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脏再同步治疗术后管理的新进展

郭晓荣;顾翔

关键词:
摘要:心力衰竭(心衰)是大部分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也是心血管疾病常见致死原因之一.由于其发病率及病死率高而成为世界范围内备受重视的健康问题[1].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作为慢性心衰患者在优化用药的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CRT在符合植入适应证的慢性心衰患者中有助于恢复房室、室内及室间同步,改善左心室功能,降低了由心衰导致的住院率及病死率[2].然而,即使严格按照CRT植入指南选择的患者,仍有至少30%左右的患者没有得到相应的获益,临床表现、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情况均没有明显改善,称为CRT无应答.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相关文献
  • 植入较短起搏导线可行性的单中心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国人植入较短起搏导线的成功率以及与多余导线长度相关的因素.方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从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拟行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中筛选符合条件的患者,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常规导线组(R组)和短导线组(S组),并分别植入常规长度的导线和较短导线,术后进行1、3、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不同路径植入时多余导线长度,并分析短导线组多余导线长度与术前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①两组导线成功植入率均为100%;②无论经左侧或右侧锁骨下静脉植入导线,S组与R组右心房、右心室多余导线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8±2.8)cm对(20.9±3.9) cm,P<0.001;(12.1±3.0) cm对(17.8±3.8)cm,P<0.001;(16.0±4.2)cm对(24.8±4.2) cm,P=0.028;(17.1±4.6) cm对(23.0±2.1)cm,P=0.028];③S组与R组导线盘绕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8,11)s对17(15,18)s,P<0.001].S组和R组多余导线首次盘绕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8%对68.1%,P<0.001);④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S组右心房、室多余导线长度与患者年龄、身高、体重、主动脉根部内径、左心房内径呈显著负相关,与穿刺路径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S组右心房多余导线长度与年龄、体重呈显著负相关,而右心室多余导线长度与上述这些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在心脏大小正常的国人中植入短起搏导线安全可行,并且方便手术操作、节省手术时间.在植入短导线前通过评估年龄、身高、体重、主动脉根部内径、左心房室内径、植入路径可预测房室多余导线的长度.

    作者:王青青;陈学颖;汪菁峰;秦胜梅;柏瑾;王蔚;宿燕岗;葛均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心率减速力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影响的分析

    目的 分析心率减速力(DC)与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1月在兴化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29例CHF患者,按心功能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心功能Ⅱ级(NYHA分级)28例、Ⅲ级49例、Ⅳ级52例.采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测DC指标;比较各组间DC值,根据DC结果将CHF患者分成低危、中危和高危3组,随访12个月,观察不同DC危险分级对CHF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对各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DC值:心功能Ⅱ级组与心功能Ⅲ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功能Ⅱ级组>心功能Ⅳ级组[(456±1.35)ms对(4.32±1.06)ms];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Ⅳ级组[(4.32± 1.06) ms对(3.41±0.94)m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DC低危组<DC中危组、DC低危组<DC高危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中危组与DC高危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住院率:DC低危组<DC中危组、DC低危组<DC高危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中危组与DC高危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DC低危组<DC高危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低危组与DC中危组、DC中危组与DC高危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值可作为评估CHF患者病变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随着DC值的降低,CHF患者病情越严重,死亡风险也越高.DC检测技术可作为筛选DHF的一项新的无创技术在临床推广.

    作者:朱银军;邓新桃;陆菊如;王爱国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新型植入型心电监测仪单中心临床应用经验

