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松解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对策探讨

石雅萍

关键词:糖尿病, 周围神经松解术, 围手术期, 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松解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1年11月—2013年11月于该院进行糖尿病性周围神经松解术的患者8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干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肢体麻木程度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在肢体麻木程度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VAS评分具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VAS评分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松解术患者围手术期进行心理、疾病等多方面的干预性护理对提高其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肢体的麻木疼痛症状具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相关文献
  • 替米沙坦联合吡格列酮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为糖尿病肾病患者联合应用替米沙坦、吡格列酮治疗的实际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4年8月于该院确诊的糖尿病肾病患者46例,按硬币法将其分成实验组23例,对照组23例,应用吡格列酮治疗对照组,联合应用替米沙坦、吡格列酮治疗实验组,对比疗效。结果实验组糖尿病肾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实验组空腹血糖为(5.23±1.12)mmol/L,餐后2 h血糖为(7.78±1.66)mmol/L,血肌酐水平为(84.53±16.45)μmol/L,24 h尿蛋白为(0.82±0.24)g/24 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吡格列酮治疗糖尿病肾病,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晟贤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糖尿病性非酮症偏侧舞蹈症早期临床CT分析

    目的:对糖尿病性飞酮症偏侧舞蹈症患者的早期临床与CT影像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2014年6月间在该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性非酮症偏侧舞蹈症患者6例,经患者同意后对其进行调查并研究。通过CT影像对患者进行检查,并对患者在CT影像中的表现进行分析。结果经过该院确诊,6例患者均为糖尿病性非酮症高血糖症患者,在临床表现上为一侧的肢体突发性陷入舞蹈的症状,由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并对患者的血糖情况进行有效控制,在患者血糖降低约2周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出现减轻或逐渐消失;在患者出现不自觉舞蹈的症状一周左右,患者在临床CT成像中主要表现为豆状核与尾状核头部出影像密度极高,在经过治疗3周左右,CT影像表现为影像密度较高但已明显出现下降,边缘呈现模糊状,并且在外周并无水肿现象出现,6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在3周后,其右侧小脑幕与大脑镰出现增厚现象,且密度也随之而不断增高。结论在对糖尿病性非酮症偏侧舞蹈症患者进行早期诊断中临床应用CT影像方法,有着十分显著的临床诊断效果,能够较为准确地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诊断,减少了治疗与诊断的时间,有着极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贺兰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氧化应激水平与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关系

    该文采取回顾性分析法,总结氧化应激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发现肥胖产生大量游离脂肪酸,对胰岛β细胞产生毒性作用;持续性高糖高脂引发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增强,介导胰岛β细胞凋亡数量增加。氧化应激反应和肥胖都会产生胰岛素抵抗作用,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严格控制体内游离脂肪酸水平和血糖水平,调节食物摄入和消耗达到生理平衡,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减少体内胰岛β细胞损伤和凋亡,避免出现胰岛素抵抗现象,有利于控制和预防2型糖尿病。

    作者:史凌燕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孕中期胎儿肝脏长度测量与妊娠期糖尿病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在孕妇怀孕中期胎儿肝脏长度测量中的意义进行研究与分析。方法选取经该院常规超声检查筛选出的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21例作为试验组,另选取非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21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孕妇的胎儿第21周及第27周包括双顶径(BPD)、腹围(AC)、头围(HC)、股骨长(FL)及肝脏长度(LL)等生长测量的参数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妊娠期糖尿病对妊娠中期胎儿肝脏长度的影响。结果两组孕妇在怀孕第21周及第27周时,其双顶径、头围、腹围、股骨长的数值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1周时,试验组中肝脏长度的测量值(1.98±0.35)cm与对照组中肝脏长度的测量值(1.81±0.42) c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7周时,试验组中胎儿肝脏长度的测量值(3.78±0.35) cm与对照组中肝脏长度的测量值(3.23±0.28) c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怀孕中期,胎儿肝脏长度测量值可以用作评估妊娠期糖尿病的超声监测指标,在对预防妊娠期糖尿病及早期及时预测巨大儿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及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姚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TCD检查对糖尿病并发症引起脑卒中的临床应用

