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洪欣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并发症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白城市区某医院2014—2015年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具有可比性的同期100例非糖尿病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检测两组人群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并比较其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检测值分别为﹙8.69±0.52)和﹙14.85±6.57)mmol/L,对照组分别为﹙5.13±0.45)和﹙4.04±1.16)mmol/L,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每一研究对象检测所得糖化血红蛋白数值,所得血糖控制好、一般、较差和非常差程度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高于对照组。结论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并发症预测的重要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志斌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降低糖尿病患儿发生肺炎的效果。方法2015年2月—2016年2月对该福利院86例糖尿病患儿进行预见性护理,与2014年1月—2015年1月未实施护理进行对照,比较患儿肺炎发生率。结果实施预见性护理前肺炎发生率为37.2%,护理后肺炎发生率为13.9%,护理后糖尿病患儿肺炎发生率降低23.3%﹙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儿进行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患儿发生肺炎的机率,对促进福利院儿童健康有重要意义。
作者:魏红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究大剂量辛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并高脂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以20%比例选取该院2012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84例2型糖尿病并高脂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剂量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小剂量组及大剂量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口服辛伐他汀,小剂量组20 mg/次、1次/d,大剂量组40 mg/次、1次/d。待治疗时间满2个月,从血液安全指标、血脂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三个角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脂水平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 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 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前后,两组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丙氨酸氨基转氨酶、肌酐、血尿素氮明升高很多,小剂量组血尿素氮有所降低,肌酐明显升高,两组治疗前后各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辛伐他汀治疗之后,小剂量组氨酸氨基转氨酶、肌酐、血尿素氮水平比大剂量组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腹痛、恶心、胃胀发生例数为1、3、2;小剂量组腹痛、恶心、胃胀发生例数为1、2、1。结论大剂量辛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的治疗效果优于小剂量,切忌一味地增加剂量。
作者:白茹雪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通过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该院2015年3月—2016年2月期间随机抽取的8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运用胰岛素治疗,观察组运用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结果在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h血糖与空腹血糖上,观察组治疗前后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3个月后做低血糖发生率统计,观察组为2.5%,对照组为1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通过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血糖相关指标,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作者:王迪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血清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水平与糖尿病肾病(DN)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郑州颐和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200例,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水平,分为4组:单纯T2DM (A组)50例,早期DN (B组)50例,临床期DN、肾功能正常(C组)50例,临床期DN、肾功能异常(D组)50例;50例郑州颐和医院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PECAM-1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尿白蛋白,再计算UAER;常规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分析各检测指标与糖尿病肾病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患者组血清PECAM-1明显升高(P<0.01),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PECAM-1水平与UAER呈正相关(P<0.01),与FPG、2 hPG、HbAlc,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水平与DN患者的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T2DM患者DN早期发病及病变程度预测指标之一。
作者:洪丽萍;张汀;尤云;刘变玲;肖爱华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究前列地尔联合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分析该院337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在不同治疗下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尿蛋白、尿微蛋白排泄量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数据均有所下降。观察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用药安全且效果良好,应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谭英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研究美托洛尔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期间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85例﹙男62例,女23例),经分组后,将其分为了3组,对照组28例,采取常规用药治疗,实验组A共29例采取低剂量﹙12.5 mg)美托洛尔联合常规治疗进行,实验组B共29例,采取高剂量﹙25 mg)美托洛尔联合常规治疗执行,经治疗3个月后,对比三组患者的各基本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血糖值分布情况,以及心脏情况。