    目的 探讨新型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的临床应用及其对晕厥和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 连续入选2015年9月至2017年7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植入ICM(RevealLINQTM,美国美敦力公司)的患者52例,男32例,女20例,平均年龄(51.92±16.24)岁.其中,34例晕厥待查患者植入前平均晕厥(2.17±0.41)次.所有患者均行ICM植入术,术后通过事件激活和自动记录两种方式规律随访,分析心律失常事件的检出情况.结果 植入前患者首诊科室:急诊11例、神经内科17例、晕厥门诊7例、心脏内科17例;患者平均就诊(4.52±2.66)次;平均行(8.26±1.79)项检查;人均检查花费(5 493.36±3 098.06)元人民币.相较于首诊于晕厥门诊的患者,首诊于其他科室患者就医次数、检查项目数量及费用增加,植入设备时间延长[(1.86±0.95)次对(4.91±2.73)次;(5.83±1.17)项对(8.61±1.58)项;(2016.33±385.25)元对(6 002.2±2 990.03)元;(60.00±37.13)d对(153.75±43.23)d,P<0.05].植入后5例患者失访,其余47例患者完成随访,平均随访(305.87±102.07)d.随访期间,共检出心律失常26例,其中心脏停搏8例、缓慢性心律失常6例、快速性心律失常12例(包括心房颤动3例),共21例患者未检出心律失常.事件激活和自动记录两种监测方式的心律失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06%对50%,P=0.76).相较于植入<1年的患者,植入≥1年的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高(29.41%对70%,P=0.007).术中及随访期间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ICM对不明原因晕厥、心悸患者病因诊断和制定进一步治疗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

    作者:赵阳;商鲁翔;周贤惠;李耀东;张疆华;邢强;芦颜美;张玲;汤宝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抑制钙敏感受体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抑制钙敏感受体(CaSR)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室性心律失常(VA)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48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CHF组和干预组(n=16),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异丙肾上腺素(ISO)及ISO+CaSR特异性抑制剂(NPS2143)连续腹腔注射2周.完成药物注射2周后行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在整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条件下行程控增频刺激,记录左心室前壁基底部(LAB)单相动作电位,评价动作电位时限(APD)电交替及VA的诱发阈值,并构建电整复性(APDR)曲线.急性分离大鼠心室细胞,采用钙荧光指示剂Fura-2AM进行孵育后记录各组心肌细胞钙瞬变(CaT);Western blot法检测左心室CaSR、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及蛋白激酶C(PKC)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HF组心室CaSR、IP3R及PKC表达量、90%动作电位复极时限(APD90)、APDR曲线大斜率(Smax)及舒张期Ca2+水平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肌细胞CaT幅度、APD电交替及VA的诱发阈值均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HF组相比,干预组心室IP3R及PKC表达量、APD90、APDR曲线Smax及舒张期Ca2+水平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肌细胞CaT幅度、APD电交替及VA的诱发阈值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组和干预组心室CaSR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抑制CaSR可降低CHF大鼠VA易感性,CaSR可作为CHF后VA潜在干预靶点.

    作者:梁飒;刘韬;石少波;胡丹;杨安康;黄锐;黄从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规范(2017)

    一、前言心房颤动(房颤)导致的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事件,常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预防房颤相关脑卒中已成为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策略中的主要内容.其预防及治疗方式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脑卒中不同,抗凝治疗是预防和减少房颤所致脑卒中的有效手段,然而我国大多数房颤患者未进行抗凝治疗,而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比率较高[1-2].进一步增强对房颤及其并发症危害性的认识、加强血栓栓塞并发症(特别是脑卒中)的预防,对于改善预后、减轻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和家庭负担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指导临床做好房颤患者脑卒中防治,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脑卒中预防办公室的倡导下2015年制订了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规范(规范).随着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n-vitamin K 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在房颤临床研究中证据和非药物治疗经验的增加以及相关领域指南推荐的更新,有必要修订规范中的相关内容,以更好指导房颤脑卒中预防工作.

    作者:张澍;杨艳敏;黄从新;黄德嘉;曹克将;朱俊;彭斌;杨杰孚;徐伟;王景峰;王祖禄;吴立群;赵仙先;汤宝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白细胞介素17A对心房神经节丛功能及心房颤动诱导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7A(IL-17A)对心房神经节丛(GP)功能及心房颤动(房颤)诱导性的影响.方法 12只成年杂种犬麻醉后,使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平均分为2组:实验组(n=6),0.1 ml IL-17A(25μg/ml)微量注射至心脏右前GP(ARGP);对照组(n=6),等量0.9%氯化钠溶液微量注射至ARGP.电压递增式高频电刺激作用于ARGP可引起心率减慢.以刺激电压为横坐标,心率降低大百分比为纵坐标绘制心率-电压反应曲线,反映ARGP功能.分别在基础状态、干预后30 min测定ARGP的功能、心房及肺静脉位点的有效不应期(ERP)及房颤诱发窗口(WOV).结果 与基础状态比较,实验组干预30 min后ARGP功能显著增强[以刺激电压35 V为例:(64.3±5.2)%对(40.1±3.7)%,P<0.05];各部位ERP显著缩短[以右下肺静脉为例:(98.3±8.7) ms对(76.5±7.3) ms,P<0.05];房颤WOV显著延长[以右下肺静脉为例:(11.7±4.7)ms对(32.2±3.7) ms,P<0.05].而对照组干预30 min后与基础状态比较,各项电生理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IL-17A可以显著增强ARGP的功能及房颤诱导性.

