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麟;张坤东;夏翔;黄陈;裘正军
目的:采用纳米捕获探针体系检测血浆K-ras基因突变,探讨其在胰腺癌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嘉兴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62例胰腺癌患者及38例胰腺良性疾病患者资料,所有病例均明确诊断。收集31名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抽提入组者血浆标本DNA,分别应用特异性纳米捕获探针和传统PCR加测序法检测K-ras基因12、13密码子突变。分析K-ras基因点突变与胰腺癌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临床诊断价值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纳米捕获探针法检测的胰腺癌患者K-ras突变率为43.5%(27/62),其中12位点突变25例,13位点突变2例;胰腺良性疾病患者K-ras突变率为7.9%(3/38),均为12位点突变。 PCR扩增后直接DNA测序法检出17例胰腺癌患者有K-ras突变,突变率为27.4%;胰腺良性疾病患者K-ras突变率为5.3%(2/38)。纳米探针法检出率明显高于PCR扩增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6)。胰腺癌患者血浆K-ras突变与胰腺癌TMN分期及肝脏转移相关,而与患者性别、年龄、有无临床症状、肿瘤直径、血CA19-9及CEA水平等因素无相关性。 K-ras基因突变对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43.5%,特异性为92.1%,阳性预测值为90.0%,阴性预测值为50.0%,约登指数为0.356。 K-ras基因突变者1年生存率为44.4%,显著低于K-ras基因野生型患者的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捕获探针体系能够痕量检测出血浆K-ras基因突变,对胰腺癌诊断的特异性高,敏感性较低。血浆K-ras 基因突变与胰腺癌的TMN分期及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王晓光;陈飞;亓立峰;莫娟芬;钟征翔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癌伴发囊性病灶的病理基础与其影像学表现之间的联系。方法对5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导管癌患者中伴有囊性病灶的97例患者病理学资料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过CT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手术病理显示所有病变均为实性肿块与囊性病灶并存。实性肿块组织结构紧密,为肿瘤性腺管和(或)腺泡组织与大量纤维胶原混杂,内部缺乏血管结构,周边伴有炎细胞浸润。伴发的囊性病灶中假性囊肿54例(56%),潴留性囊肿22例(23%),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12例(12%),肿瘤自身坏死、囊变9例(9%)。实性肿块CT平扫呈等低或低密度,MR T1 WI呈低信号、T2 WI等或等高信号。仅1例肿块内部见灶状钙化。增强后78例轻度强化,19例无明显强化。肿块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边界不清晰。囊性病灶位于肿块内部仅见于肿瘤自身坏死、囊变的病例,其余病例均为囊性病灶与实性肿块毗邻。单囊70例(假性囊肿49例,潴留性囊肿12例,肿瘤坏死、囊变9例),多囊27例(假性囊肿5例,潴留性囊肿10例,IPMN 12例)。所有假性囊肿周围脂肪间隙内可见渗出,其中10例囊壁与脾脏分界不清晰,5例与肾脏分界不清晰,16例假性囊肿腔内可见出血。80例病灶上游主胰管有扩张伴“截断”表现;18例伴有胆总管胰腺段梗阻,上游胆管扩张;11例脾静脉受侵犯;5例囊变的内壁可见壁结节样结构。结论胰腺导管癌作为高度侵袭性且内部组织结构紧密的恶性肿瘤,在其伴发的囊性病灶中,肿瘤自身坏死、囊变较为少见,绝大多数为肿瘤阻塞胰管导致的假性囊肿和潴留性囊肿的继发性改变,其病理学特征决定其影像学表现。
作者:王志锋;刘贯中;马小龙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胎盘生长因子( PIGF)基因沉默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及化疗药物耐药性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3个靶向PIGF的siRNA( siRNA-PIGF),以非特异性的siRNA ( siRNA-NC)作为转染的阴性对照,以未转染细胞作为空白对照。采用脂质体法将siRNA转染PANC1细胞,分别采用实时RT-PCR和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PIGF mRNA及蛋白表达抑制率;MTT法检测化疗药物处理对各组细胞的生长抑制率;Transwell 小室检测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转染3个siRNA-PIGF的 PANC1细胞 PIGF mRNA 表达抑制率分别为(64.38±8.92)%、(70.48±7.72)%、(81.25±6.02)%,以转染siRNA-PIGF-3的基因沉默效应佳。转染24 h后,siRNA-PIGF组细胞PIGF mRNA表达量较siRNA-NC组下降(63.72±8.20)%,较未转染组下降(75.07±8.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转染48 h 后,培养上清液 PIGF 蛋白含量较 siRNA-NC 组下降(42.92±1.34)%,较未转染组下降(46.25±3.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1),而未转染组和siRNA-NC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ng/L吉西他滨处理后,siRNA-PIGF组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显著高于siRNA-NC组及未转染组[(44.35±5.05)%比(34.29±3.60)%、(31.01±1.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5-氟尿嘧啶或阿霉素处理后3组的生长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中,siRNA-PIGF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siRNA-NC组的38.1%、28.2%,为未转染组的40.8%、3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值均<0.05)。结论 PIGF 基因沉默能显著抑制胰腺癌PANC1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能增强对化疗药物吉西他滨的敏感性。
