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熊去氧胆酸在治疗肝胆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贾继东

关键词:熊去氧胆酸, 治疗, 消化系统疾病, 熊胆, 药用价值, 命名, 胆汁, 被认识, 中国, 学者, 瑞典, 日本, 历史, 进口, 结晶, 大学, 北极
摘要:用熊的胆汁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已有很长的历史.在我国,熊胆的药用价值至少在几百年前已被认识.20世纪初,瑞典学者Hammarsten从北极熊的胆汁中发现了一种胆酸,命名为熊胆酸(ursocholeinic acid);1927年日本Okayama大学的Shoda从中国进口的熊胆中也分离并结晶出这种胆酸,并把它命名为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
传染病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拉米夫定联合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 研究拉米夫定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的疗效及远期转归,探索拉米夫定联合用药治疗慢乙肝的疗程,寻求更加有效的抗乙肝病毒策略及治疗方法.

    作者:刘继明;范荣山;徐全宇;徐志峰;李玉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乙型肝炎与肾移植

    我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约10%,而肾功能衰竭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力的降低且经常做血液透析,其HBV的感染率更高.HBsAg阳性患者应不应该进行肾移植?如何在HBsAg阳性人群中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肾移植?如何预防术后慢性肝病(CHD)的发生以及发生CHD的治疗问题.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性综述.

    作者:邹晋梅;赵连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118例血液净化治疗肝病的预见性护理

    我科于2000年11月~2002年5月应用日本旭化株式会社制造的全电脑自动控制Plasauto iQ血液净化机对66例患者进行了118人次血液净化治疗,对术中可能出现的预见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采取相应的医护对策,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丽娟;王崇国;潘兴南;王峰;陈丽新;郑桂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狂犬病3例

    1 病例报告例1 患儿,女性,8岁.因狗咬伤1个月后发热、怕风、吞咽困难3d,谵妄8h于2001年8月13日入院.2001年7月10日患儿被邻家狗咬伤前额部,伤口未经任何处理,自行愈合.

    作者:袁春;宋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小剂量肝素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观察/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观察与分析/氧化苦参碱与病毒唑联合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浅见

    1 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近况1.1 抗病毒的疗效不能令人满意 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复制是慢性乙型肝炎(CHB)迁延难愈的主要原因,抗HBV治疗是攻克本病的关键.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抗HBV药物是干扰素-α(IFN-α)和拉米夫定.IFN-α的抗病毒机制包括免疫调节和直接抗病毒作用,而拉米夫定则抑制逆转录酶的活性,两者的治疗适应证均为SALT升高的HBsAg、HBeAg、HBV DNA阳性病人.IFN-α的常规应用3~5MU,3/周×6个月,HBV DNA及HBeAg阴转、SALT复常者约为30%左右,其缺点是副作用较多,且价格仍偏高.

    作者:张宜俊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肝肾综合征的现代治疗

    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是晚期肝硬化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国际腹水协会对HRS作出的定义是,血清肌酐大于1.5mg/dl、肌酐清除率低于40ml/min.肝硬化患者出现腹水后1年内发生HRS的危险性是18%,5年内发生HRS的危险性是39%.临床上将HRS分为两型,Ⅰ型HRS:患者在2周内迅速出现肾功能衰竭,血清肌酐大于2.5mg/dl,同时肌酐清除率低于20ml/min,预后极差;Ⅱ型HRS:血清肌酐大于1.5mg/dl,或肌酐清除率低于40ml/min,肾功能衰竭进展缓慢,预后相对较好[1、2].本文对HRS的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崔速南;汪明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急性黄疸型肝炎药物治疗成本效果分析

    1 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 272例急性黄疸型肝炎均为我院2000年住院患者.根据所选用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A组148例,年龄3~46岁,平均20±12.3岁,男性72例,女性76例,病原学分为:甲型104例,乙型12例,戊型8例,甲加戊8例,未分型16例.B组124例,年龄6~42岁,平均(23±14)岁,男性84例,女性40例,病原学分为:甲型88例,乙型8例,戊型12例,甲加12例.诊断标准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两组病人具有可比性.

    作者:钟青;李惠琴;张成淑;陈晓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内毒素相关性常见临床综合征纲要

    内毒素是指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部结构化学成分磷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简称脂多糖(LPS).

