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危险因素分析

朱平;冉建民;劳干诚

关键词:糖尿病, 2型, 低血糖症,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低血糖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预防提供帮助. 方法 选择2010年9月至2012年10月因严重低血糖而收入院的T2DM患者49例,并选取同期非低血糖住院的T2DM患者98例作为对照.严重低血糖是指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后需要外界的帮助并输注碳水化合物后缓解,同时监测血糖≤3.9 mmol/L.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间临床和生化指标,进一步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建立Logistic模型,用ROC曲线评价Logistic模型的预报能力. 结果 低血糖组低血糖发作时平均血糖水平为(2.3±0.7)mmol/L.低血糖组平均年龄(76.2±6.5)岁,高于非低血糖组[(69.8±11.5)岁,P=0.001];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低于非低血糖组[(6.4±0.8)%比(9.1±2.5)%,P<0.001];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低于非低血糖组[(46.8±21.0)ml/min比(74.2±24.5)ml/min,P<0.001].多变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11.83,95%CI 1.82~76.93)、Ccr(OR=0.91,95%CI0.86~0.97)和HbA1c(OR=0.18,95%CI 0.08~0.44)是发生严重低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胰岛素(OR=12.31,95%CI 1.70~88.88)和胰岛素促泌剂(OR=5.36,95%CI 1.08~26.56)等降糖方案增加了低血糖发生的风险.而糖尿病病程、体质指数和尿微量白蛋白对低血糖发生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96.5%. 结论 T2DM患者严重低血糖事件中性别、Ccr、HbA1c、胰岛素和胰岛素促泌剂的使用是主要危险因素,对于高危患者应及早采取措施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单纯化疗与化放综合治疗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对比研究

    本研究对比分析单纯化疗与化放结合治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ANSCLC)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以期对临床工作提供帮助.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2003年12月至2010年6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具有完全随访资料的老年LANSCLC病例共89例,其中ⅢA期30例,ⅢB期59例,年龄70~81岁,年龄中位数75岁,所有患者均经组织学或细胞学病理诊断证实;并经外科会诊确定已丧失手术机会或患者拒绝手术治疗的病例.按治疗方法分为单纯化疗组(41例),化放疗组(48例).治疗前均行肺部X线断层摄影(CT)、上腹部CT或彩色超声检查、头部磁共振成像(MRI)骨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ECT)等排除远处转移.并行血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及心电图等检查保证无放化疗禁忌.临床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 1997年颁布的分期标准[1].卡氏评分(Karnofsky)评分≥70分,预计生存>12周.

    作者:张霞;王哲海;刘杰;邓晓琴;周涛;张斌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改良培养法对提高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染色体异常克隆检出率的研究

    目的 评价改良培养方法在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中能否提高染色体异常克隆的检出率,同时探讨染色体核型异常与老年MM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方法 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28例MM患者的骨髓标本,同时以常规24 h短期培养法和改良6d长期培养法,培养基中添加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10 μg/L和粒-单细胞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 40 μg/L.然后采用G显带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结果 28例行常规24 h短期培养法组中,4例患者未见分裂相,检测失败率14.3%;有分裂相的24例患者中,6例发现核型异常,染色体异常克隆检出率为25.0%.改良6d长期培养组中,28例中仅1例患者未见分裂相,检测失败率3.6%;27例有分裂相的患者中,15例检出有异常克隆存在,异常克隆检出率55.6%,两组染色体异常克隆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9,P<0.05).在可供分析的27例患者中,20例为初诊或进展期患者,7例为疾病稳定期的患者,初诊或进展期患者染色体异常克隆检出率为70.0%(14/20),稳定期的患者染色体异常克隆检出率为14.3%(1/7),前者染色体异常克隆检出率高于后者,经Fisher精确检验P<0.05. 结论 6d改良培养法可提高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染色体异常克隆检出率,优于24 h常规培养法.初诊、进展期患者的染色体异常克隆检出率高于稳定期患者.

    作者:裴蕾;李江涛;刘辉;宁尚勇;邢宝利;常乃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居家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居家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探讨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利用中文版SF-36量表及自编的一般资料问卷对抽取的2个社区1856例符合调查标准的居家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社区居家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平均为(63.8±15.1)分,SF-36各维度评分为:生理功能(67.8±22.6)分,生理职能(47.3±39.4)分,躯体疼痛(90.2±14.3)分,总体健康(52.3±11.9)分,活力(64.1±17.1)分,社会功能(74.0±20.9)分,情感功能(49.7±39.5)分,精神健康(65.0±16.9)分;≥75岁患者SF-36各维度均低于60~74岁(P<0.05),≥75岁男性患者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和精神健康维度得分均低于女性(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居家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运动情况、兴趣爱好、年龄、家庭照顾、家庭支持、患病数量、文化程度、饮酒(均P<0.05). 结论 影响居家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包括人口学、行为和家庭等多种因素,社区干预应采取综合措施以提高该人群的生活质量.