作者:刘建化;马冬;陈少杰;练国达;李佳佳;黄开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前糖尿病共分为4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类型糖尿病(3型)以及妊娠糖尿病(4型)。其中3型糖尿病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又分为8个亚型,依次为A~H,继发于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患者被划分为3c型,又称胰源性糖尿病[1-2],是叠加于原发胰腺疾病之上的一种严重的临床并发症。探索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原则对于阻断原发胰腺疾患进展,防止继发3c型糖尿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防胰腺癌等远期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苏松;徐茂锦;李兆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起病隐匿,发展迅速,恶性程度高,易早期转移,预后差等特点。到目前为止,根治性手术是治疗胰腺癌唯一可望治愈的治疗方式,但大多数胰腺癌患者发现时已经发展到晚期,失去手术机会。对于不可切除性胰腺癌,除放化疗外目前临床上也采用微创消融手段,主要为温度消融、激光消融和非温度非激光消融3种方法。温度消融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消融和高强度聚焦超声;激光消融主要是光动力疗法;非温度非激光消融包括不可逆性电穿孔和放射性粒子近距离照射。
作者:罗小美;陈继冰;牛立志;徐克成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女,43岁。2011年5月因“右上腹痛3 d”入院。疼痛为持续性胀痛,向左侧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10年前因“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体检:皮肤及巩膜无黄染,腹部平坦,左上腹深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墨菲征阴性,肝脾肋下未及。入院后上腹部增强CT见胰腺尾部一类圆形肿块,42 mm ×39 mm,密度不均匀,增强后持续强化,与胰腺分界欠清,相应胰腺呈“报球征”,脾脏体积稍大,约7个肋单元,腹腔未见明显积液及肿大淋巴结,诊断为胰尾部占位,囊腺癌可能(图1A);胸部平片及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CEA、CA19-9等均未见异常。择日在全麻下行“胰尾+脾切除术”。术中见胰腺尾部实性肿块,大小5 cm ×5 cm,边界较清楚,横结肠系膜根部及后腹膜与肿块粘连,周围明显水肿。手术切除肿块后经快速冷冻病理检查提示为恶性肿瘤(图1B),故将脾脏切除并清扫腹腔干及脾动静脉周围淋巴结。术后病理示(胰尾部)梭形细胞恶性肿瘤,切缘阴性;免疫组化检查示肿瘤细胞 CD34+(图1C)、CD99+、Bcl-2+、SMA+、S-100-、CD117-、EMA-、AE1/AE3-、35βH11-、34βE12-,结合HE图像和免疫组化结果,诊断符合恶性血管外皮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术后随访52个月,患者病情稳定,一般情况良好,腹部CT未见肿瘤复发(图1D)。
作者:高世乐;胡宗涛;顾炯;胡勇;王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建立胰腺癌MiaPaCa-2细胞与树突细胞( DC)融合的细胞,观察其体外诱导胰腺癌肿瘤抗原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的能力。方法自胰腺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离和培养DC,利用50%PEG-10%DMSO融合剂将MiaPaCa-2细胞融合到DC,以不加融合剂仅将DC与MiaPaCa-2共培养组及单纯DC组作为对照。采用FITC-CD86及PE-MUC1进行双标记,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融合率;MTT法检测各组DC存活率。按照DC与T淋巴细胞1∶10、1∶20、1∶40、1∶80的比例混合培养细胞,评价各组DC体外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ELISA法检测各组DC体外激发的CTL的IL-2、IL-10、Granzyme B、IFN-γ分泌量。结果 DC与MiaPaCa-2融合细胞组的融合率为(42.30±7.30)%,明显高于共培养组的(7.21±1.06)%。 DC组、共培养组、融合细胞组DC的存活率分别为95.0%以上、85.0%、62.8%,融合细胞组 DC 存活率显著低于 DC 组及共培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值均<0.05)。 DC∶T淋巴细胞为1∶10时,DC组、共培养组、融合细胞组DC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219±42、3584±317、8201±424,1∶20时分别为110±14、2179±104、6152±104,融合细胞组显著高于DC组及共培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为1∶40、1∶80时3组细胞的T细胞增殖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DC∶T淋巴细胞为1∶10时,DC组、共培养组、融合细胞组DC激发的CTL的IL-2分泌量分别为(27.30±5.21)、(897.44±93.05)、(2243.80±381.46)ng/L;IL-10分泌量分别为(19.55±2.05)、(424.60±108.25)、(706.53±161.29) ng/L;Granzyme B 分泌量为(16.23±1.23)、(451.07±120.50)、(1327.77±205.15) ng/L;IFN-γ分泌量为(30.11±4.32)、(982.00±124.68)、(2421.04±488.50)ng/L。融合细胞组激发的CTL的细胞因子分泌量显著高于DC组及共培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DC与MiaPaCa-2融合的细胞具备体外诱导胰腺癌肿瘤抗原特异性CTL的能力。
