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华
目的:探讨和分析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的临床有效护理方法。方法运用2012年1月-2014年1月,该院确诊并收治的90例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作为探讨分析对象,按随机的方式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一般的常规护理,对观察组给予综合性护理,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1.1%(41/45),护理满意率为97.8%(44/4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7.8%(35/45),护理满意率为84.4%(38/45),该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护理满意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的孕期和分娩期,以及产褥期提供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有效稳定患者血糖,从而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护理满意度的提高作用明显。
作者:国艳萍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针对外科急症手术合并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安全方法进行较深入地探讨。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的19例外科急症手术合并糖尿病患者有关治疗并对其临床诊治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9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术后控制血糖低于10 mmol/L,4例患者术后控制血糖在4.1~6 mmol/L。发生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的患者各有1例。没有发生低血糖昏迷及死亡的患者。结论胰岛素在患者术中、术后进行合理应用,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使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
作者:张宏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诊疗方法及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接收的妊娠糖尿病患者58例,将其列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入院的正常孕妇者58例,列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妊娠分娩方式、新生儿的结局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糖尿病家族史、体重指数概率、剖宫产率、妊高症发生率、导致新生儿胎窘和巨大儿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糖尿病患者的病发与家族史和体重指数有相关性,同时会增加产妇剖宫产及妊高症的概率,并易导致新生儿发生胎窘和巨大儿的概率,增加对母婴安全的威胁,因此临床应提高对妊娠糖尿病患者的重视,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降低其对母婴的危害。
作者:石焱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深入研究护理干预在社区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并对护理体会进行总结。方法选取于2014年1月-2015年4月期间本社区负责管理的100例糖尿病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对照研究,观察并比较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遵医服药、定量饮食、规律运动、定期培训以及规律生活等遵医行为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空腹血糖、尿蛋白、血肌酐显著低于对照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遵医行为,对稳定患者的血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朱小妹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并比较西药及其联合玉液汤辨证加减治疗糖尿病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近年来经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化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患者,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和格列吡嗪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玉液汤辨证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和餐后2 h血糖水平。结果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患者中17例患者显效,15例有效,1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1.11%;观察组患者中28例患者显效,15例有效,仅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56%,两组患者疗效和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的疗效和总有效率均低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分别为(9.49±2.40)mmol/L和(7.84±2.30)mmol/L,餐后2 h血糖分别为(18.27±5.92)mmol/L和(12.10±1.58)mmol/L;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分别为(9.51±2.37)mmol/L和(5.97±2.23)mmol/L,餐后2 h血糖分别为(18.34±5.83)mmol/L和(7.51±1.76)mmol/L,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和餐后2 h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和餐后2 h血糖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空腹和餐后2 h血糖下降更明显。结论糖尿病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辨证应用玉液汤的疗效较为确切,血糖下降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建民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个体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选取该院2014年04月-2015年04月收治的84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个体化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疗效、血液相关指标大小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结果护理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69.05%,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个体化护理方式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得其相关血液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实现糖尿病疾病的有效控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张洪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血液净化治疗方式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发病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158例,分为血液净化治疗组和非血液净化治疗组,统计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并发症、住院时间,非血液净化治疗组给予小剂量胰岛素持续泵入+补液等治疗,血液净化组给予血液透析或者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结果①血液净化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并发症明显高于非血液净化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液净化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均在4 h左右恢复正常,与非血液净化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血液净化治疗组住院时间较非血液净化治疗组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越0.023)。