    作者:邓洁琳;余锂镭;赖燕秋;王宇虹;孟冠南;黄兵;江洪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精彩2017——心律失常领域10大研究回顾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所推荐的国际年度“心律失常领域10大研究”,一直以来广受读者厚爱,迄今已有6年.今年编辑部特邀国内部分青年学者参与此项工作,经过反复遴选、斟酌和比较,终从2017年度国际心律学界完成并发表的众多研究中选取了我们认为具影响力的10项研究.在遴选过程中,尽管怀揣谨慎、认真、细致之心,但仍然难免会顾此失彼,不尽人意.唯希望与同道分享国际心律学领域新成果的同时,使得这些新成果能吸引国内同仁积极开展心律失常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加快心律失常诊疗观念的更新,终促进我国心律失常事业的发展.在此特别感谢参与此项工作的同仁们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做出的积极贡献.

    作者:张澍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长程监测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在长程监测领域的临床价值.方法 入选2016年2月至2017年11月北京医院心内科因不明原因晕厥或心悸患者30例,均植入新一代植入型心电监测仪Reveal LINQ进行长程监测.结果 入选30例患者(晕厥查因27例,心悸查因3例),平均随访(7.6±3.5)个月,12例再发晕厥或前兆晕厥,明确诊断9例,诊断率为75.0%,其中心源性晕厥占66.7%.30例患者监测到7例发作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颤动(房颤),其中无症状房颤占28.6%.诊断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并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结论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能够长程、连续、完整、精确地记录心电活动,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作者:刘俊鹏;杨杰孚;佟佳宾;邹彤;施海峰;陈浩;吴素娟;王志蕾;金鑫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在不明原因晕厥中的应用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nsertable cardiac monitor,ICM)是一种可植入式心脏电子器械,仅植入皮下即可,无需植入电极及导线.ICM克服了以往体外心电监测仪监测时间相对较短,间断监测,对于偶发、短时的心律失常的诊断能力有限的局限性,可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心电监测并记录事件.目前常用于不明原因晕厥的病因诊断,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效价比均已得到肯定.

    作者:井然;华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2017年中国心脏电生理研究领域进展

    朝花夕拾,回顾过去的2017年,更多的中国学者在国际心脏电生理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无论是在传统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还是房性心律失常,抑或室性心律失常等领域都涌现了一批很有启发意义或者创新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对此进行总结,并与大家分享.一、房性心律失常1.阵发性心房颤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术后复发时,再次单纯肺静脉隔离复发的裂隙电传导,临床效果仍不甚理想,马长生教授团队对在2014年至2015年间重复消融的123例阵发性房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64例进行了心房神经丛消融合并肺静脉再次电隔离术,59例仅进行肺静脉再次电隔离术.术后12个月,在肺静脉再次电隔离合并心房神经丛消融术组中,有58例在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情况下维持窦性心律,而单纯进行肺静脉再次电隔离术组仅有46例维持窦性心律(90.6%对78%,P=0.045).

    作者:孙育民;陈明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对不明原因晕厥的诊断价值

    目的 由于发作的突然性及偶然性,晕厥的原因往往很难通过传统检查方法得以明确.本文探讨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对不明原因晕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入选2013年8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就诊的不明原因晕厥的33例患者,植入ICM,术后每3个月随访1次直至出现晕厥事件.随访时调取ICM记录的心电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705.0±389.4)d,2例患者死亡,7例患者出现晕厥,ICM共记录到1例室性心动过速、1例心室颤动及5例心室停搏.其中5例患者依据ICM监测结果,植入相应的治疗性器械,之后随访未再出现晕厥.结论 ICM可以有效提高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的诊断率,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对于不明原因的晕厥推荐尽早植入ICM.

