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宁;高爱平;沈德培
目的 探讨滨州地区耐多药肺结核和分枝杆菌菌种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门诊和住院肺结核培阳患者2083例,其中初治1765例、复治318例.按照年龄段分为5个组:18~岁年龄组216例,31~岁年龄组309例,41~岁年龄组593例,51~岁年龄组434例,>60岁年龄组531例.2083例(株)利用基因芯片法进行耐多药检测和分枝杆菌菌种鉴定.结果 2083株分枝杆菌经基因芯片法检测,其中结核分枝杆菌2016株,占96.8%.总耐多药率为3.6%(73/2016).其中初治患者耐多药率为1.6%(27/1698),复治患者耐多药率为14.5%(46/318);18~岁年龄组发生耐多药13例,31~岁年龄组发生耐多药8例,41~岁年龄组发生耐多药12例,51~岁年龄组发生耐多药29例,>60岁年龄组发生耐多药11例.其中51岁以上患者较多,共计40例,占54.8%(40/73).2083株分枝杆菌检出非结核分枝杆菌67株,占3.2%;其中胞内分枝杆菌29株,占非结核分枝杆菌的43.3%.结论 滨州地区结核病耐多药率低于国内平均水平,非结核分枝杆菌病发病率较低,以胞内分枝杆菌感染为主.
作者:陈子芳;王风清;王建;劳海黎;孙本海;陈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组合抗结核药物致过敏性皮疹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5年7月在结核病防治机构使用组合抗结核药物过程中,以过敏性皮疹于本院就诊的患者32例,总结其基本资料、临床表现、诊治经过;分析致敏药物的种类、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 组合抗结核药物所致过敏性皮疹以麻疹样、荨麻疹样为主[分别占37.50%(12/32)、31.25%(10/32)];发生过敏时间为用药2周至1个月内,其中1~3周为高发生期;致敏药物中,乙胺丁醇占37.50%(12/32),吡嗪酰胺占21.87%(7/32),异烟肼占12.50%(4/32);利福平仅占3.12%(1/32).经过停药和临床对症治疗,本组患者的过敏性皮疹均得到了痊愈.结论 抗结核药物过敏性皮疹主要类型为麻疹样、荨麻疹样皮疹.及早确定引起过敏性皮疹的药物种类,及时加以处理后患者预后较好.
作者:韩娜;李占英;田艳卿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目前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简称“结防”)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分析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初步探索预防和缓解基层结防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措施.方法 对云南省两市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事结防工作的接诊医生、项目管理人员、放射科医生、实验室检验人员,针对结防工作职业倦怠情况进行个人调查访谈.共计调查了26名上述人员.结果 85%(22/26)的被访谈对象表现出较强的职业倦怠感,有69%(18/26)甚至表示希望离开结防岗位.主要原因包括:工作压力大,职业暴露风险高,薪资水平低,公众对结核病认知度不够导致的误解与偏见,领导对结防工作重视度下降等.结论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防人员出现职业倦怠现象较为普遍,且倦怠程度严重.建议从政策、制度、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改善结防人员的从业环境及心理健康,预防和减少倦怠的发生.
作者:李玲;许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为病原体的慢性传染性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学问题[1],受到国际社会和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有研究资料表明,许多急性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流行特征[2-6],然而活动性肺结核的发病是否具有季节性却没有得到一致认可[7-8].圆形分布法是将具有周期性变化特征的资料转化为角度资料后计算有关参数的统计方法,用于分析单峰季节性流行病学资料具有较好的效果;集中度是常用的向量合成统计方法,目前较广泛用于季节性流行病学资料分析[9-10].本研究以东莞市2005-2014年期间的活动性肺结核按月登记发病数据为例,采用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联合探讨肺结核登记发病的季节性强度和特征,为制定肺结核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邓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复发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的发生特点及其对治疗的影响,加强对抗结核药物引起ADR的重视.方法 搜集2009年7月至2011年12月符合“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复发性结核病治疗的研究》课题标准的40例患者,在全程密切督导下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时出现的ADR情况和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40例复发性肺结核患者的ADR发生率为97.50%(39/40);其中高尿酸血症发生率高[85.00%(34/40)],其次依次为血液系统损害[70.00%(28/40)]、肝功能损害[40.00%(16/40)];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发生1、2、3及4次ADR的比率分别为:2.50%(1/40)、40.00%(16/40)、30.00%(12/40)和22.50%(9/40);其中轻度ADR 77.27%(85/110),中度ADR 22.73%(25/110),重度ADR 0.00%(0/110).50.91 %(56/110)发生ADR的患者不需要特别处理;36.36%(40/110)发生ADR的患者不需要停药仅需对症处理;11.82%(13/110)发生ADR的患者需要停用相关抗结核药物,同时给予对症处理;只有0.91%(1/110)发生ADR的患者不能耐受原方案的治疗而退组.结论 复发性肺结核化疗的ADR发生率高,发生次数多,致使患者治疗期间依从性下降,给患者病情和结核病疫情的控制带来了困难.因此必须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及时发现、诊断、处理ADR,保证患者治疗的连续性.