结论血液净化治疗能够快速降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实验室指标,缓解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孙守萍;纪永松;胡庆申;周进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讨论滋阴养血法主治疗糖尿病外阴瘙痒症的临床效果,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外阴瘙痒症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方法,将36例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1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滋阴养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经过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康复9例(50.0%),显效6例(33.3%),有效2例(11.1%),无效1例(5.6%),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患者康复5例(27.8%),显效2例(11.1%),有效1例(5.6%),无效10例(55.5%),总有效率为44.5%,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康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证明滋阴养血法切实可行。结论糖尿病外阴瘙痒症,是一种困扰患者多时的疾病,该病对患者会造成较强的痒痛症状,并且长期导致患者无法正常的睡眠、生活、工作。通过对患者实施滋阴养血治疗,能够不断的调节患者体内的情况,促使患者的身体机制正常运行,利用内在的调理和干预,减少外在的痒痛症状。今后,在治疗糖尿病外阴瘙痒症的过程中,可积极推广应用滋阴养血法。
作者:宋元元;牛世煜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择新诊断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中青年患者(年龄在20~50岁之间)30例,所有入选患者空腹血糖≥8.0 mmol/L,用胰岛素进行强化治疗(一是胰岛素用持续胰岛素泵皮下注射二是三餐前注射短效或速效胰岛素以及睡前注射长效胰岛素)。结果治疗15~30 d,之后门诊随诊,根据患者自身经济情况和依从性改为三餐前注射短效或速效胰岛素以及睡前注射长效胰岛素或每日2~3次餐前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控制血糖,半年后复查标准糖耐量试验(四点法:空腹、餐后1h、餐后2h、餐后3h血糖)、胰岛素和C肽释放试验(四点法:空腹、餐后1h、餐后2h、餐后3h胰岛素或C肽),通过结果可以看出,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和β细胞功能在治疗后有显著改善。结论该组资料证实,对新诊断LADA患者行胰岛素强化治疗15~30 d,可使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到较佳状态,有利于延缓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胰岛功能的衰退,进而减慢了其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
作者:时鸿燕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针对普外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进行较深入地探讨。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的临床27例普外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患者都患有2型糖尿病,其中有16例患者需选择适宜时间实施手术,2例患者需要在一定时间期限内实施手术,术前对患者采用胰岛素对其血糖指标进行控制,使患者空腹血糖保持在6.4~9.47 mmol/L之间;9例患者需实施急诊手术,术前将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8.4~13.73 mmol/L之间,术中对患者血糖控制在8.4~13.2 mmol/L之间,术后控制患者血糖<8 mmol/L。术后发生切口、肺部及泌尿系统感染的患者各有1例,没有发生1例酮症酸中毒及死亡的患者。结论对患者血糖指标进行严格控制,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在手术中采取适宜的麻醉方式对于普外合并糖尿病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裴艳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1c)的妊娠糖尿病患者的新生儿低血糖发病风险。方法选择自2013年4月-2014年6月期间在该院分娩的75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HbA1c水平分组:<5.5%为a组;5.5%~6.5%为b组;>6.5%为c组。3组产妇的新生儿娩出0.5 h后,开始血糖监测,比较3组新生儿低血糖发病率和各时段血糖检测情况。结果3组75例患者中,新生儿低血糖总发生率为19.9%。 a组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低,与b、c组比较,组间差异P<0.05;c组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高,与a、b组比较,组间差异P<0.05。出生后各组正常新生儿血糖水平(mmol/L)检测:出生0.5 h后,a组新生儿血糖水平显著高于c组,组间差异P<0.05;c组新生儿各时段血糖水平,均低于a、b组,a、b、c3组血糖水平呈依次下降趋势。出生后低血糖患儿血糖水平检测:c组与a、b两组相比,各时段血糖水平均较低,组间差异P<0.05;a、b、c 3组患儿各时段血糖水平均呈依次下降趋势。3组不良妊娠结局比较:c组早产发生率高,与a、b两组比较,组间差异P<0.05。结论妊娠糖尿病产妇新生儿的低血糖发病风险随HbA1c水平越高而增加,产前HbA1c>6.5%,新生儿低血糖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作者:罗文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良好地控制血糖、术中腹膜缝合后的换钳操作和各期合理应用药物等措施预防糖尿病腹部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以近年来经治90例行腹部手术的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围手术期良好地控制血糖、术中腹膜缝合后的换钳操作和和各期合理应用药物等预防措施,观察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结果90例糖尿病腹部手术患者患者均治愈出院,其中甲级愈合83例,占92.22%;乙级愈合7例,占7.78%。患者住院在7~18 d之间,平均10 d。术后随访12~24个月,近期疗效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围手术期良好地控制血糖、术中腹膜缝合后的换钳操作和各期合理应用药物等综合治疗措施,是预防糖尿病腹部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有效方法。
作者:宫彤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糖代谢异常对高龄脑卒中患者的不良预后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1-8月期间收治的初发脑卒中的高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脑卒中相关诊断,分为出血性组(26例)和缺血组(34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FBG,INS、HbA1c检查,将每组患者分为不同血糖水平类别,比较其对预后效果。结果出血组糖代谢异常发生率(34.6%)显著低于缺血组(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组患者平均血糖(11.1±1.2) mmol/L,显著高于出血组(9.7±1.6) mmol/L,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随血糖水平升高,两组患者均呈现此规律:NDS逐渐升高;GCS评分逐渐下降;ADL评分逐渐下降;NIHSS评分逐渐升高。结论高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效果受其血糖水平影响较大,提示临床治疗中,要做好糖代谢指标检测,及时发现糖代谢异常,并进行早期处理。
