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科胸腔镜在高龄患者不明原因胸腔积液中的临床应用

顾兴;张红军;焦娇;金发光;张海涛

关键词:内科胸腔镜, 高龄, 胸腔积液, 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内科胸腔镜在高龄不明原因胸腔积液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8月至2018年3月于唐都医院呼吸科就诊的高龄(>80岁)不明原因胸腔积液患者共64例,其中经胸腔积液病理细胞学联合胸膜活检术(A组)诊断病例共32例,经内科胸腔镜胸膜活检术(B组)诊断病例共32例.分析评估既往疾病谱对内科胸腔镜的影响,术后记录有无继发或加重其他脏器损伤,分析两组患者诊断阳性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A组有29例(90.6%)合并两种以上基础疾病;B组28例(87.5%)合并两种以上基础疾病,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差异性.A组诊断阳性率为61.25% (20/32),B组诊断阳性率为90.62% (29/32),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1.25% (10/32),主要为轻微疼痛;B组并发症有皮下气肿15.6% (5/32)、切口渗液15.6% (5/32)、脱管6.2% (2/32)、频发房性早搏6.2% (2/32)、低热9.4% (3/32),但发生率低,程度轻,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高龄不明原因胸腔积液患者多合并多种疾病,在心功能正常情况下,患者均能耐受内科胸腔镜检查.内科胸腔镜对高龄不明原因胸腔积液的诊断率高,无严重不良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中华肺部疾病(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肺泡蛋白沉积症的高分辨CT诊断分析

    目的 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的高分辨CT(HRCT)的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诊断;因其治疗方法特殊,因此HRCT准确诊断对临床十分必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20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的肺部HRCT表现,归纳其特征.结果 肺泡蛋白沉积症分布肺内随机,无肺段叶、肺野分布规律.HRCT主要影像表现有以下五点:磨玻璃影(GGO ground glass opacity)20例,“铺路石征”17例,“地图样改变”13例,气管走行自然、管腔清晰的空气支气管征3例,蜂窝状片状影2例.另外,双侧胸膜轻度增厚且无胸腔积液11例,纵隔可见淋巴结但淋巴结不肿大5例.结论 PAP的HRCT表现有一定特征,肺内分布随机,主要以边界清晰的GGO为基本表现,“铺路石征”“地图样表现”常见,发展较重或合并其它类型感染时可出现支气管走行自然的“空气支气管征”及“蜂窝状影”;PAP有可能累及胸膜出现轻度胸膜征像;纵隔淋巴结不肿大支持其诊断.

    作者:刘国芳;张健;龚明福;戴书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三种不同方法确认ICU气管导管位置的比较

    正确的气管插管是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的第一步,由于气管插管是一项有创操作,插管过程不可避免会发生一系列并发症[1-2].ICU患者由于严重的病理生理紊乱及危重疾病状态,与手术室插管相比,插管的难度更大,风险更高,对医师的要求也更高[3].据统计约40%的气管插管患者出现并发症,如严重低氧、低血压、气道损伤、误入食管、左右支气管等,严重时甚至导致心脏骤停[4].其中插管误入左、右支气管是导致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原因之一,ICU气管插管后及时确认和纠正插管位置十分重要[5-6].

    作者:李正功;凌云;瞿嵘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全麻下支气管镜检术后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对策

    支气管镜检查术是将细长的纤维支气管镜经口或鼻置入患者的下呼吸道,即经过声门进入气管和支气管以及更远端,直接观察气管和支气管的病变,并根据病变进行相应的检查或治疗[1].大多数肺部及气道疾病,如肿瘤、间质性肺病、肉芽肿性疾病以及某些感染性疾病需要通过支气管镜检查来确定疾病的诊断和后续治疗,因此,支气管镜检术是呼吸内科常用的、非常重要的有创操作[2].

