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红;赵来珍
留置导尿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前列腺增生症导致严重的排尿困难和尿潴留以及大部分外科手术后均需留置导尿管.过去临床上多用橡胶导尿管或硅胶导尿管,因导管不易固定等诸多不足,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球囊导尿管.在使用一次性球囊导尿管时,偶可遇见球囊导尿管拔出困难的情况.现将一次性球囊导尿管拔出困难的原因及对策总结如下.
作者:张利国;李秀英;高旭红;刘小伟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缺氧状态、监测吸氧疗效.方法测量160例AMI病人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氧饱和度(SaO2),监测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将SaO2和SPO2与病人病情比较.根据SPO2选择吸氧流量并做好相应护理.结果 (1)AMI病人入院时PaO2和SaO2下降占55%(88/160);(2)病人病情与缺氧有关,SPO2≥0.92病情较轻;(3)吸氧能增加SPO2者预后较好.结论根据病人缺氧具体情况选择吸氧流量使SPO2≥92%有助于减轻心肌损伤,改善预后.
作者:沈莹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为探讨口腔喉部肿瘤切除术后病人建立佳进食通道的方法.方法将85例口腔喉部肿瘤切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插鼻饲管,实验组采用操作前自鼻腔先后滴入1%呋麻滴鼻液和1%丁卡因,操作时分步间歇进行,并配合有效的心理暗示和手法技巧等措施插鼻饲管,比较两种鼻饲管插管方法效果.结果经统计分析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5),实验组插管一次成功率及插管伴随症状少优于对照组,一次插管成功率由原来41.86%提高到90.47%.结论改进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口腔喉部恶性肿瘤切除术插鼻饲管难的护理问题,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魏清凤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护理本科基本技能实验与开放测评对激发学习潜能,自主优化护生职业角色行为能力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我院99级、2000级护理本科两届学生通过护理学基础综合基本技能课,从设计创建护理专业实验室、实验课设计与组织实施、文理技能渗透考评标准制定、环境物品准备、自身与病人准备、实验程序及开放综合测评与考后个体化评析等进行系列的研究与计划实施.结果经对两届180名学生实施及自评问卷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经计数资料统计分析,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表明该种实验课与测评方法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的有效率为94.44%,优化护生职业行为能力的有效率为98.88%,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总有效率为88.33%.结论护理本科基本技能实验、开放测评及个体化评析,对激发学习潜能、培养护生自觉优化职业角色行为能力有较好的作用.
作者:刘莲芳;辛青;胡晓莹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测定血红蛋白水平佳的采血时间.方法根据患者透析间期体重增长占干体重的百分比,将其分为4组,于透析不同时间抽取血标本进行测定.结果 A、B两组患者透析前、透析中、透析结束时的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C组患者透析前、透析中、透析结束时的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D组患者透析前、透析中、透析结束时的血红蛋白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四组患者透析中的血红蛋白水平与其相对应的透析间期的血红蛋白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血透患者体重增长在干体重的3%以内时,测定血红蛋白的标本可在血透的任何时间采取,而血透患者体重增长在干体重的3%以上时,测定血红蛋白的标本应在血透中间采取.且在透析中间采取血标本可替代在透析间期采取.
作者:徐立;王辉;单友梅;高明;杨金芳;刘必成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肠内加肠外营养支持在危重病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方法对186例收住ICU的危重病患者随机分成肠外营养组(PN)87例,肠内加肠外营养组(EN+PN)99例,观察两组不同营养支持方法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单纯PN组并发症高,易发生高血糖及肝功能损害,维持营养状态效果差,终导致胃肠功能衰竭.而EN+PN组并发症少,疗效高,降低了MODS发生率.结论对危重病人早期实施EN+PN营养支持,不仅可有效防治胃肠功能衰竭,同时在降低危重病人的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和促进患者康复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洪慧丽;张铮;戴国强;刘汉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力尔凡配合放疗对鼻咽癌疗效的影响.方法 80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力尔凡加放疗)和单纯放疗组.结果放疗结束时及3个月后综合组鼻咽全消率及颈淋巴结全消率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且在所有达到全消的病例中,鼻咽灶、颈淋巴结全消中位剂量综合组都低于单纯放疗组,放疗前后白细胞的变化,综合组下降不明显,单纯放疗组下降明显.结论力尔凡配合放疗能提高鼻咽癌的疗效及减轻放疗反应.
