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汉祥;李长生;杨炯
目的探讨老年人冠状动脉扩张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近10年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154例老年冠状动脉扩张症患者的症状、体征、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54例冠状动脉扩张症患者均由冠状动脉造影确诊,表现为心绞痛者112例(72.7%),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均无特异性.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溶栓,154例患者均给予肠溶阿斯匹林或肝素抗凝治疗,同时使用硝酸脂类及钙离子拮抗剂扩张血管.154例随访1~20年,出现急性心肌梗死6例,其中再梗死1例,猝死1例;发生急性左心功能衰竭2例.结论心绞痛为老年人冠状动脉扩张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的主要方法.本病一旦确诊应长期使用抗凝剂和血管扩张药物,防止冠状动脉痉挛与心肌梗死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应积极溶栓,药物治疗不满意者,应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作者:史冬梅;赵迎新;张维君;周玉杰;吕树铮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老年高血压伴有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伴有糖尿病左室肥厚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替米沙坦(口服80~160 mg/d)组或培哚普利(口服4~8 mg/d)组,每组60例,均治疗8个月.治疗前、后检测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超声心动图,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替米沙坦组和培哚普利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159/101至142/89 mm Hg;161/103至145/90 mm Hg,均为P<0.01);(2)替米沙坦治疗后,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降低[(8.2±0.9)至(7.3±0.7)mmol/L,(12.8±0.9)至(7.5±0.6)pmol/L及(4.7±0.4)至(4.1±0.3),均为P<0.05],左室后壁与室间隔厚度显著下降[(1.27±0.28)至(1.09±0.21)cm,(1.28±0.31)至(1.09±0.27)cm,均P<0.05],左室重量及左室重量指数下降更显著[(264±98)至(205±62)g,(165±60)至(128±34)g/m2,均为P<0.01];培哚普利组治疗后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无明显的变化,左室后壁与室间隔厚度亦无明显的变化,左室重量及左室重量指数下降显著[(260±94)至(225±72)g;(163±58)至(139±37)g/m2,均为P<0.05].结论替米沙坦在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糖代谢的同时,使老年高血压伴有糖尿病患者左室肥厚显著逆转.
作者:彭晓玲;林泽鹏;赵有生;黄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室Tei指数,评价其对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38例心力衰竭(心衰)或疑似心衰的老年患者,30例中年健康体检者,以超声检测其左心室Tei指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峰值流速的比值(E/A)等指标.比较老年心衰患者、老年非心衰者和中年体检者Tei指数的差异,评价上述指标对老年人心衰的诊断价值.结果老年心衰患者Tei指数较非心衰老年患者(0.77±0.14与0.45±0.10,P<0.01)和中年体检者(0.77±0.14与0.40±0.11,P<0.01)均明显延长,Tei指数对老年人心衰的综合诊断价值优于LVEF和E/A比值,其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6.6%、85.4%和84.6%.结论Tei指数可作为判断老年患者心功能的指标.
作者:杨继东;张召才;张赵盾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瘙痒性皮肤病在老年皮肤疾病中占有较大比例,且治疗较困难,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解老年人瘙痒性皮肤病病种分布及产生误诊的原因,我们对460例60岁以上瘙痒性皮肤病住院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闫言;王宝玺;宿斌;渠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患者男性,92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3个月余,于1996年4月入院.纤维胃镜检查示:距门齿35~40 cm处管腔狭窄,黏膜糜烂,触之出血,诊断食管癌.入院后经充分的术前准备于4月25日经左侧开胸行食管癌切除术,术后恢复较顺利.病理报告:食管鳞状细胞癌.
作者:白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女性血清骨钙素、Ⅰ型胶原N-末端肽(NTx)、尿脱氧吡啶啉(DPD)和骨密度(BMD)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探讨骨转换生化指标和BMD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895例女性血清骨钙素、NTx和尿DPD;用Hitachi 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尿肌酐;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1~4腰椎后前位(L1-4)和左侧髋部股骨颈BMD.结果血清骨钙素、NTx和尿DPD与年龄相关,用三次回归方程拟合的决定系数R2为0.060~0.243(P=0.000).骨钙素、NTx和尿DPD在30~39岁降低至低水平,40~59岁显著升高,随后维持在较高水平.骨钙素、NTx和尿DPD 3个指标呈显著性相关(r=0.118~0.346,P=0.000).骨钙素、NTx和尿DPD与腰椎和股骨颈BMD呈负相关(r=-0.120~-0.347,P=0.001~0.000),高骨转换型绝经后妇女腰椎和股骨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风险为1.6~3.6.用三次回归方程或复合模型拟合骨钙素、NTx、尿DPD伴随L1-4和股骨颈BMD变化的决定系数为0.008~0.275(P=0.007~0.000).结论女性年龄依赖性骨转换生化指标和BMD呈负相关;绝经后妇女高骨转换状态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单鹏飞;伍贤平;廖二元;张红;罗湘杭;曹行之;谢辉;刘石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蛋氨酸代谢生成半胱氨酸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高Hcy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近年国内外在高Hcy与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的关系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研究.