    作者:贾丽娜;庄海林;陈越;林欲静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前列地尔联合肾康注射液治疗老年人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联合肾康注射液治疗老年人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本院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间收治的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人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前列地尔联合肾康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肾康注射液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9.0%;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39,p=0.463).治疗后,治疗组血内生肌酐清除率高于对照组(t=1.931,P=0.028);而血肌酐(t=1.999,P=0.024)、24 h尿蛋白(t=1.684,P=0.048)和血尿素氮(t=2.246,P=0.013)低于对照组. 结论 前列地尔联合肾康注射液治疗老年人慢性肾衰竭可有效改善肾功能相关指标.

    作者:吴金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9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胃镜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高龄老年人(≥90岁)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特点及进行胃镜检查的必要性及安全性. 方法 对50例行胃镜检查高龄老年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上消化道疾病的总体检出率为76.0%(38/50),其中反流性食管炎(RE)为常见,占26.0%;余依次为糜烂性胃炎20.0%、萎缩性胃炎18.0%、消化性溃疡12.0%、消化道恶性肿瘤10.0%、十二指肠球炎8.0%及胃底腺息肉6.0%.检出RE病变以轻型为主,根据内镜下洛杉矶分级标准分级LA-A级46.1%、LA-B级30.8%、LA-C级7.7%、LA-D级15.4%.受检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腹胀及食欲减退,发生率均为12.0%.胃镜检查有器质性疾病者与无异常发现者临床症状发生率分别为44.7%(17/38)比41.7%(5/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5,P=0.852).静脉麻醉下胃镜检杏率为44.0%. 结论 高龄老年人上消化道疾病发病率高,以RE多见,病变程度以轻型为主;高龄老年人临床症状较少或不典型;静脉麻醉下胃镜检查对于高龄老年人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作者:吴曦;许乐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老年脑梗死患者COX非依赖性信号转导途径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与AR发生机制相关的环氧化酶1(COXl)及血小板糖蛋白(GP)的基因多态性研究较多[1-2],但COX非依赖性信号转导途径(包括跨膜蛋白受体、磷脂酶、钙离子释放、腺苷酸环化酶、鸟苷酸环化酶、蛋白激酶C)弱激动剂(如ADP、肾上腺素、胶原蛋白)血小板活化与老年脑梗死关系鲜见报道,本研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OX非依赖性信号转导途径弱激动血小板聚集率进行检测,探讨该途径在脑梗死发生中的作用.

    作者:叶玲丽;冯梅;戴利亚;王耀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住院老年手术患者围术期并发症与死亡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住院老年手术患者及其围术期死亡情况并探讨降低老年患者围术期死亡率的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所有住院老年患者(年龄≥60岁)基本情况,重点是对老年住院患者围术期死亡情况(年龄、科室、主要疾病和死亡原因等)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 结果 (1)老年人占住院患者总数的59.56%,老年手术占全部手术例数的49.95%、占老年住院患者的23.68%;老年手术以腹部、泌尿系统和骨科疾病为主.(2)住院老年手术患者围术期病死率1.15%(140/12140),高于中青年患者的0.26%(34/12163)(P<0.001),围术期病死率无性别差异(P=0.22).(3)老年患者围术期病死率随增龄而升高(P<0.001).(4)不同手术科室的老年围术期病死率有差异,其中神经外科、胸外科相对较高(P<0.001).(5)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感染性休克、心力衰竭和急性心肌梗死等是老年患者围术期死亡主要原因,感染是其首要危险因素,而中青年手术患者,原发疾病本身的进展则是围术期死亡的首要原因. 结论 老年患者手术风险大,围术期死亡率高,慎重考虑手术的必要性及其风险与收益,认真做好术前准备、术中术后严密监护、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把老年患者的围术期风险降低到低限度.