    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脑卒又称脑中风,是脑血管意外所引起的,如果突然发作会引起四肢无力,口眼歪斜,语言障碍,头晕等现象的发生。脑卒中的TCD观察,进行统计可以提前发现病情,合理的对病情加以治疗,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如果在发病的初期就能检查出病因,了解病情,会降低该疾病的并发症的高并发的几率,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来减少由于糖尿病并发所导致的缩短病程和死亡。糖尿病并发症是不可干预危险因素,所以一定要重视前期的预防和检查。

    作者:赫翠微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2型糖尿病对子宫内膜癌的影响分析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对子宫内膜癌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于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44例子宫内膜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44例单纯患子宫内膜癌病人作为对照组,通过两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来分析2型糖尿病对子宫内膜癌的影响。结果观察组血糖指数、体重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血压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血脂指标:TG、LDL-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TC、HDL-C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患有2型糖尿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比单纯患病者危险因素更多,所以对子宫内膜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时要加强对糖尿病的控制与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作者:屈海燕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接诊的100例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数字表决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的护理干预,随诊调查患者满意度、血糖控制良好率、PDR复发率等。结果经过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后,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率和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仅1例复,其满意度比对照组高28.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能有效性保证患者能够顺利康复出院,值得应用。

    作者:李丽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中药足浴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观察及护理

    目的:对糖尿病足采用中药足浴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并就其护理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97例,随机分成两组,比对组的48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的49例患者在接受比对组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药足浴,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中43例有效,总有效率达到87.76%;比对组中22例有效,总有效率为45.83%。两组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糖尿病足患者,应用中药足浴操作更方便安全,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刘秀琴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糖尿病肾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分析及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糖尿病肾病(英简DKD)患者甲状腺激素含量情况及小剂量甲状腺素(英简L-TH)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在该院接受治疗的78例DKD患者设为DKD组,通过随机抽签法将其平均分组,对照组(采取一般治疗)与观察组(采取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同时,抽取同期体检的78例健康者作为健康组,对比分析甲状腺素水平。结果DKD组患者的FT3水平显著小于健康组(P<0.05);但FT4、TSH水平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T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Scr、BUN、MAU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常处于甲状腺FT3偏低状态,经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后,能有效提高FT3水平,改善甲状腺功能,有助于疾病的进一步治疗。

    作者:董小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股骨颈骨折合并糖尿病42例分析

    目的:研究股骨颈骨折合并糖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自2012年10月—2013年11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血糖控制的同时并给予常规治疗处理,给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分析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情况以及Harris的评分标准。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均效果良好,无在住院期间低血糖休克情况发生,患者术后只有一例患者发生并发症现象。结论在对股骨颈股折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手术前,对患者进行血糖控制是影响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将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水平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作者:李金磊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内科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案探析

    在物质与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诸多“富病”也随之而来,内科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该研究阐述了内科糖尿病的概念、病因、症状及其特点,通过了解内科糖尿病的内涵来进一步对内科糖尿病进行鉴别与检验,后结合中西提出了对内科糖尿病的预防措施、治疗方案及注意事项等。

    作者:秦永库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搜集该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8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治疗应用甲钴胺,研究组治疗应用前列地尔,每组各29例。观察两组疗效,并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NCV、SNCN较高(P<0.05),VAS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较好,具有较大推广价值。

    作者:李清霞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糖尿病伴频发短暂室速安置临时起搏器护理效果分析

    目的:讨论糖尿病伴频发短暂室速安置临时起搏器护理效果。方法患者安置临时起搏器制动的过程中因有糖尿病极易导致出现足痛、肢体麻木、皱裂、肢端坏死及溃疡。对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定时对受压部位按摩增加血液循环,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预防感染,康复指导。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同时做好记录。结果该组患者23例在住院过程中血糖得以控制,无肢端坏死,无皮肤溃疡。结论其中15例患者转为窦性心律,5例转为偶发房性心率失常。3例建议放置永久起搏器。均无并发症发生。护理效果佳。

