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貂
糖友对饮食的要求很高,关于吃肉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没有腿的。”这没有腿的肉就是鱼肉。那也就是说,糖友是很适宜吃鱼肉的,鱼肉是糖友吃肉的上佳之选。不过鱼是好吃,吃鱼也应要讲究。
作者:晓牧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糖尿病跟心理因素看似没关系,其实两者存在着很大的关系。近年来,科学研究发现,不良情绪和精神因素,也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致病原因。糖尿病的基本病理,在于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相对不足。胰岛素是胰岛组织中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分泌的多少,除受有关内分泌激素和血糖等因素的调节外,还直接受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植物神经高中枢的大脑边缘系统,包括脑边缘叶、脑干、杏仁核、丘脑下部等,人的情绪主要受其调节;同时,人的情绪又反作用于内分泌和植物神经的功能,因而心理因素可通过这两者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作者:依貂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粗粮含有丰富的不可溶性纤维素,有利于保障消化系统正常运转。它与可溶性纤维协同工作,可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浓度;增加食物在胃里的停留时间,延迟饭后葡萄糖吸收的速度,降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医学研究还表明,纤维素有助于抵抗胃癌、肠癌、乳腺癌、溃疡性肠炎等多种疾病。但是对于粗粮,我们既要多吃,又不宜吃多,因为过食粗粮也有坏处。
作者:林楠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这天跟同事谈论起去医院看病的事,有听到这样的讲述:她因为一些可能觉得有问题的小事带着孩子去医院看病,后来医生一通检查下来说,“没什么事,家长多关注些,要是有症状随时来医院吧。”同事是个新妈妈,为此十分不快。说,“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等到有症状才来看病,我觉得出现了小问题,医院其实可以告诉我一些注意的事项,让问题不至于扩大才是。为什么我要让问题严重起来,这不是我的目的。”这样的事或许很多人都经历过,可现在的医院是这样,有症状才能对症下药啊。想起来古人说的“治未病”,这几年也被说得很热,可是在医疗系统普及开来又是何等不易。我们目前或许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但是这一定是我们的目的,是我们对医疗改革的终追求。就像白岩松在“2013中国医院论坛”上说的,“让更多人晚得病,不得病,得小病,得了急病快速被治好,不得慢病……”愿这个时代早些到来,笔者以及千万糖友共祝!
作者:本刊编辑部(策划);秦筠(执行);林楠(执行)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十一月已经进入了冬季,天气一天比一天冷,在初冬季节,糖友的身体极易遭到侵袭。那么糖友们怎样安然度过初冬季节呢?
作者:依貂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在糖尿病诊断初期,首先是怀疑诊断是否正确,为了确定诊断曾到三、四家医院进行诊断的人数不少。在诊断初期由于没有明显并发症,没有什麽明显症状,于是认为仅仅血糖高一点,不妨碍工作与生活,就掉以轻心,即所谓的放任态度,而不能很好与医生配合来控制糖尿病。甚至在长时间饮食管理感到麻烦,运动治疗难以立竿见影,药物治疗又感厌烦,使治疗断断续续,必然会促使病情恶化。
作者:依貂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学者的新研究表明,使用抗氧化剂tempol(2,2,6,6-四甲基哌啶-氮-氧化物)对肠道菌群进行调节之后,高脂饮食的实验鼠体重减轻、血糖和胰岛素水平降低。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近年来发现,儿童得“成人病”的现象并不少见,糖尿病即是其中之一。儿童患糖尿病者当然较成年人少得多,但已不是罕见病了。糖尿病在婴幼儿年龄阶段较少,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儿童糖尿病病因肥胖:不少儿童的饮食中高脂肪、高热量的成分大增,直接造成身体脂肪的过度堆积,成为糖尿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诱因。
作者:魏立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由于冬天气候干燥,加之糖尿病患者因为血糖高,使血渗透压过高,导致渗透性多尿,体内水分在大量丢失的同时,体内的电解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也随之流失。因此,糖尿病患者的皮肤较普通人更为干燥。而且,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造成皮肤营养代谢紊乱,皮肤上的不适也比普通人更明显。糖尿病对患者的皮肤能造成多种损害,常见的皮肤病变是皮肤干燥,严重甚至脱屑、皲裂,由此引起瘙痒,搔抓后又会造成感染。糖尿病患者的皮肤抵抗力减弱,容易发生细菌、真菌感染,从而导致毛囊炎、疖、痈,或者皮肤红斑、水痘等,又加重了皮肤瘙痒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败血症。还有糖尿病足,是严重的糖尿病皮肤损害,是糖尿病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依貂 刊期: 2013年第11期
众所周知,糖尿病是终身疾病,不过若是发现得早的话,在处于糖尿病前期的阶段就积极干预,就有可能出现逆转。记者就结识了这么一位原来被划为糖尿病前期人群的朋友,前段时间他十分兴奋告诉记者,他去医院检查身体各项指标都正常了,医生说他现在已经是“再正常不过了”。这段时间他都做了哪些努力,让我们共同学习。这位朋友自称大硕,三十出头,半年前身高不到一米七的大硕体重是85公斤,单位体检时查出血糖偏高,于是去医院做详细的检查,后医生把其划为糖耐量低减者,建议他先生活方式干预,减肥、戒酒等。
