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允建;曹学兵;贾清;朱清;刘昌勤;孙圣刚
目的探讨老年人冠状动脉扩张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近10年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154例老年冠状动脉扩张症患者的症状、体征、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54例冠状动脉扩张症患者均由冠状动脉造影确诊,表现为心绞痛者112例(72.7%),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均无特异性.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溶栓,154例患者均给予肠溶阿斯匹林或肝素抗凝治疗,同时使用硝酸脂类及钙离子拮抗剂扩张血管.154例随访1~20年,出现急性心肌梗死6例,其中再梗死1例,猝死1例;发生急性左心功能衰竭2例.结论心绞痛为老年人冠状动脉扩张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的主要方法.本病一旦确诊应长期使用抗凝剂和血管扩张药物,防止冠状动脉痉挛与心肌梗死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应积极溶栓,药物治疗不满意者,应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作者:史冬梅;赵迎新;张维君;周玉杰;吕树铮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65岁以上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全麻下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77例患者经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检查,显示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63例(81.8%),肿瘤压迫神经5例(6.1%).术后70例(85.4%)疼痛消失,8例(9.7%)症状明显减轻,手术有效率95.1%.治疗有效中的66例获随访2~106个月,平均31个月.术后3年内复发5例,复发率7.6%.结论本组未出现与年龄相关的术后并发症,预后较好,只要操作熟练和围手术期的处理规范,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有保障的.继发性病因在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中并非少见.特殊序列的磁共振检查不仅有助于发现继发性病因,而且能够显示压迫责任血管,对指导手术和患者筛选都有重要价值.
作者:赵卫国;薛跃华;沈建康;濮春华;李宁;蔡瑜;胡锦清;付伟春;朱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2002年6月至2004年9月我院住院患者219例,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病变以左冠脉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脉中至少有1支狭窄≥50%为阳性,伴有感染、肿瘤、糖尿病、全身免疫性疾病、严重肝肾疾病者除外.根据1979年WHO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和冠脉造影结果,将219例入选者分为两组:(1)冠心病组:122例,男74例,女48例,年龄60~82岁,平均(67.4±4.3)岁;(2)非冠心病组:97例,男59例,女38例,年龄60~81岁,平均(68.3±4.9)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汉族人群,无血缘关系.
作者:商青;路方红;温培娥;苏国海;吴凡;赵颖馨;田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餐后低血压(PPH)早在上世纪30年代已有报道,近20余年来才逐渐引起医学界的重视.PPH是一种常见的老年人疾病.目前认为,PPH是一种与直立性低血压不同的一种疾病,两者可能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在同一患者可合并存在.
作者:曾学寨;刘德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晚发哮喘(LOA)患者诱导痰中嗜酸细胞和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与其严重程度的关系及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54名LOA患者,检测肺功能并分别采用瑞氏染色及荧光免疫法检测高渗盐水诱导痰中嗜酸细胞数量和ECP水平.选择25例老年COPD患者和10例老年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LOA患者诱导痰中嗜酸细胞数量和ECP水平与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r值为-0.68、-0.61,均为P<0.01).患者诱导痰中嗜酸细胞数量[(19.4±8.1)%]和ECP水平[(391±186)μg/L]显著高于老年COPD组[(3.1±1.4)%和(51±26)μg/L,P<0.01]和老年健康组[(1.2±0.7)%和(44±22)μg/L,P<0.01].以诱导痰中嗜酸细胞≥7%和ECP≥100 μg/L为判别标准与COPD鉴别,诊断哮喘的敏感性分别为85.2%和87.0%;特异性分别为84.0%和88.0%.联合检测两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6%和92.0%.结论诱导痰中嗜酸细胞和ECP水平可了解LOA的严重程度,并有助于与老年COPD的鉴别.
作者:聂汉祥;李长生;杨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粥样硬化动脉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76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按照IMT的厚度将76例分为3组,分别为<(-x)-1s组(A组,21例,男14例,女7例)、=(-x)±1s组(B组,35例,男24例,女11例)、>(-x)+1s组(C组,20例,男13例,女7例).治疗前A、B、C 3组的颈动脉IMT值分别为(1.03±0.06)mm、(1.24±0.06)mm、(1.34±0.01)mm.连续服用氨氯地平36个月后检测颈动脉IMT和未受干预状态下、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时以及含服硝酸甘油后颈动脉内径,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使用氨氯地平或加用利尿剂8周后血压能控制在140/90 mm Hg以下且保持平稳.治疗36个月后,3组的颈动脉IMT分别为(0.93±0.05)mm、(1.07±0.13)mm、(1.18±0.26)mm,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A组IMT恢复达正常,B组IMT值接近正常.A、B、C 3组治疗前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时颈动脉内径的变化率分别为(6.81±2.13)%、(6.07±2.07)%、(5.84±1.19)%,治疗后分别为(24.65±6.92)%、(20.71±4.36)%、(13.82±3.65)%,各组治疗后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A组疗效优于B组(P<0.05)及C组(P<0.01),B组疗效优于C组(P<0.01),含服硝酸甘油后颈动脉内径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钙拮抗剂氨氯地平在平稳降压的同时,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延缓甚至逆转IMT的进展.