    作者:刘艳琴;靳庆芝;谢梅;刘丽萍;丁朵;李姗姗;郑路路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肋间外肌线粒体相关功能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营养状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肋间外肌线粒体功能.方法 收集20例COPD患者和10例非COPD患者,将COPD患者分为低BMI COPD组(BMI<18.5)和正常BMICOPD组(18.5<BMI<24.99),非COPD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三组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检测,评估三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测定肋间外肌组织中IL-6、IL-8和TNF-α的浓度,光镜观察肋间外肌肌细胞形态,评估三组患者的肋间外肌基本情况;测定肋间外肌线粒体蛋白浓度、呼吸链复合酶Ⅰ-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线粒体膜通透性开放孔(MPTP)动力学,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评估三组患者肋间外肌线粒体功能.采用Pearson进行FEV1与炎性指标和线粒体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非COPD对照组相比,COPD患者的肺功能指标FVC(%)、VC(%)、FEV1(%)、FEV/预测值、FEV/FVC和DLco)均显著降低,低BMICOPD组的FEV1/预测值、FEV/FVC值和DLco显著低于正常BMICOPD组.血气分析检查显示,正常BMI COPD组患者血液pH值和PaCO2值与非COPD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低BMICOPD组血液pH值低于正常BMI COPD组和非COPD对照组,PaCO2值高于正常BMICOPD组;COPD患者血液PaCO2值显著低于非COPD对照组,低BMICOPD组低于正常BMICOPD组.COPD患者的肋间外肌组织中IL-6、IL-8和TNF-α浓度显著高于非COPD对照组,且低BMI COPD组显著高于正常BMICOPD组.光镜观察显示,COPD患者肋间外肌肌纤维间距增大和肌细胞变形随着健康状况不良而增大明显,低BMICOPD患者的肋间外肌形态结构变化更加明显.线粒体功能测定显示,与非COPD对照组相比,COPD患者的肋间外肌线粒体蛋白含量显著下降,呼吸链复合酶Ⅰ-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降低,MPTP的吸光度值下降显著,且低BMICOPD组的上述指标与正常BMICOP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学发现,随着COPD患者营养状况恶化,肋间外肌线粒体基质密度下降,肿胀及髓样变形,线粒体嵴损坏、溶解情况逐渐加重,低BMI COPD患者的线粒体结构变化更加明显.FEV1与IL-6、IL-8和TNF-α呈负相关,与线粒体蛋白含量、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Ⅰ-Ⅳ和SOD呈正相关.结论 COP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和肺功能障、机体酸碱失衡和缺氧、血液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以及线粒体功能异常;随着COPD患者营养状况恶化,其炎症反应、肺功能、病情逐渐加重,且线粒体功能异常更加明显.

    作者:叶斌;李福祥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非小细胞肺癌甲状腺转移一例并文献复习

    肺癌是目前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新发病例数以每年约3%的速度增长,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原发性肺癌的70% ~ 80%,易发生远处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肝脏(43.5%)、骨(30%~55%)及脑转移等,甲状腺转移的病例报道较少[1-3].

    作者:王锋;田小丽;马诗静;谢丛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盐酸安罗替尼胶囊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盐酸安罗替尼胶囊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根据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2015年4月到2015年11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就诊的NSCLC患者10例,采用盐酸安罗替尼胶囊与安慰剂对照治疗,并在标准治疗后晚期NSCLC患者中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设计,各研究中心竞争入组.结果 入组结束后揭盲,提示纳入进展后生存期(post-progression survival,PPS)集7例,2例剔除(1例伴有乙肝、1例无可测量病灶);1例脱落.安罗替尼组5例,安慰剂组2例.主要疗效指标:安罗替尼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平均长达11.19个月;安慰剂组OS平均延长达14.09个月;次要疗效指标:安罗替尼组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平均长达3.4个月,安慰剂组PFS平均长达2.33个月.本研究中发生严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SAE)6次,其中呼吸困难4级3例,咳嗽、咯血、视力模糊和肺感染均为3级,各1例,均发生在对照组;而实验组中血栓栓塞事件(肺栓塞)4级.结论 安罗替尼与安慰剂组相比,其疗效及安全性均有一定的优势,可为多线化疗失败及EGFR-TKI耐药后的难治性NSCLC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作者:辛涛;金发光;刘伟;傅恩清;孙瑞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EB病毒肺炎一例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在非洲儿童Burkitt淋巴瘤细胞中发现的人类疱疹病毒.成人感染EBV后临床表现和转归多种多样,可有原发急性感染、慢性活动性感染、淋巴增殖性疾病、肿瘤等[1].无论宿主的免疫功能如何,EBV肺炎是罕见的[2],我们通过血清抗体和肺组织病理诊断1例EB病毒间质性肺炎,现报道如下.