    作者:王照芹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探析糖尿病低血糖昏迷院外急救效果

    目的:探讨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院外急救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2月来该院进行治疗的患者29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所有患者中,19例现场进行快速血糖检查,并且进行紧急处置;10例患者没有进行快速血糖检查,处理的方式也仅为一般的急救处理。结果进行急救措施之后,15例患者在5~30 min之内苏醒,症状得到有效地缓解并消失,5例患者在清醒之后没有要求送医院进行治疗,9例患者到医院进行治疗。3例患者在急诊室进行观察,24 h之内对患者的血糖进行实时的检测,病情稳定之后痊愈出院,6例患者需要住院观察病情的发展情况,再制定治疗的方案。结论对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进行院外急救能够区别低血糖昏迷和脑血管意外这两种情况减少患者发生不可逆性脑损坏的情况发生。

    作者:韩世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微创拔牙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微创拔牙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3年12月于该院进行拔牙的糖尿病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以传统方法拔牙;再选择2014年6月—2014年10月进行拔牙的糖尿病患者20例,作为观察组,以微创方法拔牙,对两组患者的拔牙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拔牙时间比较差异无明显,但观察组术后感染、低血糖、张口受限、肿胀/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采用微创拔牙技术的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低,值得优先选择。

    作者:刘丽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住院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50例护理探讨

    目的:研究住院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50例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按所选护理措施的不同均分至对照、观察两组。观察组25例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而对照组患者则选取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指标,评析有效性。结果观察组25例患者血糖均得到良好控制,患者依从性明显提高;同时两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良好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控制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对糖尿病治疗及相关并发症控制有良好效果。

    作者:孙立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老年早期糖尿病治疗效果探究

    目的:探究中西结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Early diabetic nephropathy,ED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体系医院2012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老年EDN病患5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n=25)。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性药物治疗方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不同中医辨证分型,联合中药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对照组(7.08±1.19)mmol/L、(8.45±1.13)mmol/L,观察组(7.16±1.20)mmol/L、(8.54±1.12)mmol/L,两组差异并不显著(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依次为:对照组(6.89±1.34)mmol/L、(7.24±1.15) mmol/L,观察组(6.13±1.12)mmol/L、(5.46±1.03)mmol/L,与干预前相比,对照组有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干预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早期糖尿病效果较为显著,不良反应少,相比单独用药有一定优势。

    作者:王红;杨璟;李会先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糖尿病患者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避免反复穿刺对患者带来的痛苦与影响,降低静脉血管感染与损伤发生几率,提高护士工作效率,降低护士工作量。方法选取该院在2012年3月—2013年6月治疗的8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通过采取静脉留置针输液,观察一次穿刺成功率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结果该次研究的82例患者之中,共有74例患者一次穿刺成功,成功率达到90.24%,患者并未出现感染、静脉血栓等问题,使护理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升。结论糖尿病患者的静脉较为脆弱,在静脉留置针护理时,应通过熟练的穿刺方法与高度责任心完成留置针,使一次穿刺成功率得以提升。

    作者:王芝芝;王红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技术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诊断的效果。方法将2013年2月—2014年8月间52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病变组,并选择同期健康者52名作为正常组,均进行彩超检查,对比两组的检查结果。结果病变组患者的下肢动脉硬化发生率、50%以上血管狭窄、闭塞及血栓发生率比正常组要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首要方法是应用彩超检查技术,可提高预防效率,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参考。

    作者:叶希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时段血糖控制对糖尿病变转归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多时段血糖控制对糖尿病转归的影响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7月—2013年7月间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76例,每月进行多时段血糖监测,并根据结果给予降糖药物,观察1年;对照物35例根据早餐后及空腹血糖监测结果给予降糖药物,对比血糖、尿蛋白及血压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病情法阵情况对比差异明显(P<0.05),提示多时段血糖控制可改善患者病情,且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结论多时段血糖控制对于延缓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凤霞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