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动态变化

陆雄;徐光福;陈文慧;刘成海;刘平

关键词:肝硬化, 肝窦毛细血管化, 二甲基亚硝胺, 细胞外基质, 显微镜检查, 电子, 大鼠
摘要:肝窦毛细血管化是肝纤维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病理改变,但目前对肝窦毛细血管化在肝纤维化中的形成过程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肝窦毛细血管化是否可逆也未见报道.我们用二甲基亚硝胺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24 wk动态观察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形成过程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探讨其是否可逆.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特殊营养物质与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应用日趋广泛.近年来,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发现,一些特殊营养物质如谷氨酰胺、精氨酸、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核苷酸等可改变创伤、感染后机体代谢反应,改善免疫功能和氮平衡,促进创口愈合,降低感染发生率,增强肠道屏障功能[1-4].为此,有学者主张将上述这些营养物质联合应用于肠内营养中,并称之为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

    作者:吴国豪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胃癌组织及癌区动、静脉血胃肠激素的研究

    研究证明许多组织的生长受激素调节,由这些组织所发生的肿瘤也依然受这些激素的控制[1].一些胃肠激素可刺激胃肠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同时也具有促进部分胃肠道肿瘤生长的作用[2].胃癌细胞可产生和分泌某些胃肠激素,通过其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激活细胞内信号传递途径,发挥调节肿瘤生长作用,并可致周围血中这些激素水平发生变化.我们通过检测胃癌组织、癌旁粘膜以及癌区动、静脉血,周围血中促胃液素、胰高糖素及胃动素之含量,旨在研究这几种胃肠激素在癌区组织及血液中的变化特点,探讨胃肠激素与胃癌的关系.

    作者:吕宾;叶再元;朱林喜;张勤;杜卫东;项柏康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动态变化

    肝窦毛细血管化是肝纤维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病理改变,但目前对肝窦毛细血管化在肝纤维化中的形成过程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肝窦毛细血管化是否可逆也未见报道.我们用二甲基亚硝胺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24 wk动态观察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形成过程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探讨其是否可逆.

    作者:陆雄;徐光福;陈文慧;刘成海;刘平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消化道息肉78例

    目的本文比较氩离子凝固术(APC)和热探头(HP)在治疗消化道息肉中的作用.方法对78例消化道息肉患者分别行APC治疗(37例)和HP治疗(41例).记录两种方法切除消化道息肉的平均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副作用以及治疗创面渗血中的作用.结果与HP组相比,APC组切除息肉的平均时间明显缩短(P=0.0002);且不加用圈套器直接治疗较大息肉时间也明显缩短(P=0.0001);APC组无明显副作用,而HP存在探头粘连等副作用;两组治疗创面渗血作用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APC为经内镜非接触性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新方法,此法方便快捷,疗效较好.

    作者:冯莉;吴云林;诸琦;钟捷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肠内营养在腹部外科的应用

    肠内营养不但可以纠正营养不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对手术的耐受力,还能通过营养物质从肠粘膜上皮的直接吸收,对肠粘膜产生营养作用,促进肠粘膜上皮的修复,强化肠粘膜屏障,因此其在腹部外科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作者:朱维铭;李宁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慢传输型便秘结肠神经病理改变的意义

    目的研究慢传输型便秘结肠肌间神经丛的神经丝蛋白和S-100蛋白的病理改变,探索结肠动力减弱的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33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STC组)和25例非便秘性结肠(对照组)的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的肌间神经丛内神经丝蛋白和S-100蛋白的表达,利用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作定量分析,并与病程及年龄作直线相关性分析.所得数据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照组结肠肌间神经丛内神经丝蛋白和S-100蛋白的含量在各段之间无显著性差别(0.09±0.03vs0.10±0.02,P>0.05),STC组结肠各段与对照组比较,神经丝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0.12±0.03vs0.09±0.02,P<0.01);S-100蛋白的含量及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0.10±0.04vs0.08±0.03,P<0.01).神经丝蛋白和S-100蛋白的改变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增加,二者呈直线相关(r=0.75).结论慢传输型便秘结肠肌间神经丛存在着全结肠性退行性病理改变,表现为神经丝蛋白的堆积聚集和神经间质的增生,且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加重,这是造成结肠动力减弱的主要原因.提示,手术切除结肠的范围应是全结肠或次全结肠.