    作者:安东善;邸军;周洪江;朱龙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食管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到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21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术后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纳入可能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s回归统计方法,分析食管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7例患者食管癌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占比17.37%,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有肺炎、胸腔积液和呼吸衰竭;与食管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ASA分级)、糖尿病史、肺结核病史、术后其他并发症、单肺通气、长期大量吸烟、FEV1(%)pred.结论 食管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ASA分级)、糖尿病史、肺结核病史、术后其他并发症、单肺通气、长期大量吸烟、FEV1(%)pred.对患者要加强围术期护理,尤其是同时具有多个独立危险因素的患者,积极指导患者改善器官功能和肺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义兵;洪志鹏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医学高等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及发展

    针对师资力量薄弱问题,发挥老教员帮带作用,提高医学院校教师授课能力,尽快成为教研室主力军是我教研室亟待解决的问题.熟悉医学院校教师在承担理论授课初期所表现出的主要问题,结合授课能力培训的主要方法以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规划地从助教培养和讲师培养两个阶段提高授课能力.通过培训后授课案例展示,教师授课能力得到极大提高,老教员成功完成理论授课交接.

    作者:孙建;徐林;陈明生;许佳;宁旭;秦明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原因分析及应对方法

    目的 分析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原因,探讨如何准确把握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指征,掌握手术的主动性,减少胸腔镜下肺叶切除中转开胸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374例胸腔镜手术治疗肺癌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术中是否中转开胸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即全腔镜手术组(n=346)和中转开胸组(n=28).统计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总量、术后引流时间等各项临床数据,并对中转开胸的各项原因进行统计后分析.结果 术中中转开胸患者28例(7.49%).术中无死亡病例.其中血管损伤8例,淋巴结干扰11例,致密粘连4例,其他因素5例.全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总量、术后引流时间均明显低于中转开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原因常见的是血管损伤和淋巴结干扰.中转开胸患者术中出血量增加,术后引流总量、术后引流时间增加,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延长.

    作者:林铭;王卫;洪志鹏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不同肺穿刺法出现并发症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近年来临床统计发现,我国肺周围病灶患者的检出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在B超和CT引导下对患者实施肺穿刺活组织检查是临床上较常见的肺部相关病症的检查处理手段[1].B超引导具有花费低、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以及无放射性等优点[1-2].而CT引导具备较高准确度及分辨率,同时能够实现对患者病灶的精准定位,操作过程中安全性更佳,常被应用于肺部良、恶性病变的诊治[3-5].但是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种有创检查方式,会出现气胸、肺出血、咯血等并发症,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目前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及大中型医院采用一次性自动活检针同轴法穿刺,可达到一次穿刺多次取材、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效果[6].