作者:陆菊明;谷伟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卫生部近年发布的城市10大死亡原因中,创伤与中毒占第5位.老年人的中毒性疾病往往由于身体基础状态而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年龄人群的特点.我们回顾了1994年3月至2000年2月间因急性中毒就诊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老年人中毒的发生及临床特点进行了分析.
作者:刘郁;肖莉;刘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慢性帕金森病(PD)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猴模型纹状体区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的动态变化,探讨1H-MRS在PD早期诊断研究中的价值.方法4只健康成年雄性猕猴,以MPTP(皮下注射,0.1 mg·kg-1·d-1)制备慢性PD全身模型,造模前及其后6周内每周应用GE Signa 1.5T超导型NV/i磁共振扫描系统,行双侧纹状体区1H-MRS采集,观察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化合物(Cho)和肌酸及磷酸肌酸(Cr),采用随机软件FuncTool4.0对各代谢物含量行半定量分析,计算NAA/Cr和Cho/Cr的变化,并与行为学评分、MPTP累积剂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4只猴经MPTP处理后均达到PD诊断标准,平均出现症状时间为(18.3±1.3)d,行为学评分稳定时间为(26.3±1.3)d,MPTP的累积用量为(17.78±0.27)mg.相同时间点双侧纹状体区NAA/Cr和Cho/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MPTP后第1周至行为学评分稳定期间,NAA/Cr呈进行性下降,Cho/Cr呈进行性升高,行为学评分稳定后NAA/Cr和Cho/Cr趋于稳定;MPTP处理后第3周NAA/Cr和Cho/Cr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P<0.05;t=4.77,P<0.05);MPTP累计剂量与NAA/Cr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r=-0.970,P<0.05);与Cho/Cr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924,P<0.05).结论1H-MRS能够早期发现慢性PD MPTP猴模型纹状体区的代谢及生化改变,间接反映MPTP的毒性作用及病变程度,为PD的早期诊断和症状评价创造了条件.
作者:张允建;曹学兵;贾清;朱清;刘昌勤;孙圣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胰岛素抵抗是指组织细胞对生理浓度的胰岛素反应性下降,一定量的胰岛素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低于预计的正常水平,被认为与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密切相关[1];并且可能通过引起脂代谢异常、内皮功能障碍、凝血障碍及增加冠心病危险[2].胰岛素抵抗主要是指机体对胰岛素调节糖代谢作用的敏感性下降,且对脂质、蛋白质、水、电解质的代谢均会产生影响.多项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不仅是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而且也是高血压、冠心病、肥胖、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心率变异性(HRV)是分析检测心脏自主神经调节的一项非侵入性方法,反映交感、副交感神经张力及平衡的重要指标.国内外诸多研究显示,许多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均表现出明显的HRV降低[3].HRV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猝死危险性的一项重要指标.我们通过对冠心病并存胰岛素抵抗和非胰岛素抵抗患者的HRV进行分析,探讨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HRV的关系.
作者:贾淑杰;米树华;张巍;周芸;陈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近来发现除免疫性反应外,血小板在形成及发展中也起一定作用[1].我们通过B超检查颈动脉血管内壁粥样硬化,并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血小板活化程度,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
作者:陈葆国;陈秋月;孟哲峰;李伯利;朱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餐后低血压(PPH)早在上世纪30年代已有报道,近20余年来才逐渐引起医学界的重视.PPH是一种常见的老年人疾病.目前认为,PPH是一种与直立性低血压不同的一种疾病,两者可能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在同一患者可合并存在.
作者:曾学寨;刘德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粥样硬化动脉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76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按照IMT的厚度将76例分为3组,分别为<(-x)-1s组(A组,21例,男14例,女7例)、=(-x)±1s组(B组,35例,男24例,女11例)、>(-x)+1s组(C组,20例,男13例,女7例).治疗前A、B、C 3组的颈动脉IMT值分别为(1.03±0.06)mm、(1.24±0.06)mm、(1.34±0.01)mm.连续服用氨氯地平36个月后检测颈动脉IMT和未受干预状态下、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时以及含服硝酸甘油后颈动脉内径,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使用氨氯地平或加用利尿剂8周后血压能控制在140/90 mm Hg以下且保持平稳.治疗36个月后,3组的颈动脉IMT分别为(0.93±0.05)mm、(1.07±0.13)mm、(1.18±0.26)mm,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A组IMT恢复达正常,B组IMT值接近正常.A、B、C 3组治疗前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时颈动脉内径的变化率分别为(6.81±2.13)%、(6.07±2.07)%、(5.84±1.19)%,治疗后分别为(24.65±6.92)%、(20.71±4.36)%、(13.82±3.65)%,各组治疗后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A组疗效优于B组(P<0.05)及C组(P<0.01),B组疗效优于C组(P<0.01),含服硝酸甘油后颈动脉内径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钙拮抗剂氨氯地平在平稳降压的同时,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延缓甚至逆转IMT的进展.
