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东杰;张寄南;曹克将;陈相健
目的比较不同的起搏方式(AAI与DDD)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患者的长期影响,包括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心功能和心脏大小.方法选择2001年8月至2004年2月因病窦综合征植入DDD起搏器的患者,符合条件者随机、单盲(患者为盲方)分为AAI起搏组与DDD起搏组.分别于植入后3个月、6个月,以后每年1次进行随访,其随访内容包括病史询问、起搏器程控以及其他检查.主要终点为房颤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生活质量评分、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 (1)111例患者入选,AAI组38例,DDD组73例,平均随访时间(22.23±10.98)个月.DDD组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AAI组(50.68% vs 23.68%,P<0.01).25例植入起搏器前无房颤的患者有6例新出现房颤,均发生在DDD组(log-rank检验P=0.0895);(2)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在植入前后比较,AAI组和DD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3)植入起搏器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AAI组与DD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AI起搏方式与DDD比较,房颤发生率明显降低.
作者:陈柯萍;唐闽;陈若菡;华伟;浦介麟;张澍;陈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1998年6月至2003年7月,我院共为20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室速/室颤)患者植入了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收到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涛;王钰;韩明华;李淑敏;赵玲;刘中梅;肖践明;杨西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者女性,57岁,因反复头晕、黑朦1年,当日晕厥发作入院.患者于38岁停经.近1年来反复出现发作性头晕、黑朦,每次持续数秒,与体位无关,发作前无先兆.入院前半天在洗手间突然晕厥10多分钟,伴抽搐、大汗及大小便失禁,之后又反复多次出现晕厥,无肢体运动障碍、胸痛、胸闷等.
作者:张孟浪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骨髓间质干细胞心肌分化前、后钙离子浓度变化.方法用5-杂氮胞苷(5-azacytidine)体外诱导猪骨髓间质干细胞使之向心肌分化;ELASA法测定分化前、后细胞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变化;应用离子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分化前、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结果 (1)经5-杂氮胞苷诱导后细胞形态发生变化;(2)诱导后第3周起细胞内cTnI明显增高;(3)诱导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较对照组高,且诱导前后细胞内钙释放机制不同.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经5-杂氮胞苷诱导后可具有心肌细胞的某些特性,这一过程与钙信号有关.
作者:金艳;曹克将;陈明龙;单其俊;邹建刚;陈椿;徐东杰;杨兵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临时心脏起搏术是预防和抢救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人的主要方法,临床上应用广泛.常规是在X线指导下经静脉(常用股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右心室心内膜起搏,但需搬动病人、多科协作、耗时较长.兹报道无球囊普通电极导管床旁临时心内膜起搏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治平;王庸晋;勃宝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脏病急症之一,及时心脏起搏治疗是避免发生严重后果或挽救生命的重要措施.自1996年8月以来,我们应用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术治疗严重缓慢心律失常3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同祥;王景云;李秀芹;王娟玲;郝军强;赵令时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后的工作情况.方法对植入ICD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应用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存储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1例植入ICD患者随访1~31个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4例患者的ICD成功放电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2例患者的ICD因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误识别和误放电,重新设置工作参数和加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未再出现误放电.7例患者出现轻度精神症状,经心理辅导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ICD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但ICD可能发生误识别、误放电,定期随访和及时调整参数可避免或减少此类情况发生.ICD植入后心理辅导治疗是必要的.
作者:张燕;王景峰;伍卫;聂如琼;孔敏仪;周淑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编者的话一般认为早期复极综合征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良性的临床过程,但由于其心电图改变的电生理机制与急性心肌缺血或Brugada综合征有相似之处,是由于心内膜动作电位穹隆变小(即Ⅰ相瞬间外向钾电流Ito及相关离子流影响动作电位的1,2期),导致平台期心内膜、心外膜之间存在透壁电位差,当这种电位差较小,心外膜动作电位缩短较均匀或缩短不十分明显,心肌复极方向仍然是由心外膜向心内膜,只产生心电图J点抬高,伴或不伴ST段抬高,但T波是直立.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局部心肌缺血、药物作用、自主神经调节障碍等,导致心外膜动作电位部分明显缩短,部分明显延长,甚至长于心内膜动作电位时限,使心肌复极由心内膜向心外膜复极,产生J点明显增大,ST段抬高且伴T波倒置.由于心外膜与心内膜之间动作电位时限发生明显变化,形成心外膜复极离散和不应期离散,即形成2相折返的病理生理基础,平时临床上良性的早期复极这时可以产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本期陈玉珍等医师报道1例早期复极综合征病人发生猝死就是一个例证.
作者:陈玉珍;马维勇;郑更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植入起搏导线时,正常的路径从头静脉-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进入上腔静脉,然后到达右心房、右心室.在上腔静脉壁上存在着奇静脉开口,当奇静脉的开口与左头臂静脉汇入上腔静脉的角度合适时,起搏导线容易进入奇静脉,而不是经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导线在奇静脉内的操作不当,会导致大出血的发生,危及患者生命,应引起注意.我们在2000-2003年3年中遇到4例起搏导线进入奇静脉,现将其临床表现,发现经过及处理方法报道如下.
作者:张建军;杨明;杨新春;汪爱虎;陈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过渡细胞移行带在折返性心律失常发生及干预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医学三维可视化软件,以体素重建法,结合光照处理技术,利用兔心房室间隔区连续组织切片,对近年来解剖学及组织学上发现的过渡细胞移行带进行图像三维重建.结果直观显示了4条过渡细胞移行带的空间走向及与周围组织的立体位置关系.结论 4条过渡细胞移行带均有可能成为慢径解剖学基础;射频消融打断的往往是几条过渡细胞移行带汇聚之处.
