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CD34抗体抵消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内皮延迟修复研究

宋现涛;朱华刚;杨兴胜;苑飞;吕树铮

关键词:抗CD34抗体,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 再内皮化, 冠状动脉疾病, 动物实验, 猪
摘要:目的: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降低再狭窄风险的同时,通过抑制血管再内皮化,可能增加支架内血栓发生风险,抗CD34抗体通过特异捕获血液中内皮祖细胞,加速支架术后血管再内皮化.本研究目的是将抗CD34抗体涂敷到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上,通过实验小猪支架术后不同时间造影,随访评价抗CD34抗体对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早期再内皮化的影响.方法:将3种不同类型的支架包括金属裸支架(bare-metal stents,BMS)、雷帕霉素洗脱支架(sirolimous-eluting stents,SES)和抗CD34抗体与雷帕霉素洗脱联合支架(anti-CD34 antibody and sirolimous-eluting combined stents,ASES)随机植入到符合条件的10头中华小型猪冠状动脉内(共植入了6个BMS、7个支架和7个ASES),支架植入术后2w,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动物处死后,对支架段冠状动脉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1.通过对冠状动脉造影、OCT图像及支架段冠状动脉的病理组织学的观察分析,均未发现支架内血栓及小的附壁血栓.2.在2 w OCT检查图像上,ASES新生内膜覆盖率显著高于SES[(55.56±35.27)% vs.(41.82±23.28)%,P=0.047],ASES平均内膜覆盖厚度不但显著高于SES[(89±5.0)μm vs.(32±4.9)μm,P<0.001]、还高于BMS[(89±5.0)μm vs.(44.+7.2)μm,P=0.001].病理组织学观察及扫描电镜观察也显示,ASES和BMS新生内膜覆盖水平及质量均优于SES.结论:将抗CD34抗体联合应用到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上,能够显著抵消后者在支架术后早期对再内皮化的抑制作用.
心肺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北京部分社区老年人高尿酸血症患病相关因素的横断面调查

    目的:调查北京部分社区老人高尿酸血症(HUA)患病的相关因素.方法:2000年7月至2000年9月在北京宣武区、怀柔区、大兴区3个地区通过分层、整群、随机的抽样方法,抽取2 181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血生化检测,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身高、体质量、血压的测量及空腹血糖、血脂及血尿酸等检测,分析老人HUA患病的相关因素.结果:2 181名老人中共有213例患有HUA,患病率为9.8%.其中男性9.6%,女性9.9%,男女间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地区间的患病率排列顺序依次为城区>郊区>山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老年人HUA患病还与体质量指数、三酰甘油、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关.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UA患病与年龄、居住地区、体质量指数及血三酰甘油水平有关.结论:控制北京社区老人HUA患病的工作重点为控制体质量及血脂水平,并应加强对山区老人的健康宣教.

    作者:关绍晨;汤哲;方向华;吴晓光;刘宏军;刁丽君;孙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中短期疗效

    目的:总结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经验,评价其治疗的中短期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自2005年至2010年,6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其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疗效.结果:手术成功68例,术后造影示支架位置良好,夹层破口被完全封闭或假腔供血明显减少,术后发生内漏8例,3例患者院内死亡.术后随访44例,均行主动脉增强CT(CTA)复查,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3 w~50个月),2例患者因其他慢性疾病而导致死亡.结论: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具有安全、可行、有效的特点,手术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成功率高和短期生存率高,根据有限的资料证实B型夹层的介入治疗,具有良好的中短期疗效.

    作者:董逸飞;曹文峰;卢安东;董书强;尹清;孟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麻醉管理

    目的:探讨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ulmonary thromboendarterectomy,PTE)的麻醉方法.方法:通过对19例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患者术前状况,手术方式、麻醉管理、术后状况及预后进行分析;探索可行的麻醉经验.结果:治愈12例(63.2%);好转3例(15.8%);术后早期死亡2例(10.5%),其中肺水肿合并肺出血1例,持续性肺动脉高压1例;放弃治疗2例(10.5%),均为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术后体外循环膜肺支持(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4例,其中死亡2例、放弃1例及治愈1例.结论:PTE患者麻醉的关键在于防治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和血栓剥离后,肺再灌注引起的肺水肿及并发的肺出血,并注意深低温停循环对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影响.