作者:李正初;伍建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老年变性型痴呆(AD)患者神经元内出现神经原纤维缠结(NFT)、老年斑(SP)的形成及神经元的丢失为其主要病理学改变.NFT的核心是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我们于2001年11月至2003年8月年采用离体培养海马片,经用磷酸酶抑制剂冈田酸(okadaic acid)处理后,观察tau蛋白磷酸化的改变及其相关酶的变化,以期寻找一种适于研究的体外AD模型.
作者:李良;Amittabha Sengupta;Inge Grundke-Iqbal;Khalid Iqbal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病灶周围区脑微血管改变及与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原位分子杂交等技术,观察局灶脑缺血2 h再灌注1、7、14、21 d病灶周围区脑微血管结构改变及uPA、PAI-1表达情况.结果脑缺血2 h再灌注7、14 d病灶周围区见新生微血管内皮细胞,且uPA、PAI-1表达明显增加,uPA阳性单位7、14 d分别为6.8±3.9、5.8±2.1,PAI-1阳性单位7、14 d分别为12.8±2.6、10.7±3.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期病灶周围区有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再生,uPA、PAI-1可能参与了微血管重建.
作者:李玲;陶玉倩;李扬;王艺东;胡俊;黄如训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而易于发生低创伤性骨折的全身性骨疾病.骨密度(BMD)是一种描述骨特征和诊断骨质疏松的数量性状,被广泛认为是重要的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子[1].除BMD外,骨大小、骨强度、骨丢失、骨转换等都是骨质疏松的重要骨表型.研究表明,上述骨表型均受遗传决定,如BMD遗传率50%~90%[2].
作者:雷署丰;邬勇;邓红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从文献引证的角度透视<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的学术水平和期刊编辑特点.方法依据<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hinese Medical Citation Index,CMCI),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中华老年医学杂志>载文被CMCI来源期刊引用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及评价.结果<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单篇平均被引次数为2.82次,被引频次较高的论文数量较多,被引作者群的地域分布30个省(直辖市),北京、广东、上海在老年医学研究领域中居于前列.有514种期刊引用该刊,自引率6.07%.结论<中华老年医学杂志>所载文献质量较高,形成具有独立风格和特色且相对稳定的研究体系.该刊不仅是我国老年医学研究领域重要的信息源之一,也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主要核心期刊.
作者:杨华;郑秋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近来一氧化氮(NO)在骨质疏松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NO是由一氧化氮合酶(NOS)催化左旋精氨酸(L-Arg)脱胍基而产生的,目前,已证实骨组织中存在内皮型NOS(eNOS)及诱生型NOS(iNOS),多种细胞因子可影响NOS活性[1].我们于2003年1~12月观察以硝酸甘油为外源性NO供体,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BMD)、股骨干重、灰重及灰分钙含量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为NO供体类药物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镐英杰;唐煜;陈凤苞;裴福兴 刊期: 2005年第06期
IgA肾病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其免疫病理学特征是IgA或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在肾小球系膜区颗粒状沉积,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高峰年龄是20~40岁,对于儿童、青中年IgA肾病的文献报道很多,但对老年人IgA肾病临床病理分析的报道较少.故我们对30例老年人IgA肾病进行回顾分析.
作者:陈天新;黄朝兴;吕吟秋;邵蓉蓉;许菲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骨密度(BMD)变化的特点.方法测定56例老年T2DM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DR组)、60例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T2DM患者(NDR组)和58例健康老年人(健康对照组)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区(ward's)及前后位腰椎BMD,并检测血清骨钙素(BGP)、血钙(Ca)、血磷(P)、甲状旁腺激素(PTH)及Ⅰ型胶原降解产物(Crosslaps)/尿肌酐(Cr)水平.结果DR组的股骨颈的BMD低于健康对照组及NDR组[分别为(0.66±0.15)、(0.76±0.15)、(0.81±0.18)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及P<0.01);前后位腰椎各部位BMD在DR组BMD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及NDR组(P<0.05).DR组血清BGP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与ND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组血清PTH、P显著高于NDR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及P<0.01).结论老年T2DM合并视网膜病变者的股骨近端BMD显著低于无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群,而腰椎各部位BMD水平则与之相反.
作者:周一军;张锦;李莉;刘宁宁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