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珍;简捷;吴建兵;黄龙璋;史芳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Nimesulide联合奥沙利铂(Oxaliplatin,L-OHP)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增殖与凋亡的影响.为肝癌的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预实验筛选Nimesulide有效终浓度与不同浓度L-OH P(0.5、1.0、2.0、5.0 mg/L)联合处理肝癌细胞48 h;另外选取L-OHP有效终浓度与Nimesulide筛选的浓度单独或联合处理肝癌细胞24 h、48 h、72 h;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四氮唑盐比色法(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活力的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不同浓度Nime sulide及L-OHP对SMMC-7721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生长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Nimesulide(50μmol)或L-oHP(1 mg/L)单用时可显著抑制SMMC-7721细胞的增殖,选用Nimesulide 50μmol/L与L-OHP(0.5、1.0、2.0、5.0 mg/L)联合使用时,联合抑制作用呈现协同作用(Q>1.15).L-OHP 1 mg/L、Nimesulide 50 μmol/L及两药联合处理SMMC-7721细胞24h、48 h、72 h,各处理组各时间点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并且两药联合作用有协同作用(Q>1.15).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发现两种药物均可有效诱导SMMC-7721细胞的凋亡,且在上述浓度联合应用时具协同效应.结论:Niruesulide与L-OHP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均有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作用,而且两者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
作者:刘利珍;简捷;吴建兵;黄龙璋;史芳 刊期: 2008年第36期
目的:分离、鉴定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并探讨在体外多种细胞因子的诱导下分化为肝细胞的可行性.方法:获取小鼠骨髓干细胞,进行体外贴壁培养、纯化,观察不同传代次数细胞形态特点.流式细胞法检测不同传代细胞的表面标志物CD45和CD90.分离后的MSCs再经含有HGF,FGF-4,EGF三种细胞因子的诱导体系继续培养21 d,分别以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诱导后细胞的白蛋白(ALB)、细胞角化蛋白18(Cg18)、以及甲胎蛋白(AFP)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培养的骨髓干细胞随传代次数增多细胞形态趋向为长梭形.传代到第5代,基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CD90阳性细胞从原代的25.42%增加到93.47%,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志CD45表达阳性细胞从原代的86.49%降低到2.77%.通过RT-PCR可检测出诱导第7天细胞表达AFP mRNA,ALB mRNA及CK18 mRNA;通过Western blot可检测出诱导第21天的细胞表达ALB和CK18.结论:小鼠MSCs可以在体外被有效地分离纯化,可以被诱导为表达肝细胞表面标志的肝细胞样细胞.
作者:刘焱;李江利;施晓雷;方胜;仇毓东 刊期: 2008年第36期
目的:探讨IκB蛋白激酶α及γ基因沉默对巨噬细胞分泌的NF-kB依赖性的下游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RNA干扰技术将IκB蛋白激酶仅α及γ基因沉默后,观察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经LPS刺激后,NF-kB的活化以及多种NF-kB依赖性的下游炎性因子的表达.结果:RNA干扰处理后RAW264.7巨噬细胞中IKKα及SIKKγ基因表达出现明显下调,而对照组中IKKαy及IKKγ基因表达无明显变化.经LPS刺激活化,IKKα和IKKγ表达随作用时间逐渐增强.IKKα及IKKγ基因沉默后,可导致TNF-α、iNOS、IL-10、IKBα等多种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明显下调.结论:IKKα及IKKγ两种蛋白激酶参与NF-kB信号通路的调节,NF-kB信号通路的活化是全身性炎症反应的中心环节.
作者:陈海龙;李海龙;李宏;刘佳;贺雪梅 刊期: 2008年第36期
目的:观察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对HepG2.2.1 5细胞分泌HBsAg,HBeAg和Pre-S1的影响,探讨其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方法:采用HepG2.2.1 5细胞模型进行体外培养,给予不同浓度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作用9 d后收集上清液,用MTT法观察药物对HepG2.2.15细胞的抑制作用,用ELISA法检测上清夜中HBsAg,HBeAg和Pre-S1的分泌.结果: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在浓度为0.001mol/L以下时对HepG2.2.1 5的生长抑制作用较小(低于25%).在浓度为1000 μmol/L到0.1 μmol/L之间,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的抑制率均高于50%,而对HBeAg的抑制率均低于50%;浓度为0.001 mol/L时对Pre-Sl的抑制率分别为53.58%、59.33%.结论: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均具有一定的抗HBV作用,两者无显著差别,且对HBsAg和Pre-S1的抑制效果优于拉米夫定.