    作者:黄志兵;李冬春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血浆脑钠肽、肌钙蛋白Ⅰ联合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肺栓塞中的临床应用

    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是指由于血栓、脂肪、羊水、空气等多种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导致肺动脉系统栓塞,而引发的肺部循环功能与呼吸功能障碍,临床上常表现为多种症状的综合征[1].研究显示,APE已经与冠心病、肿瘤一起成为临床急诊患者中死亡原因的前三位[2].由于APE具有病情危急、病因复杂的特征,在临床诊治中存在比较高的误诊率和错诊率,严重影响到患者诊治措施的有效开展[3].为探究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肌钙蛋白Ⅰ(troponin Ⅰ,cTn Ⅰ)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APE的诊断和病情评估作用,并为APE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对63例APE确诊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韩颖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参一胶囊联合化疗并维持治疗晚期NSCLC效果分析

    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常规化疗的疗效已达瓶颈,且复发转移难以避免,故化疗增效和维持治疗措施的探讨已成为临床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所提倡的抗血管生成药贝伐珠单抗、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与化疗联合应用主要以增敏为主[1-2],和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培美曲塞(非鳞癌者)、吉西他滨、多西他赛、厄洛替尼等维持治疗可以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1-4],但由于价格昂贵和/或副作用,使大多数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难以承受.为了探索较为实用的化疗增效和维持治疗措施,我们以口服具有肿瘤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中成药参一胶囊(Rg3)和以环氧合酶-2(COX-2)为特异靶点的抑制剂塞来昔布与化疗同步以增效,并长期服用参一胶囊维持治疗,用于18例晚期NSCLC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和PFS之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续逊;李云红;杨荣;董正宇;焦爱民;严文跃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研究生教学中SCI综述的写作方法

    SCI综述写作是研究生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研究生创新教育的重要突破口.然而目前不少研究生在SCI综述写作中,仍然存在选题不准、逻辑条理不强、内容空洞、科学性不严谨等问题.本文针对研究生SCI综述写作中的上述问题,从具体写作实例出发,提出了SCI综述写作的一般步骤、一般方法,并总结了写作中的具体注意事项,以期为研究生SCI综述的写作提供有益借鉴.

    作者:胡长江;节梦梦;李新哲;常杏;刘诚;彭瑞琨;魏逸鸣;倪振洪;杨仕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干细胞胞外囊泡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治疗作用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在直接和间接原因触发下免疫系统与肺泡上皮毛细血管屏障相互作用,急性炎症反应引起肺泡上皮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肺蛋白通透性增加、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进而造成难以纠正的急性低氧血症[1].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限于肺保护性策略即小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欠佳,死亡率仍高达40% ~ 70%[2].

    作者:程婷婷;宋元林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血浆Obestatin、Ghrelin浓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影响的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预计到2030年,COPD将成为全球第3大死亡原因[1-2].一项针对我国7个地区20 245成年人群的调查表明,COPD患病率占40岁以上人群的8.2%,其患病率之高十分惊人[3].COPD病程可分为急性加重期与稳定期,影响COPD预后的首要因素是COPD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

    作者:张银;孙荣;丁薇;刘明;赵云峰;胡慧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绿脓杆菌致急性肺损伤小鼠的ATF3表达规律及意义

    目的 探讨绿脓杆菌致急性肺损伤小鼠的ATF3表达规律及意义.方法 以荧光标记的绿脓杆菌(PA)(滴度1.5×108CFU/ml)50μl经鼻滴入C57BL/6野生型小鼠气管构建急性肺损伤模型,通过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蛋白含量、肺组织干湿比测定肺微血管通透性和肺水肿程度变化;采用组织切片和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qRT-PCR检测ATF3在野生型急性肺损伤小鼠肺组织中的表达规律.结果 经鼻滴入绿脓杆菌后导致肺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肺水肿加重,小鼠肺组织呈典型急性肺损伤病理改变,结果支持成功构建了经鼻滴入绿脓杆菌致ALI模型.ATF3表达于正常小鼠肺组织,经鼻滴入绿脓杆菌后小鼠肺组织中ATF3 mRNA的表达于0、3、6、12 h及24h时相点分别为1.006±0.136,9.954±0.624,4.578±1.463,2.342±0.122,3.249±0.680,其中在3h时相点达高峰,随之逐渐下降,于24 h时相点基本能回到正常水平.结论 ATF3作为负性调控因子对绿脓杆菌致急性肺损伤小鼠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吴秀琳;陈光春;李明霞;郭亮;吴学玲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28例肺癌放射性肺炎的相关因素分析