作者:杜庆暄;牛小麟;谢松梅;任付先;周梁;张颖;凌凤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窄QRS(<0.12 s)心动过速,包括(1)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2)窦性心动过速(sinus tachycardia);(3)房性心动过速(atrial tachycardia,AT);(4)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AFL);(5)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al ventricular node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6)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al 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cardia,AVRT)[1].而房室结参与的窄QRS心动过速包括后两种,即AVNRT和AVRT.对于不同机制的心动过速,相应的临床处理会有所不同.常规心电图检查简便易行,对于区别这两种心律失常,指导临床治疗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意义.
作者:陈刚;王方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对接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患者心理适应不良的原因及改善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69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患者接受ICD治疗,根据患者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发作时频率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确定治疗方法和参数.结果在随访过程中发现4例患者在接受过电击治疗后出现严重的心理适应不良,包括紧张、情绪低落、恐惧及性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 ICD放电可引起患者心理适应不良,期望通过ICD参数的调整、加强内科药物治疗及心理干预改善这些患者的心理状态.
作者:谭琛;王方正;华伟;陈新;张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已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成功率高,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成功率达97%,对旁路所致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达93%,对难治性心房颤动(房颤)病人的房室交界区消融达100%.
作者:方丕华;马坚;楚建民;姚焰;张奎俊;张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4岁,因反复发作胸闷气短4年加重1个月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30余年,未行系统降压治疗.入院后查心电图QRS波130 ms,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75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5.诊断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入院后给予药物治疗心力衰竭,在病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接受三腔双心室起搏治疗.
作者:韩雅玲;王冬梅;臧红云;荆全民;王祖禄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建立与膜片钳技术相结合的单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方法采用传统酶解法分离出SD大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应用全细胞方式膜片钳技术记录通道电流后对同一细胞吸取内容物,采用RT-PCR技术,分别对单细胞内GAPDH及L型钙通道的mRNA表达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电泳结果显示GAPDH及L型钙通道条带,对后者的测序分析结果与cDNA基因文库符合率为100%.结论此实验方法可以用于同时进行膜片钳操作及单细胞RT-PCR检测.
作者:徐东杰;张寄南;曹克将;陈相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6届学术双年会暨成立10周年庆典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 200余名专家学者针对心脏起搏专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作者:张海澄;易忠;郭继鸿;王方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是指心脏在发生室性早搏(室早)后,出现短期的心率波动的现象,由Schmidt[1]于1999年早提出.心率震荡是自主神经对单发室早后出现动脉血压波动的反应,与压力反射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作者:张兆国;张海澄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以往应用的单腔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常会发生误识别,产生误放电.此外,单腔心室起搏可使心功能降低.双腔ICD可克服单腔ICD上述弊端.本文报道12例双腔ICD的临床应用.方法 12例患者,男性10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2岁,均有院外晕厥史,术前证实室性心动过速7例,心室颤动5例.12例患者中4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3例伴有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5例伴有心动过缓及心功能不良.12例患者均植入了双腔ICD(美敦力公司,Gem DR).心室导线常规植入右心室心尖部,心房导线为主动固定的螺旋电极导线,此导线顶端带有弹簧除颤电极,将心房导线固定于右心耳靠外侧处,以避免发生交叉感知.结果 12例患者均顺利植入双腔ICD,除颤阈值均小于20 J.平均心室起搏阈值0.9 V,R波高9.8 mV.心房起搏阈值1.4 V,P波高2.6 mV.在平均随访6.8个月中,ICD共发放抗心动过速起搏(ATP)45次,低能量转复11次,除颤4次,无误放电发生.5例伴心动过缓者,心功能无进一步恶化.结论双腔ICD由于增加了心房电极导线,可提高对房性心律失常的识别能力,从而减少误放电.对伴有房性心律失常及心动过缓者应推荐使用双腔ICD.
作者:华伟;王方正;张澍;陈柯萍;牛红霞;陈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以多导睡眠分析仪(PSG)作为金标准,比较心率变异性(HRV)的时域和频域指标初筛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可行性.方法 2003年7月至2003年12月对在我院睡眠中心进行整夜PSG睡眠监测的患者同步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由睡眠中心提供连续48例OSAS(阳性)患者作为试验组,47例OSAS(阴性)患者作为对照组.动态心电图分析者在不知道患者临床情况和PSG结果的情况下独立作出OSAS(阳性)与OSAS(阴性)的诊断,并比较HRV时域指标与频域指标初筛OSAS的可行性.结果试验组的平均年龄、男女比值、体重指数、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RV时域指标中,试验组SDNN昼-夜、SDNN指数昼-夜、PNN50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频域指标中,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总功率夜、总功率昼-夜、VLF夜、VLF昼-夜、LF夜、LF昼-夜等频域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F/HF这一频域指标,无论是昼、夜,还是昼夜差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中,试验组仅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当动态心电图睡眠窒息危险评分>4为阳性标准时,初筛诊断OSAS的敏感性为81.25%,特异性为46.81%,诊断符合率64.21%.当分别以睡眠窒息分析评分>5、>6和>7为阳性标准时,动态心电图对OSAS诊断的特异性升高,但敏感性、诊断符合率均降低.结论动态心电图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均有助于初筛OSAS患者,频域指标优于时域指标.
作者:张海澄;孙健玲;李静;韩芳;董霄松;郭继鸿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兹对室间隔缺损(VSD)患者经导管封堵术后发生高度房室阻滞(AVB)的特点及其诊断处理做一报告.
作者:李寰;张玉顺;刘建平;王海昌;刘兵;魏晓梅;陈兰芳;代政学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