作者:聂红明;陈建杰;高月求;金树根;王灵台 刊期: 2008年第36期
目的:探讨用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肝血流对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10只,第l组:对照组;第2组:单纯梗阻性黄疸5 d组;第3组:梗阻性黄疸术后5 d,行胆总管再通,并游离门腔静脉、结扎肝总动脉:第4组:梗阻性黄疸术后5 d,行胆总管再通,并行门静脉动脉化.对大鼠的一般情况、肝脏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肝脏血流量和门静脉压及肝脏微血管的影响进行为期1mo的观察.结果:大鼠在胆总管结扎5 d后,胆红素(T-BIL、D-BIL)、转氨酶(ALT、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显著增高(141.7±10.6vs6.7±2.1.68.16±7.6vs3.25±1.7.132±22vs53±8.160±38vs73±16,285±60vs148±4l,均P<0.01).胆总管结扎5 d后的大鼠行胆管再通+门静脉动脉化手术后1 mo,肝脏血流量和门静脉压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血管铸型标本显示肝窦略变粗,较正常更为充盈,虽有一定的变形,但仍呈放射状分布在中央静脉的周围.结论:门静脉动脉化后1 mo对肝脏的血流动力学和肝脏的微血管不会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肝脏功能和结构可顺利恢复.
作者:陈永亮;黄志强;黄晓强;陈明易;段伟东 刊期: 2008年第36期
目的:建立外周血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表达量检测的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系统,检测结直肠癌患者hTERT mRNA的表达并探讨其对结直肠癌微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53例结直肠癌患者和21名健康人的外周血标本hTERT mRNA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应用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hTERT mRNA检测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结果:结直肠癌组外周血hTERT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1=7.953,P<0.05).其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和TNM分期相关(t'/t=2.334,2.149,2.460,均P<0.05)hTERT mRNA诊断结直肠癌的ROC曲线下面积0.91,诊断界值为Ct≤32.结论: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克服了传统PCR只能定性检测而不能定量检测的缺-点:外周血hTERT mRNA可作为诊断结直肠癌微转移的标记物.
作者:司君利;亓玉琴;周长宏;刘吉勇 刊期: 2008年第36期
目的:探讨S100A2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及演进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66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进行DNA、mRNA及蛋白提取.采用PCR-SSCP和微卫星结合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检测S100A2基因DNA突变及缺失:分别以RT-PCR技术、Western blot检测S100A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66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中,未发现S100A2基因存在杂合性缺失(LOH)及第二外显子和第三外显子突变:S100A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在结直肠癌中明显低于正常结直肠组织(0.499±0.307 vs 1.187±0.264;0.542±0.193 vs 1.301±0.233.均P<0.05).结论:S100A2蛋白表达下调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S100A2基因在结直肠癌中表达下调可能不是杂合性缺失或突变所致.
作者:王殉;胡义奎 刊期: 2008年第36期
肿瘤干细胞理论认为结肠癌的发病、转移与复发与大肠癌干细胞(colorectal cancer stem cells,CCSCs)有关,因此分离纯化大肠癌干细胞对于结肠癌的预防,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大肠癌干细胞的分选与鉴定方法作一综述.
作者:张鹏;秦环龙 刊期: 2008年第36期
目的:探讨直视下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肝动脉插管法对动物实验中肝动脉插管的应用.方法:24只兔VX2肝瘤模型及65R正常SD大鼠行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肝动脉插管法,观察其成功率、术后情况等.结果:24只兔VX2肝瘤模型均行开腹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肝动脉插管造影和栓塞术,成功20例,成功率为83.3%.术后肿瘤缩小.肝功能无明显改变.65只正常SD大鼠,其中58只采取相同方法插管成功,成功率为89.3%.结论:经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肝动脉插管法在动物实验中能够得到理想的实验结果,是介入放射学方法在动物实验中的新应用,值得推广.
