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芳;党丽云;孙惠平;杨翰;邬霞
肺静脉狭窄(pulmonary venous stenosis,PVS)是指由于各种因素造成肺静脉管腔狭窄,导致肺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疾病,部分患者以咯血为首发症状到呼吸科就诊.呼吸科医生可能因专科限制,对这类病因认识不足而延误诊治.现报道我院收治的3例咯血为首发症状的肺静脉狭窄患者,并结合文献讨论如下.
作者:张明周;唐婷;吴学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睡眠呼吸疾病(sleep related breathing disorders,SRBD)是一组以睡眠中呼吸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伴或不伴日间呼吸功能障碍.存在日间呼吸功能障碍者夜间常进一步加重.SRDB主要包括单纯打鼾、睡眠呼吸暂停、睡眠低通气(hypopnea)、肺泡低通气(hypoventilation)、睡眠相关低氧血症及其他少见类型.同一患者可以同时罹患多种SRBD,如肥胖低通气综合征90%以上都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慢阻肺睡眠低氧合并OSA时称重叠综合征(overlap syndrome)等,此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预后更差,病死率更高.
作者:韩芳;陈宝元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OSAHS患者的注意网络及相关认知,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经神经心理学测试筛查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睡眠监测室多导睡眠监测确诊的OSAHS患者50例,其中男43例,女7例,年龄23 ~ 60岁,平均(43±10)岁,同期纳入40名健康对照者,其中男35名,女5名,年龄24~60岁,平均(44±10)岁,对所有患者进行注意网络测试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OSAHS组的执行控制网络时间[(138 ±58) ms]较对照组[(104±37)ms]明显延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1).OSAHS组在神经心理学背景测试MoCA评分(25.1±2.9)、stroop效应(16±11)、词汇流畅性(18±4)、数字广度测试(7.3±1.4、5.1±1.6)、HAMA焦虑(4.5±4.0)、贝克抑郁评分(4.8±3.3)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警觉、定向网络、反应时间及正确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OSAHS组的执行网络与夜间长呼吸暂停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 =0.620,P<0.01),与平均氧饱和度、低氧饱和度呈负相关(r=-0.869,-0.577,均P<0.05).结论 OSAHS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注意力缺损,以执行控制网络损伤尤为明显,夜间缺氧和通气不足可能是影响其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的重要因素.
作者:胡颖;裴翀;刘菲菲;沈莉;胡盼盼;汪凯 刊期: 2015年第09期
动脉血CO2分压(PaCO2)是反映肺泡通气量的可靠指标,PaCO2 >45 mmHg(1 mmHg=0.133 kPa)即表示存在肺泡低通气.当PaCO2达到50 ~ 70mmHg时,与其相伴的低氧血症可导致红细胞增多、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和呼吸衰竭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症状,称为肺泡低通气综合征(alveolar hypoventilation syndrome).多种疾病可引起肺泡低通气,特发性低通气很少见.低通气的流行病学特点目前尚不清楚,但几乎所有可导致明显高碳酸血症的疾病均伴有睡眠低通气表现.新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体重指数> 35 kg/m2的成年住院患者中31%存在肥胖低通气综合征,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明显增高,但绝大多数未能引起医护人员的注意[1].
作者:韩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专业组、中国肺功能联盟、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15全国肺功能临床应用与规范化培训学术会议”于2015年3月28-29日在广州主会场举行,同步在北京、上海、武汉、成都、南京、沈阳、济南、天津及杭州9个分会场进行视频直播和互动交流.来自全国各地的呼吸专家和代表共1 522人出席了10个会场的会议,与之同时,开放线上收看会议直播点1 029个,覆盖全国29个省193个市619家医院,共近万名医生在线收看会议直播.
作者:郑劲平;高怡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硬质支气管镜在中心气道狭窄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硬质支气管镜检查和治疗的所有中心气道狭窄患者资料,比较其硬质支气管镜治疗前后气道狭窄程度百分比、肺功能、生活质量的变化,探讨硬质支气管镜手术缓解中心气道狭窄的作用,以及硬质支气管镜手术中的并发症.结果 共有132例严重中心气道狭窄的患者接受了209例次硬质支气管镜检查和治疗.患者年龄9~85岁(中位年龄59岁),男性占65%(86/132),恶性肿瘤占68%(90/132).首次经硬质支气管镜治疗后受累气道狭窄程度明显减轻,气管狭窄程度术前为(63.3±22.4)%,术后为(17.8±16.0)%;左主支气管术前为(71.1±23.9)%,术后为(27.0±24.0)%,右主支气管术前为(73.0±26.2)%,术后为(34.9±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9、12.3和11.2,均P<0.01).肺功能检查结果显示,流速相关指标FEV1术前为(1.6±0.8)L,术后为(2.0 ±0.8)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4,P<0.01).除扩张狭窄的气道外,本组还在硬质支气管镜下进行了支架置入、毁损支架取出、碎石等可弯曲镜下难以完成的操作.所有病例均没有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结论 硬质支气管镜可以快速开通气道,并在保证通气的前提下进行腔内复杂操作,可用于伴有呼吸衰竭的中心气道狭窄患者.