结果经治疗3个月后,3组混着的心功能均得到较好的恢复,而相比较之下,实验组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前后的疾病空腹状况以及餐后2 h血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3个月后的临床检测,实验组A和对照组治疗结果,血糖量明显低于实验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价值下,高剂量实验组B的治疗前后,餐后血糖有明显升高趋势,餐前则无显著差异。结论在临床中,应用低剂量12.5 mg应用量的美托洛尔能够有效的改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的心功能,且对患者的血糖影响较小,在临床中,低剂量美托洛尔可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潘云莉;刘忠剑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分析益元清肝健运汤治疗2型糖尿病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的选择2015年2月—2016年5月该院收治89例2型糖尿病并高脂血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时所采用不同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西医综合方法,研究组49例给予益元清肝健运汤,对比两组血糖、血脂水平。结果研究组FBG、P2 hBG、HbA1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C、TG、LDC-C水平比对照组低,HDL-C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2型糖尿病并高脂血症应用益元清肝健运汤治疗能有效降低血糖,同时调整血脂,具有实用价值。
作者:邓培友;高荔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分析ICU危重患者并发高血糖的积极控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6年3月收治的71例ICU危重并发高血糖患者临床资料,给予所有患者注射胰岛素以控制血糖,观察其临床控制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血糖有效控制率为74.65%,死亡率1.89%;无效控制率25.35%,死亡率16.67%;有效控制组血糖控制率高于无效控制组,其死亡率低于无效控制组(P<0.05);有效控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66%,显著低于无效控制组的27.78%(P<0.05)。结论及时对并发高血糖的ICU危重患者采取积极有效地血糖控制治疗可以提高患者治疗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因此临床需高度重视患者血糖指标变化并及时控制。
作者:张志勇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阿卡波糖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餐后低血糖的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6月—2016年4月根据该院80例T2DM患者入院顺序将其顺次编号,将奇数者纳入对照组﹙40例,应用格列本脲),偶数者纳入实验组﹙40例,应用阿卡波糖);比较两组餐后低血糖发生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第2周、第4周,实验组餐后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7.50%、2.5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5.00%、15.00%﹙P<0.05)。治疗后第2周、第4周,对照组及实验组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用药期间,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17.50%﹙P<0.05)。结论应用阿卡波糖治疗T2DM餐后低血糖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降低低血糖发生率,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胡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整体护理效果观察。方法对2015年5月—2016年4月该科住院的酮症酸中毒患者84例,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42例研究组给予整体综合护理,观察分析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满意度比较差异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护理能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发展,效果显著,患者满意度也得到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于杰;马慧;尹诗淇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采用超声技术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血管耦联的效果。方法用数字表法随机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就诊2型糖尿病患者50例作为该次探究的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诊断检查体质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分别采用超声技术进行检查,比较两组诊查效果。结果组患者SBP、DBP、EDV、ESV等指标可比较,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e/a明显少于对照组,E/e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Ees、VV等指标可比较,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Ea、Ed显著高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过采用超声技术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血管耦联的效果良好,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张艺萍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溃疡发生率,及其与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和蛋白尿( Alb)。方法该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是435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Ⅰ组(正常Alb患者)、Ⅱ组(高Alb患者)、Ⅲ组(正常Alb+DR患者)和Ⅳ(高Alb+DR患者)四组。 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糖尿病足溃疡的危险因素。结果经过5年随访,20例患者发展为糖尿病足溃疡,Ⅰ、Ⅱ、Ⅲ和Ⅳ组的发生率分别是1.6/1000、1.5/1000、3.4/1000和12.5/1000。与Ⅰ组相比,Ⅱ、Ⅲ和Ⅳ组糖尿病足溃疡发展风险的危险比和95%CI分别是0.66(95% CI,0.18–2.36)、1.72(95%CI,0.67–4.42)和3.17(95%CI,1.52–6.6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DR和Alb与糖尿病足溃疡风险显著增加相关。
作者:谷沛 刊期: 2016年第17期