作者:王于;李鹤平;连帆;谭国胜;向贤宏;许卫国;陈伟;杨建勇 刊期: 2008年第36期
目的:探讨紫苏提取液(PLE)对小鼠急性酒精中毒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用食用白酒(56度)灌胃昆明种小鼠,建立急性酒精中毒动物模型.选取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PLE低剂量组(20 g/kg)、PLE高剂量组(40g/kg)、模型组.各实验组给予相应的药物30min后,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分别灌胃实验用酒0.15 mL/10 g,空白组灌以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观察紫苏提取液对小鼠醉酒潜伏时间及肝组织形态的影响.Real-time PCR检测小鼠肝组织中IL-6、iNOS、TNF-a、Bax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酒前灌PLE可降低醉酒小鼠数量、延迟小鼠发生醉酒的时间,其中高浓度组小鼠发生醉酒的潜伏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47.00±6.04vs 11.56±12.11,P<0.05).正常对照组小鼠肝脏小叶、汇管区结构正常,肝细胞无明显变性、坏死.无明显炎细胞浸润.与模型组相比,PLE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均有明显改善.与模型组相比PLE可明显下调IL-6、iNOS、TNF-amRNA的表达(0.251±0.073,0.455±0.096vs1.58±0.124:01381±0.043,0.345±0.067vs2.088±0.088:0.584±0.061,0.270±0.027vs2.025±0.056,P<0.05或0.01),同时Bax mRNA的表达亦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紫苏提取液可显著地延长小鼠的醉酒潜伏时间、拮抗乙醇引起的肝脏损伤,此作用可能与其下调肝组织中Ⅱ,6等基因的表达有关.
作者:史继静;刘朝奇;陈晶;王锦江;李斌;张伟;王雅琴;杨凡 刊期: 2008年第36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165,VEGF165)对胃癌侵袭转移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BGC-823,分别转染Ad-GFP及Ad-VEGF165*应用Millicell小室分析VEGF165转染前后胃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研究VEGF懈转染前后BGC-823细胞MMP-2、u-PAmRNA表达变化.结果:迁移实验结果显示Ad-VEGF15组胃癌细胞迁移能力高于Ad-GFP组及对照组(217.53±15.77vs174.07±13.83,167.5±11.5,P<0.05);RT-PCR结果显示VEGF懈转染后促进了BGC-823细胞MMP-2、u-PA的mRNA表达,Ad-VEGF165组MMP-2、u-PA的mR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d-GFP组((MMP-2mRNA:0.6646±0.0486 vs 0.3803±0.0254.0.4096±0.0668;u-PA mRNA:0.8216±0.0798vs0.4043±0.0620,0.406±0.1158,均P<0.05).结论:经VEGF165转染后,胃癌细胞迁移能力增强,MMP-2、u-PA的mRNA表达增加,MMP-2、u-PA表达的增加可能为VEGF促进胃癌侵袭转移机制.
作者:乐红琴;欧希龙;杭程;陈慧娟;关云艳;孙为豪 刊期: 2008年第36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Bim基因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生物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1-2002年手术切除且资料完整的大肠癌组织标本98例,均经根治性手术治疗和病理确诊.同时取癌组织及癌旁5 cm处正常肠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Bim蛋白大肠癌及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达.结果:Bim的阳性表达率在大肠癌组织中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57%vs98.97%,P<0.05).Bim蛋白表达下降或完全丧失与大肠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X2=6.959,35.38 1,4.905,均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无关.Bim表达阳性患者的生存率高于表达阴性患者的生存率(P<0.05).Bim阳性表达者,术后平均生存时间比Bim表达阴性者长1.03 mo.结论:Bim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评价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价值.
作者:王丽春;耿敬姝 刊期: 2008年第36期
目的:观察胃镜下高频电凝联合中西药治疗合并幽门螺杆菌(H pylon)感染的成熟型疣胃炎的临床疗效,以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212例疣状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西药组和西药组,每组106例,西药组胃镜下对合并H pylon感染的成熟型疣状病变行高频电凝治疗,术后予H pylori根除治疗,中西药组在此基础上序贯服用中药治疗.结果:治疗2 mo后,中西药组和西药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28%vs98.30%,P<0.01);中西药H pylori转阴95例,根除率达89.62%,西药组89例,根除率为83.94%,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镜下高频电凝联合西药根除H pylori 和中药序贯疗法能够有效治疗Hpylori阳性的成熟型疣状胃炎,值得推广.
作者:郭永泽;李校天;李淑霞;葛素兰;王建华 刊期: 2008年第36期
蛋白质糖基化是一种常见的翻译后修饰,几乎50%的蛋白质都被认为具有糖基化修饰.糖基化作用产生大量聚糖,其结构变化与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相关,恶性肿瘤的发生侵袭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对糖蛋白聚糖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描述,并且举例说明与肝癌相关的某些糖蛋白聚糖结构的变化.
