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与治疗(三)

韩玲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 肺动脉瓣狭窄, 动脉导管未闭, 室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 法洛四联症, 治疗结果, 远期结果, 手术, 时机选择, 并发症, 治愈, 诊治, 疾病
摘要:几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治简介本文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且治疗结果好的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及法洛四联症.前四种疾病如果手术时机选择好,手术不出现并发症远期结果是很好的,原则上讲属于终生治愈.
心肺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与治疗(三)

    几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治简介本文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且治疗结果好的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及法洛四联症.前四种疾病如果手术时机选择好,手术不出现并发症远期结果是很好的,原则上讲属于终生治愈.

    作者:韩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缺血再灌注对在体兔窦房结细胞Fas-L Bax 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对在体兔窦房结细胞Fas-L、Bax、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家兔9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10、30、60、120 min组及缺血10、30、60、120 min再灌注4 h组,每组10只.通过结扎及放松右冠状动脉起始部制作在体兔窦房结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当达各预定时间点后,迅速切取窦房结组织,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窦房结细胞Fas-L、Bax及Bcl-2表达,用Tiger 920图象分析系统计算Fas-L、Bax、Bcl-2表达平均光密度值.结果:1.缺血10 min组窦房结细胞Fas-L、Bcl-2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而Bax表达则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Fas-L、Bax表达量随缺血时间延长逐渐增加,以缺血120 min组表达强;Bcl-2表达则以缺血60 min组强.2.缺血再灌注组,Fas-L、Bax表达随缺血时间延长逐渐增加,以缺血60 min再灌注4 h组强;Bcl-2表达以缺血30 min再灌注4 h组强,而缺血120 min再灌注4 h组已恢复至对照组水平.3.随缺血时间延长,缺血组及缺血再灌注组Bcl-2/Bax比值均逐渐减小,而缺血再灌注组Bcl-2/Bax比值均较相同时间缺血组明显降低.结论:缺血及缺血再灌注均可上调窦房结细胞Fas-L、Bax表达,下调Bcl-2/Bax比值,此作用可能介导了缺血再灌注诱导窦房结细胞凋亡过程.

    作者:李永华;宋治远;姚青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体外循环与急性肾功能衰竭

    随着体外循环(CPB)设备技术的日趋完善和心脏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体外循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的发生率已趋下降.但急性肾功能衰竭一旦发生,死亡率很高,因此探索心脏手术围术期发生急性肾衰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合理的肾脏保护是心脏外科领域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作者:万彩红;董培青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氧亲和力的变化

    目的:了解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患者P50 (即血红蛋白氧饱和度50%时相应的氧分压)是否有改变,探讨P50 与夜间血氧饱和度的相关性以及P50 可否预测SAS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方法:随机选择SAS患者56例,其平均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为(37.51±20.21)次/h,平均夜间血氧饱和度为86.52%±1.91%, 清醒时的血氧饱和度为95.20%±1.40%, 并选择正常人42例作为对照组进行P50 水平的测试.11例患者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后重复进行测试.结果:1. SAS患者日间P50 值为(29.27±1.31)mmHg(1 mmHg=0.133 kPa), 对照组为(27.63±1.01)mmHg, 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 SAS患者P50与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呈明显负相关(r=-0.9621, P<0.05); 3. 11例SAS患者经CPAP治疗3个月后,P50 水平显著下降至(27.27±0.63)mmHg,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 SAS患者的氧离曲线右移,这可能是对组织低氧的一个保护性机制,以延迟肺动脉高压的形成,红细胞的增多及其它器官系统并发症的发生.2. P50 能够反映SAS患者夜间低氧的严重程度,因而可以作为一个常规指标进行检测.

    作者:张文莉;王士雯;赵玉生;施伟伟;高磊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外科治疗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ongenital coronary artery fistula,CAF)是冠状动脉主干或其分支直接与心房、心室、肺动脉、肺静脉、上腔静脉或冠状静脉瘘之间的异常交通.在先天性心脏病中,其发生率为0.27%~0.40%.我院1983年7月至2002年11月共手术治疗CAF患者7例,手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苏民;徐平;邢泉生;荣佑宝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心脏移植术后强的松的应用与撤离