作为一种持续高糖及长期紊乱可能会危害人体器官功能的常见疾病———糖尿病,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及医学界关注和探究的重点和焦点问题,其危害性不言而喻;而相对于为人们所周知的糖尿病本身来说,由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为人们了解的程度就可谓是知之甚少了,而其危害性却不亚于糖尿病本身,比如慢性湿疹。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对糖尿病并发症展开一番详细的论述和分析探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对于普及糖尿病并发症知识,做好糖尿病并发症的医疗诊治及防护措施大有裨益。因此,该文基于这样的出发点,以糖尿病并发慢性湿疹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对于糖尿病并发慢性湿疹的认识、治疗经验,展开一番分析和探究,并就糖尿病并发慢性湿疹的诊治提出具体的方法,供参考。
作者:柏学顺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检验结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4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妊娠糖尿病患者106例为观察组,同时参照同一时期在该院接受体检的健康孕妇100例为对照组进行研究,检测两组孕妇血糖水平,并分析两组孕妇血糖检测结果和分娩结局。结果健康对照组孕妇血糖指标无异常现象,而观察组平均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43例轻度妊娠糖尿病,占总病例的40.6%,平均血糖值为﹙6.1±1.6)mmol/L;重度妊娠糖尿病患者40例,占总病例的37.3%,平均血糖值﹙8.5±1.2)mmol/L;重度妊娠糖尿病23例,占总病例的21.7%,平均血糖值﹙11.2±2.4)mmol/L;健康对照组孕妇妊娠期羊水过多、胎膜早破、感染以及妊娠高血压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糖尿病患者定期实施血糖检测能够降低产妇和胎儿不良并发症,提高母婴结局,在妇产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敏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研究分析强化降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存在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原则分为强化组和常规组,每组为60例。强化组患者给予强化降糖治疗,而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降糖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以及出现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晨尿白蛋白/肌酐﹙A/C)、血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项指标显著改善,且强化组改善程度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中无患者出现大血管终点和死亡,而常规组中有7例出现大血管终点事件,4例死亡,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强化降糖治疗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指标,降低大血管或微血管事件发生,临床疗效显著,值得进行应用。
作者:刘雪莲;周林;李静军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8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34例,实验组采用优质护理措施进行血液透析护理,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进行血液透析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并对患者的生存时间、临床症状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7.05%,常规组护理满意度为73.52%,实验组并发症发病率为14.70%,常规组并发症发病率为26.47%,实验组1年生存率为88.23%,常规组1年生存率为76.47%,护理前实验组SAS量表评分﹙65.78±9.46)分,SDS量表评分﹙74.37±10.32)分,常规组SAS量表评分﹙64.33±9.37)分,SDS量表评分﹙73.21±10.2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实验组SAS量表评分﹙38.34±5.22)分,SDS量表评分﹙30.14±3.74)分,常规组SAS量表评分﹙58.76±6.74)分,SDS量表评分﹙52.31±6.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生存率较低,通过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生存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少梅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对比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疾病患者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持续输注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该院行择期行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的糖尿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80例患者按随机数原则分为低剂量组(D1组)、高剂量组(D2组)各40例。结果低、高剂量组苏醒期MAP、HR以及SpO2不同时刻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显著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状腺手术中,将中等剂量的右美托咪啶作为颈丛麻醉的辅助用药,可有效维持苏醒期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可作为首选麻醉方案在临床加以推广应用。
作者:刘霄尧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检测结果。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罗氏卓越型血糖仪检测,实验组给予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患者出院时HbA1c、2 hPG、FPG值、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相关的检测指标。结果血糖的峰值在早餐后是高的,且达峰值的时间也较快,其次就是中、晚餐后,对照组血糖峰值均高于实验组,实验组患者出院时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 h血糖(2 hPG)值、空腹血糖﹙FPG)值明显小于对照组,实验组不良发生率为8.3%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血糖检测能够全面反映患者的动态血糖水平,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诊疗提供客观依据,值得参考。
作者:郑利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芪药消渴胶囊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从而为临床的大规模推广提供支持依据。方法选取9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中医证型辩证标准,符合气阴不足、脾肾两虚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45例)及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与正常西医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与芪药消渴胶囊治疗。患者在干预4周后,评估治疗状况。结果在临床疗效评分方面,实验组治疗有效人数及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中医症候方面,治疗后,实验组中医症候积分﹙6.1±9.4)显著低于对照组﹙11.8±9.7)﹙P<0.05),治疗有效人数及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芪药消渴胶囊可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闫峰;范秀丽 刊期: 2016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