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伟;石爱丽;罗丽英;张勤;洪朝阳;黄东胜;俞新乐;陈正方;叶真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致死率和致残率非常高的疾病,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普及和手术器械的不断更新,颅内动脉瘤的治愈率也明显提高,目前手术死亡率已低于2%,但仍存在较多术后并发症,如由于术中血管误夹、脑过度牵拉、小穿支血管损害、血管狭窄等因素所致脑组织缺血和损伤,术后可产生偏瘫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1].
作者:李家亮;李岩;刘文祥;黄琦;苗鹏飞;李想;牛仁山;刘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维生素B是一组水溶性维生素,在体内滞留的时间只有数小时;它们协同调节新陈代谢,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增进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故必须每天补充.维生素B1是B族维生素的一种,在体内以辅酶形式参与糖的分解代谢,一旦缺乏,可引发一系列神经系统及循环系统症状[1-3].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早期观察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维生素B1缺乏症状,及时予适当和有效的护理.
作者:樊国军;袁美娟;袁文琴;黄丽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并分析内皮祖细胞对急性肺损伤兔肺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方法 将96只雄性新西兰兔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BC组,16只)、空白对照+内皮祖细胞治疗组(BC+EPC组,16只)、急性肺损伤组(ALI组,32只)、急性肺损伤+内皮祖细胞治疗组(ALI+ EPC组,32只).ALI组和ALI+ EPC组兔注射乳化油酸建立模型,造模成功后0.5h,ALI+ EPC组和BC+EPC组各注射约106个内皮祖细胞的PBS液.所有实验动物予注射乳化油酸前(T0)及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后0.5 h (T1)、6 h(T2)、12 h(T3)、24 h (T4)、48 h (T5)分别监测氧分压(PaO2).ALI组和ALI+ EPC组兔在T2至T5,BC组和BC+ EPC组在T4至T5时间点分别处死8只兔,比较各组兔的肺湿干重比值、肺泡灌洗液(BALF)蛋白含量、肺毛细血管通透指数(LPI)、肺泡病理评分(DAD)及组织病理检查在实验前、后的变化. 结果 ALI+ EPC组BALF蛋白含量在T2至T5时均较ALI组显著降低,氧分压、肺湿干重比值与LPI在T3至T5时与AL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DAD评分仅在T4和T5时较ALI组显著降低(P均<0.05).而BC组与BC+ EPC组各指标在各时间段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5时,ALI+ EPC组病理图中炎症细胞及蛋白质渗出较ALI组明显好转. 结论 内皮祖细胞可以改善急性肺损伤兔肺的血管通透性.
作者:张京臣;谢慧;陈莹;孙来芳;孔万权;侯金珍;龚裕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较常见的急重症.AKI作为重症患者的独立死亡原因,在ICU中的患病率为20% ~ 50%,病死率高达20% ~ 90%[1-2].早期,由于标准及定义的差异,不同研究对该疾病发病率以及病死率的报道悬殊,这严重制约了该疾病的研究进展.同时,临床缺乏早期诊断AKI的敏感指标,难以在损伤早期对肾脏进行有效保护和积极治疗.
作者:张晔;施乾坤;穆心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膀胱白斑在临床上较为少见,近年来有逐渐增多趋势,常可合并腺性膀胱炎,两者均被认为属于癌前病变,可发展成为膀胱癌[1].目前,针对这类膀胱黏膜增生性疾病,常用的治疗措施是经尿道汽化电切术联合术后膀胱灌注化疗,可有效缓解症状,减少局部复发及恶变[2].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间对23例膀胱白斑合并腺性膀胱炎患者行经尿道汽化电切术联合术后膀胱灌注化疗,疗效较佳,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史继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对于出血性脑血管病不能正常进食患者,由于存在意识障碍、颅内高压、急性胃黏膜病变、偏瘫等,造成不同程度的胃动力紊乱,容易产生腹胀、呕吐、腹泻等消化道并发症.给予早期营养支持特别是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尤为重要,单纯的鼻胃管营养容易发生反流和误吸,引发肺部感染,不利于肠内营养支持的实施.
作者:宁文娟;谷春平;张冬梅;徐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化疗是中晚期恶性肿瘤常用治疗方案之一,多数化疗方案均需反复多次经静脉注射,常并发不同程度的化疗性静脉炎,增加患者痛苦并影响治疗方案的进行.静脉炎指静脉血管内壁受到不同因素的刺激出现炎症改变,并出现静脉局部疼痛、红肿、水肿,重者局部静脉条索状、甚至出现硬结的炎性表现[1].
