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目的 探讨初孕人流术对再次妊娠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分别对120例初孕人流术和无人流术的初产妇的妊娠和分娩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的妊娠并发症、胎盘异常、早产、剖宫产、胎盘粘连和产后出血率等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初孕时行人工流产术,再孕分娩时妊娠并发症和产科异常率增加,提高了产科风险,应加大科学宣教力度,倡导安全避孕和妊娠分娩.
作者:曹海燕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究老年呼吸系统内科相关感染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内科治疗并发生感染的患者73例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感染具体类型及原因.结果 患者发生感染类型主要包括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及泌尿道感染,其中以呼吸道感染所占比例高,达72.60%,与其他类型感染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患者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为呼吸系统功能下降级体内真菌繁殖,分别占全部患者的94.52%及79.45%,其次还与侵入性操作、护理措施不完善、吸烟及微量元素缺乏等有关.结论 老年患者由于自身呼吸系统功能降低及体内真菌感染等原因,易导致其出现呼吸系统感染,因此医护人员应做好相应预防工作,完善治疗及护理措施,并通过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对其出现的不适症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
作者:郑纪玉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综合性护理在ICU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ICU病房收治的感染性休克病患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研究组行综合性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应用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护理有效率及患者家属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感染性休克患者行综合性护理疗效显著,可临床推荐使用.
作者:袁美英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在痛风稳定期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苯溴马隆联合别嘌呤醇这种方式对患者血尿酸水平造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痛风稳定期患者16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各80例,其中参照组进行别嘌呤醇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再联合苯溴马隆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8周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尿酸水平、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实施治疗之后,实验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显著低于参照组,但是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计数却显著高于参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对比实验组和参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在痛风稳定期患者治疗中给予苯溴马隆联合别嘌呤醇治疗的方式能有效降低患者血尿酸水平,同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因而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于薇薇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急诊治疗治疗快速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快速性心房颤动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实施急诊治疗,对比常规组和实验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常规组患者的转复率为76.7%,转复时间为(195.4±18.1)d,复发率为26.7%,实验组患者的转复率为93.3%,转复时间为(85.7±6.4)d,复发率为6.7%,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常规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快速性心房颤动的治疗当中运用急诊治疗,可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张艳;黄永红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对被选者均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比较观察干预前后患者的效果情况.结果 干预后,患者的SF-36评分、JOA评分情况均显著优于干预前(P<0.05).结论 将综合护理干预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中,其护理效果良好,对腰椎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王美玲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联合抗栓治疗心肌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科室就诊的心肌梗塞病人21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10例与实验组11例,对照组采用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低分子肝素钠、阿司匹林、噻氯吡啶等药物联合抗栓.结果 对照组有效3人,显效3人,无效4人,总有效率60.0%;实验组有效6人,显效3人,无效2人,总有效率81.8%.结论 联合抗栓治疗心肌梗塞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作者:阿斯亚·艾尔肯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中医舒肝补肾健脾利湿配合西医抗病毒治疗慢性肝炎的效果.方法 选取60例患者进行本次研究,其中乙肝40例,丙肝10例,酒精性肝炎10例.采取西医抗病毒,中医疏肝调肾,利湿健脾,清虚热的辩证论治法进行联合用药,而对酒精肝炎性10例,不做抗病毒治疗,给予肌苷片、维生素C片、护肝片,再给予中药汤剂的分型论治.结果 酒精性肝炎用药一个月后,ALT<30UI,AST<20IU,胆红素(-)10例,有效率100%;慢性乙肝患者,HBV-DNA<500IU,恶心厌油,乏力肝区胀痛消失50例,有效率100%,但对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体(HBcAg)(+),转阴率效果不明显,而对e抗原(HBeAg)(+)转阴效果比较明显,并且对其指标降低有效果,特别是HBV-DNA的影响比较明显.结论 中医舒肝补肾,利湿健脾,清虚热,联合西药抗病毒治疗慢性肝病有明显的优势,比单纯用中医或西医治疗效果理想.