    20世纪60年代心脏移植开始临床实践,强的松被作为主要的免疫抑制剂与硫唑嘌呤联合应用于临床,但却导致了明显的强的松剂量依赖性的副作用.80年代环孢霉素的问世,替代了硫唑嘌呤而与强的松联合应用,同时后者的剂量也减少了约50%.随后,硫唑嘌呤又被人们拿回来与环孢霉素和强的松联合应用,从而形成了经典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强的松和环孢霉素的剂量又进一步的减少.近年来,陆续开发出了FK506和骁悉等副作用更小的新型免疫抑制剂,但目前还没有哪一种免疫抑制药物能够单独达到充分免疫抑制同时又可避免较大的副作用,因此联合应用数种药物仍是目前理想的方案.例如一些移植中心开始采用FK506+硫唑嘌呤+强的松,环孢霉素+骁悉+强的松,FK506+骁悉+强的松等联合免疫治疗方案,已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结果.无论在经典的三联免疫抑制还是在新型的治疗方案中,强的松都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者:张海波;孟旭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心肺联合移植供心及肺的采取和保护

    随着各种治疗手段的进展,心肺联合移植已成为一种治疗晚期心肺疾病的有效方法.我院1997年1月至2000年6月实施3例心肺联合移植术,现将心肺联合移植供心及肺的采取和保护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曹向戎;张健群;李继勇;伯平;宋飞强;周其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治疗问题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为一种目前病因尚未完全确定、传染性强的呼吸系统疾病,目前在国内部分地区发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其病情发展迅速,少数病例预后不良.

    作者:何权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右胸前外侧与胸骨正中切口矫治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比较右胸前外侧切口和胸骨正中切口在临床上矫治先天性心脏病的优缺点.方法:将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手术确诊为单纯房间隔缺损或单纯室间隔缺损的患者共151例,分成右胸前外侧切口和胸骨正中切口手术2组,从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体外循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2组病人无明显差别;术后24 h引流量,右胸前外侧切口组较少;体外循环时间胸骨正中切口组较短;胸骨正中切口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42%、胸骨畸形发生率为4.27%,右胸前外侧切口组无切口感染和胸骨畸形.结论:右胸前外侧切口可对经右房或房间沟入路完成的简单的心内直视手术,具有美容效果好、术后渗血少、切口感染发生率低、无胸骨畸形等突出优点.缩短住院时间不明显.是否能减少手术创伤,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朱正艳;严中亚;雷虹;吴一军;卢中;郑理;王晖;李建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冠状动脉旋磨术联和低压球囊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

    目的:通过联合应用冠状动脉旋磨术及低压球囊成形术对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患者进行治疗,探讨其对治疗钙化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心病患者26例共28处钙化病变行冠状动脉旋磨术,并辅以低压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观察其手术成功率,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冠状动脉旋磨术的手术成功率为92.8%,管腔狭窄由术前的88%±9%减少至45%±10%.有25处钙化病变需补充性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88.3%),有3处因旋磨术后残余狭窄<30%而未行补充治疗.包括补救性治疗在内经皮冠状动脉内旋磨术(CRA)手术成功率为100%.术中无主要并发症发生(包括死亡、Q波心肌梗死、急症冠状动脉搭桥术),有3例术中出现血管痉挛,术后72 h内有1例病人出现心肌酶学升高,符合无Q波心肌梗死.所有病人平均随访(10.4±7.6)个月,有11例心绞痛复发或蹬车试验阳性,无心肌梗死和死亡病例.5例病人行重复冠状动脉造影,均为再狭窄.结论:旋磨术联合低压球囊扩张虽然可取得很高的即刻成功率,是治疗钙化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其术后再狭窄率仍然较高,其确切效果需临床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

    作者:蔡卫东;姜松;高梅;崔连群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纵隔支气管囊肿39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纵隔支气管囊肿行囊肿切除术的治疗经验和体会.方法:1970年至2000年为39例纵隔支气管囊肿患者实施囊肿切除术.年龄12.0岁~60.0岁(中位数45.0岁).影像学检查在术前非常重要.结果:术后随访10年以上者20例,5年以上者17例,2例失访,无复发病例.结论:囊肿切除术为治疗纵隔支气管囊肿的佳治疗方式.

    作者:李湘蕊;肖彪;柳和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利用QTVI技术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局部收缩功能

    目的:超声评价三支病变的心肌梗死患者局部收缩功能.方法:超声测量30例心肌梗死患者(MI组)和30例正常人(control组)局部心肌各时相的峰值速度(Sm、Em、Am)、收缩期应变率峰值(SRS)、大时间-速度积分(TVImax)以及大应力(εmax)、二尖瓣大下移距离(D).结果:心肌梗死患者局部Sm、Em、Am、TVImax、εmax、SRS和D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对照组应变率曲线较一致,而梗死组较杂乱.结论:三支病变的心肌梗死患者局部收缩功能明显减低,其中TVImax和D是评价局部收缩功能的良好指标.

