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敏;闫继锋;解金红;赵晓燕;赵友民;刘瑞云;宋存光;朱振峰
采用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和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成功治愈2例幼儿和1例成人ASD并肺动脉瓣狭窄联合畸形,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鲜阳;韩秀敏;邓东安;侯传举;张玉威;全薇;王琦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应用Infiltrator浸壁球囊导管向兔髂动脉壁内导入包被地塞米松(DXM)的聚乳酸乙醇酸(PLGA)纳米离子(NP),观察其对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
作者:关怀敏;闫继锋;解金红;赵晓燕;赵友民;刘瑞云;宋存光;朱振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利用声学密度(AD)定量技术早期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手术疗效.方法将40例AMI患者分为两组:18例病人行直接PTCA治疗(A组),22例病人用药物治疗(B组),比较两组病人在入院第7天时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和用AD技术检测的结果.结果两组病人常规超声心动图各项检查结果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AD定量检测结果:A组的背向散射积分周期变化幅度(CVIB)(4.2±1.3)dB明显高于B组(2.5±2.4)dB(P<0.01);A组校正的周期变化延迟时间(N-Delay)1.09±0.08明显低于B组1.31±0.16(P<0.01);两组间背向散射积分(IBS)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AD技术能够早期反映AMI再灌注心肌的组织学特征,为早期评价介入治疗效果、预测心功能改善情况、判定心肌活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作者:袁文利;万征;黄灿亮;周贵明;林青;李晓春;张文娟;蔡蘅;张殿芬;赵俊雪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期间行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情况,探讨影响住院期间死亡的因素.方法选择自1996年6月至2001年3月首次AMI接受急诊PTCA治疗的患者43例,男性30例,女性13例,年龄(60.5±12.6)岁.住院期间死亡7例(16.3%).结果伴有Killip 3级以上、心源性休克患者死亡率分别为58.3%、44.4%,明显高于没有这些并发症的患者;病变血管为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死亡率(20.6%)明显高于非完全闭塞病变者(0%);术中急性血栓形成患者死亡率(40.0%)明显高于无血栓形成者(9.1%).结论伴有心源性休克、Killip 3级以上心衰、以及病变血管为完全闭塞病变、术中并发急性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TCA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
作者:曲新凯;方唯一;周旭晨;朱皓;董福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应用压力导丝,通过冠状动脉内压力测定,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侧支血流分数(QC/QN)与左室重塑的关系.方法 21例AMI患者,于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时,对梗死相关动脉远端侧支血流行Rentrop分级并记录梗死相关动脉病变远端嵌楔压(Pw)及主动脉压(Pa),据QC/QN值将21例患者分为A组(QC/QN≥0.25),B组(QC/QN<0.25).所有患者于AMI后3 d和1个月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MI后3 d A、B两组间EF分别为(51.7±7.1)%和(45.6±5.8)%(P<0.05);ESVI分别为(25.0±5.4) ml/m2和(30.5±6.2) ml/m2(P<0.05);EDVI分别为(51.9±9.8) ml/m2和(55.4±7.5) ml/m2(P>0.05).AMI后1个月,两组间EF分别为(53.7±7.1)%和(43.9±8.1)%(P<0.01);ESVI分别为(27.1±5.8) ml/m2和(38.7±11.5) ml/m2(P<0.01);EDVI分别为(58.3±7.5) ml/m2和(67.8±13.0) ml/m2(P<0.05).AMI后1个月较3 d,A组患者EF有明显改善(P<0.05),B组EF变化不明显(P>0.05);A、B两组患者ESVI和EDVI均有显著增大.结论造影Rentrop分级对侧支循环的评价存在局限性;AMI时侧支循环的开放是影响左室重塑的重要因素,侧支血流分数的大小是决定AMI后左室重塑及其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欧知宏;方唯一;周旭晨;王珂;郑晓群;朱皓;蔡志雄;刘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评价非外科内膜斑块切除术适应证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26例病人27支颈内动脉共植入27个Wall支架.所有病人根据造影所显示的血管直径,先用小型号球囊预扩张,然后置入合适的Wall支架,再用相应大小球囊整形扩张.结果 27支颈内动脉全部扩张成功并置入支架,血管狭窄率从术前的(75.0±10.0)%降至(5.3±11.0)%(P<0.01).并发症包括小中风1例,21 d后基本恢复.结论对不适应外科内膜斑块切除术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内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张邢伟;P.R.Roy;D.W.M.Muller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具有磷酸胆碱涂层的小血管支架治疗细小冠状动脉病变(≤3.0 mm)的疗效. 方法选择45例冠心病患者,男35例,女10例,年龄(54.2±10.5)岁.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以美国GE公司研制的血管造影机(GE Advantx)测量系统实时测量病变血管直径.小于3.0 mm的病变血管共54支,平均血管直径为(2.0±0.45)mm,植入PC涂层(BiodivYsio SV) 支架59个.结果 54支病变血管均经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手术成功率为100%.支架植入后平均狭窄直径减至0%~10%,无一例急性或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全部病例随访(6±2.4)个月,无一例死亡.10例于术后(4±1.2)个月出现心绞痛复发,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8例为支架内再狭窄,2例出现其他部位血管病变.结论应用具有磷酸胆碱涂层的支架治疗小血管病变,再狭窄率低,临床疗效肯定.