    作者:张必祺;尹翔;孙泽玮;周冬辰;胡晓晟;陶谦民;郑良荣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心脏再同步治疗术后管理的新进展

    心力衰竭(心衰)是大部分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也是心血管疾病常见致死原因之一.由于其发病率及病死率高而成为世界范围内备受重视的健康问题[1].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作为慢性心衰患者在优化用药的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CRT在符合植入适应证的慢性心衰患者中有助于恢复房室、室内及室间同步,改善左心室功能,降低了由心衰导致的住院率及病死率[2].然而,即使严格按照CRT植入指南选择的患者,仍有至少30%左右的患者没有得到相应的获益,临床表现、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情况均没有明显改善,称为CRT无应答.

    作者:郭晓荣;顾翔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进展与展望

    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电风暴又称交感风暴,根据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欧洲心脏病学会(ACC/AHA/ESC)《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与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将其定义为24h内自发2次或2次以上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需要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交感风暴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发生机制主要包括:内源性儿茶酚胺急剧增加、交感激活时离子通道功能紊乱、β受体的高活性、心脏交感神经的分布异常等.此外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和交感神经重构是心肌梗死后VA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亦存在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其与VA的发生密切相关.颈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能抑制心肌梗死后的交感神经活性和交感神经重构,逆转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引起的心电生理改变,提高室颤阈值,预防心肌梗死后VA发生;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能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改善心率变异性、抑制心脏电重构.本文主要对这两种迷走神经刺激途径治疗VA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王雪生;周祁娜;汤宝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让隐匿性心律失常无所遁形

    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连续多年处于上升阶段,每年因心脏性猝死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50万例.如果能够对这些患者早期进行连续心电监测就有可能发现造成心脏性猝死的隐匿性心律失常,为预防心脏性猝死提供宝贵的治疗时间.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nsertable cardiac monitor,ICM)可长时间持续进行心电监测,有助于明确隐匿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使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

    作者:汤宝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砥砺前行,共鉴辉煌——中国心脏起搏事业10年回顾

    伴随着2018年新年钟声的响起,中国心脏起搏高峰论坛已经度过了10年华诞,10年携手相伴,10年砥砺前行,10年共同努力,10年共鉴辉煌.其中有艰辛、有激情、有曲折、有成就,更多的是众多心脏起搏和电生理领域同仁们的坚持、奋斗和拼搏!现将中国心脏起搏事业10年取得的成绩做一简单的回顾.一、高屋建瓴,学术启程2008年,为促进中国心脏起搏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张澍、黄从新、黄德嘉、华伟教授为首的专家们,在原有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研讨会的基础上搭建全方位的学术交流平台,第一届中国心脏起搏高峰论坛于该年举办,涵盖心脏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CRT等领域的国内外领先技术和新进展,兼顾前沿性和实用性,成功开启了中国心脏起搏学术交流和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华伟;张澍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左心房电机械传导时间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复发

    目的 本研究旨在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获取心房电机械传导时间,评估其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RFCA)术后复发的价值.方法 纳入2013年7月至2015年10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RFCA的阵发性房颤(PAF)患者144例(PAF组)和健康志愿者82例(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窦性心律下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常规超声心动图技术获取左心房容积指数以及左心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指标.组织多普勒获取二尖瓣环间隔、侧壁和三尖瓣环3个位点电机械延迟时间(electromechanical delay time,EMD,自心电图P波起始至瓣环组织运动频谱a'波起始),上述时间差值分别为心房间电传导时间(interatrial conduction time,IACT)、右心房内电传导时间(intraright atrial conduction time,IRCT)和左心房内电传导时间(intra-left atrial conduction time,ILCT).RFCA术后随访观察1年以上,PAF组分为复发组(AFR组)和窦性心律维持组(SRR组).比较各组上述指标的差异,探讨各指标预测房颤复发的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AF组IACT、ILCT和IRCT均大于对照组[(20.92±13.76)ms对(13.98±10.01) ms,P=0.004;(21.58±12.57)ms对(15.84±11.41)ms,P=0.015;(16.27±10.79)ms对(12.31±10.10))ms,P=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心房内径(LAD)、右心房内径(RAD)、左心房舒张末期容积(LAEDV)和左心房收缩末期容积(LAESV)均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峰和a'峰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R组IACT和ILCT明显高于SR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86±20.67) ms对(19.45±11.04)ms,P=0.047;(37.64±9.62) ms对(17.63±9.78) ms,P=0.000 1].ROC曲线分析ILCT预测房颤复发曲线下面积0.931,ILCT≥24.5 ms时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929和0.789.结论 PAF患者心房电机械传导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ILCT在PAF RFCA术后复发的预测中有一定价值.