作者:张云玲;阚晓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染源主要是痰结核分枝杆菌涂片阳性的肺结核患者.据研究结果统计,1例涂阳肺结核患者每年可以传染10~15人[1].根据集中圈概念: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为第一圈,较为密切接触者为第二圈,有可能接触者为第三圈.与其直接接触的家庭成员、同事及同班同学等因为接触的距离近、时间长可称为密切接触者.在所有第一圈的密切接触者中究竟什么样的接触者人群发病率高,接触后多久会发病,笔者为此进行了探讨.
作者:仲崇霞;谢观利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儿童应用利福喷丁(L)和异烟肼(H)方案进行预防性结核病化疗中的不良反应.方法 对新密市2012-2014年1200例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的6~15岁儿童应用L和H进行预防性结核病化学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1、2、3个月末分别进行血常规和肝功能检查,观察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预防性治疗1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84/120),男女分别为7.2%(44/614)和6.8%(40/586),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P>0.05).其中,胃肠道反应1.2%(14/1200),肝功能异常2.8%(33/1200),白细胞下降3.1%(37/1200).(2)预防性治疗2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34/482),男女分别为7.5%(19/254)和6.6%(15/228),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5,P>0.05).其中胃肠道反应0.6%(3/482),肝功能异常2.5%(12/482),白细胞下降3.9%(19/482).(3)预防性治疗3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27/439),男女分别为7.0%(16/228)和5.2%(11/211),不同性别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2,P>0.05).其中肝功能异常1.4%(6/439),白细胞下降4.8%(21/439).(4)预防性治疗月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145/2121),男女分别为7.2%(79/1096)和6.4%(66/1025),不同性别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9,P>0.05).(5)6~15岁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是11.6%(13/112)、9.1%(17/187)、7.2%(11/152)、5.4%(7/129)、6.7%(8/119)、3.3%(3/92)、7.1%(10/141)、7.1%(8/112)、5.7%(3/53)和3.9%(4/103),各年龄组之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7.86,P>0.05).结论 6~15岁儿童应用L和H方案进行预防性结核病化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属正常反应水平,但在预防治疗期间须定期进行肝功能和血常规检查,以免发生过重反应.
作者:魏晓慧;靳晓伟;段海霞;靳鸿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主要高危人群结核病患者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预防和处理其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来自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和门诊随访的结核病患者,从病案室和门诊电子病历资料数据库查阅结核病患者有无出现不良反应并进行分类登记,纳入患者总数8492例.依据《2014年结核病诊疗年度回顾》分为普通人群结核病患者6689例(简称“普通人群组”)和主要高危人群结核病患者1803例(简称“高危人群组”).其中主要高危人群组又分为合并糖尿病组732例、艾滋病组267例、慢性乙型肝炎组697例.记录各组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主要药物不良反应,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比较各组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普通人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3.9%(929/6689),高危人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26.4% (476/18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785,P<0.0001);普通人群组患者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1.1%(73/6689),高危人群组患者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6.4% (116/180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012,P=0.198);高危人群组中糖尿病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4.7% (181/732),艾滋病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6.3% (97/267),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8.4% (198/697),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30,P=0.068).结论 主要高危人群结核病患者抗结核药物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需注意预防和处理其主要不良反应.
作者:邓国防;孙丽珍;唐怡敏;张培泽;詹森林;陈涛;叶涛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是一种对异烟肼(INH)和利福平(RFP)2种关键的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的结核病.而在MDR-TB治疗中,往往采用比异烟肼和利福平疗效差、毒性较大的非一线抗结核药物组合进行治疗.由于MDR-TB治疗方案中使用的二线抗结核药物有较高的毒性甚至致死、致残性[1],患者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率高达48.1%~87.7%[2-5].尽管WHO从2006年以来,鉴于对MDR-TB患者的治疗和管理,多次将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进行修订,但由于MDR-TB疗效差,不得不把一些新的较有效而ADR较大的药物纳入到MDR-TB治疗药物中,如贝达喹啉、德拉马尼等新型抗结核药物[6].然而,抗结核药物的严重ADR可能导致MDR-TB患者中断治疗、治疗失败、病情加重甚至死亡[7].ADR已经是干扰结核病防治策略的重要因素之一[8-9].