作者:王慧敏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于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中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他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50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饮食依从性和血糖变化等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远远低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都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显著低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糖代谢,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增强患者的生命质量,疗效显著,具有临床价值意义,可以大力推广。
作者:刘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与合理用药策略。方法选取该院自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0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资料,总结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合理用药策略。结果老年糖尿病具有发病率高、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以及并发症多等特点,其常见并发症有冠心病、感染、高血压,发病率分别为49.5%、38.5%、34.0%。结论与青壮年糖尿病相比,老年人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并不典型,且常伴发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并发症,因此临床药物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时需谨慎用药。
作者:杜改云;郭建广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在建立糖尿病SD大鼠模型的基础上,6-OHDA单侧毁损法建立高血糖-PD大鼠模型,探讨高血糖对PD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5),假手术组(n=10),糖尿病组(n=20),PD组(n=20)及高血糖-PD组(n=35)。采用高糖高脂饮食联合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制备糖尿病模型,高血糖SD大鼠以6-OHDA立体定向两点单侧注射至右侧黑质致密部(SNc)和中脑腹侧被盖(VTA),制备高血糖-PD大鼠模型。术后不同时间点(第七、十四、二十一、二十八天)进行行为学分析(自发行为不对称性,姿势不对称性,僵直实验,旋转实验)。结果PD组及高血糖-PD组自发行为不对称性,姿势不对称性及僵直实验,旋转实验中各项实验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糖-PD组在自发行为运动评分,僵直实验的指标与PD组相比有显著差异;随时间延长,PD组及高血糖-PD组自发行为不对称评分逐渐增大,旋转圈数逐渐增加;高血糖对PD大鼠旋转能力无明显影响。结论高血糖可加重PD大鼠的运动不协调能力,随时间延长,高血糖对PD大鼠行为学影响会逐渐加重。
作者:买尔哈巴;孙景兰;杨新玲;贾玉敏;耿飞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分析围术期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中老年糖尿病行阑尾切除术患者的效果是否存在差异。方法以近年来该院收治的且以手术方法治疗的102例中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1例患者,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围术期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干预措施,比较分析其护理效果是否具有差异。结果51例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为治愈16例,好转2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4.31%;满意效果结果为:非常满意16例,满意26例,不满意9例,满意度为82.35%。51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为:治愈27例,好转2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04%;满意效果结果为:非常满意29例,满意19例,不满意3例,满意度为94.12%。假设检验表明,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总有效率以及满意效果和满意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均劣于研究组。结论给予糖尿病合并急性阑尾炎患者围术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防止各类并发症的出现,逐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使患者及早得到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继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究对老年糖尿病的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胆囊炎和胆结石同时有糖尿病的老年患者60例,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的患者给予手术后的基础的护理。观察组予以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护理结束后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和患者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效果好,临床疗效佳,总的有效率为90.0%,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观察组中患者总的满意程度达到96.7%。结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进行围手术期的护理有针对性,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患者的满意度高,在临床的护理应用中可以广泛的应用。
作者:刘绍琴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对糖尿病眼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的诱因进行分析,并总结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该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2期间收治的42糖尿病眼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2例患者均在该院住院治疗,期间发生低血糖反应,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比较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血糖水平变化。同时,分析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的原因。结果糖尿病眼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原因:饮食不规律所占比例高(为42.8%),胰岛素剂量调整不及时次之(为34.69%),擅自使用饥饿疗法再次之(为26.53%)。该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空腹血糖值较干预前回升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饮食和胰岛素是导致糖尿病眼病患者发生低血糖主要因素,应给予患者针对性的预防性干预措施,并强化低血糖反应护理措施,从而提高糖尿病眼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
作者:王春艳;马凤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梗阻性脓肾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于2014年1月-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20例糖尿病并发梗阻性脓肾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20例血糖正常梗阻性脓肾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ESWL或URSL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术后2周,观察组患者肾功能恢复率为70.0%,对照组为9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血糖水平、术毕血糖水平、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石清除率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并发梗阻性脓肾患者,应尽早实施引流,然后解除梗阻,术前、术后注意控制血糖水平,及早进行术后并发症预防。
作者:邱海峰 刊期: 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