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继强
目的研究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冠状动脉结扎的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给予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于大鼠心肌梗死后1周测外周血CD34+细胞含量,并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肌梗死区的CD34+细胞浸润情况.于梗死后4周用HE和免疫组化染色及血流动力学监测评价实验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血管密度和心功能.结果心肌梗死后1周,G-CSF组大鼠外周血CD34+细胞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肌梗死交界处见CD34+细胞浸润.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G-CSF组心肌梗死范围减小,新生血管增多,心功能改善.结论应用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有明确的治疗作用.
作者:晏凯利;曾秋棠;李宾公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无症状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为临床实践提供线索.方法根据狭窄部位,将74例患者分为颈内动脉狭窄组(7例)、锁骨下动脉狭窄组(29例)、肾动脉狭窄组(15例)、髂-股动脉狭窄组(15例)和多处狭窄组(8例),并观察:(1)单处外周动脉狭窄与无症状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2)多处外周动脉狭窄与无症状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3)外周动脉狭窄与冠心病高危因素的关系.结果单纯颈内动脉狭窄组(57.1%)、锁骨下动脉狭窄组(51.7%)、肾动脉狭窄组(80.0%)或髂-股动脉狭窄组(53.3%)中均有半数以上的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狭窄,其中肾动脉狭窄组更为明显(P<0.05).多处狭窄组全部8例合并冠状动脉狭窄.结论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但没有冠心病临床表现的患者,可能应当常规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评估是否合并存在冠状动脉疾病.
作者:李南;颜红兵;朱小玲;高海;艾辉;祖晓麟;柯元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英国James Cook大学附属医院Sutton等的一项研究表明,大约50%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经过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处理终可以安全出院,出院后6个月临床经过仍然良好.急诊PCI使死亡率从预期的80%降至50%.该组患者中,住院死亡率为51%(58例/113例).多变量回归分析表明,有心肌梗死病史、年龄超过70岁、溶栓失败、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预后差,前三项为住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危险比数比(OR)分别为5.21(95%CI1.85~14.7),4.02(95%CI1.14~14.12)和3.78(95%CI1.43~9.96).研究者还指出,为了改善预后,必须尽量在早期避免或减少休克的发生,如果紧急血管再通仍不能改善休克状态,应试用其他措施.
作者:朱升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在细胞生物学领域,失巢凋亡(anoikis)被定义为细胞失去与基质的黏附后诱导的凋亡.它不仅对维持细胞的生长、存活及保持细胞的一些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一些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可能也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龚开政;张振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CypherTM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1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共置入CypherTM药物洗脱支架15枚,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并于术后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介入手术成功率100%,未发生与介入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无一例发生再狭窄.结论西罗莫司(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支架内再狭窄有很强的安全性、有效性.
作者:李忠红;衣为民;彭长农;龙娟;王丽丽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率约30%,在术后1~3个月再狭窄率高.本研究旨在探讨冠心病患者经PCI治疗后再狭窄的原因,为进一步治疗和预防PCI后再狭窄提供临床理论依据.
作者:马会利;葛均波;钱菊英;孙爱军;牛玉宏;马永莉;方业明;冯军;黄宝晨;王克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较早有小型研究报道,腺苷能减小心肌梗死面积.为了证实这一点,美国学者Ross等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研究,对行再灌注治疗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静脉应用腺苷.研究发现,腺苷治疗并不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转归,尽管应用高剂量组患者梗死面积有降低的趋势.
作者:吴照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左主干急性闭塞常伴心源性休克和心室颤动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极高.新近研究提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够显著改善左主干急性闭塞患者预后.本文报道3例左主干急性闭塞行急诊PCI患者.
作者:李为民;李悦;杨树森;周立军;刘丕栋;薛竟宜;李洪权;王晓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肾动脉狭窄合并急性左心衰肺水肿已经有很多报道,但合并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则非常罕见.在此报告两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肺水肿的患者,过路肾动脉造影发现严重肾动脉狭窄.在药物治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和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无效,多支病变介入治疗无从下手的情况下,果断采用急诊肾动脉支架治疗,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满意效果.