作者:张舒;康晓楠;刘银坤 刊期: 2008年第36期
自2001年通过美国食品药物管理署的认证以来,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其已在成年人肠道疾病的诊断中奠定了重要地位,广泛用于不明原因消化系出血、小肠克罗恩病、乳糜泻、家族性息肉综合征等小肠疾病的诊断和监测.尽管胶囊内镜在未成年人中的使用相对滞后,但他同样可以为其小肠疾病提供一个准确、有效的诊断方法.胶囊内镜开创了胃肠病学界的新纪元,给小肠疾病的诊断带来了一种非侵入性的新检查工具.本文就胶囊内镜临床应用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伟昂;王炳周;吴灵飞 刊期: 2008年第36期
目的:在了解延安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延安地区HBV基因型C型感染者的临床分型与病毒学和生化学指标的特征.方法:随机选取HBV 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2例(病史均超过12 mo),在可检出基因型121例患者中,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ASC)58例,慢性乙型肝炎(CHB)46例,肝硬化(LC)17例,采用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扩增荧光定量检测HBV DNA载量;时间分辩荧光免疫分析(TRFIA)技术定量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微板核酸杂交-ELISA法测定HBV基因型.结果:在121例可检出基因型的患者中,C型116例(95.87%-95%CI:92.32%-99.42%).C基因型感染者中:ASC组HBV DNA载量、HBeAg定量明显高于CHB组及LC组(t=3.94、4.75,P=0.000,0.000;t=4.82、3.94,P=0.000,0.001):ASC组HBeAb定量、ALT水平明显低于CHB组及LC组(t=3.71、12.09,P=0.000、0.000;t=12.44、7.81.P=0.000、0.000).CHB组与LC组HBV DNA载量、HBeAg定量、ALT水平明没有明显差异(P=0.38,0.58,0.047);ASC组、CHB组、LC组年龄之间比较差异明显(t=5.07、9.72、4.99,P=0.000、0.000、0.000),ASC组年龄低;CHB组、LC组男性比例明显高于ASC级(X2=9.37,5.18,P=0.002,0.023).结论:HBV基因型C型是延安地区慢性HBV感染者优势株:C型感染者ASC组、CHB组、LC组间分析结果基本符合慢性HBV感染者临床自然史转归特征.
作者:吴殿磊;徐光华;刘娜;陈延平;冯继红 刊期: 2008年第36期
干细胞(stem cell,SC)是一群结构和功能未特化的原始细胞,具有长期自我更新潜能和产生至少一种终末分化细胞的能力.而肠干细胞是位于小肠隐窝下部潘氏细胞上方及结直肠隐窝的底部的成体干细胞,具有增殖和自我维持、能产生许多子代细胞并能在受损伤后再生的特性.近年较多的文献报道结直肠癌组织中存在肿瘤干细胞,而这些具有干细胞特性的瘤细胞可能来自突变的肠干细胞,本文就肠干细胞和结直肠癌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樊利芳;董卫国 刊期: 2008年第36期
目的:评价电针刺激内关和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价值,并探讨其可能所包含的机制.方法: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用电针刺激内关和足三里,对照组口服多潘立酮;观察2组治疗前后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焦虑抑郁评分、心率变异性和胃电图,并且抽血检测神经肽Y和胃动素的水平.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消化不良症状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明显改善.电针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HF显著增加(0.08±0.02vs0.02±0.01,P<0.05),LF/HF显著降低(0.87±0.14 vs 1.35±0.15,P=0.02);而药物治疗前后,HF和LF/HF均无明显改变.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胃电图主频和正常慢波百分比均明显改善(P<0.051.电针治疗后神经肽Y的含量明显增加(88.80±7.16vs68.82±7.15,P<0.05),而胃动素的含量亦明显增加(163.20±11.52vs145.22±11.15,P<0.05).而经过药物治疗后,胃动素的含量增加,但神经肽Y的含量无明显改变.结论:电针刺激内关和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作用可能与神经肽Y和胃动素的调节有关.
作者:彭随风;杨家耀;时昭红 刊期: 2008年第36期
目的:探讨门脉高压性肠病与肝功能分级、门脉高压性胃病、食管静脉曲张的关系.方法:对42例肝硬化患者进行常规结肠镜检查,跟踪随访两年,并对其并发PHC进行分析.结果:42例肝硬化患者中,PHC发生率52%,食管静脉曲张发生率为79%,其中行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及套扎治疗者分别为26%、38%.PHG发生率为55%.随访跟踪两年,发现51%的患者发生下消化道出血.PHC发病率没有随肝功能分级加重(X2=2.64,P>0.05)、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增加(X2=1.84,P>0.05),下消化道出血与PHC发病率存在明显相关性(X2=13.14.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PHC发病率没有随肝功能分级、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程度增加而上升,但PHC是出现下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因素.
作者:任习芳;姚诘华;郑宗军;龚发良 刊期: 2008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