作者:张红;王广发;章巍;李楠;龚玉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欧美于2005年发表了肺量计检查的相关标准[1]及临床评价标准[2],中国于2014年也发表了肺功能检查指南(第二部分)——肺量计检查[3],并提出肺通气功能评价标准,笔者对后者产生了如下疑问.1.在肺量计检查结果的评价(P484)部分,建议使用FEV1/FVC≥ 92%预计值为正常[3],如低于92%预计值,则诊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文中的92%,笔者在2012年本刊发表的肺功能诊断[4]中看见过,但原文未标注出处,在朱蕾主编的2014版《临床肺功能》一书中也见过[5],也未说明出处,本指南标注的参考文献[6]中并未提到,不知作者是否在什么文章中验证过92%.
作者:党斌温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一届呼吸危重症论坛于2015年3月27-29日在蚌埠市召开,会议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承办,这是呼吸危重症学组成立以来的第一次盛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危重症学组组长王辰院士在开幕式上做了重要发言.本次论坛以实践“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实行捆绑式发展战略”为主题,目的在于提高对呼吸危重症的诊疗水平,促进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大会涵盖了呼吸生理与呼吸治疗、ARDS诊治、重症呼吸系感染、有创与无创机械通气等13个专题,近60位国内著名专家做了63场精彩的专题报告.全国各地从事呼吸与危重病医学近1 000名医生、护理、呼吸治疗师及研究人员参加了本次论坛.
作者:许启霞;詹庆元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和结缔组织病相关性机化性肺炎(CTD-OP)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2005-2013年52例经病理证实的机化性肺炎资料,其中男24例,女28例,平均年龄(55±11)岁,30例为COP,22例为CTD-OP.结果 CTD-OP的原发病多为干燥综合征、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类风湿关节炎,两组患者在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发热及胸痛等临床表现方面无明显差别,CTD-OP组女性患者比例(17/22)明显高于COP组(11/30,P<0.01),两组肺功能损害均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NA阳性率有明显差异(CTD-OP组14/22,COP组3/30,P<0.01);两组影像学改变无明显差异,均以斑片状实变影、条索状影及磨玻璃影常见,部分患者表现为孤立性块状影,少量患者伴有胸腔积液;网格样改变少见;分布均以两肺胸膜下常见,可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结论 COP和CTD-OP患者的呼吸道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无明显差异,CTD-OP组中女性患者比例、ANA阳性率、关节痛及皮疹等肺外症状明显高于COP组.
作者:沈威;李慧;代静泓;苗立云;肖永龙;曹敏;黄妹;曹孟淑;孟凡青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流量-容积曲线与第二部分“常用通气功能参数”密切相关[1].1.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maximal expiratory flow-volume curve,MEFV曲线):从TLC做大力量、快速度呼气至RV所形成的流量一容积曲线,是评价气流受限、受检者完成质量的常用图形,结合FVC曲线综合评估价值更大.
作者:朱蕾;张静 刊期: 2015年第09期
创伤性气管狭窄的首选治疗方案是气管袖状切除成形术,但手术创伤大,且术后常有吻合口再狭窄等并发症[1].对于不适合手术或无手术意愿的患者,可应用内支架置入进行治疗[2].支架分为金属和硅酮两种,国外因硅酮支架易于取出及调整位置,而将其作为治疗良性气管狭窄替代手术的首选治疗方案[3].国内则多选择金属支架.我院已放置金属气管支架治疗创伤性气管狭窄多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2014年3月硅酮支架在我国正式上市,我科在国内首批使用该类支架.现将我科自2014年4月至今采用气管硅酮支架治疗创伤性气管狭窄的初步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邹珩;张楠;王洪武;陶梅梅;张洁莉;周云芝;马洪明;白秀云 刊期: 2015年第09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表现为睡眠状态下反复发生呼吸暂停、频繁觉醒、睡眠片段化、间歇缺氧及高碳酸血症,造成机体多器官系统特别是心脑血管损害和认知功能障碍.目前OSA已成为全球的健康卫生问题.但随着肥胖人口的增多,OSA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OSA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其诊断及治疗也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这一疾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作者:罗远明;贺白婷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患者男,51岁,因“咳嗽2周,间断发热7d”就诊于当地医院,就诊时体温39℃,伴咳嗽、咳痰,痰呈灰色,痰中带血丝(2次),伴胸闷、憋气,无寒战、畏寒、皮疹、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自测血糖19.8 mmol/L.X线胸片检查提示双肺多发斑片影(图1).由于病情较重,次日转上级医院,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团片状影,有空洞形成(图2,3).血常规:白细胞为29.8×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为0.96,血红蛋白为105 g/L,血小板计数为211×109/L,C反应蛋白为3.1 g/L,给予美洛培南、万古霉素、伏立康唑及氨溴索治疗.