作者:杨金光;陈江;李宏宇;郭晓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胆总管结石发病率逐年增高,在县市级医院里已经成为常见病、多发病。 ERCP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胆管结石治疗水平,其创伤小、痛苦少的特点已经被学术界认同。近10年来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术的出现给ERCP 又带来了新的飞跃。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采用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 EST小切口+EPBD )或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 )治疗的143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资料,旨在探讨这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安全性,评价哪种方法更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徐宏伟;许邹华;戴彦苗;陆喜荣;吴坚芳;高明芳;徐进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普及,应用腹腔镜行远端胰腺切除术( laparoscopic distal pancreatectomy , LDP)逐渐增多,并因其具有清晰的视野、更小的创伤及更快的恢复等优势可能成为远端胰腺切除的首选术式[1]。近年来,为了通过减少腹腔镜戳孔的数目而进一步减少腹腔镜手术的创伤,单孔腹腔镜手术(single-incision laparoscopic surgery,SILS)逐渐应用于多种腹部外科手术。然而,胰腺属于腹膜后位器官,与脾血管、肠系膜血管及多个重要脏器毗邻,单孔腹腔镜胰腺手术只在近期才逐步开展,并缺少其与传统多孔腹腔镜手术的对比研究。本研究分析18例经脐单孔 LDP ( transumbilical single-incision LDP,TUSI-LD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传统多孔LDP( conventional multi-incision LDP,CMI-LDP)进行对比分析,探讨TUSI-LDP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
作者:范莹;吴硕东;孔静;田雨;于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急性胰腺炎( AP )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约20%~30%患者可发展成为以胰腺局部坏死和脏器功能衰竭为特征的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 )。急性肺损伤( acute pancreatitis associated acute lung injury ,APALI)是其常见的并发症,患者可出现低氧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临床表现[1]。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6(IL-6)在APALI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IL-6根据其跨膜信号传递形式不同在炎症中的作用也不同,其信号传递通路主要分为两种,即经典信号通路和反式信号通路[2]。目前众多研究集中在经典信号通路,很少涉及到IL-6反式信号通路。本研究采用人工合成的特异性抑制剂(sgp130Fc)阻断该信号通路,阐明其在大鼠APALI发病中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卫中;辛栋轶;张丹婷;廖南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体外高频热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经病理学确诊的75例晚期胰腺导管腺癌患者,按照1∶1比例生成随机分配序列分为化疗组和化疗+热疗(联合治疗)组,治疗4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4个周期后化疗组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10例,稳定10例,进展17例,客观缓解率27.0%,疾病控制率54.1%;联合治疗组分别为0、18、15、5例及47.4%、86.8%。两组间疾病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2),而客观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联合治疗组的疼痛缓解率、体能改善有效率分别为92.1%及84.2%,显著高于化疗组的21.6%及2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联合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及1年生存率分别为8.8个月和31.6%(12/38);化疗组分别为7.9个月和27.0%(10/3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轻微,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Ⅲ度及以上消化道反应,未出现Ⅳ度骨髓抑制。结论体外高频热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疾病控制率、症状改善率显著高于化疗组,不良反应轻微,患者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婧;赵磊;李卉惠;车娟娟;庞歆桥;吴军;马妮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是胆胰疾病一项重要的诊断与治疗技术,具有诊断确切、疗效好、创伤小、不良反应少及费用低等优点。但其作为有创操作,术后有一定并发症,包括ERCP术后胰腺炎( post-ERCP pancreatitis , PEP)、出血、感染等,其中,PEP是常见、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并发重症胰腺炎,患者的生命会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有效预防PEP,国内外学者对其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迄今为止,直肠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及胰管支架置入的效果是比较明确的,但仍未有效解决这一世界性的难题。本文就PEP的定义、发生率、危险因素尤其是预防治疗的新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钱阳阳;赵朕华;廖专;李兆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急性胰腺炎( AP)是消化系统常见急症, AP患者中有10%~30%为复发性急性胰腺炎( recurrent acute pancreatitis , RAP)[1-5],RAP在临床上并不罕见。目前RAP尚没有统一的诊断和治疗流程,临床上也易漏诊、误诊,治疗亦不规范。现有研究随访时间较短,评价标准不一致, RAP的许多方面仍属未知,如特发性复发性急性胰腺炎( idiopathic recurrent acute pancreatitis ,IRAP)的复发以及与慢性胰腺炎( CP)的关系等。近年来,随着MRI、MRCP、CT、ERCP及EUS等影像学新技术和基因检测等分子生物学手段的应用,更多RAP患者得到了病因学诊断和临床治疗。