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谊;孙备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临床上,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20% ~ 30%患者临床经过凶险,总体病死率为5%~10%.一、术语和定义根据国际AP专题研讨会新修订的AP分级和分类系统(2012年,美国亚特兰大)[2],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规定有关AP术语和定义,旨在对临床和科研工作起指导作用,并规范该领域学术用词.
作者: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中华胰腺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王兴鹏;李兆申;袁耀宗;杜奕奇;曾悦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由于胰腺癌临床表现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不特异,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侵袭或转移到胰腺外器官而无法切除,手术切除率仅为10%~ 20%.目前仍未发现对胰腺癌敏感性高的药物,化疗临床疗效仍不能令人满意[1],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胰腺癌的客观有效率也仅为18.2%[2].伽玛刀治疗胰腺癌总有效率可达70%以上,为临床肿瘤医师提供了一个新的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pidermis growth factor,VEGF)被认为是重要的肿瘤细胞恶性增殖因子之一[4],CA19-9是胰腺癌的标志物.本研究检测胰腺癌患者经伽玛刀治疗前后血清VEGF及CA19-9含量,探讨其评价伽玛刀治疗胰腺癌疗效的价值.
作者:周国中;蒋梦洁;肖立新;吕礁;唐大海;施云星;周兴萍;李琳;季兴英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早期就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胰腺坏死进而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 [1-2].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其中常见的并发症,可迅速恶化演变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成为SAP早期病死的主要原因.自噬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是近年来胰腺炎研究的新领域.然而在哺乳动物中关于自噬发生的机制尚不明确,其在急性胰腺炎肺损伤中的作用机制也不明确.本研究采用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NP)模型观察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对ANP并发的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袁小凌;刘洁;陈卫昌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构建靶向人B7同源性3(B7-H3)基因的小发夹RNA(shRNA)的慢病毒载体,并建立稳定感染的胰腺癌PaTu8988细胞株.方法 根据GenBank提供的B7-H3 cDNA序列,设计4条靶向B7-H3的siRNA序列,构建重组干扰质粒pGCSIL-GFP-B7-H3-shRNA.将重组干扰质粒和过表达B7-H3质粒共同转染293T细胞,经蛋白质印迹法筛选出干扰效果佳的重组干扰质粒.该质粒经慢病毒包装,并感染胰腺癌PaTu8988细胞株,建立稳定低表达B7-H3细胞株.应用实时定量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B7-H3基因的表达抑制率.结果 携带干扰效果好的shRNA的慢病毒感染PaTu8988细胞,建立了稳定低表达B7-H3基因的PaTu8988细胞株,其B7-H3 mRNA表达的抑制率达96.8%,B7-H3蛋白表达的抑制率达88.1%.结论 成功构建了人B7-H3-RNAi的慢病毒载体,并建立了稳定感染的低表达B7-H3基因的PaTu8988细胞株.