作者:柳弘;吕树铮;张金荣;陈韵岱;刘文娴;田锐;陈丽颍;陈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男,58岁,因反复胸前区闷痛1年入院.8个月前曾出现胸部剧痛,在外院诊断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高血压病史10余年.入院查体:血压170/70 mmHg,心界轻度向左扩大,心率80次/分,律齐,无杂音.血清心肌酶谱、血脂和血糖均正常.
作者:李卫华;葛均波;吴荣;谢强;郭启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闭胸法建立急性冬眠心肌动物模型,评价其冠状动脉(冠脉)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将13只小型中国家猪制备成急性冬眠心肌模型,采用冠脉内多普勒技术检测模型制备前后、有效复灌后冠脉平均峰值流速(APV)、舒张收缩流速比值(DSVR)、冠脉血流速度储备(CFVR)等指标的变化.处死实验动物,对心肌行病理观察.结果 10只实验动物(76.92%)成功制备成模型,病理检查未见心肌细胞坏死.急性冬眠心肌动物模型相关冠脉狭窄远端的APV、CFVR均明显低于正常水平[(4.56±2.23)cm/s vs (22.13±7.99)cm/s,P<0.01];[(0.95±0.22) vs (2.37±0.42),P<0.01],复灌后均明显改善[(10.14±2.11)cm/s vs (4.56±2.23)cm/s,P<0.01];[(1.34±0.19) vs (0.95±0.22),P<0.01],但仍明显低于正常水平(P<0.01),DSVR始终无明显改变.结论急性冬眠心肌动物模型相关冠脉的APV、CFVR明显降低,有效的复灌在早期可使冠脉循环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作者:李东野;潘德锋;夏勇;徐晤;史春志;钱文浩;沈学东;葛均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为评价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二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即刻疗效和超声心动图随访的近期效果,总结我院2000年3月至2001年12月间11例确诊的ASD患者(男5例,女6例,年龄12~46岁).
作者:程晓曙;吴清华;吴延庆;胡建新;程应樟;李泉水;刘燕娜;李沿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申珂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心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及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23例患者(ASD 19例,PDA 4例).所有病例均在X线透视、造影及食道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及PDA.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23例患者术后24 h、1周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有2例存在残余分流,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91.2%.术后6个月随访TTE检查示所有病例均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结论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是治疗ASD和PDA的一种操作简便、技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作者:马依彤;杨毅宁;汤宝鹏;张爱伦;刘宇;王疆;程祖亨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我们应用双侧冠状动脉同时造影(即双导管法),成功治疗了一位慢性冠状动脉闭塞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心田;尚小明;姜玉如;卢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再血管化治疗对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塑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再血管化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腔径、收缩及舒张功能.结果再血管化治疗较药物治疗者心腔径指标明显缩小,舒张末容积(EDV),舒张末容积指数(EDVI),收缩末容积(ESV),收缩末容积指数(ESVI)明显缩小,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显著增加(P<0.05).结论再血管化治疗比单纯药物治疗能更好地减轻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塑,改善收缩功能.
作者:翟莉;黄岚;智光;吕豪;梅雪洁;张艳红;董鹏;王京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病例均为我科2001年1月至2001年11月住院患者,男性27例,年龄27~79岁,女性11例,年龄47~74岁.术前诊断冠心病心绞痛28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2例,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高血压病、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心肌病2例,主动脉瘤2例.术前患者均经Allen试验为阴性.