作者:秦筠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胰岛素自问世以来,挽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然而在其推广的道路上,至今还面临着重重困难。这些困难就像一只只“拦路虎”,令许多将要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朋友望而却步,也使不少已经开始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朋友中途脱逃。难道这些“拦路虎”真就那么可怕吗?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具体原因,妥善解决、扫除障碍。
作者:王建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蘑菇可以特指一种口蘑,也是一类食物的统称,它是真菌中的一类,野生的蘑菇种类繁多,从野生种类中进一步筛选驯化优质生产菌种大有潜力,中国曾在世界上首次驯化并人工栽培成功了香菇、木耳、金耳、银耳、草菇、金针菇、猴头菌、竹荪、茶树菇等。蘑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自古以来被列为上等佳肴,是高蛋白、低脂肪,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和多糖等营养成分的健康食品。而且经常食用蘑菇能很好地协调人体对其他食物的吸收、转运,增加食物的营养效率。
作者:晓牧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神经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诊断10年内近60%~90%的患者通过神经功能详细检查,可以发现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血糖,则会诱发很多并发症,神经性病变就是其中一种,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疼痛,还会给心理造成损害,如不及时就医,会有很大的风险。
作者:魏立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傍晚时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笑着递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男孩和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从此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许多年后,他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日前在线发表于美国《糖尿病治疗》(Diabetes Care)杂志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严重低血糖事件会增加室性心率失常的发生风险。在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CVD)的患者中,胰岛素和/或磺脲类药物强化治疗可能与低血糖事件风险升高相关。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很多糖友每天要面对胰岛素,胰岛素的剂量、注射胰岛素等等问题,下面来了解一下胰岛素的这些问题。胰岛素剂量1.胰岛素用多少,由血糖来决定应用胰岛素原则上应该从小剂量开始,如每日总量0.2单位/千克体重。根据用药后血糖的反应,逐步增加或减少剂量,一般每次增减2~4单位,直至血糖达标。
作者:晓牧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大多数糖尿病人存在多尿的症状,很多糖尿病人误认为糖尿病的多尿症是由于喝水过多引起的,于是刻意控制饮水,这样虽然表面上多尿症状减轻了,但病情却加重了。实际上,糖尿病患者不但不能限制饮水,还应适当多饮水。糖尿病患者多饮水,是对人体失水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而且还有改善血运、促进循环、增加代谢及消除酮体等作用。糖尿病患者处于高血糖状态,会刺激下丘脑的渴感中枢而致口渴,饮水后可使血浆渗透压下降或恢复正常,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如果限制饮水,会导致血容量减少,进而升高血糖,还会加重高渗状态,对病情非常不利。
作者:魏立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听起来似乎与眼睛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如今由糖尿病引起的直接急性并发症临床上并不多见,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糖尿病的大危害在于能引起诸多慢性并发症,眼部病变是糖尿病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作者:魏立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通常体检,我们都会在之前被告知要空腹,所以一般的查体,经常都是查空腹血糖。而血糖的增高是由空腹和餐后两部分组成,早期糖尿病病人,通常是表现为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高。2007、2008年全国糖尿病调查数据显示只有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占了50%左右,如不查餐后血糖,这一部分病人就会漏掉;如果查了餐后的,就可以发现早期的糖尿病病人。众所周知糖尿病患病是终身的,必须积极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所以能够早期发现糖尿病,并对其进行积极的治疗,对患者来说意义重大。因为糖尿病早期阶段病情容易控制,再者控制了以后,糖尿病发生率减少,同时它的并发症也会显著的降低,所以这个要特别的关注。
作者:晓牧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张阿姨发现糖尿病十多年了,有一天她在散步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头有些晕,她马上意识到自己低血糖了,于是去就近的商店买了点糖块,过了一会儿,她感觉好了很多。低血糖反应是糖尿病治疗不当的并发症之一。它并不可怕,只要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以迅速缓解。但延误治疗将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所有糖尿病人及其家属都应警惕低血糖反应并熟识其症状以及自救方法。
作者:依貂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