    作者:陆文良;Dewan Sheilesh Kumar;郑松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高龄老年人脆性成人隐匿型自身免疫型糖尿病一例

    患者男性,91岁.因血糖升高5年,控制不佳2个月收入我科.入院查体:体质指数14.8 kg/m2,双肺呼吸音清,未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未及杂音,腹软,无压痛.既往高血压10年,脑梗死8年.患者5年前因体检发现血糖升高,空腹血糖12 mmol/L,餐后2h血糖2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8.8%,诊断为2型糖尿病,予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并口服诺和龙1 mg3次/d,格华止500mg 3次/d,血糖可控制在空腹5~6 mmol/L,餐后2h为9~12 mmol/L.口服药物治疗1年后,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空腹血糖10~15 mmol/L,餐后2h血糖20~25 mmol/L,反复出现自发性酮症酸中毒,查胰岛素自身抗体(IAA)阳性,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阳性,C肽释放试验空腹0.3μg/L,30 min为0.5μg/L,1h为0.5 ug/L,2h为0.6ug/L,3h为0.6μg/L,24 h尿糖12.5 g.眼科会诊眼底动脉硬化Ⅱ°.

    作者:范斌;宋丽清;李晓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沙利度胺下调JNK信号通路抑制肺纤维化大鼠Ⅰ型胶原蛋白的过度表达

    目的 探讨沙利度胺抑制肺纤维化大鼠Ⅰ型胶原蛋白的过度表达,从而减轻博莱霉素诱导的大鼠肺间质纤维化的机制. 方法 将9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组)、模型组(M组)、沙利度胺组(T组)、SP600125组(SP组)和沙利度胺+SP600125组(T+ SP组).气管内滴注博莱霉素(BLM)5 mg/kg生理盐水诱导肺纤维模型,于造模当日起,各组给予相应药物,第7、14、28天处死大鼠,取肺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碱水解法检测肺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肺组织中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M组第7天肺泡炎性程度严重,第28天形成显著肺纤维化,Hyp含量于第28天达高峰,其p-JNK、Ⅰ型胶原蛋白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F=277.87、472.51,均P<0.01);T组、SP组和T+SP组各时间点肺泡炎和纤维化程度均低于M组,p-JNK、Ⅰ型胶原蛋白含量亦低于M组(F=14.77、61.59、101.73,均P<0.01;F=10.33、79.12、57.48,均P<0.01);SP组p JNK含量与T+S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沙利度胺可能通过下调JNK信号通路抑制肺纤维化大鼠Ⅰ型胶原蛋白的过度表达,从而减轻大鼠肺间质纤维化.

    作者:钱力;刘学军;南昊宇;罗潇;郝小燕;杜毓锋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气管支架置入术在老年重症气管恶性狭窄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应用气管支架置入术治疗老年重症气管恶性狭窄患者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重症气管狭窄的老年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60~80岁,平均(68.5±1.7)岁.按照气管狭窄原因分为肺癌9例、食管癌6例、纵隔肿瘤2例、气管肿瘤2例、甲状腺肿瘤1例.所有患者均在气管局麻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透视下置人气管支架. 结果 共置入气管支架20枚,其中Z型支架3枚,镍钛记忆合金支架17枚(其中Y型支架1枚),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患者呼吸困难即刻缓解,气促评级由Ⅲ~Ⅳ级降至0~Ⅰ级;血氧饱和度由高流量吸氧时(71.4±2.8)%(范围70%~80%)改善为自然状态下(范围93.2±2.8)%(范围90%~~95%).随访3个月至1年,所有患者在随访期内无再发呼吸困难. 结论 对于重症气管狭窄的老年患者,气管支架置人术是一种迅速、有效的急救措施,有良好的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

    作者:魏宁;徐浩;祖茂衡;顾玉明;张庆桥;许伟;崔艳峰;刘洪涛;王文亮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卡泊芬净治疗高龄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卡泊芬净是一种新型的棘白霉素类抗真菌药,既往研究表明卡泊芬净对白念珠菌和非白念珠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疗效[1],但其在高龄患者侵袭性真菌病(IF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面的报道并不多见.我们回顾性分析我科50例接受卡泊芬净治疗的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王丽莉;诸葛欣;肖广辉;张蕴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老年患者动脉弹性与颈动脉斑块超声分型分析

    目的 观察老年患者动脉弹性与颈动脉斑块超声分型的关系. 方法 选取我院201 0年2月至201 2年2月体检的682例老年患者,对颈动脉超声情况、左右侧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进行分析. 结果 682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86例,占27.3%,其中硬斑组123例,占18.0%,软斑组63例,占9.2%.1、2、3级患者颈动脉内中膜(IMT)厚度为(0.8±0.2)mm、(0.88±0.23)mm、(0.97±0.17)mm(P=0.029).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等级与脉搏波传导速度呈正相关(r=0.30,P<0.05),而软斑组未显示两者具有相关性. 结论 动脉弹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之一.