作者:赵锦燕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pro-BNP)在1型心肾综合征(CRS)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将232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根据是否并发CRS分成对照组(177例)及CRS组(55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比较,且于所有患者发病后24h左右监测血浆NT-proBNP浓度.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浆NT-proBNP浓度早期诊断1型心肾综合征的价值,并找出其早期诊断1型心肾综合征的切点. 结果 两组患者仅在年龄、糖尿病史及慢性心功能不全史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CRS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NT-proBNP诊断1型心肾综合征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836 (95%CI:0.775~ 0.898).根据ROC曲线,NT-proBNP早期诊断1型心肾综合征的切点值定为6000 pg/ml,此时预测1型心肾综合征的敏感性、特异性、约登指数和准确性分别是61.8%、87.0%、0.488和81.0%,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9.6%和86.5%. 结论 NT-proBNP在1型心肾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建国;潘娅静;李钰;金献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分析菲律宾台风灾难救援疾病谱,对我国应急救援队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方法 搜集整理菲律宾台风灾难救援中所有诊疗病例资料,对各科疾病谱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诊治伤病员2 144人次,完成清创和择期手术26例.诊治内科患者827人次(38.57%),外科疾病595人次(27.75%),妇产科疾病143人次(6.67%),儿科患者462人次(21.55%),皮肤科疾病117人次(5.46%),而各科诊治的均为常见病和多发病.结论 常见病和多发病诊治是台风灾难救援行动中应急医疗队的工作重点.
作者:蔡文伟;石爱丽;罗丽英;张勤;洪朝阳;黄东胜;俞新乐;陈正方;叶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临床上,电烧伤是指电流通过机体时,通过电热效应、电生化效应及电火花、电弧等机制导致的组织损伤,其损伤范围往往累及皮肤、皮下组织及肌肉、血管、神经等深层组织,其病理特征为:损伤常呈现外小内大形态,深层组织可呈夹心样坏死,同时存在间生态组织[1-2].这类创面的治疗较为棘手,往往需要多次清创和植皮.近年来,我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bovin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b-FGF)治疗15例四肢电烧伤创面,疗效较佳,报告如下.
作者:马江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血清tau蛋白浓度对颅内出血(ICH)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8例急性基底节出血患者(ICH组)和98例同期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前瞻性研究.ICH组患者在脑出血后1.0~13.8h而对照组在入院时即测定血清tau蛋白浓度,分析ICH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血清tau蛋白浓度与血肿量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0、0.594,P均<0.01),且ICH组患者血清tau蛋白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t=19.278,P<0.01).多变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CH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三个月死亡及三个月预后不良(改良Rankin评分>2分)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NIHSS评分(OR=1.411、1.397、1.286,95% CI=1.110~4.521、1.103~4.224、1.097~3.923)、血肿量(OR=1.812、1.782、1.611,95%CI=1.218~5.539、1.201~5.210、1.182~4.281)、及血清tau蛋白浓度(OR=1.202、1.197、1.128; 95%CI=1.079~ 4.721、1.071~ 4.209、1.059~ 3.581) (P均<0.01). 结论 脑出血患者血清tau蛋白浓度显著升高,且与脑出血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可预测脑出血短长期的临床预后.
作者:程振宇;陈亦华;林小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临床上,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危险因素之一.目前认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血管内皮功能均是监测机体内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程度的良好指标[1-2].本研究采用高频超声技术检测T2DM患者的颈动脉IMT和肱动脉内皮功能情况,并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探讨.
作者:彤丹;闫玮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病理生理过程进展快且复杂,常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和严重脓毒症,导致患者死亡.在这个过程中,肠道屏障功能损害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其可引起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的移位,诱发肠源性感染[1-2].
作者:梁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阿米卡星治疗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3例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治疗组患者给予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阿米卡星注射液抗感染,对照组患者单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除治疗组中有1例患者发生药物过敏,其余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阿米卡星注射液治疗医院获得性肺炎虽然不能提高药物疗效,但可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作者:徐青;李超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随着体外循环技术及麻醉监测手段的发展,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心脏手术病死率不断下降,手术安全性有了明显提高.但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仍是影响患者手术效果,威胁患者安全的重要并发症之一[1-3].这些并发症不同程度地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降低生活质量并使病死率大幅增加.
作者:潘新发;赵希坤;万曙;詹仁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分离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耐药性和分子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 对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金华市中心医院ICU患者分离出的13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同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法进行recA基因检测,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通过基于局部比对算法的搜索工具(BLAST)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 ICU分离的13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耐药模式完全一致,除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方新诺明外,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氨苄西林、氨曲南、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替坦、亚胺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等13种常用抗菌药物均表现为耐药.测序结果显示:ICU来源的13株菌株均为同一基因型(Ⅲ型基因),同源性100%;BLAST比对显示,13株菌株rec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洋葱伯克霍尔德菌recA基因序列片段的同源性为99%. 结论 本院ICU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爆发感染为同一基因型克隆株所致,该克隆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强,应用分子流行病学技术追溯其来源对感染的控制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以军;单小云;应华永;孙冬梅;郑雅萍;卜黎红;马闪珊;童碧君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