作者:李正初;伍建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进一步确定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胱硫醚β-合成酶(CBS)基因844ins68、T27796C和甲硫氨酸合成酶(MS)基因A2756G这4种基因突变在脑卒中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选择年龄及性别基本匹配的脑梗死组78例、脑出血组26例、神经系统其他疾病组29例和健康老年组50例,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受检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并运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基因表型.结果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血Hcy浓度明显高于神经系统其他疾病组和健康老年组.CBS844ins68及MSA2756G突变频率较国外报道明显低.此外,C677T纯合突变型的Hcy水平均高于野生型和杂合突变型,CBST27796C基因杂合子突变则可能使Hcy水平降低;而4种基因各组之间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cy水平与脑卒中的发生有一定联系.CBS844ins68和MSA2756G突变可能存在种族或地域差异,MTHFRC677T纯合子突变可能是导致血浆总Hcy(tHcy)水平升高的遗传决定簇,而CBST27796C基因杂合子突变可能引起tHcy水平的降低;4种基因突变符合遗传平衡定律.
作者:傅毅;刘建荣;倪培华;应雅韵;陈生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老年高血压伴有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伴有糖尿病左室肥厚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替米沙坦(口服80~160 mg/d)组或培哚普利(口服4~8 mg/d)组,每组60例,均治疗8个月.治疗前、后检测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超声心动图,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替米沙坦组和培哚普利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159/101至142/89 mm Hg;161/103至145/90 mm Hg,均为P<0.01);(2)替米沙坦治疗后,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降低[(8.2±0.9)至(7.3±0.7)mmol/L,(12.8±0.9)至(7.5±0.6)pmol/L及(4.7±0.4)至(4.1±0.3),均为P<0.05],左室后壁与室间隔厚度显著下降[(1.27±0.28)至(1.09±0.21)cm,(1.28±0.31)至(1.09±0.27)cm,均P<0.05],左室重量及左室重量指数下降更显著[(264±98)至(205±62)g,(165±60)至(128±34)g/m2,均为P<0.01];培哚普利组治疗后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无明显的变化,左室后壁与室间隔厚度亦无明显的变化,左室重量及左室重量指数下降显著[(260±94)至(225±72)g;(163±58)至(139±37)g/m2,均为P<0.05].结论替米沙坦在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糖代谢的同时,使老年高血压伴有糖尿病患者左室肥厚显著逆转.
作者:彭晓玲;林泽鹏;赵有生;黄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而易于发生低创伤性骨折的全身性骨疾病.骨密度(BMD)是一种描述骨特征和诊断骨质疏松的数量性状,被广泛认为是重要的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子[1].除BMD外,骨大小、骨强度、骨丢失、骨转换等都是骨质疏松的重要骨表型.研究表明,上述骨表型均受遗传决定,如BMD遗传率50%~90%[2].
作者:雷署丰;邬勇;邓红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从文献引证的角度透视<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的学术水平和期刊编辑特点.方法依据<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hinese Medical Citation Index,CMCI),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中华老年医学杂志>载文被CMCI来源期刊引用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及评价.结果<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单篇平均被引次数为2.82次,被引频次较高的论文数量较多,被引作者群的地域分布30个省(直辖市),北京、广东、上海在老年医学研究领域中居于前列.有514种期刊引用该刊,自引率6.07%.结论<中华老年医学杂志>所载文献质量较高,形成具有独立风格和特色且相对稳定的研究体系.该刊不仅是我国老年医学研究领域重要的信息源之一,也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主要核心期刊.
作者:杨华;郑秋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IgA肾病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其免疫病理学特征是IgA或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在肾小球系膜区颗粒状沉积,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高峰年龄是20~40岁,对于儿童、青中年IgA肾病的文献报道很多,但对老年人IgA肾病临床病理分析的报道较少.故我们对30例老年人IgA肾病进行回顾分析.
作者:陈天新;黄朝兴;吕吟秋;邵蓉蓉;许菲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病灶周围区脑微血管改变及与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原位分子杂交等技术,观察局灶脑缺血2 h再灌注1、7、14、21 d病灶周围区脑微血管结构改变及uPA、PAI-1表达情况.结果脑缺血2 h再灌注7、14 d病灶周围区见新生微血管内皮细胞,且uPA、PAI-1表达明显增加,uPA阳性单位7、14 d分别为6.8±3.9、5.8±2.1,PAI-1阳性单位7、14 d分别为12.8±2.6、10.7±3.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期病灶周围区有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再生,uPA、PAI-1可能参与了微血管重建.