    作者:彭科军;卿恩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22例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止血技巧体会

    目的:总结22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中止血技巧的体会.方法:2003年3月至2009年12月对22例确诊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实施手术,依据夹层范围、破口位置、主动脉瓣受累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及体外循环方式以缩短转机及低温时间;同时综合采用主动脉近端横窦缝合,主动脉根部-右心房内引流,自体血管片加压包裹,远端吻合口人工血管套入缝合等外科技术预防出血;体外循环结束前利用超滤技术维持适当的血细胞比容;停机后注意控制血压及大量促凝血药物应用以迅速恢复凝血机制.结果:全组术中患者死亡1例,术后30d内死亡3例,总病死率18.2%.其中2005年后病死率为5.6%(1/18).术中死亡患者死于凝血机制破坏,术野弥散性出血;术后患者死因分别为急性肾衰竭;呼吸机依赖,呼吸衰竭(以上为2005年以前)以及感染性休克.术后严重并发症包括截瘫2例,一过性偏瘫1例,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2例,左喉返神经损伤3例.随访4 ~81个月,无晚期死亡及再手术病例,1例截瘫患者感觉恢复正常,肌力恢复到4级,另1例遗留永久性感觉运动障碍.结论:依据患者病情设计个体化的手术及体外循环方案;综合利用各种外科手术技巧预防出血;足量、快速应用止血药以及注意术中血压、血细胞比容的管理等,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康凯;张宇南;谢宝栋;蒋树林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青少年及儿童肾血管性高血压外科诊治

    肾血管性高血压(renovascular hypertension,RVH)是由肾动脉自身病变或病变累及肾动脉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儿童RVH的病因、RVH对患者的影响、患者对治疗措施的反应与成人有较大差异.本文总结青少年儿童RVH的特点,以期指导临床诊治决策.

    作者:刘琦;任华亮;郑月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心脏增强磁共振成像评价临床患者心肌活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对陈旧性心肌梗死(old myocardial infarction,OMI)患者心肌活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3例OMI患者的增强磁共振(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eMRI)延迟强化透壁率、冠状动脉造影TIMI分级结果和心肌双核素显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心肌存活情况.将13例OM1患者ceMRI透壁率、冠状动脉造影TIMI分级和SPECT心肌存活情况进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结果:ceMRI透壁率曲线下面积为0.953,冠状动脉造影TIMI分级曲线下面积为0.935,ceMRI透壁率与金标准心肌双核素显像相比,透壁率在26%~ 50%诊断存活心肌的灵敏度为88.9%,特异度为82.7%;透壁率在51% ~75%诊断存活心肌的灵敏度为74.1%,特异度为98.7%,与心肌双核素显像相比其诊断的准确性较高.结论:增强MRI清晰显示心肌梗死的位置、范围和程度.ceMRI透壁率诊断存活心肌的准确性较高.

    作者:周璐;张兆琪;于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Firebird2TM和Excel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心病的近期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Excel药物洗脱支架和Firebird 2TM药物洗脱支架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的近期疗效.方法:将2009年12月至2010年9月,在安贞医院连续住院的264例原位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纳入本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其中137例仅置入Firebird 2TM药物洗脱支架,127例仅置入Excel药物洗脱支架.规律随访患者,比较2组患者支架术后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随访的具体内容包括主要终点事件(全因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血栓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不稳定心绞痛、缺血性脑卒中及心功能衰竭).分析支架多聚物涂层对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脂质异常、糖尿病、既往介入治疗、既往心肌梗死、既往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及本次入院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所占比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irebird 2TM药物洗脱支架组患者平均支架个数较Excel药物洗脱支架组个数分别为(1.93±1.13)个和(1.57±0.94)个.临床随访1.84~10.78个月,平均(5.36±1.91)个月,2组患者均未发生心源性死亡、靶病变血管导致的心肌梗死、靶病变缺血导致的血运重建及支架血栓事件.Firebird 2TM药物洗脱支架组患者不稳定心绞痛1例,心力衰竭(心衰)1例,Excel药物洗脱支架组,不稳定心绞痛3例,心衰1例,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2组患者全部终点事件没有差别.结论:Firebird 2TM药物洗脱支架和Excel药物洗脱支架,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的近期安全性方面疗效相似.