本文主要从RAP的定义、病因学与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及预防复发等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季钧淘;张菂;辛磊;李兆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多个病灶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s)CT及MR影像学特征,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长海医院收治的胰腺肿瘤数目≥2枚且经手术或细针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PNETs的12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5例行胰腺CT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5例同时行CT、MRI检查。结果12例患者共检出46枚病灶,29枚(63.0%)位于胰头颈,17枚(37.0%)位于胰体尾;病灶大小0.8~9.5 cm,中位大小2.9 cm;44枚(95.7%)肿瘤形态圆形或类圆形,2枚(4.3%)为分叶状;实性44枚(95.7%),囊实性2枚(4.3%)。8枚(17.4%)CT平扫可见点状、新月形、团块状钙化;增强后42枚(91.4%)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2枚(4.3%)胰腺期明显强化,2枚(4.3%)3期均呈轻度强化,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胰腺。4例(33.3%)患者出现胰管和(或)胆管扩张,4例(33.3%)出现脏器转移,2例(16.7%)有淋巴结转移,3例(25.0%)有血管侵犯。结论 PNETs可以多发,为大小不一、圆形或类圆形实性病灶,偶见脏器转移等恶性征象,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明显强化且强化程度高于正常胰腺是其特征性表现。
作者:杜丽娟;卢明智;李长彬;雷祎;刘芳;范承启;邵成伟;王铁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双层连续缝合法行胰腺空肠吻合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间上海长海医院收治的114例连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资料,其中有79例采用双层连续缝合法行胰空肠吻合,35例采用双层间断缝合法行胰空肠吻合,对比两种方法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胰瘘发生情况。结果双层连续缝合组和双层间断缝合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84±5)、(288±7)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36±29)、(282±49)ml,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进食时间分别为(7.8±0.5)、(9.7±0.5)d,住院天数为(14.0±1.0)、(17.2±10.0)d,术后胰瘘发生率分别为17.1%(6/35)、39.2%(31/79),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双层连续缝合组A级胰瘘4例(11.4%),B级胰瘘1例(2.9%), C级胰瘘1例(2.9%);双层间断缝合组分别为5例(6.3%)、23例(29.1%)、3例(3.8%)。两组术后30 d内均无死亡病例。结论双层连续缝合法可安全应用于胰空肠吻合,术后进食时间、住院天数、胰瘘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双层间断缝合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纪伟平;邵卓;宋彬;马洪运;胡先贵;金钢;毕建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NLR )在急性胰腺炎( AP )并发急性肾损伤( AKI)患者中与病程进展及肾功能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评估其对AK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98例确诊为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发生AKI分为并发AKI组和未并发AKI组,将NLR≥3.1归入高NLR组,<3.1归入低NLR组。观察患者就诊初始NLR、体重指数( BMI )、血细胞比容( Hct )、谷丙转氨酶( ALT )、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TG)、血钙、肌酐(Scr)、尿素氮(BUN)、APACHEⅡ评分及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的变化,分析上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P并发AKI组和未并发AKI组患者的年龄、BMI、Hct、TG、TC、ALT、血钙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AP并发AKI组患者的血Scr、BUN、CRP、APACHEⅡ评分分别为(395±122)μmol/L、(28.2±5.2) mmol/L、(34.0±8.2) mg/L、(11.5±3.8)分,未并发 AKI 组分别为(79±17)μmol/L、(7.3±2.0)mmol/L、(14.8±2.9)mg/L、(6.9±2.4)分,并发AKI组显著高于未并发AK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高NLR组和低NLR组患者的年龄、BMI、Hct、TG、TC、血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 NLR 组患者的血 ALT、Scr、BUN、CRP、APACHEⅡ评分分别为(257±76) U/L、(159±62)μmol/L、(20.5±6.6)mmol/L、(24.8±5.5)mg/L、(12.4±4.6)分,低NLR组为(165±30)U/L、(98±23)μmol/L、(14.3±5.2)mmol/L、(19.5±3.0)mg/L、(5.4±2.1)分,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AP并发AKI组患者的NLR为4.97±0.19,中位数为4.60;AP未并发AKI组患者NLR为9.62±0.81,中位数为8.90,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 NLR诊断AP并发AK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95(95%CI 0.816~0.974),以NLR 5.75作为诊断的临界值,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77.2%。结论 NLR与AP病情的严重程度及病程中肾脏功能的损伤密切相关,对AP并发AKI的病情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作者:邵国建;王雷;刘琦;张浩;潘达;张一帆;刘洋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