切和长期疗效的药物之一,但由于该药在使用过程中常引起较多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发热反应更为常见,患者往往因首剂的发热反应而中止抗病毒治疗,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及机体影响.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不同类型、不同剂量的干扰素治疗期间,发热开始时间、高热持续时间、退热时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已经研究了临床上常用的α1b干扰素不同剂量状态下,体温波动情况,从中寻找了发热的规律[1].

    作者:刘国华;龚钰清;熊晓美;叶宝霞;张咏红;白红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护士进修杂志

护士进修杂志

主管: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

主办: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