    作者:张涓;吴雅峰;杨新春;王乐丰;吴江;隗冬梅;姜维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窦缓致获得性LQTS相关的尖端扭转型室速的起搏治疗

    目的:探讨用起搏方法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导致的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LQTS)相关的尖端扭转型室速的疗效. 方法:对 7例确诊病窦伴有LQTS相关的尖端扭转型室速患者(症状发作时经体表心电图或Holter证实存在尖端扭转型室速(torsade de points,TDP)安装永久起搏器治疗.其中2例安装单腔(AAI)永久起搏器,5例安装双腔(DDD)永久起搏器治疗,并随访其远期疗效. 结果:7例患者安装永久起搏器后,选择恰当的起搏参数,以AAI或DDD模式起搏心脏.平均随访(16±3.2) 个月,随访时间为6~22个月,患者均无TDP发作. 结论:对于窦性心动过缓导致的获得性LQTS相关的尖端扭转型室速(TDP),通过安装永久起搏器(AAI或DDD),并且程控为适当的起搏参数来治疗是可行的.

    作者:郝蓬;张英川;刘冰;方冬平;郭成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上腔静脉-右肺动脉吻合和带瓣管道右房-右室连接治疗三尖瓣闭锁1例

    资料患者女性,13岁,体重36 kg,出生后紫钳,哭闹时加重,劳力性心慌和气短5年,于2002年7月16日入院.查体:口唇紫绀,心尖搏动在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侧1 cm处,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第2音减弱,肝脾不大,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有杵状指(趾).

    作者:董逸飞;董书强;徐克劲;李庆新;宿华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32例报告

    自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应用以来,越来越受到心外科同道们的重视,国内学者对该术式亦有较大争论.我院1999年3月至2002年9月共施行心脏手术105例,同期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心内直视手术32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林;罗昭全;张永恒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创伤性膈疝36例分析

    目的:分析创伤性膈疝的发病因素,讨论其诊断及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36例创伤性膈疝病人,对患者创伤原因、合并伤类型、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分类总结及分析.结果:死亡2例,2例因合并伤出现并发症.32例恢复正常生活.结论:复合伤时,对小的膈肌裂伤的探查应特别注意.胸腹腔引流可以及早发现可能出现的术后并发症.

    作者:刘海燕;王家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牛磺酸对吸烟所致大鼠肺损伤血清中ACE TNFα IL-4影响的研究

    牛磺酸是机体细胞内主要的自由氨基酸,对于维持细胞渗透压、细胞膜稳定性有重要意义[1].近年牛磺酸作为细胞保护剂的临床应用受到高度重视.长期大量吸烟损害健康,特别是对肺脏的直接损伤更为严重.当肺脏受到损伤后,血中的ACE、TNFα、IL-4含量变化如何,而牛磺酸对其影响作用如何,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现将本项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庞宝森;王辰;牛淑杰;马力;黄秀霞;张海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对心肌缺血与体外反搏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研究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对心肌缺血犬循环和局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复制犬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外加体外反搏治疗,观测循环血液中以及缺血心肌、肺组织局部ANG Ⅱ水平、ACE活性的改变,用RT-PCR方法检测局部ACE mRNA的表达.结果:循环ANG Ⅱ水平、ACE活性随缺血时间的延长逐步上升,反搏能抑制其活性;体外反搏还能抑制缺血激活的缺血心肌ACE活性、ANG Ⅱ水平;抑制缺血心肌、肺组织ACE mRNA的表达,其中肺脏ACE达正常水平.结论:体外反搏能抑制缺血心肌局部ACE的表达抑制局部RAS,还对循环RAS有抑制作用,这可能是体外反搏保护缺血心肌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陆丽;吴伟康;郑振声;梁仲培;钱孝贤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常温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56例报告

    随着微创外科观念的深化,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已成为冠心病外科治疗的一种新趋势.我院2000年5月至2002年12月共完成OPCABG 56例,同期行室壁瘤成形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丁毅;郑树云;才春福;贾继芳;张升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存活心肌的识别与乏氧心肌显像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CHD)心肌梗死和严重心肌缺血后在病变区还有没有功能可逆的存活心肌直接关系到血运重建治疗或再灌注后心室功能障碍能否改善及其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作者:赵健东;王金城;朱霖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血管病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局

主办: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