作者:赵永昶;赵铭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T2DM患者血清中PCSK9水平与血脂等动脉硬化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PCSK9与IL-6、IL18等炎症因子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采用桥联ABC-ELISA夹心法检测60例T2DM患者和28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PCSK9水平以及IL-6、IL18的水平,同时对T2DM组血清PCSK9水平的相关因素行Pe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B组)与2型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A组)患者血清中PCSK9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PCSK9水平与TC、LDL-C、TG、FBG、SBG等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PCSK9的表达与左侧颈总动脉IMT、右侧颈总动脉IMT、平均总动脉IMT、RCCA内径、RCCARI及LCCARI等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RCCA V max、LCCA V max、RCCA V mix、RICA V mix等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指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PCSK9水平与IL-6、IL18等炎症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PCSK9的表达增加,提示PCSK9可能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与IL-6、IL18共同作用加速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作者:沈静静;金国玺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小肠疾病患者临床诊断中胶囊内镜检查方法 应用下的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疑似消化道疾病患者10例,均经过胶囊内镜检查,对胶囊检查下用于小肠疾病诊断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患者检查结果观察,血管发育不良6例,小肠息肉3例,小肠炎症1例.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不确定诊断与阴性病例分别为6例、2例、2例,检出率结果85.71%.检查整体耗时平均(246.55±60.25)min.1例患者因年龄过高未进行全小肠检查,其余9例顺利完成,检查完成率91.43%,检查结果中1例患者因肠液于肠道内分布,图像显示较差,但并未影响结果观察.结论 小肠疾病患者临床诊断中,胶囊内镜检查方法应用下对明确小肠疾病类型有积极作用,检出率较高,应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作者:彭珍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术后全程护理干预对高龄脑出血患者专科知识掌握情况、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于2016.9月-2018.2月间收治的94例高龄脑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分为干预组与常规组各47例,护士为干预组患者提供术后全程护理干预,为常规组患者提供一般术后护理流程,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疾病知识掌握评分.结果 干预组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等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组患者对发病诱因、术后运动及饮食、药物、生活行为等知识掌握评分均高于常规组,(t=30.248、30.752、30.436、40.472,P<0.05).结论 护士为高龄脑出血术后患者提供全程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知识掌握度.
作者:曹淑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枸地氯雷他定联合富马酸酮替芬治疗的效果观察.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7年12月接收的74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7例.参照组患者给予枸地氯雷他定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枸地氯雷他定和富马酸酮替芬联合治疗,对照两组患者的效果观察.结果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2%,明显高于参照组78.3%(P<0.05).治疗组的治疗复发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枸地氯雷他定联合富马酸酮替芬疗效十分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邬美俊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对神经内科患者提供激励护理对其康复护理的效果影响分析.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神经内科患者40例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按照一定的要求将这些患者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20例.给予观察组以激励护理方式,而给予对照组以常规性护理方式.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工作满意度、日常生活能力进行对比评分.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是96%,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是80%,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神经内科患者采取激励护理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护理的满意度,并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李秀清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在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丁苯酞软胶囊并阿司匹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和奥扎格雷钠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口服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 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5%,实验组为94.4%,(P<0.05)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经过两周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治疗前明显减少,而实验组患者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观察组为5.6%,实验组略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并阿司匹林应用到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中,具有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安全性高,不良反应低等特征,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于兰兰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对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应用中医康复护理的临床影响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72例,按住院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A组与B组,各36例.A组应用一般护理,B组在此基础上行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护理后的肢体功能恢复状况及护理满意度状况进行比较观察.结果 护理后,B组的肢体功能恢复状况明显优于A组,且护理满意度高于A组,P<0.05.结论 对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应用中医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理想,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作者:史建悦;崔艳艳;冷东东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藏族人群中血糖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2016年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自发性脑出血的藏族患者422例,根据入院空腹血糖分为正常组、高血糖组,分析血糖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高血糖患者病情更重,与正常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高血糖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王洋;曹旭东;仁增 刊期: 2018年第09期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已成为人类死亡的高发疾病之一,多年来研究发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为常见,且死亡患者大多是在发病1h之内死亡,且多是因为心律失常严重致死.临床研究表明早期心肌梗死经过药物治疗或者机械灌注可以很好的缓解,减少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院前急救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医疗系统中为重要的缓解之一,是院内抢救病人的基础,有效的院前急救可以很大程度上的为后续的治疗提高临床基础,减少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以及预后病情的恢复,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临床护理意义.
作者:杨树涛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失效期预警EXCEL表在提高封存式管理急救车内物(药)品完好率达100%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两个病区设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采取急救车物(药)品有效期记录本和失效期预警EXCEL表管理急救车内物(药)品有效期,观察两组急救车物(药)品的使用完好率、每次急救车的日常管理时间,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失效期预警信息化管理急救物(药)品,专管护士检查急救物(药)品效期的日常管理时间明显缩短,出错率明显降低,急救物(药)品完好率达到100%.结论 失效期预警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急救车管理流程,提高了急救车封存式管理水平,车内急救物(药))品使用完好率达100%.
作者:刘志红;吴桂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呼吸内科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新路径.方法 抽取我院100例呼吸内科病患作为本次报告研究对象,总结主要的医院感染因素,给予病患不同预防措施后对比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病患感染率32%、对照组病患感染率68%.病患病患住院时间、年龄、服用抗菌药物、激素以及侵入性操作等都是引起感染的主要因素.结论 对呼吸内科病患的医院感染因素实施针对性干预,高效减少医院感染率,进一步提高了病患生活质量.
作者:刘淑敏;张莉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比索洛尔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92例,按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各组46例,对照组采用盐酸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基于此,加用比索洛尔治疗,两组均持续用药4周.治疗后,观察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结束后,两组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性过早搏动、ST段压低及ST段下降持续时间相比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相比对照组,明显高于后者(P<0.050);观察组总有效率(95.65%)较对照组(73.91%),明显高于后者(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70%)相比对照组(21.74%),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比索洛尔治疗,临床效果好,安全性高,具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轲 刊期: 201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