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睡前口服二甲双胍治疗空腹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解柳芸

关键词:二甲双胍, 睡前口服, 空腹血糖控制不佳, 2型糖尿病, 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睡前口服二甲双胍治疗空腹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4月该院收治的空腹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睡前口服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治疗,对照组继续西格列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有下降且低血糖、严重低血糖以及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次数和例数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空腹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在睡前口服二甲双胍是安全、有效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且不增加低血糖、严重低血糖以及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次数。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相关文献
  • 以滋阴养血法为主治疗糖尿病外阴瘙痒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以滋阴养血法为主治疗糖尿病外阴瘙痒症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外阴瘙痒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4年5月-2015年5月,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100例糖尿病外阴瘙痒症患者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以滋阴养血法为主的治疗方案,观察比较两组糖尿病外阴瘙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对照组50例糖尿病外阴瘙痒症患者的总有效率(74.00%﹚显著低于实验组50例糖尿病外阴瘙痒症患者的总有效率(94.00%﹚;经比较可知,两组糖尿病外阴瘙痒症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糖尿病外阴瘙痒症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外阴瘙痒症患者采取以滋阴养血法为主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明显,且患者不易出现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孔爱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利拉鲁肽治疗腹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在存在腹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利拉鲁肽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腹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以接受常规胰岛素降糖者为对照组,以在常规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利拉鲁肽治疗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变化情况、胰岛素应用量及体重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接受治疗前及接受治疗3个月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接受治疗前日胰岛素应用量、体重、腰围及BM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接受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日胰岛素应用量、体重、腰围及BMI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期间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治疗中,可在不降低降糖效果的同时,有效的改善胰岛素用量及肥胖状态。

    作者:史海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睡前口服二甲双胍治疗空腹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探讨睡前口服二甲双胍治疗空腹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4月该院收治的空腹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睡前口服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治疗,对照组继续西格列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有下降且低血糖、严重低血糖以及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次数和例数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空腹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在睡前口服二甲双胍是安全、有效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且不增加低血糖、严重低血糖以及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次数。

    作者:解柳芸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糖尿病和脑梗死后高血糖对急性脑梗死的影响

    目的:研究并探讨糖尿病和脑梗死后高血糖对急性脑梗死的影响。方法2014年1-12月选取该院内科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的血糖和糖尿病史情况进行分组,其中60例无糖尿病史且发病后未出现血糖增高情况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被设置为对照组,30例具有糖尿病史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被设置为糖尿病组,20例患者在急性脑梗死发病后出现血糖增高,被设置为高血糖组。对这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比3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糖、血压、血脂以及死亡情况。结果糖尿病组和高血糖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糖、血压以及血脂指标均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糖尿病组和高血糖组的死亡率分别为13.33%、15%,与对照组的零死亡率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糖增高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极为不利,临床救治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过程中,应对患者的血糖进行积极的控制,以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减少死亡。

    作者:史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对糖尿病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人性化服务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该院2010年12月-2011年11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服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患者满意度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好,患者满意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人性化服务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孙利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心理护理在儿童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并探讨心理护理在儿童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2年1月-2015年1月,选取该院儿科收治的60例儿童糖尿病患儿进行分组对比研究,采取数字抽签法进行分组,分为各有30例患儿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施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施行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的血糖控制情况、治疗依从性以及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评分和疾病不确定感评分。结果与护理前相比,护理后两组患儿的血糖均得到有效的改善(P<0.05﹚,但观察组患儿的改善幅度较之对照组更加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评分和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均明显更低(P<0.05﹚。结论在儿童糖尿病患儿的临床护理过程中,应用心理护理具有显著应用效果,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有效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缓解患儿家长的不良情绪。

    作者:李春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用于危重病人血糖调控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研究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应用于危重病人血糖调控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入住ICU且血糖异常需胰岛素干预的48例重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3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采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控制血糖,对照组使用指尖法血糖测定联合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胰岛素,然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结果治疗组达到血糖目标水平所用的时间、治疗总时间、治疗过程中的低血糖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总住院费用无差异(P>0.05)。结论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能够在不增加患者负担的情况下有效控制危重患者的血糖水平,缩短血糖达标时间以及降低血糖发生率。

    作者:齐爱伟;李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护理研究

    目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于2013年11月-2015年10月期间经临床确诊并且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6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47例﹚和综合护理组(49例﹚,观察并比较两种不同护理方式的效果。结果综合护理组患者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NCV及SNCV均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同时综合护理组患者的ABI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足部神经筛查评分、Toronto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组间差异经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护理效果确切,能够使患者的病情变化得到有效控制,对提高患者足部神经的传导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作用和意义。