作者:盖鲁粤;刘宏斌;陈练;郭军;董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肾动脉支架术治疗肾动脉狭窄的长期疗效.方法连续134例显著肾动脉狭窄患者接受肾动脉支架术.记录患者术前、术后24小时、1年和2年的血清肌酐和血压变化情况.结果 134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术后24小时肌酐较术前升高[(109.8±24.6) μmol/L比(99.4±27.8) μmol/L],肾小球滤过率较术前降低[(57.6±19.3)mL/min比(68.5±18.9)mL/min],但术后1年和2年的平均肌酐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动脉介入治疗术后6个月,64例血压得到改善,其平均血压为(148.6±22.6)mm?Hg(1 mm?Hg=0.133 kPa),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和2年分别有56例(50.9%)和50例(49.6%)患者获益.结论肾动脉支架术治疗肾动脉狭窄的远期疗效较好,且长期随访结果满意.
作者:倪钧;张瑞岩;胡健;张宪;郑爱芳;沈卫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支架置入已成为肾动脉开口处狭窄的标准治疗方法,但小直径(<5 mm)肾动脉狭窄因置入支架后再狭窄率太高而是肾动脉支架术的相对禁忌证.本文报道一例在小直径肾动脉狭窄应用西罗莫司洗脱支架治疗.
作者:艾辉;颜红兵;朱小玲;高海;李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女性,2000年7月来我院行肾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术,右肾动脉扩张后置入Multilink支架(4 mm×18 mm).术后血压一度恢复正常,无需服用降压药物.但3个月后血压又升到180/100 mm?Hg(1 mm?Hg=0.133 kPa),药物控制效果不好,故来我院行肾动脉造影.2000年12月7日行肾动脉造影,见支架内再狭窄,决定行支架内扩张.
作者:盖鲁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经皮穿刺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后右心室容量和功能的变化.方法继发孔型ASD患者58例,男24例,女34例,年龄4~67岁,平均(28.9±17.1)岁,其中 23例患者成功地施行了经皮穿刺ASD封堵术[男11例,女12例,年龄6~57岁,平均(25.7±13.3)岁].与ASD患者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32例为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4~45岁,平均(24.8±12.0)岁],应用HP-SONOS 5500超声心动图仪进行三维采集,并在Tom-Tec EchoView 4.2工作站行三维重建,测得右心室舒张末期容量(RVEDV)、收缩末期容量(RVESV),并计算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23例行封堵术者,ASD直径(球囊测量值)为9~36(25.07±7.50) mm,均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所选封堵器直径为11~40 mm.分别于术后3 d、1个月、3个月复查测量RVEDV和RVESV,并计算RVEF,观察经皮穿刺ASD封堵术后右心室容量及功能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SD患者RVEDV[(101.74±25.17) mL vs (59.65±15.00) mL,P<0.01]及RVESV[(56.81±16.77) mL vs (27.83±9.17) mL,P<0.01]明显增大,RVEF[(44.82±4.51)% vs (54.11±5.89)%,P<0.01]明显减低.经皮穿刺ASD封堵术后,RVEDV及RVESV较术前明显缩小,RVEF明显升高.结论 ASD患者右心室容量负荷较正常人显著增加,右心室功能下降;经皮穿刺ASD封堵术既减轻了右心室的容量负荷,也改善了右心室功能.
作者:丁建东;陆凤翔;马根山;许迪;孔祥清;陈莉;雍永宏;周蕾;杨荣;盛燕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心和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80年代初,人们就已经注意到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存在很多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左心衰竭等[1].以后又发现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发生顽固心绞痛,而冠状动脉造影完全正常,提示粥样硬化以外的因素在起作用[2].