作者:赵鑫;张光波;李智;干文娟;朱东明;赵华;张子祥;李德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P)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株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与Toll样受体4/核因子-KB(TLR4/NF-KB)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 将PANC1细胞分为亲本细胞组、TP组、脂多糖(LPS)组和TP+ LPS组.TP组培养液中加入50 ng/ml的TP,LPS组加入1μg/ml的LPS,TP+ LPS组先用50 ng/ml的TP处理2h,再加入1 μg/ml的LPS.各组细胞均常规培养24 h.采用实时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LR4、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和蛋白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NF-KB活性,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 亲本组、LPS组、TP组、TP+ LPS组的TLR4mRNA表达量分别为0.41 ±0.06、0.46±0.10、0.20±0.04和0.25±0.06,TLR4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55±0.06、0.60±0.03、0.18±0.04和0.13±0.00;NF-KB活性分别为13.0±3.0、31.6±4.3、7.3±1.5和10.8±2.1;穿膜细胞数分别为(56.8±8.6)、(104.5±12.8)、(32.0±5.7)和(46.8±7.0)个;MMP-9mRNA表达量分别为0.36±0.05、0.58 ±0.07、0.18±0.03和0.30±0.004,MMP-9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31±0.04、0.53±0.08、0.11±0.02和0.15±0.00.LPS组TLR4 mRNA和蛋白表达量与亲本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NF-KB活性、穿膜细胞数、MMP-9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亲本组(t值分别为8.654、7.593、6.655、4.982,P值均<0.01).TP组TLR4 mRNA和蛋白表达量、NF-KB活性、穿膜细胞数、MMP-9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低于亲本组(t值分别为-7.609、-9.948、-4.176、-5.915、-8.179、-9.948,P值均<0.01).TP+ LPS组TLR4 mRNA和蛋白表达量、NF-KB活性、穿膜细胞数、MMP-9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低于LPS组(t值分别为-4.437、-14.805、-10.506、-9.700、-9.055、-8.932,P值均<0.01).结论 TP具有抑制胰腺癌细胞侵袭的作用,其机制与抑制TLR4/NF-kB信号通路、下调MMP-9的表达有关.
作者:马建霞;孙运良;王一倩;童依丽;于晓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胃肠道功能障碍(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GD)的定义为胃肠道实质和(或)功能的损害,导致消化、吸收营养和(或)屏障功能发生障碍.GD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70% ~ 90%.无论是在SAP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期,还是在SAP并发感染的脓毒症期,胃肠道作为常受累的靶器官,不仅出现功能障碍,还可以通过释放大量毒素及炎症介质而加重SAP,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严重影响SAP预后[1].大量研究表明,很多SAP患者胰腺和胰周组织感染是由易位的胃肠道细菌及内毒素所致的肠源性感染形成的,胃肠道是造成SAP感染持续加重的主要原因.因此,有效地纠正胃肠道功能障碍是控制及治疗SAP的重要措施.
作者:陈友谊;孙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UL16结合蛋白2(ULBP-2)、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联合检测对胰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152例胰腺癌、20例胰腺癌前病变、91例慢性胰腺炎患者及96例健康对照者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ULBP-2、MIC-1水平,并和CA19-9水平进行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它们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胰腺癌、胰腺癌前病变、慢性胰腺炎及健康对照者血清ULBP-2水平分别为(219.9± 182.5)、(62.6±11.4)、(68.4±36.8)、(76.5±40.9) μg/L; MIC-1水平分别为(3521.3±3903.4)、(973.6±589.0)、(959.6±879.0)、(427.6±317.0)μg/L; CA19-9水平分别为(1448.8 ±3707.0)、(12.0±9.3)、(38.2±139.0)、(7.7±5.0) kU/L.胰腺癌患者均显著高于癌前病变、慢性胰腺炎患者及健康对照者(X2值分别为40.628、71.662、45.505,15.827、36.433、63.494,26.264、73.427、49.088,P值均<0.01).ULBP-2、MIC-1、CA19-9诊断胰腺癌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9、0.818、0.864,三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982,单指标诊断以ULBP-2为佳,三者联合诊断效能高.对胰腺癌早期病变(胰腺癌前病变+胰腺癌ⅠA期病变)的诊断,ULBP-2、MIC-1、CA19-9的AUC分别为0.506、0.837、0.684,单指标以MIC-1为佳,而MIC-1联合CA19-9的诊断效能高(AUC为0.897).结论 ULBP-2、MIC-1在胰腺癌患者血清中含量升高,二者联合CA19-9检测可提高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周郁芬;黄李雅;徐凌霄;张帆;国芳;姚玮艳;袁耀宗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诱骗受体3(decoy receptor,DcR3)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超家族成员,是一种凋亡抑制蛋白[1].有研究发现,DcR3基因的表达与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肿瘤免疫逃逸密切相关[2-3].microRNA(miRNA)干扰技术以其高效、特异的优势,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基因沉默工具.我们前期的实验研究表明,DcR3基因在人胰腺癌组织和外周血中高表达,并抑制肿瘤细胞凋亡[4].本研究构建靶向DcR3基因的miRNA表达载体,为胰腺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靶点.