    作者:张敏青;颜橙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蛇毒血凝酶在前列腺汽化电切术中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

    目的 观察蛇毒血凝酶在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中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选择我院住院拟行经尿道TUVP患者120例,采用随即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60例,分别注射蛇毒血凝酶(治疗组)和止血敏(对照组).观察术前及术后各项凝血指标、纤溶指标、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D二聚体的变化,对比手术时间以及术中、术后出血量.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治疗组短于对照组[(46.2±15.3)min和(55.7±18.3) min(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治疗组少于对照组[(95.6±40.3)ml和(118.2±44.8)ml(P<0.05)];术后平均出血量治疗组少于对照组[(108.9±32.6)ml和(136.6±40.0)ml(P<0.01)].与术前相比,治疗组APTT、PT、FIB、D-D数值在术中及术后出现轻微的变化(P<0.05),术后24 h时恢复至正常水平,TT各时刻均无变化;对照组术中及术后APTT、PT、TT、FIB、D-D数值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的变化(P<0.01). 结论 蛇毒血凝酶能减少TUVP围术期的出血量,同时能够维持凝血指标及纤溶功能的稳定,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孟庆军;李战宾;邢晶伟;王传亮;解军委;高瞻;赵永立;董洋洋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后路植骨融合效果的临床研究

    目的 比较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PLF)、椎间植骨融合(PLIF)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效果. 方法 回顾1996年1月至2011年12月卫生部北京医院骨科收治的行PLF和行PLIF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313例;PLF组116例,PLIF组197例.分析融合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PLF组的融合率为84.5%,PLIF组的融合率为98.0%.PLF组手术时间为120~480 min,平均247.8 min;PLIF组手术时间为90~600 min,平均240.6 min.PLF组手术中出血量为200~4500 ml,平均1142.9 ml;PLIF组手术出血量为200~2800 ml,平均927.0ml.PLF组术后并发症32.8%(38例);PLIF组术后并发症1 8.3%(36例).两组术后融合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LIF对老年患者植骨融合率以及植骨融合等级上均优于PLF.

    作者:徐宏兵;王英明;孙常太;张华俦;薛庆云;杨述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伊立替康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老年人晚期结直肠癌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西妥昔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伊立替康耐药的老年人晚期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40例K Ras野生型伊立替康耐药的老年晚期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西妥昔单抗单周联合伊立替康组(A组)及西妥昔单抗双周联合伊立替康组(B组).A组中西妥昔单抗第一次治疗给药为400 mg/m2,随后每周重复给药250 mg/m2,B组中西妥昔单抗每次治疗给药为500 mg/m2,每14d重复.伊立替康每次治疗给药180 mg/m2,静滴30~90 min,每14 d重复. 结果 西妥昔单抗A组对比西妥昔单抗B组:客观有效率30.o%和25.0%(P>0.05);疾病控制率60.o%和55.0% (P>0.05);中位疾病进展时间5.8个月和5.6个月(P>0.05);中位总生存期为9.8个月和9.5个月(P>0.05).A组3级以上血液性毒性、胃肠道毒性和皮疹毒性分别为2例、2例和l例;B组3级以上血液性毒性、胃肠道毒性和皮疹毒性分别为3例、1例和2例,两组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伊立替康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伊立替康耐药的老年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有效,西妥昔双周用法与单周用法疗效相似但更方便.

    作者:邱峰;尹燕军;胡丽丽;钟文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三级综合医院大量用血老年患者临床病例分析

    目的 了解综合医院老年人大量输血现状,旨在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保障老年人用血安全. 方法 收集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大量输血的100例患者临床资料,选取60岁及以上患者32例作为老年组,并与全院其他非老年组患者进行比较与分析,入选患者临床输血指征均符合卫生部2000年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 结果 大量输血的老年患者所在临床科室以外科为主,包括骨科、普通外科、肝胆外科、心脏外科和泌尿外科,其次为消化内科,平均年龄分别为71.5岁、69.9岁、72.0岁、66.0岁、65.5岁、70.8岁,分别占该科室大量用血患者的50.0%、70.0%、20.0%、75.0%、20.0%和66.7%;其中消化内科、普通外科、肝胆外科和骨科老年患者例均用血量高于非老年患者例均用血量,红细胞成分例均差分别为14.0U、7.0U、5.2U和4.1U;血浆成分例均差分别为23.3U、8.4U、8.0U、0.5U;肝胆外科的血小板成分例均差为1.6U. 结论 老年人输血风险通常大于非老年人,应合理选择有效血液成分,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减少对血浆输注的依赖和不必要的搭配输血,避免负荷过重和不良输血反应的发生.

