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庆
目的 观察和分析22个STR基因座(AGCU身份鉴定系统的EX22试剂盒)在重庆汉族人群亲子鉴定中的突变现象,探索STR基因座的突变规律.方法 采用AGCU EX22试剂盒对1596例支持存在亲权关系的案例(三联体563例,二联体1033例)筛查出含等位基因突变事件,统计各STR基因座的突变率、突变等位基因的来源、突变步数及重复单位增加或减少情况,分析突变相关因素的特点.结果 22个被检测的STR基因座中有20个座观察到突变,共观察到53次突变,其中一步突变49次(3.08%),二步突变1次(0.06%),三步突变3次(0.19%),D2S441和TPOX点位未观察到突变.各基因座的突变率介于0.05%~0.42%,平均突变率约0.1289%.来源于父系的突变与来源母系的突变比例约16.67:1,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增加重复单位和减少重复单位的突变事件比值为1.5:1.结论 STR基因座突变是亲子鉴定中较为常见的现象,当出现1或2个基因座不符合遗传学的规律时,需要加测其他检测系统,并计算突变基因座PI值及所检测的基因座的累计父权指数值,用于明确鉴定意见.另外应不断积累STR基因座突变数据,选择符合重庆人群的遗传特点及具有高鉴别能力的STR基因座的遗传标记,以保证鉴定结果的准确可靠.
作者:张丹妍;杨玉有;杨智曦;李新生;吕静;马明福;李练兵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分析采取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中患者采取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的面积均减小,研究组的减少程度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0.0%,差异明显.结论 对于脑血栓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治疗的方式可以明显的减少颈动脉斑块,促进血环循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张钦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在阑尾炎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进行阑尾炎手术治疗的患者共80例,作为这次实验研究的主要观察对象,随机抽取将患者平均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40例.对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对实验组应用优质护理,对两组患者在两种不同护理模式的护理满意度和手术疼痛感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实验组在优质护理中,患者的总护理满意度(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5%),且实验组术后6 h、12 h、24 h等不同时间节点的疼痛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实验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质护理在阑尾炎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术前焦虑减少,总体护理效果好,在临床上具有进一步的推广使用价值.
作者:黄丽芹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年龄均在60岁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96例,随机均分成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护理模式,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命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生命质量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环境因素、社会关怀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的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效果,使患者积极的接受治疗并配合治疗,促进患者生命质量的恢复,加速患者的身体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淑梅;张红梅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应用盐酸氨溴索联合莫西沙星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100例,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单一用药组,单一用药组应用单纯使用盐酸氨溴索治疗,联合用药组应用莫西沙星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 联合用药组喘息、咳嗽、咳痰等症状消退时间要明显短于单一用药组,联合用药组治疗总有效率96%,单一用药组治疗总有效率82%,联合用药组整体治疗效果要好于单一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莫西沙星联合盐酸氨溴索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可以有效缓解炎性症状,改善气血分析情况.
作者:陆鹏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饮食护理及呼吸功能锻炼对老年肺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 共选择102例,分为观察组51例及对照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予饮食护理及呼吸功能锻炼.结果 经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功能及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指标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结论 饮食护理及呼吸功能锻炼可有效提高老年肺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南喜茹;符少华;吕艳丽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94例,按照入院登记先后顺序分为参照组、研究组,各47例,分别予以常规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病情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均明显低于参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予以冠心病心绞痛者中西结合治疗,可减少病情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效果确切.
作者:万涛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通过对球囊扩张(PTCA)导管510(k)注册申报中常见问题进行分析,以提高相关申请人对此类产品注册申报资料编写的质量和加快FDA审评审批效率.方法 依据FDA法规21CFR对医疗器械准入的要求及作者参与提交此类产品遇到的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对共性及多发性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提供法规要求下的解决思路,为申请人或企业提供参考.结果 作者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球囊扩张(PTCA)导管510(k)注册申报中常见的问题,并给出常见问题的法规出处及解决方法,为其他申请人或企业的注册申报工作给予有效指引.结论 企业作为注册申请人,应加强对法规、标准和指导原则等文件的学习,提高申报资料编写质量,终提升FDA对此类产品注册审评审批的工作效率.
作者:史艳艳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并分析在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中使用优质护理的临床作用效果和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临床上进行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将其等份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将常规护理干预的方法施用于对照组,将优质护理干预的方法施用于观察组.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比有更为可观的效果,差异在统计学上显著(P<0.001).就并发症发生数和满意度方面来说,两者存在统计学意义(x2=6.274,P=0.012;x2=6.274,P=0.006).结论 优质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中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值得在临床护理上沿用并宣传.
作者:黄蕊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4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分析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获得综合护理干预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结论 良好的综合护理干预对促进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应积极推广应用.