作者:周健;何宋兵;宋世铎;朱东明;李德春;张子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随着内镜设备、相关附件的改良研发,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肝胆胰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与此同时,ERCP的并发症也成为操作者及患者都十分关心的问题.ERCP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是常见也是较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5%,在高危患者中可达30% ~ 40%[1],且可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甚至导致病死.目前我国的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很多老年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因此有必要对老年患者PEP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孔文洁;韩岩智;阮开学;沈芸;陈卫刚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胰腺囊性病变(pancreatic cystic lesions,PCLs)是一组呈囊性或囊实性的胰腺占位性病变.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PCLs检出率逐年增加,对这类疾病的认识也日益提高.其中,胰腺囊性肿瘤(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s,PCNs)尤其受到临床医师关注,但对这类疾病的自然史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对其诊断、治疗及随访成为重要的临床问题.
作者:《中华胰腺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汇总分析国内报道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病例,探讨国人SPTP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诊治策略.方法 以“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胰腺乳头状囊性肿瘤”、“胰腺乳头状上皮肿瘤”、“胰腺实质性囊性肿瘤”、“Frantz瘤”等为检索词,电子检索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总结分析纳入文献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117篇文献1180例患者,其中女性1054例,男性126例,男女比例为1∶8.37.发病年龄9~ 83岁,平均29岁.有详细临床资料者1172例,临床表现以腹部不适(526例,44.9%)、体检发现肿瘤就诊(464例,39.6%)、扪及腹部肿物(131例,11.2%)为主.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肿瘤直径1.3~30 cm,平均7.84 em,位于胰头407例(36.8%),胰颈96例(8.7%),胰体尾部587例(53.1%).1116例患者接受治疗,其中1107例(99.2%)行手术切除.病理检查628例(57.0%)为良性,306例(27.8%)表现为恶性行为,浸润性生长侵及周围器官及组织.随访977例,随访时间为1个月至13年,42例(4.3%)复发或转移,其中24例病死.结论 SPTP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部分呈恶性表现,多发于年轻女性,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病理检查可确诊,手术治疗为首选,预后好.
作者:井方方;赵君慧;郭洋;毛志成;杜尕金措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胰腺异位副脾(IPAS)的多层螺旋CT(MDCT)征象,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方法 收集术前行MDCT检查并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7例IPAS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IPAS的MDCT特征性表现,包括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强化特点.结果 本组男性4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49岁.所有病灶均位于胰腺尾部被膜下胰腺实质内偏背侧.病灶呈类圆形3例,椭圆形4例,边界清晰.病变均为实性结构,内无坏死区,未见钙化灶.病灶大直径0.9~1.8 cm,平均为1.4 cm.与胰腺实质相比,CT平扫时肿块实质密度均较均匀,动脉期呈不均匀稍高密度3例,均匀稍高密度4例,门脉期均呈均匀稍高密度.平扫时肿块CT值范围50~ 61 HU,平均55 HU;动脉期CT值范围80~110 HU,平均97 HU;门脉期CT值99~ 120 HU,平均102 HU.行血管成像的3例患者,不管是动脉还是静脉均未见受压、被侵犯征象,未见有血管与病灶相连.结论 IPAS具有特征性的MDCT影像表现,对于胰腺尾部较小实性病灶,其密度及强化方式与脾脏相似时应考虑IPAS的可能.
作者:胡曙东;王亚非;林晓珠;宋琦;陈克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胰腺属于腹膜后位器官,与脾血管、肠系膜血管及多个重要脏器毗邻,手术难度大,因而腔镜手术开展缓慢.10余年来,随着腔镜技术的日益精湛及器械设备的不断发展,治疗性腹腔镜胰腺手术已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1-4].本研究总结分析17例腹腔镜胰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腔镜手术治疗胰腺疾病的方法、有效性及可行性.