作者:黎斌斌;刘颖梅;谷丽;王鹏;王春雷;张武;曹彬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患者男,55岁,因“胸痛、咯血、呼吸困难1d”于2014年11月22日入院.患者入院1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症状,胸痛持续时间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呈闷痛,与呼吸无关,无放射;咯满口鲜血,量约60 ml;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无发热、心悸、晕厥、休克等症状.否认结核和支气管扩张病史,无咯血史.体检:体温36.5℃,脉搏76次/min,呼吸频率20次/min,血压170/90 mmHg(1 mmHg =0.133 kPa),意识清楚,颜面、口唇及四肢红润,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呼吸动度及叩诊无明显异常,双肺呼吸音粗,心音P2>A2,P2亢进,双下肢无水肿.2014年11月22日胸部CT示:(1)左肺门增大,左肺支气管受压变窄,左肺呈阻塞性肺炎改变;(2)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部分融合,并与支气管食管分界不清(图1,2).
作者:黄超;王红阳;李立群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4年第12期发表了一组有关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OCST)是否可以逐步推广用于成人OSAHS的诊断的争鸣文章[1-2],读后感觉新颖,很受启示.由于对于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同时这个问题事关我国睡眠呼吸医学的发展和广大OSAHS患者能否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的大事,故不计亲疏(因为持反方观点的作者为我呼吸科的后起之秀,而且其中还有一位曾经是我的学生),不揣浅薄,谈一点个人看法,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何权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夜间呻吟(catathrenia),也被称做睡眠相关的呻吟(nocturnal groaning),1983年由De Roek等[1]首先发现并公开发表.典型的夜间呻吟表现为深吸气后呼气相延长并伴随呻吟般单调的声音,多发生在年轻人,主要就诊原因为社交障碍,在2005年国际睡眠疾病分类第2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ICSD-2)中将其归类为异态睡眠(parasomnia) [2].
作者:许力月;张希龙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患者男,39岁,因“反复咯血17个月,胸闷气短15 d”,于2008年6月26日入院.患者于2007年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少量白痰,痰中带鲜红色血丝,感轻微活动后气短,于当地医院行胸部CT检查见双肺散在淡片样渗出影,以肺野中外带为主(图1);行支气管镜检查见“支气管黏膜散在小结节”,考虑“肺结核”,给予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三联抗结核治疗6个月,患者痰中带血及憋气情况有所缓解.2007年4月复查胸部CT双肺淡片影较前有所吸收.
作者:邵池;黄慧;冯瑞娥;徐作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由于其对健康危害的普遍性和长期性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目前多项证据证实其与心血管疾病、卒中、代谢紊乱、机动车交通事故和猝死的密切关系,其中多数的证据来自于大型长期的队列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目前新的流行病学调查的证据已发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与肿瘤发生和进展之间的关系,几个大型的多中心队列研究结果证实OSA和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的相关性,以下对相关研究进行系统回顾.
作者:李兴旺;钱效森;刘毅;王广发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结核病是由MTB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是全球仅次于艾滋病的第二大致死性感染性疾病.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抗结核药物的有效使用,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曾一度大幅下降,但近年来由于耐药MTB的出现和广泛流行,结核病死灰复燃,给结核病的防控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2013年全球报道的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约30万例,其中9.0%的病例为广泛耐药结核病(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XDR-TB),而全球MDR-TB的治愈率仅为48%[1].因此,耐药结核病,尤其是MDR-TB已成为目前结核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作者:李勤静;焦伟伟;申阿东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由《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主办的2015年第3次青年呼吸学者沙龙——支气管热成形术(bronchial thermoplasty,BT)治疗支气管哮喘(哮喘)经验交流论坛于2015年5月24日在杭州举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组长沈华浩教授出席本次沙龙活动.与会医生就BT的患者选择及围手术期管理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分享经验,加深了青年医师对热成形术治疗重症哮喘的理解.
作者:李楠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