    作者:郭文敬;刘燕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小剂量氯胺酮联合吗啡用于老年人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 评估小剂量氯胺酮联合吗啡在老年患者单侧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62例在蛛网膜下-硬膜外联合麻醉下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65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小剂量氯胺酮联合吗啡(MK组,吗啡0.4 mg/ml+氯胺酮0.4 mg/ml)或单纯吗啡(MO组,吗啡0.4 mg/ml)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治疗.记录手术结束后48 h内患者疼痛、舒适度及镇静评分,吗啡总消耗量,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征变化及不良反应(如瘙痒、恶心呕吐、精神症状等)发生率. 结果 MK组的疼痛评分在手术结束后4、8、12、24、36、48h6个时间点上均小于MO组(Wald x2=16.713,P<0.05),而舒适度评分则大于MO组(Wald x2=11.238,P<0.05),MK组48 h吗啡总消耗量少于MO组(t=3.807,P=0.0003).两组病例各时点的镇静评分(Wald x2=3.303,P=0.069)及生命体征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K组中恶心呕吐发生率小于MO组(x2=4.356,P=0.036).两组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恶梦、谵妄等精神症状. 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联合吗啡用于老年人单侧膝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自控镇痛能够改善镇痛效果,减少吗啡用量,并减少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陈江湖;李坚;王东信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载脂蛋白A1模拟肽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我国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血浆HDL水平降低是发生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升高1mg/dl(O.026 mmol/L),相关心血管病风险下降2%~3%[1].HDL通过多种机制对抗动脉硬化,重要的是增加胆固醇逆转运[2],提升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增加对氧磷酶1的活性及其mRNA的表达,进而发挥其抗炎、抗氧化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3].HDL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有益作用与其主要结构性蛋白载脂蛋白A1密切相关.

    作者:郭玉松;曹剑;范利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低血糖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预防提供帮助. 方法 选择2010年9月至2012年10月因严重低血糖而收入院的T2DM患者49例,并选取同期非低血糖住院的T2DM患者98例作为对照.严重低血糖是指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后需要外界的帮助并输注碳水化合物后缓解,同时监测血糖≤3.9 mmol/L.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间临床和生化指标,进一步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建立Logistic模型,用ROC曲线评价Logistic模型的预报能力. 结果 低血糖组低血糖发作时平均血糖水平为(2.3±0.7)mmol/L.低血糖组平均年龄(76.2±6.5)岁,高于非低血糖组[(69.8±11.5)岁,P=0.001];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低于非低血糖组[(6.4±0.8)%比(9.1±2.5)%,P<0.001];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低于非低血糖组[(46.8±21.0)ml/min比(74.2±24.5)ml/min,P<0.001].多变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11.83,95%CI 1.82~76.93)、Ccr(OR=0.91,95%CI0.86~0.97)和HbA1c(OR=0.18,95%CI 0.08~0.44)是发生严重低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胰岛素(OR=12.31,95%CI 1.70~88.88)和胰岛素促泌剂(OR=5.36,95%CI 1.08~26.56)等降糖方案增加了低血糖发生的风险.而糖尿病病程、体质指数和尿微量白蛋白对低血糖发生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96.5%. 结论 T2DM患者严重低血糖事件中性别、Ccr、HbA1c、胰岛素和胰岛素促泌剂的使用是主要危险因素,对于高危患者应及早采取措施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作者:朱平;冉建民;劳干诚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帕金森病轻度认知损害患者脑灰质异常的初步研究

    目的 分析帕金森病伴轻度认知障碍(PD-MCl)患者全脑灰质异常区域及分布特征,探寻与轻度认知障碍有关的脑结构变化. 方法 应用3DT1WI脑容积扫描序列(3D-FSPGR)对15例轻度认知障碍(PD-MCI)和12例无轻度认知障碍(PD-nMCI)患者进行扫描,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VBM)分析方法的统计参数图软件(SPM)5,对PDMCI与PD-nMCI患者的灰质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定量表(MoCA)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PD-nMCI组比较,PD-MCI组脑灰质体积异常减少的脑区包括:两额中下回、左侧中央前回、右颞上中回、左颞上回、颞横回、两侧舌回、右楔叶、两侧岛叶及右侧后扣带回. 结论 两侧额叶中下回、岛叶、左侧中央前回的体积缺失与帕金森病(PD)患者的轻度认知障碍关系密切.

    作者:田为中;夏建国;张继;王娟;汤乐民;顾红梅;黄焕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