    作者:田波;杨世玲;李云华;段全红;陈国庭;厉峰;马善符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内镜下机械碎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102例

    使用内镜下机械碎石术(endoscopic mechanical lithotripsy,EML)可使大于1.0 cm的胆总管结石顺利排出[1],在EML的操作过程中,除结石坚硬不易碎石成功外,只要掌握好网篮插入,网篮套石,网篮碎石,清除结石和EST切口大小等关键性技术操作,一般均能成功地将结石取出.我院至1998-06治疗胆总管结石102例,成功率97.1%,报告如下.

    作者:冯子坛;宋巧云;刘洁东;罗立新;周锁成;周代清;任一鸣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胃癌中MTS1/p16基因甲基化状态及P16蛋白的表达

    p16基因(CDKN2,MTS1)是新近发现的又一重要的抑癌基因,该基因编码的P16蛋白对细胞生长起调控作用[1-3].研究表明许多恶性肿瘤中存在p16基因的纯合性缺失或异常性甲基化[4-15],在胃癌中的缺失也有报道,但缺失率低且未发现突变[16-19].因此,我们对胃癌中p16基因外显子1的甲基化状况及P16蛋白表达进行研究,并与正常胃粘膜组织进行比较,旨在进一步探明胃癌中p16基因是否以甲基化方式失活及P16蛋白表达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

    作者:杨苏敏;杨丽苏;李丽;邓丽英;王崇宇;原学斌;申向东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胃癌p16和APC基因突变的意义

    我们收集80例内镜活检胃粘膜组织标本,分析其p16,APC基因突变情况,结果如下.

    作者:朱争艳;田欣;王星;杨香玲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大鼠肝硬变病程中血清透明质酸的动态变化

    目的通过系统测定大鼠肝硬变病程中血清透明质酸HA的动态变化,来探讨其用于肝纤维化的测试和监控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CCl4损伤SD大鼠造成肝硬变模型(n=6),综合分析不同时间取材的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n=6)之间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血清HA浓度、肝组织病理改变以及HA在肝组织中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结果在大鼠肝硬变的病变发展过程中,血清HA含量在3(7.98ng/mL),6(20.10ng/mL),9(229.73ng/mL),12(324.74ng/mL)周时,均较正常组(0周:0.21 ng/mL)有极显著升高(P<0.01),其中9 wk和12 wk的血清HA含量比正常对照组分别高出1094和1546倍.而在0→3 wk、3→6 wk、6→9 wk、9→12 wk时,血清HA平均增加的倍数依次为38,2.5,¨.4和1.4倍.同时,肝组织病理学结果(HE染色)显示,CCl4诱发的肝纤维化大鼠在9 wk以前无明显变化;9 wk~12 wk时,与正常肝组织相比,有明显肝细胞坏死,同时伴有肝细胞质分布不均匀程度的加深及红细胞增多成团现象.此外,12 wk组还出现明显的肝细胞气球样变性现象及局部炎症细胞浸润.同期用免疫组化法观察HA在不同期肝硬变大鼠肝内的分布,镜检发现只在12 wk有少量HA的特异性分布.结论动态观察血清HA数值可用于早期肝纤维化的预测和肝纤维化的分期.

    作者:马岚;赵力生;李春华;吕琦;李仁宽;邓双胜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胆道术后经双腔T管胆道冲洗的应用价值

    胆道手术患者的术后处理至关重要.尽管已有许多进展[1-7],但目前仍有许多问题亟待改进.近年来,我们对65例胆道手术患者术中放置自制双腔T管[8,9],术后行胆道冲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强谱;欧琨;邢雪;周旭;裴象昌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经腹食管下段上半胃联合切除断流术20例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门静脉高压严重的并发症.1994-09/1999-09共行食管下段、上半胃、脾联合切除断流术20例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黄凯平;蒋建龙;张红丹;诸东明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敏感特异RT-nPCR检测高危人群HGV感染状况