    作者:管炳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输卵管伞端妊娠合并盆腔积液的护理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输卵管伞端妊娠合并盆腔积液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期间进行诊治的48例输卵管伞端妊娠合并盆腔积液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受试对象,运用计算机抽样法进行平均分组,一组24例患者给予常规化护理作为对照组;一组24例患者给予精心的护理干预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血糖指标、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8.33%﹚低于对照组(2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前、术中、术后各阶段血糖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输卵管伞端妊娠合并盆腔积液的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精心的护理,对患者康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郭希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营养饮食治疗小儿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饮食营养治疗对于小儿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小儿糖尿病患者88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营养饮食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血糖控制优良率为93.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55%(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糖水平(FPG、2hPG﹚、HbA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营养指标(Hb、ALB、PA、TF及Ca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科学合理的营养饮食治疗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儿的营养状态,提高血糖控制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马丽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同型半胱氨酸及胱抑素C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CysC和Hcy对糖尿病肾病(DN﹚早期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据2008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选择非终末期2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平稳达标后,对患者进行根据白蛋白尿者、微量白蛋白尿检测正常的作出相应分组。结果①年龄、BMI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各组的FBG、HbAlc、TG、LDL-C均高于NC 组(P<0.05或P<0.01),而糖尿病各组HDL-C均低于NC 组(P<0.05)。②EDN 组、CDN 组血浆Hcy浓度明显高于NC组(P<0.01),SDM组与N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EDN组、CDN组血浆CysC浓度均明显高于NC组(P<0.01),SDM组与N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4、EDN组、CDN组血浆GFR浓度均高于NC组(P<0.05),NC组、SDM组、EDN组、CDN组血浆GFR浓度分别为:(115.32±11.72)mg/L、(104.47±13.24)mg/L、(96.58±14.43)mg/L、(81.40±18.56)mg/L,SDM组与NC组间及糖尿病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2型糖尿病患者中,无论EDN组还是CDN组,空腹血浆Hcy浓度及空腹血浆CysC均较NC组和SDM组高,提示CysC、Hcy 代谢紊乱与糖尿病肾损害有关。 SDM组较NC 组有血糖和甘油三酯水平的升高,而血浆Hcy、CysC 水平与NC 组之间无差异,未发现高Hcy 血症者,提示CysC、Hcy 代谢紊乱是否与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不足、脂代谢异常的程度相关尚需进一步探讨。②血浆Hcy、CysC与GFR有明显相关性,提示血浆Hcy、Cys C与肾损害相关,说明血浆Hcy、Cys C可作为DN的受损程度预测因子与危险因素。

    作者:张蓓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研究胰岛素短期强化与辛开苦降方在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胰岛素短期强化与辛开苦降方在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价值进行评价,进一步分析提升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水平的方法。方法采取随机法选择该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接收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共50例(实验组﹚,该组接受胰岛素短期强化与辛开苦降方综合治疗;同期选择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共50例(对照组﹚进行对照,该组接受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对两组入选患者胰岛素的抵抗情况、胰岛B细胞功能等指标进行评定。结果所有入选患者都已完成治疗,且实验组入选患者体重指数(23.85±0.18﹚kg/m2,对照组(25.16±0.30﹚kg/m2;实验组空腹血糖值(6.28±1.39﹚mmol/L,对照组(7.59±2.31﹚mmol/L;实验组入选患者胆固醇(4.27±0.12﹚mmol/L,对照组(5.00±0.16﹚mmol/L;实验组入选患者糖化血清蛋白(202.88±12.15﹚umol/L,对照组(265.89±26.98﹚umol/L,两组对比后发现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推行胰岛素短期强化与辛开苦降方综合治疗方案效果突出,可推广。

    作者:杨淑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黄芪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探讨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后临床症状和尿微量蛋白变化情况。方法选择该院内科病房2014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6例,依据随机分组表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降糖药物和缬沙坦降压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联合使用黄芪注射液,评估两种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研究显示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3.72%,两种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疲倦乏力、腰膝酸软、肢体麻木、下肢浮肿、尿频尿急、面色晦暗、脉象搏动紊乱、舌苔舌质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均明显超过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空腹血糖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马生渊;赵有年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F波在糖尿病亚临床神经病变诊断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F波在糖尿病亚临床周围神经病变诊断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4-10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有无周围神经损害症状分为无症状组与有症状组,各20例,另选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上肢正中神经和下肢胫后神经F波,检测参数主要包括:F波传导速度(Fev)、平均潜伏期(Flmean)、F波出现率(Fpresent)、F波短潜伏期(Flmin)。结果在正中神经Flmin、Flmean、Fchd方面,对照组Flmin (20.17±1.80)ms、Flmean(22.28±1.15)、Fchd(2.75±1.03)显著低于无症状组Flmin(21.44±2.23)ms、Flmean(23.33±2.23)、Fchd (5.38±3.50),在Fpresent上,对照组显著高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胫后神经Flmin、Flmean、Fchd方面,对照组Flmean(45.28±1.15)、Flmin(43.17±1.80)、Fchd(3.75±1.03)显著低于无症状组Flmean(49.33±2.23)、Flmin(45.44±2.33)、Fchd(7.38±3.50),在Fpresent上,对照组显著高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Flmin、Flmean、Fchd方面,有症状组显著高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诊断DPN方面,F波是较为敏感的指标,有利于发现亚临床病变。