作者:秦小梅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分析护理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术后疼痛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于本院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5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常规护理,为对照组,一组采用综合护理,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病人的术后疼痛情况.结果 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VAS评分为(2.1±0.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1.2)分(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帮助缓解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疼痛症状,这对于稳定病人情绪、加快病人康复十分有利,可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作者:齐娜;尹亚丽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渐长,老中青均发病,小儿发病率也逐年上升.临床治疗参差不齐,故而对本病的良好诊治尤为要紧.本文将从中医辩证角对该病进行描述.
作者:苟小岩;吴文娟;高娜;王玮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对在老年重度心力衰竭临床治疗中运用左西孟旦进行治疗的疗效以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 在2016年4月~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重度心力衰竭患者中随机挑选患者120例,使用分层抽样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观察组运用左西孟旦进行治疗,对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7 d后的心率、血压、血浆N末端钠尿肽前体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率、血压等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N末端钠尿肽前体水平降低水平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老年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给予左西孟旦治疗较常规治疗方式具备更好的临床疗效,且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具备推广价值.
作者:杨清春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探究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7年6月就诊的156例神经内科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施以优质护理服务,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理、心理发展情况和护理满意度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生理、生理发展情况优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神经内科的护理实践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是重要的,既能提高科室护理服务质量,又可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作者:李琦;梁晓艳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在慢性疾病防治中应用社区健康管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本社区2017年1月~2017年12月100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健康管理为主要护理方式,与并未实施健康管理方式前的各项指标予以比较.结果 实施社区健康管理后,慢性疾病患者的疾病治疗知识、疾病预防知识方面的认知评分高于实施前,在病情监测、服药依从性、饮食、运动四方面的行为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慢性疾病防治中实施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行为方式,对患者身体质量的提升具有良好作用,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于连凤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探索研究泮托拉唑、铝碳酸镁联用对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对我院在2015年10月~2017年10月间收治的9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泮托拉唑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铝碳酸镁药物联合泮托拉唑药物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1.4%低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97.9%,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20.4%高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4.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对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泮托拉唑联合铝碳酸镁进行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晓东 刊期: 2018年第15期
近年来,随着心脏X综合征发病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关注该疾病的治疗与预后.心脏X综合征是一种具有典型劳力型心绞痛表现,心电图和(或)运动平板试验成阳性,但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可排除冠状痉挛的一类疾病.现代临床对X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研究称可能与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有关,目前对其用药规律等尚无统一定论,故治疗效果不甚显著.中医药治疗在中医基础理论背景的指导下,明确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对改善心脏X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及预后具有独特的临床优势.
作者:雷舒扬;张治祥 刊期: 2018年第15期
在临床检验学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有越来越多的项目需要实施临床标本检验,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临床标本检验质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鉴于此,本文从临床标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三个阶段入手,对临床标本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和基本环节展开了探讨,以供参考.
作者:高永厚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药膳粥辅助老年高血压和高血脂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5月~2016年12月老年高血压和高血脂患者20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组,两组患者药物方案一样,同时饮食方案以清淡为主,低盐低脂肪,并且富含新鲜食物.观察组增加药膳粥进行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和血脂水平.结果 对照组血压正常56例,血脂正常48例;观察组血压正常92例,血脂正常90例,观察组血压正常和血脂正常病例明显更多,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对比,观察组干预后血压水平、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肌酐更低,高密度脂蛋白、尿酸和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水平更高,P<0.05.结论 药膳粥辅助治疗老年高血压和高血脂效果明显,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压血脂水平,有利于维持患者血压血脂平稳,值得应用.
作者:麻静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探究难治性鼻出血的常见出血位置及有效治疗方式.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12月来我院五官科-(耳鼻喉科)就诊,并患有难治性鼻出血的病患88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病患行鼻内镜检查,并利用微创材料填塞鼻腔结合低温等离子刀(及高频电刀)止血等方式为其行治疗,比对88例病患的出血位置以及治愈率情况.结果 经治疗,88例病患鼻中隔后端出血14例,中鼻道出血6例,下鼻道穹窿部后端出血17例,鼻中隔顶端出血11例,嗅裂后端出血21例,中鼻甲出血4例,下鼻甲后端内侧出血15例;一次性治愈病患83例,一次治愈率为94.32%,二次治愈病患为4例,二次治愈率为4.55%;三次治愈病患为1例,三次治愈率为1.14%.结论 难治性鼻出血病患常见出血部位为下鼻道以及嗅裂后端,利用鼻腔镜可有效检测到出血点;利用微创材料填塞鼻腔结合低温等离子刀止血的治疗方式,一次治愈率较高,且病患恢复所需用时较短,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值得推广.
作者:杨明义;陈祥 刊期: 2018年第15期