    作者:高阅春;马长生;李全;何继强;陈方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WNK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性研究进展

    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族和流行病学研究显示30%~50%的EH患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1-2].目前对EH的分子致病机制还所知甚少.高血压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s)的筛查及关联分析,是研究高血压候选基因及其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不同的人群中,SNPs的分布频率有差异,这些差异可以代表某一种族或人群间的遗传差异.因此研究SNPs有助于解释个体的表型差异、不同群体和个体对疾病、特别是对复杂疾病的易感性.

    作者:刘洁琳;楼煜清;刘阔;刘雅;王佐广;温绍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实施现状分析

    目的:通过对北京地区普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所在医院,住院医师培训实施现状的调查,旨在找出影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改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对策,为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提供政策依据.方法:对北京地区普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所在医院的主管院长、基地负责人、主管教育部门管理人员、带教老师、及住院医师进行个人深入访谈,总结出影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接受访谈的人员认为,由一名医学院校毕业生转变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要经过系统的、规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学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基地无法为学员解决住宿,24h住院医师负责制无法实施,所在科室阻碍学员参加培训,培训经费不足,带教老师水平和责任心直接影响培训效果.结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施过程尚未达到保障住院医师培训目标的要求,培训质量亟待提高.

    作者:胡刚;王京;王亚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全胸腔镜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全胸腔镜下房颤射频消融术10例,采用全凭静脉双腔气管导管麻醉.结果:10例患者在消融术后均转为窦性心律.术中分离肺静脉时,4例出现血压降低;左单肺通气时,2例出现SpO2降低,PaCO2升高.结论:全胸腔镜下房颤射频消融术采用全静脉双腔气管导管麻醉方式.术中血流动力学和内环境稳定、单肺通气时的良好氧合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

    作者:李蕾;程庆好;朱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腔内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初步体会(附26例报告)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慢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总结我院26例血栓后综合征伴髂静脉病变(血栓后综合征组)及原发髂静脉病变(非血栓组)的腔内治疗结果.结果:26例均行球囊扩张术,5例支架置入.技术成功100%.21例(81%)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52个月,平均17个月.其中支架2年通畅率100%(5/5),单纯球囊扩张16例:血栓后综合征组1年通畅率67%(4/6).非血栓组1年通畅率100%(10/10).症状体征改善率:血栓后综合征组与非血栓组分别为,酸胀50%,45%;下肢肿63%,46%;色素沉着改善率零,22%;2组静脉曲张均无改善;2组踝部溃疡3例均治疗后1个月内愈合.结论:腔内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是微创、安全及有效的方法,单纯球囊扩张非血栓病例较血栓后遗症病例通畅率高.对于髂静脉狭窄闭塞扩张后仍存在明显狭窄时,支架置入是治疗的首选,中期通畅率高.慢性髂静脉高压所致的下肢静脉反流病变,应做相应处理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赵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重视我国下肢静脉疾病循证医学的研究

    静脉疾病是血管外科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人群中的总体发病率和疾病复杂程度都要超过动脉疾病.统计资料表明,静脉血栓栓塞症在美国的发病率为77.6/10万,每年新发病例达到275 000之多.静脉曲张作为下肢静脉疾病的常见表现,发生率更高,欧洲和美国的统计资料显示,静脉曲张在人群中的发生率接近1/3,而严重的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所导致的皮肤营养障碍和静脉性溃疡的发生率可达到2%~5%[1].一般来讲,静脉疾病很少威胁肢体存活或者危及生命,但其缓慢发展,病程漫长,逐渐加重,治疗困难等特点,常常使患者丧失劳动和活动能力,同时因为静脉疾病发病率高,对公共医疗资源的耗费程度甚至超过了某些动脉疾病.因此,对静脉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应该受到我们进一步的关注和重视.总体来讲,我国血管外科医生对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治重视不够,重动脉疾病轻静脉疾病的现象一时难以改变.只有大家重视临床实践,在践行中方能逐步进展、逐步深入.临床研究更需要将疾病分类更加细化,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进行分层研究,以循证医学的方法不断总结才能推陈出新.

    作者:吴庆华;杨培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静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附232例病例报道

    目的:通过总结232例常见静脉疾病患者的典型血管成像(CTA),揭示外周静脉疾病的病因及转归.方法:用16排螺旋CT对232例静脉疾病患者行CT血管成像检查,并进行血管3D重建.结果:诊断符合率达92%,能较清楚的显示静脉病变及其与周围组织及占位病变的关系.结论: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静脉疾病术前的诊断、术后随访观察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诊断具有全面、详细、准确等优点,应积极推行及研究,这将对进一步提高静脉疾病诊疗水平有促进作用.