    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较快,是威胁人群健康和生命大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目前常用的是以手术辅助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在通过射线杀死癌细胞的同时,还会使照野内的正常组织受到损伤而引起炎症.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RP)是肺癌患者放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其发生率约为5%~36%[2].放射性肺炎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主要表现为低热,一般在38℃左右、刺激性干咳、呼吸困难和紫绀、咳少量白色黏稠痰液、胸闷、肺部可闻及湿哕音,偶可闻及胸膜摩擦音,胸片、CT或MRI检查可见肺部炎症和纤维化表现,将对病患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3].通过对28例放射性肺炎进行分析,探讨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相关因素,为提高疗效和减少放射性肺炎的发病率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晓灵;尚敏红;黄彩英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囊腔类肺癌的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成像表现

    目的 探讨囊腔类肺癌的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成像(MSCT)表现,提高对该病早期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孤立性囊腔类肺癌的临床资料及MSCT表现,并根据壁结节与囊腔关系对病灶进行分型;分型标准为:Ⅰ型:结节位于腔外;Ⅱ型:结节位于腔内;Ⅲ型:囊腔壁环状增厚;Ⅳ型:结节与多发含气腔隙混合.结果 27例患者中鳞癌4例,小细胞癌1例,腺癌22例.囊腔类肺癌病灶可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包括分叶状9例、圆形/椭圆形15例和不规则形3例.囊腔平均大径为26.9 mm,距胸膜近平均距离18.8 mm.囊腔壁厚薄不均26例,平均厚度为2.5 mm,其中2例囊壁可见钙化灶.27例均可见壁结节影,壁结节大径平均为16.2 mm.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病例分别有16例、3例、6例和2例,囊壁平均厚度分别为1.73 mm、2.63 mm、3.17mm、2.13 mm.不同分型病灶的毛刺分布也存在差别,其中无毛刺Ⅰ型8例、Ⅱ型2例、Ⅲ型1例、Ⅳ型1例.毛刺局限在壁结节旁仅Ⅰ型6例,毛刺围绕整个病灶Ⅰ型2例、Ⅱ型1例、Ⅲ型5例、Ⅳ型1例.囊腔位于壁结节外侧11例,内侧9例,结节位于中间1例.16例囊腔内有分隔(59.2%),10例有血管穿行(37.0%).可观察血管集束征13例(48.1%),短毛刺15例(55.6%),胸膜凹陷征9例(33.3%),7例病灶周围可见磨玻璃影(25.9%).结论 囊腔类肺癌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仔细分析囊腔特点及其周围表现,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

    作者:陈佳;文利;龚明福;戴书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吡嗪酰胺、利福平、异烟肼对肺结核儿童的抗结核效果、肝损伤发生率及天晴甘平对肝脏的保护

    结核病是一种可累及骨骼、关节、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全身多个器官的慢性传染病,由结核杆菌引起,常见的为肺结核,经呼吸道传播,对人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4].吡嗪酰胺、利福平、异烟肼短程抗结核化疗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临床治疗结核病的一线方案,但利福平和异烟肼肝脏毒性较强,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引起患者肝功能异常[5].天晴甘平,即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主要成份是甘草酸二胺,辅料为卵磷脂和淀粉,具有抗炎、免疫调节、对肝细胞膜保护、解毒等作用,常用于慢性肝炎的治疗[6].本研究旨在分析吡嗪酰胺、利福平、异烟肼对肺结核儿童的抗结核效果、肝损伤发生率,对于出现肝损伤的患儿采用天晴甘平治疗,观察天晴甘平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晴 刊期: 2018年第05期

中华肺部疾病(电子版)杂志

中华肺部疾病(电子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