作者:胡莲英;冯惠霞;王利娟;林燕珍;张杏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作者:王美德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为保证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减少医患之间的矛盾.我们采用自创氧气吸入自动计时控制装置进行自动吸氧计时.经临床应用,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计时数据准确,吸氧时数一目了然.能明显减少医患之间的矛盾,且装置成本低,功耗低,方便推广应用.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雪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角色与关系2 评估重点角色和关系的评估目的在于了解个体的角色与关系状态,有无角色适应不良和关系紧张,并识别其原因和危险因素.在评估个体的角色与关系时,应对个体的家庭功能作整体评估.评估的重点为确认:(1)个体所承担的角色以及个体的角色感知和角色行为;(2)角色紧张的危险因素;(3)角色紧张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4)个体与他人及重要关系人物间的沟通形式;(5) 妨碍有效沟通的因素;(6)现存的或潜在的家庭功能障碍.
作者:王君俏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本文通过对社区50例围绝经期临界高血压患者进行正确的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必要的行为干预,实施综合非药物治疗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围绝经期妇女临界高血压,缓解绝经期症状.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比较中西医结合方法与传统方法应用于扁桃体术后镇痛的疗效.方法将116例扁桃体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8例,采用金银花、黄芩、马勃、薄荷、利多卡因等组成煎制,速冻制成药物冰块,用于扁桃体术后局部镇痛.对照组58例,采用传统方法用于扁桃体术后镇痛.结果实验组镇痛作用好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药物冰块用于扁桃体术后镇痛效果优于传统方法,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高淑贞;刘沂;迟玉莲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简称COPD)临床上主要是指有不可逆气流阻塞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患病后肺功能受到不可逆的损害,常并发肺心病和呼吸衰竭,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如何改善COPD的预后,国内外专家研究发现长期家庭氧疗(long term domiciliary oxygen therapy简称LTDOT)对于COPD患者具有确切的疗效,能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改善缺氧,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率,是COPD治疗的一场革命[1].为此,我们对70例COPD患者家庭长期氧疗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现报告如下.
作者:袁岚;梁平;袁丽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为探讨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与慢性缺氧肺动脉高压的关系以及吸入NO和吸入氧的治疗效果.方法实验时将动物(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组1)、缺氧组(组2)、缺氧加吸氧组(组3)、缺氧加NO吸入组(组4)和缺氧加NO吸入加氧吸入组(组5).结果组2与组1比较平均肺动脉压明显增高,氧分压、血浆NO明显降低,血浆ET-1明显增高.析因分析处理间P<0.01,交互影响P<0.01,表明吸入NO同时吸氧有交互影响.结论 NO与ET-1参与了慢性缺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吸入NO的同时吸氧能显著降低慢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增强肺氧合.
作者:雷松蕙;黄明夏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变异的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呼吸道系统疾病,目前西医无特效疗法,因此探索中、西医药治疗和护理该病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对2003年1~4月在本科留观的确诊患者进行临床治疗与观察,现将其中医证候特点和辨证施护介绍如下.
作者:邓秋迎;陈惠超;陈淑珍;肖菊芳;黄丽;梁彬;邓惠民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手术室进行输血操作的机会较多,因此杜绝输血差错的隐患很重要.近年来,我院手术室借鉴国外经验制作的输血牌在这方面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冠容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本文通过对开腹手术与非开腹手术病人的围手术期体温情况的观察,研究体腔开放该因素对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影响程度,以提高我们对围手术期低体温的认识,从而在手术中对开腹手术病人采取相应的保温措施以防止低体温的发生.
作者:林丽红;周美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能否顺利进行,抗凝是体外循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并发多器官衰竭(MOF)的患者使用抗凝剂风险增大,选择合理的抗凝方法进行CRRT,可降低出血的危险并提高治疗效果.我们对2001年6月~2003年2月32例在本院行CRRT患者的抗凝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廖松;米存东;赖月玲;杨玲;张运凤 刊期: 2003年第10期
鼻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可由鼻部疾病引起,亦可由全身性疾病所致.我们对47例肝硬化并鼻出血患者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局部暂时止血,现将方法及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王蓉;张影影;国惠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标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控制下,通过教学活动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它是建立在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和吸收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特别是美国教育学家Benjamms Bloom关于掌握学习、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教育评价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育模式[1].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目标制定、目标的具体实施、效果评价.我院儿科在对2001年高护班的临床教学中采用了目标教学模式,使带教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广玲;魏兆君;赵美玲;鹿翠莲 刊期: 200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