作者:谭守勇;黎燕琼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监测肺结核介入治疗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估肺结核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于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选取广东省汕头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二病区收住的年龄14岁以上,无肝、肾、心、眼功能障碍的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286例.收集患者病历信息,并按治疗方式分为介入组(167例)和非介入组(119例).观察各组研究对象在2个月的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286例肺结核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3%(101/286).介入组和非介入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7.7%(63/167)和31.9%(38/1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2,P>0.05);两组间男性[27.5%(46/167)、23.5%(28/119)]女性[10.2%(17/167)、8.4%(10/119)]、有[9.0%(15/167)、9.2%(11/119)]无[28.7%(48/167)、22.7%(27/119)]饮酒史、有[6.0%(10/167)、4.2%(5/119)]无[31.7%(53/167)、27.7%(33/119)]糖尿病史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00、0.33、0.61,P值均>0.05);治疗1、2、3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介入组分别为4.2%(7/167)、6.0%(10/167)、6.6%(11/167);非介入组分别为5.0%(6/119)、10.1%(12/119)、6.7%(8/1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12、1.64、0.00,P值均>0.05).介入组肝功能异常和轻度肝损伤、中度及以上肝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5.6%(26例)、3.0%(5例);非介入组分别为10.1%(12例)、5.0%(6例),中度及以上肝损伤发生率低于肝功能异常和轻度肝损伤的发生率(x2=16.27,P<0.01).结论 临床介入治疗没有明显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黄义欢;陈伟生;陈镇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结核病在全世界“死灰复燃”,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它可累及身体多个器官,给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危险.合理的化学疗法是治愈结核病的主要手段,与此同时可能会出现许多不良反应.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肺结核患者出现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并报告如下.
作者:刘晓宁;高爱平;沈德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耐多药肺结核(MDR-TB)化学治疗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 回顾性研究广州市胸科医院2008年11月至2013年7月纳入全球基金MDR-TB治疗项目并且完成疗程的96例患者.患者的治疗方案为6 Km(Am)-Z-Lfx(Ofx) PAS(Cs)-Pto/18Z-Lfx(Ofx)-PAS(Cs)-Pto.根据病历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治疗方案、药物不良反应(ADR)、处理方法,并进行分析.结果 96例患者中出现ADR 83例(86.5%),无ADR 13例(13.5%);治愈者与治疗失败者ADR的发生率分别是87.1%(54/62)和85.3%(29/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6,P=0.806);在0~1个月、2~6个月的疗程治愈的患者ADR发生率分别是40.7%(22/54)和46.3%(25/54);治疗失败者分别是34.5%(10/29)和55.2%(16/2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1,P=0.577和x2 =0.60,P=0.441).常见的ADR是胃肠道反应、关节痛、头昏头痛、肝损伤,发生率分别是50.0%(48/96)、25.0% (23/96)、13.5% (13/96)、15.6%(15/96);以Cfz、Pto、PAS、Clr、Lfx、Km、Z的ADR发生率较高,分别是100%(7/7)、48.7%(39/80)、48.4%(31/64)、47.1%(8/17)、28.5%(20/70)、28.3%(17/60)、26.2%(22/84);107例次(69.5%)需停用相关的药物,替换其他药物.结论 MDR-TB治疗的ADR发生率较高、种类多,需采用正确的对策和进行规范处理.
作者:邝浩斌;谭守勇;谢育红;汪敏;张宏;袁圆;李艳;覃红娟;冯治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一线抗结核药物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 于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选取广州市越秀区结核病防治所确诊并开始治疗的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200例.对其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根据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分为不良反应组和无不良反应组,以及根据是否出现肝功异常分为肝功能异常组和肝功能正常组,分别对两组间各评价指标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200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者127例,发生率为63.5%,其中出现肝功能异常者50例,发生率25.0%.不良反应出现在治疗开始后前2个月的有111例.肝功能异常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为18.0%(9/50),肝功能正常组为8.0%(12/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9,P=0.046).所有患者中治愈173例,占86.5%.结论 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治疗方案、治疗效果影响较少.
作者:刘国标;谭守勇;林晓珊;龚芳;杨琼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元江县”)是云南省的一个山区农业县,元江县自实施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以来,对结核病患者实施初治6个月或复治9个月的短程化疗;在短程化疗结束时填写停药时间及原因,多数患者得到治愈,少数患者死亡.现调查2005-2014年间结核病患者的死亡例数、死亡时间,查找死因,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死亡.
作者:李红星;阚鸿雁;陈光清;杨春霞;李文强;李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环丝氨酸在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中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中使用环丝氨酸的情况,总结发生不良反应的类型、发生时限、处理后的结果.患者总例数为61例,其中,可统计的使用含环丝氨酸方案治疗的耐多药患者50例.患者年龄在18~78岁之间,中位年龄42.5岁.结果 多达84.0%(42/50)的患者能完成长达24个月的疗程.发生不良反应患者8例,大多发生在神经、精神方面.不良反应发生率16.0%(8/50),此8例患者均在出现不良反应后停用了环丝氨酸,停药率16.0%.停药后不良反应均缓解.结论 环丝氨酸是比较安全的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药物.在使用环丝氨酸的过程中,需要警惕神经、精神方面的症状.
作者:程武;谭守勇;李艳;邝浩斌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