    作者:杜丽苹;成新玲;李彦州;温志国;李晓建;赵松峰;胡灵;梁德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动脉血气指标异常对肺栓塞诊断价值的探讨

    目的:探讨动脉血气指标对肺血栓栓塞症(PTE)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北京安贞医院急诊监护病房的PTE患者110例,男性56例,平均年龄(64.09±14.02)岁.PTE经肺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成像和/或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确诊.同期纳入临床排除PTE的对照56例,男性30例,平均年龄(62.25±10.16)岁.评价反映肺泡过度通气及低氧血症的指标对PTE的诊断价值.结果:所有PTE患者中,与单纯应用PaCO2≤35 mmHg(1 mmHg=0.133 kPa)相比,应用组合指标pH≥7.45(呼吸性)或PaCO2≤35 mmHg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88.2%vs.74.5%,x2=6.745,P=0.009).应用SB- AB(标准碳酸氢盐与实际碳酸氢盐之差)≥0.5 mmol/L诊断所有PTE的敏感性与P(A-a)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异常相似(均为83.6%).应用组合指标SB-AB≥0.5 mmol/L或P(A-a)O2异常诊断所有PTE的敏感性为96.4%,诊断无心肺疾病PTE的敏感性与阴性预测值均达到100%.结论:评估PTE临床可能性时,不仅要关注ABG指标的绝对值水平,更应寻找反映动态变化的征象.

    作者:陆艳辉;米玉红;刘双;刘潇潇;徐晓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价值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交通支静脉离断术的64例患者(82条肢体)的临床资料.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功能不全的交通支静脉并将其定位,与手术结果相对比.结果:与手术结果相比,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漏诊率、误诊率、约登指数、比数积、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Kappa值为分别是95.8%、96.5%、88.2%、3.5%、11.8%、0.837、206.5、98.8%、71.4%及1.766.由于彩色多普勒超声的Kappa值为0.766 >0.75,且(P<0.0001),说明其与手术结果非常吻合.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准确诊断并定位功能不全的交通支静脉,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晗;吴庆华;陈忠;唐小斌;杨培;张煜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平板运动试验致ST段抬高与继发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关系探讨(附29例分析)

    目的:分析无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诱发的ST段抬高现象,比较ST段抬高和继发室性心动过速、心肌梗死的关系,找出预警指标.方法:对9900例疑似冠心病者行平板运动试验检查,阳性人数3002例.同时检出ST段抬高者29例,并对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ST抬高程度、冠状动脉狭窄、T波顶峰后宽度(TaTe)、T波顶峰后宽度/QT间期(TaTe/QT)、QT离散度(QTd)、修正的QT离散度(QTcd)、室性期前收缩(RONT,室早)和症状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结果:发现9900例检查者中阳性率30.32%;ST段抬高发生率为0.29%.4例并发心肌梗死,5例并发室性心动过速.同时发现,ST段抬高程度、形态、冠状动脉狭窄、伴发的室性心动过速、心肌梗死、TaTe、TaTe/QT、QTd、QTcd、RONT及症状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室性心动过速时TaTe/QT与无心律失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无心肌梗死者运动诱发心电图ST段抬高,提示冠状动脉存在严重固定狭窄或/并痉挛,并与心肌梗死、室性心动过速有并行关系,尤其TaTe/QT比值,是有预警可能发生室速的重要价值.

    作者:万进;章亚成;李七一;王光耀;史海波;杨宗美;唐蜀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法洛四联症合并肺动脉闭锁外科治疗早期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法洛四联症合并肺动脉闭锁(TOF-PA)外科治疗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84年6月至2009年12月,我科对58例TOF合并PA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7例,女性31例;年龄6个月~29岁,平均(9.14±5.25)岁.按Castaneda分型,Ⅰ型28例、Ⅱ型11例、Ⅲ型9例及Ⅳ型10例.本组49例采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一期矫治手术,Ⅰ型采用跨瓣环的带单瓣的人工血管补片加宽,Ⅱ型采用右心室到肺动脉带瓣管道,Ⅲ型和Ⅳ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一期单源化和心内修复术.11例在全麻下行主动脉-肺动脉分流术.结果:术后早期并发症:心律失常9例、早期低氧血症7例、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5例、血红蛋白尿3例、灌注肺3例、气胸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1例、感染1例、肺不张1例及二次开胸止血1例.术后早期死亡10例,病死率5.8%,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1个月~15.5年复查,发绀消失,体质量明显增加.彩超复查未见残余分流,右心室流出道未见梗阻,肺动脉与右心室流出道之间无明显压力阶差.X线检查两肺血均有明显的增加,分布均匀对称.结论:TOF-PA一经诊断应尽快手术,加强术后监护及综合治疗措施,及时纠正术后低心排,积极防治术后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均为提高手术成功率的诸因素.外科手术应早期手术病死率低,中、远期心功能效果良好.