作者:盖鲁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通过与心肌细胞(CMs)共同培养和采用含有CMs裂解液的培养基两种方法体外模拟心肌微环境,探讨心肌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的诱导作用.方法自新生乳鼠的心脏分离CMs,自成年大鼠的骨髓分离MSCs,将MSCs与CMs按1∶4的比例共同培养1周,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并通过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共培养后MSCs表达心脏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及CD31的情况;将分离的CMs反复冻融制成CMs裂解液,将MSCs在含有4倍CMs裂解液的培养基中培养1周,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并通过免疫化学方法检测MSCs表达心脏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及CD31的情况;以仅用普通培养基所培养的MSCs作为对照.结果与CMs共培养的MSCs和CMs裂解液培养的MSCs逐渐伸展变长,形成肌细胞形态,培养1周后经抗cTnT和抗CD31免疫染色均呈阳性;对照组MSCs没有明显形态变化,抗cTnT和抗CD31免疫染色成阴性.结论与CMs共培养和采用含有CMs裂解液的培养基两种方法均可在体外模拟心肌微环境,诱导MSCs向心肌样细胞和内皮样细胞方向分化.
作者:袁岩;陈连凤;张抒扬;吴炜;陈浩;严晓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增高的因素.方法对112例PCI术后4~20 h(平均11.52±4.86 h)的患者常规检测CK和CK-MB.如果测定值在正常范围者,则不再检测,如超过正常范围则次日连续检测,直至正常.以CK值≥正常上限的2倍为增高组(n=12),在正常范围为正常组(n=89),介于两者之间者(n=11)为轻度增高组.结果组间平均年龄、血压、糖尿病、心绞痛分级、吸烟史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20 min的胸痛、冠状动脉分支闭塞、冠状动脉内膜撕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病变复杂程度在增高组较为明显,而正常组病变较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I术后部分患者CK、CK-MB增高与术中复杂病变、冠状动脉撕裂、分支闭塞、微血栓及微栓塞形成等因素有关.
作者:郭来敬;唐强;史震涛;王智;张树和;何山;艾永珍;刘月光;陈学珠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缩短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始时间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价值.方法 171例STEMI,根据发病到开始PCI时间分为3组:<3 h(A组,43例),≥3 h、<6 h(B组,58例),≥6 h、<12 h(C组,70例).其中18例应用远端保护装置.比较3组术后TIMI 3级率、ST段无回落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A组术后TIMI 3级率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B组和C组,ST段无回落率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和C组.B组和C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STEMI直接PCI中,与3 h后开始PCI比较,3 h内PCI可显著提高TIMI 3级率,改善心肌组织再灌注、心功能和近期预后;3 h后介入治疗无明显的时间依赖性.
作者:陈玉国;徐峰;张运;李继福;李贵双;纪求尚;吕瑞娟;孙祎;李瑞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2005年4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公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CARE-HF临床试验结果.该研究显示,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显著降低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率,减少心衰住院率,明显改善心衰症状和生活质量.
作者:牛红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无明显冠状动脉狭窄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心功能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将399例AMI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狭窄组(直径狭窄程度≥50%)和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组(直径狭窄程度<50%),比较分析二组的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及心功能情况.结果 399例AMI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无明显狭窄23例,占心肌梗死患者的5.76%(23/399);冠状动脉狭窄376例,占94.24%(376/399).与冠状动脉狭窄组比较,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组的AMI患者平均年龄较小,其中小于40岁的患者占26.08%(6/23),女性多见.二组在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和冠心病危险因素数目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组的AMI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低于冠状动脉狭窄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无明显狭窄的AMI患者在临床上并非罕见,应引起足够重视.其临床特点为心功能较好,与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的AMI患者具有相似的冠心病危险因素数目和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发生率,但在年轻人、女性相对多见.
作者:江时森;黄浙勇;汤沂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临床上及时判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冠状动脉再通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而如何通过无创的方法进行评定也成为临床医师关心的话题.近有研究显示,脑钠素(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能为AMI患者的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1].本研究通过分析AMI急性期血浆BNP浓度,探讨BNP与AMI相关血管再通的关系.
作者:王岚峰;吴双;关秀茹;沈景霞;薛凤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