    作者:魏亚芬;刘永丹;卢冲;李晶鑫;殷萍;臧召霞;朴钟源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妊娠合并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20例临床探讨

    目的: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予以探究并分析。方法随机选取该院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妊娠合并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患者共20例作为该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成两组,观察组中10例,对照组中1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采用胰岛素泵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式后,观察组的尿酮体转阴时间及血糖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CRP、IL-6及TNF-a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妊娠合并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患者治疗时,采用胰岛素泵实施具体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浓度,纠正患者机体代谢紊乱状况,其临床疗效显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宇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泮托拉唑联合依托必利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

    目的:研究并探讨泮托拉唑联合伊托必利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4年1月-2014年12月选取100例2型糖尿病合并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研究,采取数字抽签法进行分组,分为各有50例患者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泮托拉唑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泮托拉唑联合伊托必利进行治疗。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0级症状患者增加幅度更加显著(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其轻微不良反应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给予2型糖尿合并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泮托拉唑联合伊托必利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关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盐酸氨溴索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对老年糖尿病合并肺炎的疗效

    目的:观察与分析盐酸氨溴索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在老年糖尿病合并肺炎疾病治疗中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该院所收治的老年糖尿病合并肺炎患者84例作为研究的对象,按就诊前后顺序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全部患者均予以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在此基础之上,再对前者予以盐酸氨溴索,后者予以必漱平。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2.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退热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咳嗽咳痰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等均比对照组患者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糖尿病合并肺炎患者采取盐酸氨溴索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疗效甚佳,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行与运用。

    作者:申蕾;申为晶;丁召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以酮症酸中毒起病的初发糖尿病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讨以酮症酸中毒(DKA﹚起病的初发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3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常规血糖、血液、尿液检查,计算体重指数,给予血气分析。酮体转阴次日,对患者的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氢酶抗体(GAD-Ab﹚、胰岛素抗体(IAA﹚、糖化血红蛋白(HbAc1﹚、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及总胆固醇进行检测,酮症纠正3 d后,测验患者的血糖值和C肽。治疗依照患者实际病症情况采取常规治疗,统计治疗周期内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病因、病症特点、胰岛功能、血糖血脂及误诊情况和治愈等情况。结果30例患者均急症起病,发病明显,“三多一少”症状平均持续时间(7.42±1.03﹚周,患者首次入院血糖检测平均(21.86±0.97﹚mmol/L。患者中,有糖尿病家族史者17例,肥胖病例19例,高甘油三脂11例,高血压者6例,分别占病例总数的56.7%、63.3%、36.6%和20.0%,诱发病因中,不明确诱因居多,占病例总数的46.7%(14/30﹚;②与非酮症酸中毒起病的糖尿病患者比较来看,该临床研究所选30例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和各项血糖指标均较高,C肽、胰岛素、甘油三酯等生化指标则不同程度的低于非酮症酸中毒起病的糖尿病患者;③7例患者为1型糖尿病,占病例总数的23.3%,8例患者为2型糖尿病,占病例总数的26.7%,15例未确定病型,占病例总数的50%。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诊断,6例误诊,误诊率20.0%,经临床治治疗,无病例死亡,救治成功率100%;④酮症酸中毒起病的糖尿病患者中,肥胖人群的血脂较高,标准体重人群的胰岛素缺乏更为严重,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酮症酸中毒起病的初发糖尿病患者多急症起病,发病过程无明显免疫依据,误诊率较高,主要临床表现为空腹血糖高,餐后胰岛素分泌减少,其中II型糖尿病患者经强化治疗后可有不同程度改善。对此,临床需加强监测并积极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做到早干预、早治疗。

    作者:曹闻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糖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胰岛素强化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糖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76例脑梗死合并高血糖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3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比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为73.68%,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9%,对照组为26.32%,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糖患者采取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翟艳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依达拉奉联合银杏达莫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塞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和银杏达莫联合运用在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塞疾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该院所收治的84例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塞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就诊前后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前者予以依达拉奉+银杏达莫治疗,后者予以银杏达莫+奥扎格雷治疗;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92.9%﹚比参照组患者(76.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SS评分和NIHSS评分均优于该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CSS评分与NIHS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塞患者采取依达拉奉联合银杏达莫治疗,疗效甚佳,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大力推行。

    作者:韩超;周丽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