    作者:韩宏光;王辉山;方敏华;尹宗涛;姜辉;韩劲松;张南滨;汪曾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新疆伊犁地区维吾尔族、锡伯族、汉族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新疆伊犁地区维族、锡伯族及汉族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比较经冠状动脉造影术明确诊断的1 10例维吾尔族、100例锡伯族及105例汉族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及Gensini积分.结果: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Gensini积分(13.52±1.85)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2.64±0.53)均明显高于锡伯族及汉族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锡伯族、汉族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Gensini积分[(7.92±1.35)vs.(8.21±1.65),P>0.05]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2.24±0.52)支vs.(2.32±0.63)支,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吾尔族与锡伯族、汉族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存在差异,且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均明显高于锡伯族及汉族冠心病患者,而锡伯族与汉族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与饮食习惯及早期治疗的机会不同有关.

    作者:杜文伟;范印文;锦兰;贺宙斌;吴敬敬;张璇;李永强;燕建锋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老年患者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急性桡动脉闭塞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60岁)接受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TRI)术后桡动脉急性闭塞(RAO)的发生率,并探讨影响老年患者TRI术后发生RAO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8月至2009年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12病房择期TRI≥60岁的老年患者1 256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RAO分为正常组和RAO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RAO有关的危险因素.记录手术相关参数,包括桡动脉穿刺次数、鞘管型号、手术时间、术中肝素用量及术后桡动脉压迫止血时间.疑有桡动脉闭塞的患者通过多普勒超声确诊.结果:1.1256例TRI患者急性RAO发生率2.2%(28/1256例).与正常组相比,RAO组患者中女性、糖尿病和既往行TRI患者的比例较高,RAO组术中平均肝素用量明显低于正常组[(3 826±523)IU vs.(7 425±980)IU,P=0.008],术后压迫时间长于正常组[(378.9±35.4)min vs.264.7±43.2)min,P=0.003],且RAO组患者应用7F动脉鞘的比例较高(10.7%vs.1.9%,P=0.02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7F动脉鞘管、肝素用量偏低及术后桡动脉压迫时间过长,是影响RAO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患者TRI术中选择尺寸合适的动脉鞘管、足够强度的抗凝治疗、避免术后过长时间的压迫止血等均有利于减少RAO的发生.

    作者:赵迎新;王志坚;张维君;闫振娴;聂斌;贾德安;葛海龙;张鸥;周玉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心脏双能量CT与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和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心脏双能量CT对冠状动脉狭窄和心肌灌注缺损的诊断价值.方法:34例临床可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行心脏双能量CT检查.重建冠状动脉CTA图像(dual-energy CT angiogaphy DE-CTA)和双能心肌灌注图(dual-energy CT perfusion DE-CTP)用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心肌灌注缺损的评判,并与冠状动脉造影和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single photo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为参考标准,评价心脏双能量CT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心肌灌注缺损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1.2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入本研究;2.DE-CTA显示408段冠状动脉,其中44段冠状动脉狭窄≥50%,以冠状动脉造影为参考标准,DE-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28%、97.70%、86.20%及98.29%,准确性为96.58%;3.DE-CTP显示心肌节段476段,其中90段显示心肌灌注缺损,以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为参考标准,DE-CTP诊断心肌灌注缺损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1%、93.09%、74.07%及96.58%,准确性为91.71%,DE-CTP诊断心肌灌注缺损与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心肌灌注缺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0.74(P <0.001).结论:双能量CT作为一项新的成像方法,不仅能够诊断冠状动脉狭窄,还能对病变冠状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做出准确判断.

    作者:王瑞;张兆琪;郭淼;黄小勇;赵轶轲;贺毅;于洋;焦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血管病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局

主办: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