    作者:谭团团;包明威;胡波;张逸杰;郭瑞强;周青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在心血管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血栓性疾病是世界范围内致死、致残性疾病的主要病因,抗凝治疗是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的主要手段.抗凝药物的研发是从多个作用靶点向单一作用靶点、从间接抗凝向直接抗凝的过程.目的是追逐更加简便、有效、安全的抗凝治疗[1].随着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n-vitamin K 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在心房颤动(房颤)脑卒中预防、深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 embolism,VTE)的预防及治疗适应证的获批,临床应用的经验逐渐积累,真实世界的数据分析也再一次验证了NOAC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随着NOACs循证医学证据的增加,相应的指南与共识对于NOACs的推荐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作者:杨艳敏;张澍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慢性心力衰竭佳药物治疗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我国现有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约450万[1],美国约为650万[2].随着人口老龄化,心衰的发病率仍在增加.心衰患者中,大约一半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40%)的收缩性心衰(HFrEF).临床诊断为收缩性心衰的患者预后极差,5年病死率为50%,10年病死率为90%.死亡患者中,一半为猝死[3].20世纪80年代采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治疗心衰,开启了收缩性心衰药物治疗的新时代[4].此后,一系列临床试验证实β受体阻滞剂(B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如螺内酯、依普利酮)、If通道阻滞剂伊伐布雷啶、新型抗心衰药物沙库比曲缬沙坦(sacubitril-valsartan)均能改善心衰的预后,显著降低全因死亡和心脏性猝死的风险[5-11].那么在现代佳药物治疗模式下,心衰患者心脏性猝死的风险仍然存在吗?作为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仍需要使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吗?

    作者:黄德嘉;张澍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靶向损毁心交感神经元对犬心肌梗死后心室电生理性质的影响

    目的 探讨靶向损毁心交感神经元(targeted ablation of cardiac sympathetic neurons,TACSN)对心肌梗死(MI)后心室电生理性质的影响.方法 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8只成年雄性杂种犬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MI组(15只)、MI+TACSN组(15只).通过微导管在前降支内注射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剂构建MI模型.MI+TACSN组在术后1周进行左侧星状神经节(LSG)内注射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与肥皂草素(SAP)的轭合物CTB-SAP损毁心交感神经元.术后5周,测量各组犬梗死周边区、正常区、左心室基底部、右心室心尖部、右心室中部及右心室基底部的有效不应期(ERP)、动作电位时限(APD)、APD回复性质、ADP交替周长.结果 与MI组相比TACSN显著延长MI后QTc间期[(387.13± 16.29) ms对(361.58±23.65)ms,P<0.05],减少Tpeak-Tend[(51.38±7.41) ms对(66.75±7.97)ms,P<0.05],改善心率变异性;延长心室各个部位ERP、动作电位复极完成90%所需时间(APD90),减少其离散度(0.040±0.019对0.077±0.025,P<0.05;0.031±0.012对0.062±0.015,P<0.05);降低梗死周边区APD回复曲线的大斜率(Smax),减少其离散度(0.071±0.022对0224±0.079,P<0.05);降低梗死周边区APD交替周长.结论 TACSN显著改善MI后心室电生理性质,可能是防治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新策略.

    作者:熊亮;刘育;孔彬;权大君;王光记;周明敏;钟鹏;沈才杰;赵晶晶;徐敏;方瑾;黄鹤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