    作者:顾长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与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分析血清PCT水平与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356例各种感染性疾病患者,其中细菌感染98例,病毒感染258例,采用半定量固相免疫测定法测定患者血清中的PCT,结果分为<0.5ng/ml;≥0.5ng/ml;≥2.0ng/ml和≥10ng/ml四个等级.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

    作者:汪明明;孙玉秋;崔速南;张景遥;张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氧化苦参碱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经肝组织病理检查证实98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用氧化苦参碱400mg肌注,6月后观察其HBV-DNA定量,血清HA、LN、PCⅢ,及肝组织病理纤维化变化.并设54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病人HBV-DNA水平的降低及阴转高于对照组,其HA、LN、PCⅢ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肝组织病理检查,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减轻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氧化苦参碱通过其抗病毒,稳定肝细胞膜,抑制贮脂细胞增生,减少ECM的形成,而起到有效的抗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吴晓荫;张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山东地区输血传播病毒(TTV)检测和部分基因克隆及序列测定

    [摘要] 目的 了解TTV山东分离株感染状况及基因变异的情况.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26例来自山东泰安、莱芜、济宁、菏泽、枣庄及临沂、日照地区非甲~庚型肝炎和12例肝细胞癌患者,其中HBV感染者5例,HCV感染者2例,HBV+HCV+HGV混合感染2例,HBV+HCV+TTV感染者1例,HGV+TTV感染者1例,HEV+HGV感染者1例.

    作者:于建国;商庆华;任诰;肖德明;尹燕明;赵学印;韩丽辉;张光曙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一次48例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暴发/氧化苦参碱联合胸腺肽治疗拉米夫定所致YMDD变异后的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α-干扰素治疗慢性肝炎新剂型

    据国外一些资料报道,使用α-干扰素(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25%~65%的患者可达到部分应答或完全应答,国内报道的近期疗效为30%~40%,这一结果尚不理想.目前临床上常用的α-IFN制剂的问题是半衰期短,需要反复多次应用,容易诱发干扰素抗体的产生,患者耐受性不好或依从性差.

    作者:陆德云;赵连三;雷秉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胶体金CWSAg-DIPSTICK在检测日本血吸虫病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研究胶体金CWSAg-DIPSTICK在检测日本血吸虫病中的应用.方法以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g)、尾蚴抗原(CeAg)为诊断抗原,采用胶体金CWSAg-DIPSTICK对325例血吸虫病人(其中急性血吸虫病28例,慢性血吸虫病297例),79例肝吸虫病人,157例囊虫病人,184例旋毛虫病人,165例肝炎病人,481例肺结核病人,876例普通就诊者以及518例正常人的临床应用与国内几种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比较试验.

    作者:聂文勤;熊家德;彭怡纯;万学法;姜昌富;甘燕;宁长修;魏兰英;石佑恩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中国汉族人HIV辅助受体CCR5编码区新SNP位点研究

    [摘要] 目的 普查中国汉族人群HIV-1协同受体CCR5编码区的基因多态性位点,为中国的艾滋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CCR5编码区用2对引物进行PCR扩增,设计测序引物依次测序,样本数为45例,用DNAstar分析测序结果,寻找SNP位点.

    作者:刘明旭;王福生;李京湘;韩华;洪卫国;王波;孙敏;刘斌;金磊;牛宇欣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八种抗菌药物对伤寒杆菌的耐药性实验分析

    1996年11月~2002年4月在住院患者的血、便标本中分离到81株伤寒杆菌,其中40株进行了六种抗菌药物及另41株进行两种抗菌药物对伤寒杆菌的耐药性实验,[完全按我国制定的细菌耐药(纸片法)标准及常规操作程序检测]现报告如下.结果见表1、2、3.

    作者:李艳杰;赵雪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熊去氧胆酸在治疗肝胆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用熊的胆汁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已有很长的历史.在我国,熊胆的药用价值至少在几百年前已被认识.20世纪初,瑞典学者Hammarsten从北极熊的胆汁中发现了一种胆酸,命名为熊胆酸(ursocholeinic acid);1927年日本Okayama大学的Shoda从中国进口的熊胆中也分离并结晶出这种胆酸,并把它命名为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

    作者:贾继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硒芪合剂对肝细胞保护作用研究

    [摘要] 目的 研究硒芪合剂对肝细胞保护作用.方法 通过给大鼠25%CCl4(0.2ml/100g),1/3d,sq,连续30d制备肝损伤模型,测定大鼠血清一些酶活性及某些肝维化指标.结果 用硒芪合剂4.66g/d和2.33g/d治疗,连用60d,能显著预防CCl4诱发肝损伤,能降低大鼠血清AST、ALT、GGT及LDH等.同时也能降低PCⅢ、LN、HA等.结论 硒芪合剂对CCl4诱发大鼠肝损伤有保护及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该药具有抗氧化损伤,保护细胞膜有关.

    作者:刘玉环;穆志红;李金燕;王晓霞;王海燕;李苹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肝性脊髓病

    肝性脊髓病(hepatic myelopathy)又称肝硬化脊髓病,门腔脊髓病,分流性脑脊髓病等,是慢性肝病晚期的一种特殊的并发症,临床较少见.1949年Leigh与Card首先报道.国内自1976年以来已有较多报道.本文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文瑾;朱传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传染病信息杂志

传染病信息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宣传部

主办: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