    目的建立敏感、特异的RT-nPCR技术以检测高危人群中HGV感染状况.方法根据已知并已公认的HGV序列,在其5'UTR区寻找大同源序列并设计套式引物建立HGVRNA的RT-nPCR检测法,对129例高危人群(包括48例静脉药瘾者,15例血透患者及各型肝炎患者66例)的血清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我们所建立的5′UTR引物的RT-nPCR检测HGVRNA的敏感性高于NS3区引物的RT-nPCR的敏感性(高10~100倍);IVDUs、血透者及乙型、丙型、非甲-戊型肝炎患者HGVRNA的检出率分别为12%(6/48),13%(2/15)及17%(3/18),22%(7/32),6.2%(1/16),抗-HGV的检出率分别为10%(5/48),7%(1/15)及22%(4/18),28%(9/32),25%(4/16).输血组的HGV感染率(38%)显著高于未输血组(18%)(P<0.05).结论5′UTR区引物的HGVRNA RT-nPCR检测法敏感、特异;HGV在高危人群中的感染普遍存在,是部分非甲-戊型肝炎的病因,输血和使用血制品为HGV传播的重要的途径.

    作者:柴宁莉;张树林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肠内营养的技术与应用

    编者按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经口服或管饲来提供营养基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临床营养方法.尽管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的古埃及时代,但是,其真正发展还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要素膳的发明开始的.

    作者:陈强谱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早期肠内营养对腹部手术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腹部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作为一种新的临床营养支持方法,其营养及代谢效果已得到肯定[1-11].但是,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如何,目前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腹部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机体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强谱;欧琨;赵红梅;周旭;邢雪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肠内营养的膳食及选择

    1肠内营养膳食的分类及特点肠内营养膳食的种类很多,根据膳食的成分可分为三大类:完全膳食、不完全膳食及特殊需要膳食[1].

    作者:吴泰璜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消化道管腔式吻合器经腹施行贲门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

    1材料和方法1.1材料1990-01/1999-10我科经腹部采用消化道管腔式吻合器施行贲门癌根治术的患者356例.其中男271例,女85例,年龄30岁~74岁,平均53.6岁.病程<1 mo~26 mo.不同症状的发生率:吞咽不良75.5%,上腹胀痛46.7%,反酸嗳气21.3%,黑便10.2%,呕血3.1%,其他2.1%.本组均经腹部手术,根治性切除率67.4%(240/356).病理:在356例切除患者中,腺癌占87.6%,粘液腺癌占11.6%,其他癌占0.8%.TNM分期及各期比例:按国际胃癌TNM分期标准,N1淋巴结转移率41.6%,N2淋巴结转移率27.4%,各期的比例为:Ⅰ a0.7%,Ⅰ b 12.4%,Ⅱa 10.2%,Ⅱb 16.1%,Ⅲa 26.8%,Ⅲb23.5%,Ⅳ10.3%.

    作者:赖大年;吴金生;王青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转化生长因子TGF-β研究进展

    1978年,DeLarco与Todaro在小鼠肉瘤病毒转化的细胞株条件培养基中鉴定出SGF(sarcoma growth factor),具有转化细胞特性,故又被称为TGF(transformating growthfactor),包括两个成分:α和β,而实际上起细胞转化作用的是前者.两者在分子组成、受体结构和生物学效应上有很大差异,分属不同蛋白家族.

    作者:陈修煦;来茂德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内镜下碎石加中药治疗胃石症12例

    近年我市胃石症发病者逐年增多,自1998年以来,我院共收治胃石症21例,经用内镜下碎石配合中药治疗,全部治愈,现报告如下.

    作者:邹春光;李延超;闫平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反应停对重症肝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反应停(Thal)对重症肝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其对重症肝炎的治疗作用.方法用淋巴细胞分离液从11例重症肝炎患者的外周血中分离PBMCs,体外培养,用酶联免疫吸附、免疫组化和半定量斑点杂交法,观察Thal对PBMCsTNFα和其他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Thl可抑制PBMCs TNFα和其他细胞因子的产生(从1923ng·L-1±697ng·L-1下降至713 ng·L-1±224ng·L-1,P<0.05)以及TNFα mRNA的表达(相对灰度值从13.6±4.5下降至8.3±2.7,P<0.05).结论Thal对重症肝炎的治疗有重大的意义.

    作者:刘树人;张雁;彭齐荣;李灼亮;余宙耀;陆汉明 刊期: 2000年第12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主管: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主办:山西省科学技术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