作者:李玲;陶玉倩;李扬;王艺东;胡俊;黄如训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骨密度(BMD)变化的特点.方法测定56例老年T2DM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DR组)、60例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T2DM患者(NDR组)和58例健康老年人(健康对照组)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区(ward's)及前后位腰椎BMD,并检测血清骨钙素(BGP)、血钙(Ca)、血磷(P)、甲状旁腺激素(PTH)及Ⅰ型胶原降解产物(Crosslaps)/尿肌酐(Cr)水平.结果DR组的股骨颈的BMD低于健康对照组及NDR组[分别为(0.66±0.15)、(0.76±0.15)、(0.81±0.18)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及P<0.01);前后位腰椎各部位BMD在DR组BMD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及NDR组(P<0.05).DR组血清BGP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与ND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组血清PTH、P显著高于NDR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及P<0.01).结论老年T2DM合并视网膜病变者的股骨近端BMD显著低于无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群,而腰椎各部位BMD水平则与之相反.
作者:周一军;张锦;李莉;刘宁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牙周基础治疗对老年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Ic)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门诊治疗中伴牙周炎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要求分为牙周治疗组和不做牙周治疗的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给予牙周基础治疗,记录牙周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4、12、24周时的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 BI),菌斑指数(plague index,PLI)和HbA1c的情况;对照组于入选时及入选后24周观察上述指标.结果牙周治疗组于治疗后4、12、24周时各项牙周临床指标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该组HbA1c于治疗后12、24周时分别为(7.88±0.45)、(7.80±0.87)%,与治疗前(9.06±0.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各项牙周指标及HbA1c在24周内无明显变化(P>0.01). 结论对患有牙周炎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可改善牙周状况,降低HbA1c水平.
作者:杨泓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近来发现除免疫性反应外,血小板在形成及发展中也起一定作用[1].我们通过B超检查颈动脉血管内壁粥样硬化,并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血小板活化程度,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
作者:陈葆国;陈秋月;孟哲峰;李伯利;朱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一种心内膜的病原微生物感染.根据病情和病程可分为急性和亚急性,急性IE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重,进展迅速,未治疗者多在发病后数天至6周内死亡;亚急性IE起病潜隐,全身中毒症状较少,进展相对缓慢,病程常>6~8周.这种分类用于未治疗的患者,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IE的典型发病过程已较少见,急性和亚急性之间常有重叠.按照瓣膜类型,IE可分为自体瓣膜心内膜炎(NAE)和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VE).亦可按病原体或受累部位来命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心内膜炎,真菌性心内膜炎以及右心瓣膜IE.
作者:蹇在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患者男性,65岁.因胸骨后闷痛20 h就诊.患者于2005年1月11日下午3时30分打字时突然出现胸骨后闷痛,持续性、不剧烈,于深吸气时加重,同时伴发热,自测体温38.1℃.22时卧床休息后上述症状有所缓解,未诊治.但夜间翻身或者深吸气时均可诱发上述症状发作.于1月12日上午门诊就诊行心电图检查,V1导联呈rS型或QS型,V2、V3导联呈QR型,STV1~V6抬高约0.05~0.30 mV,TV2~V4较高尖,疑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入我院心脏监护病房.吸烟10余年.
作者:李旭;刘德平;何青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蛋氨酸代谢生成半胱氨酸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高Hcy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近年国内外在高Hcy与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的关系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研究.
作者:陆菊明;谷伟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患者男性,92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3个月余,于1996年4月入院.纤维胃镜检查示:距门齿35~40 cm处管腔狭窄,黏膜糜烂,触之出血,诊断食管癌.入院后经充分的术前准备于4月25日经左侧开胸行食管癌切除术,术后恢复较顺利.病理报告:食管鳞状细胞癌.
作者:白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慢性帕金森病(PD)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猴模型纹状体区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的动态变化,探讨1H-MRS在PD早期诊断研究中的价值.方法4只健康成年雄性猕猴,以MPTP(皮下注射,0.1 mg·kg-1·d-1)制备慢性PD全身模型,造模前及其后6周内每周应用GE Signa 1.5T超导型NV/i磁共振扫描系统,行双侧纹状体区1H-MRS采集,观察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化合物(Cho)和肌酸及磷酸肌酸(Cr),采用随机软件FuncTool4.0对各代谢物含量行半定量分析,计算NAA/Cr和Cho/Cr的变化,并与行为学评分、MPTP累积剂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4只猴经MPTP处理后均达到PD诊断标准,平均出现症状时间为(18.3±1.3)d,行为学评分稳定时间为(26.3±1.3)d,MPTP的累积用量为(17.78±0.27)mg.相同时间点双侧纹状体区NAA/Cr和Cho/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MPTP后第1周至行为学评分稳定期间,NAA/Cr呈进行性下降,Cho/Cr呈进行性升高,行为学评分稳定后NAA/Cr和Cho/Cr趋于稳定;MPTP处理后第3周NAA/Cr和Cho/Cr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P<0.05;t=4.77,P<0.05);MPTP累计剂量与NAA/Cr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r=-0.970,P<0.05);与Cho/Cr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924,P<0.05).结论1H-MRS能够早期发现慢性PD MPTP猴模型纹状体区的代谢及生化改变,间接反映MPTP的毒性作用及病变程度,为PD的早期诊断和症状评价创造了条件.
作者:张允建;曹学兵;贾清;朱清;刘昌勤;孙圣刚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