作者:范莹;吴硕东;苏洋;孔静;田雨 刊期: 2013年第02期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指上皮细胞在特定的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向间质细胞转化的现象,其定义为具有极性、紧密连接特性的上皮细胞转换成独立的、具有移行能力、并能侵入细胞外基质的间质细胞的过程.EMT的概念早见于发育生物学,主要参与胚胎的发育、组织重建、创伤愈合、心瓣膜和颅面结构以及肌肉骨骼系统的形成,同时与多种慢性疾病(如肾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还发现EMT过程与肿瘤细胞的生长、浸润及转移密切相关.参与调控肿瘤细胞EMT过程的信号通路及相关基因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1].研究表明,经过EMT,肿瘤细胞在功能上增强了移行能力、基质重塑能力及抗凋亡能力,该过程还包括细胞形态学及基因型的改变[1-3].而EMT的发生与多种蛋白分子、微环境及micro RNA等相关,涉及到多个信号转导通路和复杂的分子机制.
作者:常志刚;田孝东;杨尹默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CT表现,观察肿瘤位置、瘤体直径、内部结构、强化方式、胰胆管改变、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情况等影像学征象.结果 24例为单发,4例为多发(胰腺内均可见2个病灶),共有32个病灶,形态多呈结节状或团块状.其中18个病灶位于胰尾,10个位于胰头,2个位于胰体,2个位于胰体尾交界部.位于胰头的病例中有5例胰管扩张,1例胆管扩张,2例胰胆管均扩张,2例胰胆管无明显改变.瘤体直径1.0 ~20.0 cm,平均5.1 cm,其中直径<2cm 1个,2~5 cm 23个,>5 cm8个.增强后病灶均不同程度强化,强化峰值多位于胰腺期.23个病灶侵犯邻近血管或脏器,5例有淋巴结转移,6例发生远处转移.结论 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结合临床资料,做出术前诊断可能性较大.
作者:杜丽娟;詹茜;邵成伟;陆建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随着胰腺外科的发展以及胰腺的精准操作逐渐受到胰腺外科医师的重视,胰腺癌侵犯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SMVPV)不再是胰腺癌根治性手术的禁忌证,并且已成为近年来胰腺外科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胰腺外科应用联合SMV-PV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资料,以探讨该术式的适应证、手术方案、并发症等,旨在为该术式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王健;谢敏;包善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Soehendra取架器在慢性胰腺炎胰管狭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内镜科对胰管狭窄患者行治疗性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时常规先行扩张探条扩张,如扩张探条不能通过狭窄段,则采用Soehendra取架器扩张.结果 共治疗297例胰管狭窄患者,其中11例(3.7%)患者扩张探条扩张失败,改用Soehendra取架器扩张狭窄段.11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31 ~ 74岁,平均(53±3)岁.ERCP造影示胰头颈部狭窄9例,胰体狭窄2例,伴有胰腺假性囊肿1例.治疗过程中使用Soehendra取架器扩张胰管狭窄段均获得成功,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患者的疼痛程度根据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评分,从(3.78±o.83)分下降到(1.56±0.7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03,P=0.00).结论 运用Soehendra取架器扩张胰管狭窄段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张迎春;麻树人;杨卓;高飞;赵志峰;张宁;高峰;宫照杰;金晓龙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胰岛细胞瘤(islet cell tumors,ICT)为胰腺肿瘤之一,可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较少见,其良恶性的诊断标准还有较多争议[1].ICT起病隐匿,症状、体征不典型,血清酶学肿瘤标记物特异性不高,并且青年胰腺肿瘤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3例青年人ICT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青年人ICT的诊治水平.
作者:孙智超;宋天强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