作者:朱智明;高连如;费宇行;李贤峰;刘英明;曹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在二尖瓣狭窄(MS)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观察125例MS合并Af患者(Ⅰ组)与225例MS伴窦性心律患者(Ⅱ组)的PBMV成功率、PBMV后血流动力学与超声心动图指标改变、远期随访结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两组成功率分别为96%(120/125)和99.6%(224/225)(P<0.05).(2)PBMV后即刻两组左心房压力与肺动脉压力均明显下降(P均<0.001),Ⅰ组前者降值<Ⅱ组(P<0.05).(3)PBMV后近期两组二尖瓣口面积(MVA)明显增大(P均<0.001),组间无差异;两组左心房内径(LAD)明显下降(P均<0.001),Ⅰ组下降值<Ⅱ组.(4)远期随访两组再狭窄率分别为17.0%(8/47)和6.9%(4/58)(P<0.05);两组死亡率分别为4.1%(2/49)和1.7%(1/59)(P<0.05);两组MVA与LAD均仍较术前明显改善,但Ⅰ组较Ⅱ组差,且Ⅰ组MVA较术后近期结果缩小(P<0.05).(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8%及10.7%,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但5例体循环栓塞者均发生于Ⅰ组.结论 PBMV在MS合并Af者中成功率高,再狭窄率低,疗效确切,但较窦性心律组差,需注意防止体循环栓塞,故对合并Af者更应严格病例选择.
作者:宫剑滨;江时森;李俭春;陈锐华;徐军;张启高;彭永平;王立军;李露言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杨延宗;夏云龙;董颖雪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与急诊介入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52例发病≤12 h的首次AMI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26例)和直接PCI组(26例),对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前梗死相关血管(IRA)通畅率、介入治疗成功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急性缺血事件发生率及出院前左心室功能(LVEF)进行比较.结果介入治疗前溶栓+PCI组IRA通畅率(61.5%)显著高于直接PCI组(19.2%)(P<0.05),两组介入治疗成功率均为100%,其中TIMI Ⅲ级血流者分别为96.2%和91.5%(P>0.05); 住院期间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及急性缺血事件发生, 出院前经超声心动图测得LVEF在溶栓+PCI组为(64.3±5.6)%, 明显高于直接PCI组(54.8±4.9)%(P<0.01).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急诊介入疗法治疗AMI早期再通率高,更有利于保护左室功能,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作者:韩立宪;王贵松;徐泽升;高巍;张军;马增才;彭万忠;崔海英;李洪稳;周继新;王玉刚;尚爱英;元柏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切割球囊成形术(CBA)与普通球囊成形术(POBA),对支架内再狭窄病变的近、远期血管造影结果,评价CBA对支架内再狭窄病变的有效性.方法 166例支架内再狭窄PTCA病人,按所用球囊不同,分为CBA组(98例),POBA组(68例),分别比较术后即刻及远期定量冠脉造影小血管径(MLD)、狭窄度及再狭窄率.结果术后即刻MLD及狭窄度两组差别无显著性,CBA组大扩张压明显为低[(8.3±0.9)atm比(14.7±4.6)atm,P<0.05].追踪造影结果,CBA组MLD明显大于POBA组[(1.7±0.5)mm比(1.4±0.5)mm,P<0.05]、狭窄度明显小于POBA组[(36±13)%比(46±15)%,P<0.01],再狭窄率低于POBA组(26.1%比40.3%,P<0.05).结论 CBA的低压扩张效果在支架内再狭窄病变亦是有效的,并且获得了较POBA低的再狭窄率,值得进一步探讨总结.
作者:杨志明;萧传实;岩坂寿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左室偏小患者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的球囊直径及扩张后心功能,血流动力学及心腔大小的变化.方法选择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左室偏小患者共27例,采用Inoue法行PBMV,球囊扩张直径为身高/10+10 mm,分别测定其扩张前后左房及左室压力;随访其术前及术后近期心功能;超声评价术前1周、术后1周、1、3、6月二尖瓣瓣口面积、二尖瓣跨瓣压差、大肺动脉收缩压及心腔大小的变化.结果扩张即刻左房压力及二尖瓣跨瓣压差明显下降,舒张期杂音减轻,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增加;术后一周左房内径变小,左室内径增大,心功能改善不明显;术后一月左房内径变小,左室内径增大及心功能改善均达佳效果,并维持至观察结束时.结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左室偏小患者仍可以球囊直径=身高/10+10 mm进行扩张;术后1周心腔大小明显变化,1月达佳效果;心功能的改善1月才达佳效果.
作者:钟玲;彭亚飞;陈良龙;林朝贵;郑行春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